大黄与名人的故事
大黄与名人的故事
导读:虽言:“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而大黄又是药中四维之一,用得应时,确实可以力挽狂澜,救人于危难。您看病常用吗,都什么时候用,用量又是多少呢?欢迎留言。
大黄救治罗炳辉
新四军名将罗炳辉将军一生富于传奇色彩,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的主人公罗霄将军就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1942年夏,罗将军患了温热病,高烧不退,时时说胡话。当时西药奇缺,致使病势危笃。后来慕名求治于安徽名医戴星甫。
戴星甫(1896~1948)幼承庭训,刻苦学医,夜间苦读不辍,视力受损而成高度近视,人暗称“戴三瞎子”(兄弟中行三),戴氏识证准确,投药果敢。一诊即诊断罗将军是“阳明腑实证”,直接投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而泻热,生大黄用至2两,一般人用到10克就可以了。不料药店惧怕药量太重,吃出人命来,私自改配熟大黄且减少用量。罗将军服后未效,戴氏甚感奇怪,亲自检视药材,发现大黄剂量不够,而且是熟大黄,药力不足,立命另取生大黄2两重煎再服,果然1剂便通而热退,转危为安。此非胆识过人者不能为也。
郭沫若泻肚子
1908年秋,17岁的郭沫若正在四川嘉定城读初中,当时他生了一场大病,总感到非常疲倦,头痛,拉肚子,咳嗽,时常流鼻血,没有食欲。郭沫若的父亲在乡下是一个“土郎中”,开了一剂温和的药给他吃,毫不见效。
家人只好找当地唯一的儒医宋相臣来诊治。宋说郭沫若泻肚子是阴证,发烧流鼻血等又是外感,要先治里后治表。于是,他给郭沫若开了一剂药,有分量很重的附片、干姜,一剂药下去,所有的黏膜都焦黑了,口舌眼鼻没有一处不是黑的,头脑发昏,只想睡觉。宋和郭父都束手无策了。
一位堂叔推荐了一位附近的赵姓医生,这位赵医生没有什么名望,看了郭沫若的病状之后,主张和宋相臣恰恰相反,说郭沫若的病是阳证,要用凉药,并开了一剂药重用芒硝、大黄,宋相臣不消说是反对的,郭沫若父亲也不赞同。赵医生却坚持要用他的药方,否则就要走人。他说药方虽然是泻药,但吃下后泻的次数会一天天减少。众人相持不下,朦胧中的郭沫若却在冥冥之中说了句:“我要吃姓赵的药!”
郭沫若的母亲做主,决定把赵医生的药吃下去。出乎意料,郭沫若吃了泻药,病情并不见加重,泻的次数反而逐渐减少下来,意识也渐渐恢复过来,终于把郭沫若救了过来。
大黄论治两皇帝
大同十一年(545)梁武帝因病发热,寝食不安。朝中群医竞相献方,武帝听从御医诊断,欲服大黄泻热。御医姚僧垣诊脉辨证后,力主不可:“至尊年已八十,脏腑皆虚。虽有积热,不可轻用峻快之药,恐怕伤及正气。”武帝自恃知医,不以为然。姚僧垣又说:“依臣之见,至尊之疾,只宜缓图,万万不可轻投峻下之剂。”武帝不悦,诏令退下。
当天夜里,姚僧垣被急招入宫救驾。原来,武帝服用大黄后,热势不退,反致昏暓,心悸气短,卧床不起。姚僧垣急以温和之法,平补之药,收敛苦寒所伤之阳气,恢复脾胃正气。连进数剂,梁武帝方才恢复健康,不得不钦佩姚僧垣的医术。
梁元帝即位后,授给姚僧垣咨议参军之职。一次,元帝腹中痞满,胀痛不舒,不思饮食,召诸医讨论治疗方法。群医皆以武帝服大黄而致病重为戒,力主不可轻言泻下,宜平缓之药渐渐宣通。姚僧垣力排众医之说:“脉象洪大而实,应指有力,加之膳食不进,胃脘痞满,此是腹中宿食不化所致。非用大黄荡涤攻下、推陈致新不可。”梁元帝听从姚僧垣的话,服药后果然大下宿食,痞满腹胀之疾顿时消失。
大黄医案两则,短小精悍!
导读:大黄救人有功,关键是辨证论治,当用时要敢用,不当用时别孟浪。
大黄分治两皇帝
大同十一年(545),梁武帝因病发热,寝食不安。朝中群医竟相献方,武帝听从某御医诊断,欲服大黄泻热。姚僧垣诊脉后,力主不可:“至尊年已八十,脏腑皆虚。虽有积热不可轻用峻快之药,恐怕伤及正气。”武帝自恃知医,不以为然。姚又说:“依臣之见,至尊之疾只宜缓图,万万不可轻投峻下之剂。”武帝不悦,诏令退下。当天夜里,姚僧垣被急招入宫救驾。原来,武帝服用大黄后,热势不退,反致昏瞀,心悸气短,卧床不起。姚以温和之法,平补之药,恢复脾胃正气。连进数剂,梁武帝方才恢复健康,不得不钦佩姚的医术。
梁元帝即位后,授给姚僧垣咨议参军之职。一次,元帝腹中痞满,胀痛不舒,不思饮食,召诸医讨论治法。群医皆以武帝服大黄而致病重为戒,力主不可轻言泻下,宜平缓之药渐渐宣通。姚力排众医之说:“脉象洪大而实,应指有力,加之膳食不进,胃脘痞满,此是腹中宿食不化所致。非用大黄荡涤攻下、推陈致新不可。”梁元帝听从姚僧垣的话,服药后果然大下宿食,痞满腹胀顿时消失。
按:大黄救人有功,关键是辨证论治,当用时要敢用,不当用时别孟浪。
《拍案称奇——奇方妙法治案赏析》
大黄摘录
中药药理知识分享古典书中话大黄:
如果不经辨证服用,也会给健康和生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值得今人引以为戒。
中医与名人故事
故事
桑枝酒治中风
1959年,郭沫若身患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影响日常工作。有人向他介绍,可请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著名医学家郑卓人老先生医治。郭沫若老知道郑卓人著有《灵枢经白话解》,医术高明,便欣然同意。
郑卓人老先生知道郭沫若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煎服中药,对郭沫若说:“我从民间搜集一个验方,叫桑枝酒,已用此方20余年,医治半身不遂效果很好。”郭沫若一听很高兴,表示愿用此方。郑卓人遂把处方写下:炒桑枝100克,当归60克,苍术30克,菊花60克,五加皮60克,地龙30克,丝瓜络15克,炮附子10克,川牛膝25克,夜交藤30克,木瓜12克,木通10克。上药配黄酒5斤,密封于罐内10天后把黄酒分出。将药焙干,取药研末,装入胶囊,每粒0.3克。每日3次,每次服3粒,用酒15~20毫升送服,以微醉为度,上半身瘫痪饭后服,下半身瘫痪饭前服,2个月为一个疗程。
郭沫若服用桑枝酒3个月后,病竟告愈。他很高兴,写了一幅条幅送给郑卓人以示谢意。条幅写道:“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种什么田结什么果。”
中医治愈拉肚子
1908年秋,17岁的郭沫若正在四川嘉定城读初中,当时他生了一场大病,总感到非常疲倦,头痛,拉肚子,咳嗽,时常流鼻血,没有食欲。
郭沫若的父亲在乡下是一个“土郎中”,开了一剂温和的药给他,,毫不见效。家人只好找当地唯一的儒医宋相臣来诊治。宋相臣说郭沫若拉肚子是阴证,发烧流鼻血等又是外感,要先治里后治表。于是,他给郭沫若开了一剂药,有分量很重的附子、干姜。一剂药下去,所有的黏膜都焦黑了,口舌眼鼻没有一处不是黑的,头脑发昏,只想睡觉。宋相臣和郭父都束手无策。
一位堂叔推荐了附近的赵姓医生,这位赵医生没有什么名望,看了郭沫若的病状之后,主张和宋相臣恰恰相反,说郭沫若的病是阳证,要用凉药,并开了一剂药,重用芒硝、大黄。宋相臣不消说是反对的,郭沫若父亲也不赞同。赵医生却坚持要用他的药方,否则就要走人。他说药方虽然是泻药,但吃下后泻下的次数会一天天减少。众人相持不下,朦胧中的郭沫若却在冥冥之中说了一句:“我要吃姓赵的药!”郭沫若的母亲做主,决定把赵医生的药吃下去。出乎意料,郭沫若吃了泻下药,病情并不见加重,泻下的次数反而逐渐减少,意识也渐渐恢复过来,终于把郭沫若救了过来。
【按:《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儒医宋相臣阴阳莫辨,视阳证为阴证,此一失也;表里同病,当先治表,或者表里同治,宋氏却要“先治里,后治表”,此二失也。从郭沫若用药后,黏膜变得焦黑这点也可看出用药失误。赵姓医生虽无名气,但精通医道,有识有胆,其技胜于宋医,可见名气有时并不可靠。】
突然聋了!不怕!这个方子专治受风后暴聋!
江城子——防风通窍汤
一阵风邪头面寇,不感冒,自难受。千年中医,荆芥防风嗅。羌活细辛石菖蒲,风邪祛,通窍奏。暴聋暴盲或暴哑,白芷香,灵仙瘦。生姜大枣,川芎头部凑。医得风走人长寿,目能视,耳口救!
速记歌诀:灵仙菖蒲芷防羌,荆芥细辛大枣姜,风邪阻窍盲聋哑,速用防风通窍汤
防风30克 荆芥10克 羌活10克 白芷10克 细辛3克 川芎10克 石菖蒲10克 威灵仙10克 生姜10克 大枣4枚
治风邪阻窍之暴聋,暴哑,暴盲或风邪困体之周身疼痛,头痛,脉浮。
防风,又名:山芹菜、白毛草、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韭、百种、屏风、关防风、川防风,云防风。味辛、甘,性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其质松而润,乃“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其祛风明目之功可见一斑。《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故防风者,无论外风内风,亦或是风疹,风湿,破伤风,皆可祛也,其首载于四大经典之《神农本草经》,实乃治风之鼻祖也,是为君药。荆芥与防风皆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于此方中相须为用,祛风之功益彰。
羌活,【别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其性辛温发散,气味雄烈,善于升散发表,使邪从表而散之也。《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足见其对贼风所致之失音不语(即暴哑)之作用也,世人往往忽视之,实为惋惜,今愚将此药之用淋漓尽致现于此方之中以还此药千年之谬失也。
白芷,祛风止痛,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西医解剖学之鼻与耳相通也,故愚以为白芷亦能通耳窍也,且临床屡用之,皆效。故白芷对于风邪阻窍之暴聋诚有效也。《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可见,白芷有明目之功也,其又能祛风,故其对于风邪所致之暴盲有双重之用也。
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能解表通鼻窍,同理,其亦能通耳窍也。《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细辛祛风,明目,利九窍,用于此方之中,实妙笔生花也!
石菖蒲,【别名】昌本、菖蒲、昌阳、昌草、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其味辛、苦,性温。《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愚以为此药乃通九窍之要药,于此方中无论治暴聋,暴哑亦或暴盲其作用举足轻重,实乃此方之定海神针也!
川芎乃治头风之要药也,且辛散温通,为“血中之气药”。 《本草汇言》:“芎藭,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凡散寒湿、去风气、明目疾、解头风、除胁痛、养胎前、益产后,又症瘕结聚、血闭不行、痛痒疮疡、痈疽寒热、脚弱痿痹、肿痛却步,并能治之。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同苏叶,可以散风寒于表分,同耆、术,可以温中气而通行肝脾,同归、芍,可以生血脉而贯通营阴,若产科、眼科、疮肿科,此为要药。”其不但助祛风之药以祛头风,亦可助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而无助也(威灵仙详见于青龙吞冰饮)。诸药合用,共奏解表祛风,通利九窍之效,治风邪阻窍之暴聋,暴哑,暴盲犹如笼中捉鸡也!至于风邪困体之周身疼痛,头痛,更不堪一击也!
本文节选自张胜兵《医门推敲》第一部
2009年初夏,武汉张胜兵中医门诊部,某妇女,38岁,暴聋一周,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断为一切正常,无法开药,嘱其寻求中医,遂到愚处就诊。愚曾治过暴聋此证,当时病人素体阳虚又于寒冬之季于田间作业,复又气温骤降,遂暴聋,愚师仲景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剂而愈,此法不独于愚,亦非愚首创,然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素体阳虚复感外寒之暴聋暴哑暴盲确疗效显著,诚可推广也,然今之患妇并无明显阳虚之象,况其于初夏暴聋绝非寒气所致,故切不可套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愚观其舌苔薄白,脉浮紧,此乃有表证之象。本着治病求本之原则,遂问其发病之前可有异象?其答曰并无异象(因其已聋,故用纸笔交流),晨起突觉听力已丧。愚让其仔细回忆夜间可有不同寻常之事,其仔细回想后答曰夜间很闷,遂开风扇吹之,半夜,自觉不适,然半梦半醒中懒于起床关之,遂觉有风袭头,晨起暴聋。愚立顿悟之,此乃风邪袭头,阻于耳窍也,遂拟方防风通窍汤,二剂而痊愈。
2014年春,应母校湖北中医药大学邀请(愚本科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以知名优秀毕业生身份给即将毕业之学弟学妹们作演讲,班主任黎明老师主持(黎明老师乃愚之人生恩师,其虽是音乐出身,为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但其在愚大学之时对愚有知遇再生之恩,愚在此表示深深感谢!),演讲完毕,找愚签名之人甚多,其中一人为问病而来,其兄长,32岁,于前天在田间劳作,忽一阵疾风过其头部,顿感头痛,数秒之后暴盲,西医束手,遂求医于愚,愚并未见其本人,然医者父母心,救人如救火,愚以为其乃风邪袭头,阻于眼窍以致暴盲,当场拟方防风通窍汤,三日后电话即来,道其遵方二剂而痊愈,称愚真乃神医也!愚以为神医不过是辩证准确,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如此而已!
2015年春,武汉张胜兵中医门诊部,某女,22岁,一周前陪男朋友去汉口江滩放风筝,开心之余,张口对长江大叫几声以表达幸福之情,不料突然一阵江风直入其口,当场暴哑,西医无策,找中医服用利咽开音之品,亦徒然,经人介绍至愚处就诊,愚观其舌苔薄白,脉浮紧,此风邪袭头,阻于口窍之证也,不假思索,投方防风通窍汤,三剂痊愈。
嗟呼!暴聋,暴盲,暴哑之证证属阳虚复感寒邪者须师仲景之麻黄附子细辛汤,皆效,然证属风邪袭头而阻窍者,防风通窍汤可速治也!此临床一得,不敢独有,愿与世人共享之!
相关知识链接: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煎煮方法:附子先下,煮开小火持续三十分钟,入细辛,持续二十分钟,入麻黄,持续五分钟,去沫取汁。
麻黄发表,久煮无效。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然太久则效减。附子之效,在乎其毒也。麻黄附子细辛汤非以麻黄发表也,麻黄非久煮不能止其轻浮。麻黄得附子而汗止,附子得细辛专主少阴。
经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按:少阴病不当发热,今始得之而反发热,则邪始入少阴,犹兼表邪矣。发热脉浮者,当从太阳解肌发汗之例,今脉沉,则谛实少阴病无疑。少阴本有发汗之禁,以其始得发热,故借细辛为向导,引麻黄入散少阴之邪,而亟亟加附子温经助阳,托住其里,俾肾中真阳,不致随汗飞越,此少阴温经散邪之大法也。徐灵胎曰,此条必先从少阴诸现症细细详审,然后反发热,知为少阴之发热,否则何以知其非太阳阳明之发热耶,又必候其脉象之沉,然后益知其为少阴无疑也,凡审证皆当如此。
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禁忌
生地黄的功效:
药材基源: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