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与名人的故事

大黄与名人的故事

导读:虽言:“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而大黄又是药中四维之一,用得应时,确实可以力挽狂澜,救人于危难。您看病常用吗,都什么时候用,用量又是多少呢?欢迎留言。
大黄救治罗炳辉
新四军名将罗炳辉将军一生富于传奇色彩,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的主人公罗霄将军就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1942年夏,罗将军患了温热病,高烧不退,时时说胡话。当时西药奇缺,致使病势危笃。后来慕名求治于安徽名医戴星甫。
戴星甫(1896~1948)幼承庭训,刻苦学医,夜间苦读不辍,视力受损而成高度近视,人暗称“戴三瞎子”(兄弟中行三),戴氏识证准确,投药果敢。一诊即诊断罗将军是“阳明腑实证”,直接投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而泻热,生大黄用至2两,一般人用到10克就可以了。不料药店惧怕药量太重,吃出人命来,私自改配熟大黄且减少用量。罗将军服后未效,戴氏甚感奇怪,亲自检视药材,发现大黄剂量不够,而且是熟大黄,药力不足,立命另取生大黄2两重煎再服,果然1剂便通而热退,转危为安。此非胆识过人者不能为也。
郭沫若泻肚子
1908年秋,17岁的郭沫若正在四川嘉定城读初中,当时他生了一场大病,总感到非常疲倦,头痛,拉肚子,咳嗽,时常流鼻血,没有食欲。郭沫若的父亲在乡下是一个“土郎中”,开了一剂温和的药给他吃,毫不见效。
家人只好找当地唯一的儒医宋相臣来诊治。宋说郭沫若泻肚子是阴证,发烧流鼻血等又是外感,要先治里后治表。于是,他给郭沫若开了一剂药,有分量很重的附片、干姜,一剂药下去,所有的黏膜都焦黑了,口舌眼鼻没有一处不是黑的,头脑发昏,只想睡觉。宋和郭父都束手无策了。
一位堂叔推荐了一位附近的赵姓医生,这位赵医生没有什么名望,看了郭沫若的病状之后,主张和宋相臣恰恰相反,说郭沫若的病是阳证,要用凉药,并开了一剂药重用芒硝、大黄,宋相臣不消说是反对的,郭沫若父亲也不赞同。赵医生却坚持要用他的药方,否则就要走人。他说药方虽然是泻药,但吃下后泻的次数会一天天减少。众人相持不下,朦胧中的郭沫若却在冥冥之中说了句:“我要吃姓赵的药!”
郭沫若的母亲做主,决定把赵医生的药吃下去。出乎意料,郭沫若吃了泻药,病情并不见加重,泻的次数反而逐渐减少下来,意识也渐渐恢复过来,终于把郭沫若救了过来。
大黄论治两皇帝
大同十一年(545)梁武帝因病发热,寝食不安。朝中群医竞相献方,武帝听从御医诊断,欲服大黄泻热。御医姚僧垣诊脉辨证后,力主不可:“至尊年已八十,脏腑皆虚。虽有积热,不可轻用峻快之药,恐怕伤及正气。”武帝自恃知医,不以为然。姚僧垣又说:“依臣之见,至尊之疾,只宜缓图,万万不可轻投峻下之剂。”武帝不悦,诏令退下。
当天夜里,姚僧垣被急招入宫救驾。原来,武帝服用大黄后,热势不退,反致昏暓,心悸气短,卧床不起。姚僧垣急以温和之法,平补之药,收敛苦寒所伤之阳气,恢复脾胃正气。连进数剂,梁武帝方才恢复健康,不得不钦佩姚僧垣的医术。

梁元帝即位后,授给姚僧垣咨议参军之职。一次,元帝腹中痞满,胀痛不舒,不思饮食,召诸医讨论治疗方法。群医皆以武帝服大黄而致病重为戒,力主不可轻言泻下,宜平缓之药渐渐宣通。姚僧垣力排众医之说:“脉象洪大而实,应指有力,加之膳食不进,胃脘痞满,此是腹中宿食不化所致。非用大黄荡涤攻下、推陈致新不可。”梁元帝听从姚僧垣的话,服药后果然大下宿食,痞满腹胀之疾顿时消失。

大黄医案两则,短小精悍!

导读:大黄救人有功,关键是辨证论治,当用时要敢用,不当用时别孟浪。

大黄分治两皇帝

大同十一年(545),梁武帝因病发热,寝食不安。朝中群医竟相献方,武帝听从某御医诊断,欲服大黄泻热。姚僧垣诊脉后,力主不可:“至尊年已八十,脏腑皆虚。虽有积热不可轻用峻快之药,恐怕伤及正气。”武帝自恃知医,不以为然。姚又说:“依臣之见,至尊之疾只宜缓图,万万不可轻投峻下之剂。”武帝不悦,诏令退下。当天夜里,姚僧垣被急招入宫救驾。原来,武帝服用大黄后,热势不退,反致昏瞀,心悸气短,卧床不起。姚以温和之法,平补之药,恢复脾胃正气。连进数剂,梁武帝方才恢复健康,不得不钦佩姚的医术。

梁元帝即位后,授给姚僧垣咨议参军之职。一次,元帝腹中痞满,胀痛不舒,不思饮食,召诸医讨论治法。群医皆以武帝服大黄而致病重为戒,力主不可轻言泻下,宜平缓之药渐渐宣通。姚力排众医之说:“脉象洪大而实,应指有力,加之膳食不进,胃脘痞满,此是腹中宿食不化所致。非用大黄荡涤攻下、推陈致新不可。”梁元帝听从姚僧垣的话,服药后果然大下宿食,痞满腹胀顿时消失。

按:大黄救人有功,关键是辨证论治,当用时要敢用,不当用时别孟浪。

《拍案称奇——奇方妙法治案赏析》

大黄摘录

中药药理知识分享古典书中话大黄:

大芋高荷半亩阴,
玉英危缀碧瑶簪;
谁知一叶莲花面,
中有将军剑戟心。
此诗说的就是大黄,
关称大黄为药中将军。
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帅兵驻蜀。
诗人所咏的大黄 ,是盛产于蜀地的地道中药,故名“川军”,杏林誉之为“将军”,
神农本草经。
是一味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良药。
据统计:汉代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中,共有36个配伍大黄的方剂。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以治疗热病善用寒凉药而著称,他的弟子中就有一位叫“穆大黄”的,其河间学派的用药风格可见一斑。
明代医家张景岳将大黄与人参、熟地、附子并称为“药中四维”,创制了40多个含大黄的复方。
清代名医徐灵胎给一位书生看病,辨证之后,认为需要用大黄一药,当时很多病人对大黄的应用抱有偏见,不肯用此药,于是诡称药是用雪蛤蟆配制成的药丸,服后药到病除。可见大黄 只要使用得当,
效果非常好。
在中国医学史上,从宫廷医案、医家著作到民间单方,从配伍内服到炮制外用,大黄都以其泻热通便、破积行瘀、解毒止痛的功效被医家和病患所称道,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洗剂等。除此之外,大黄酒、大黄茶等还是保健的佳品,但医界有谚语云:
大黄救人无功,人参 杀人无过。
说明世人喜进温补而忌攻下的用药心理。
其实,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妙用大黄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常常会有出奇制胜、桴鼓相应之效。在中国古代的笔记杂著中,可读到诸多的关于大黄疗疾祛病的记述,可补医学著作之缺憾。
据宋·孔平仲的《续世说》
载: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因为身体发热,想服用大黄,御医姚僧垣根据当时梁武帝身体虚弱的情况,认为如果服用大黄会不利于身体,所以劝说梁武帝不要服用,但梁武帝不听,最后还是服用了大黄,过了不久,病情就加重了。
与此相反的是,一次,梁元帝萧绎突然感觉心口发堵,疼痛难忍,召集御医来会诊,御医们都说,皇帝乃是至尊的身体,不可用猛药,应该用一些药性平和的药物慢慢调养,但是姚僧垣却说:
皇上的脉象洪而实,表明体内有宿食郁积不下,因此要用大黄这样的猛药来通便,否则就无法治愈。
元帝信任姚僧垣,按照他的处方吃了药,果然排下了宿便,病也就好了。
大黄内服可疗疾祛痛,外用亦是一味良药。
如研末可治黄水疮、湿疹等皮肤病;与陈石灰同炒至桃红色,研细后撒布伤口,可止创伤出血。
配地榆研末油调后外敷,治疗烫火伤颇效。
唐·王焘的
《外台秘要》
中有以大黄为主药的“九物大黄薄贴”,专门外用治疗痈疽发背。
南宋·洪迈的
《夷坚志·甲志》也载:“捣生大黄,调以美醋,敷疮上,非唯愈痛,亦且灭瘢。
”说明用大黄治疗疮疖疔毒,既能止痛消肿又不留瘢痕。
元·陶宗仪的
《南村辍耕录》中有一则与大黄有关的史料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诸将领均争掠玉帛女子,而他独取书籍数部,大黄两驮。
后军中病疫,惟以大黄煎汤饮服所活军土者数万人。
这是用大黄防治伤寒时疫即传染性疾病的确凿验案。
在中外医药文化的交流中,大黄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丝绸之路的驼峰上,既有瓷器的晶莹也有药材的芬芳,大黄经古代波斯帝国的中转运往西亚和欧洲,收入许多国家的药典。
公元757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带去的药材中就有名贵的大黄。
元朝时马可波罗来中国,带走一些传统的医疗保健食品,其中就有至今仍风行欧美的大黄酒。
据清·赵翼的
《檐曝杂记》载:当时的俄罗斯以中国的大黄为上药,
病者非此不治。
后有数事违约,“上命绝其互市,禁大黄,勿出口,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由于大黄名贵一时,致使时人曾将服用大黄当作一种时尚趋之若鹜,不分体质不经辨证滥用大黄或致疾或殒命者屡见不鲜。
清·姚元之的
《竹叶亭杂记》载:朱阁学翰林素知医,每日熬大黄浓汁为汤。
服大黄十六斤,腹泻不起。
友人为之挽叹云:“大黄为厉,九泉应悔自知医。”这足以告诫后人,即使是一味良药。

如果不经辨证服用,也会给健康和生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值得今人引以为戒。

中医与名人故事

故事

名人与中医故事之郭沫若

桑枝酒治中风

1959年,郭沫若身患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影响日常工作。有人向他介绍,可请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著名医学家郑卓人老先生医治。郭沫若老知道郑卓人著有《灵枢经白话解》,医术高明,便欣然同意。

郑卓人老先生知道郭沫若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煎服中药,对郭沫若说:“我从民间搜集一个验方,叫桑枝酒,已用此方20余年,医治半身不遂效果很好。”郭沫若一听很高兴,表示愿用此方。郑卓人遂把处方写下:炒桑枝100克,当归60克,苍术30克,菊花60克,五加皮60克,地龙30克,丝瓜络15克,炮附子10克,川牛膝25克,夜交藤30克,木瓜12克,木通10克。上药配黄酒5斤,密封于罐内10天后把黄酒分出。将药焙干,取药研末,装入胶囊,每粒0.3克。每日3次,每次服3粒,用酒15~20毫升送服,以微醉为度,上半身瘫痪饭后服,下半身瘫痪饭前服,2个月为一个疗程。

郭沫若服用桑枝酒3个月后,病竟告愈。他很高兴,写了一幅条幅送给郑卓人以示谢意。条幅写道:“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种什么田结什么果。”

中医治愈拉肚子

1908年秋,17岁的郭沫若正在四川嘉定城读初中,当时他生了一场大病,总感到非常疲倦,头痛,拉肚子,咳嗽,时常流鼻血,没有食欲。

郭沫若的父亲在乡下是一个“土郎中”,开了一剂温和的药给他,,毫不见效。家人只好找当地唯一的儒医宋相臣来诊治。宋相臣说郭沫若拉肚子是阴证,发烧流鼻血等又是外感,要先治里后治表。于是,他给郭沫若开了一剂药,有分量很重的附子、干姜。一剂药下去,所有的黏膜都焦黑了,口舌眼鼻没有一处不是黑的,头脑发昏,只想睡觉。宋相臣和郭父都束手无策。

一位堂叔推荐了附近的赵姓医生,这位赵医生没有什么名望,看了郭沫若的病状之后,主张和宋相臣恰恰相反,说郭沫若的病是阳证,要用凉药,并开了一剂药,重用芒硝、大黄。宋相臣不消说是反对的,郭沫若父亲也不赞同。赵医生却坚持要用他的药方,否则就要走人。他说药方虽然是泻药,但吃下后泻下的次数会一天天减少。众人相持不下,朦胧中的郭沫若却在冥冥之中说了一句:“我要吃姓赵的药!”郭沫若的母亲做主,决定把赵医生的药吃下去。出乎意料,郭沫若吃了泻下药,病情并不见加重,泻下的次数反而逐渐减少,意识也渐渐恢复过来,终于把郭沫若救了过来。

:《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儒医宋相臣阴阳莫辨,视阳证为阴证,此一失也;表里同病,当先治表,或者表里同治,宋氏却要“先治里,后治表”,此二失也。从郭沫若用药后,黏膜变得焦黑这点也可看出用药失误。赵姓医生虽无名气,但精通医道,有识有胆,其技胜于宋医,可见名气有时并不可靠。】

突然聋了!不怕!这个方子专治受风后暴聋!

江城子——防风通窍汤

一阵风邪头面寇,不感冒,自难受。千年中医,荆芥防风嗅。羌活细辛石菖蒲,风邪祛,通窍奏。暴聋暴盲或暴哑,白芷香,灵仙瘦。生姜大枣,川芎头部凑。医得风走人长寿,目能视,耳口救!

速记歌诀:灵仙菖蒲芷防羌,荆芥细辛大枣姜,风邪阻窍盲聋哑,速用防风通窍汤

防风30克  荆芥10克  羌活10克  白芷10克  细辛3克 川芎10克  石菖蒲10克  威灵仙10克  生姜10克  大枣4枚

  治风邪阻窍之暴聋,暴哑,暴盲或风邪困体之周身疼痛,头痛,脉浮。

  防风,又名:山芹菜、白毛草、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韭、百种、屏风、关防风、川防风,云防风。味辛、甘,性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其质松而润,乃“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其祛风明目之功可见一斑。《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故防风者,无论外风内风,亦或是风疹,风湿,破伤风,皆可祛也,其首载于四大经典之《神农本草经》,实乃治风之鼻祖也,是为君药。荆芥与防风皆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于此方中相须为用,祛风之功益彰。

  羌活,【别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其性辛温发散,气味雄烈,善于升散发表,使邪从表而散之也。《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足见其对贼风所致之失音不语(即暴哑)之作用也,世人往往忽视之,实为惋惜,今愚将此药之用淋漓尽致现于此方之中以还此药千年之谬失也。

  白芷,祛风止痛,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西医解剖学之鼻与耳相通也,故愚以为白芷亦能通耳窍也,且临床屡用之,皆效。故白芷对于风邪阻窍之暴聋诚有效也。《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可见,白芷有明目之功也,其又能祛风,故其对于风邪所致之暴盲有双重之用也。

  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能解表通鼻窍,同理,其亦能通耳窍也。《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细辛祛风,明目,利九窍,用于此方之中,实妙笔生花也!

  石菖蒲,【别名】昌本、菖蒲、昌阳、昌草、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其味辛、苦,性温。《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愚以为此药乃通九窍之要药,于此方中无论治暴聋,暴哑亦或暴盲其作用举足轻重,实乃此方之定海神针也!

  川芎乃治头风之要药也,且辛散温通,为“血中之气药”。 《本草汇言》:“芎藭,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凡散寒湿、去风气、明目疾、解头风、除胁痛、养胎前、益产后,又症瘕结聚、血闭不行、痛痒疮疡、痈疽寒热、脚弱痿痹、肿痛却步,并能治之。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同苏叶,可以散风寒于表分,同耆、术,可以温中气而通行肝脾,同归、芍,可以生血脉而贯通营阴,若产科、眼科、疮肿科,此为要药。”其不但助祛风之药以祛头风,亦可助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而无助也(威灵仙详见于青龙吞冰饮)。诸药合用,共奏解表祛风,通利九窍之效,治风邪阻窍之暴聋,暴哑,暴盲犹如笼中捉鸡也!至于风邪困体之周身疼痛,头痛,更不堪一击也!

本文节选自张胜兵《医门推敲》第一部

2009年初夏,武汉张胜兵中医门诊部,某妇女,38岁,暴聋一周,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断为一切正常,无法开药,嘱其寻求中医,遂到愚处就诊。愚曾治过暴聋此证,当时病人素体阳虚又于寒冬之季于田间作业,复又气温骤降,遂暴聋,愚师仲景之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剂而愈,此法不独于愚,亦非愚首创,然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素体阳虚复感外寒之暴聋暴哑暴盲确疗效显著,诚可推广也,然今之患妇并无明显阳虚之象,况其于初夏暴聋绝非寒气所致,故切不可套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愚观其舌苔薄白,脉浮紧,此乃有表证之象。本着治病求本之原则,遂问其发病之前可有异象?其答曰并无异象(因其已聋,故用纸笔交流),晨起突觉听力已丧。愚让其仔细回忆夜间可有不同寻常之事,其仔细回想后答曰夜间很闷,遂开风扇吹之,半夜,自觉不适,然半梦半醒中懒于起床关之,遂觉有风袭头,晨起暴聋。愚立顿悟之,此乃风邪袭头,阻于耳窍也,遂拟方防风通窍汤,二剂而痊愈。

  2014年春,应母校湖北中医药大学邀请(愚本科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以知名优秀毕业生身份给即将毕业之学弟学妹们作演讲,班主任黎明老师主持(黎明老师乃愚之人生恩师,其虽是音乐出身,为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但其在愚大学之时对愚有知遇再生之恩,愚在此表示深深感谢!),演讲完毕,找愚签名之人甚多,其中一人为问病而来,其兄长,32岁,于前天在田间劳作,忽一阵疾风过其头部,顿感头痛,数秒之后暴盲,西医束手,遂求医于愚,愚并未见其本人,然医者父母心,救人如救火,愚以为其乃风邪袭头,阻于眼窍以致暴盲,当场拟方防风通窍汤,三日后电话即来,道其遵方二剂而痊愈,称愚真乃神医也!愚以为神医不过是辩证准确,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如此而已!

  2015年春,武汉张胜兵中医门诊部,某女,22岁,一周前陪男朋友去汉口江滩放风筝,开心之余,张口对长江大叫几声以表达幸福之情,不料突然一阵江风直入其口,当场暴哑,西医无策,找中医服用利咽开音之品,亦徒然,经人介绍至愚处就诊,愚观其舌苔薄白,脉浮紧,此风邪袭头,阻于口窍之证也,不假思索,投方防风通窍汤,三剂痊愈。

  嗟呼!暴聋,暴盲,暴哑之证证属阳虚复感寒邪者须师仲景之麻黄附子细辛汤,皆效,然证属风邪袭头而阻窍者,防风通窍汤可速治也!此临床一得,不敢独有,愿与世人共享之!

相关知识链接: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煎煮方法:附子先下,煮开小火持续三十分钟,入细辛,持续二十分钟,入麻黄,持续五分钟,去沫取汁。

麻黄发表,久煮无效。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然太久则效减。附子之效,在乎其毒也。麻黄附子细辛汤非以麻黄发表也,麻黄非久煮不能止其轻浮。麻黄得附子而汗止,附子得细辛专主少阴。

经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按:少阴病不当发热,今始得之而反发热,则邪始入少阴,犹兼表邪矣。发热脉浮者,当从太阳解肌发汗之例,今脉沉,则谛实少阴病无疑。少阴本有发汗之禁,以其始得发热,故借细辛为向导,引麻黄入散少阴之邪,而亟亟加附子温经助阳,托住其里,俾肾中真阳,不致随汗飞越,此少阴温经散邪之大法也。徐灵胎曰,此条必先从少阴诸现症细细详审,然后反发热,知为少阴之发热,否则何以知其非太阳阳明之发热耶,又必候其脉象之沉,然后益知其为少阴无疑也,凡审证皆当如此。

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生地黄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禁忌

生地黄的功效: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生地黄别名生地、鲜地黄、鲜生地、山菸根,生地黄的功效是清热凉血、生津润燥,鲜地黄的作用是治急性热病、高热神昏、斑疹、津伤烦渴,生地黄用药禁忌是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生地黄。
药名:生地黄 
别名:生地、鲜地黄、鲜生地、山菸根。 
性味:味甘;苦;性寒。 
归经:心经;肝经;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主治:急性热病;高热神昏;斑疹;津伤烦渴;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便血;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劳热咳嗽;跌打伤痛;痈肿。 
1`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捣汁或熬膏。外用:适量,捣烂敷;或取汁涂搽。 

药材基源: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块根。

鲜地黄的作用: 
1、生地黄治心病无问新久:生地黄一味,随人所食多少,搜面作馎饦,或冷淘食,但忌用盐,服之良久当利,即愈。(《世医得效方》) 
2、生地黄治骨槽风痛,龈肿齿疏:生地黄一斤(取汁),胡桐泪半两(细研),白矾半两(枯,研),麝香一分(细研)。上三味,研为极细末,与生地黄汁,相和匀,于银器中,即以文武火慢慢熬成膏。临时以药于牙龈上涂之,有津即咽。每用一字,食后,夜卧。(《圣济总录》) 
3、生地黄治小肠实热,心中烦闷,小便出血:生地黄、白茅根各半两,葱白二茎。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4、生地黄治劳热咳嗽,四肢无力,不能饮食:生地黄汁半斤,蜜三合,青蒿汁三合。上药相和,不计时候,温服一合,宜顿服之。(《普济方》地黄汤) 
5、生地黄治产后小便出血:生地黄、生刺蓟各半斤。上捣绞汁,每服一小盏,食前饮下。(《普济方》) 
6、生地黄治产后腹痛,眼见黑花,或发狂如见鬼状;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语,心胸胀满,水谷不化,口干烦渴,寒热往来,口内生疮,咽喉肿痛,心中忪悸,夜不得睡;产后中风,角弓反张,面赤,牙关紧急;或崩中如豚肝,脐腹(疒亏)痛,烦躁恍惚,四肢肿满;及受胎不稳,唇口指甲青黑:生地黄、生姜各二斤,研,取汁留滓,蒲黄、当归各四两。上于银石器内,用慢火取地黄汁炒生姜滓,以生姜汁炒地黄滓,各令干。四味同焙干为细末,醋煮面糊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用当归酒化下。(《妇人良方》地黄丸) 
7、生地黄治妇人伤血不止,兼赤白带下:生地黄汁、益母草汁半碗。上件药,取水半盏,同煎至七分,日三五服。(《普济方》地黄益母草汤) 
8、生地黄治跌骨碎破:用生地黄捣烂,熨热过之,日夜数易。若血聚,以针决之。(《卫生易简方》) 
9、生地黄治伤寒心热,口舌生疮:生地黄汁三合,蜜五合。上二味搅匀,慢火煎如稠饧。每服半匙,含化,徐徐咽津,不拘时。(《圣济总录》) 
10、生地黄治伤肢折臂,断筋损骨,但有皮相连者:用生地黄研汁,好酒和服,一月筋皮连续;并杵碎,炒热封损处。(《卫生易简方》) 
11、生地黄治伤寒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并治鼻衄、吐血不尽,内有瘀血,面黄,大便黑: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水煎,分三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12、生地黄治喉闭:用生地黄汁二升,蜜三升,合,微火煎之,取二升,稍稍含之。(《普济力》) 
13、生地黄治风着口面喎,语不多转:生地黄汁一升,竹沥一升,独活三两(切)。上三味相和,煎取一升,顿服之。未正,更进药一剂。无所忌。(《外台》) 
14、生地黄治髭发黄赤,一染即黑:生地黄、生姜各半斤,洗净,石臼杵,绞取自然汁,留渣用。上用不蛀皂角一条,去皮弦,蘸取药汁,慢火炙黄,以汁完为度,却将前药渣同入罐内,火煅存性,研末,用铁器盛之。每用三钱,白汤一盏调匀,放三日。临睡时将药涂髭发,自然即黑。(《古今医统》) 
15、生地黄治撞碎生翳膜眼,亦除翳膜:生地黄汁、薄荷汁、冬青子汁。三味汁熬浓,加蜜一两,熬成膏,点眼。(《眼科全书》长春膏) 
16、生地黄治乳痈:地黄汁敷之,一日数次效。(《卫生易简方》) 
17、生地黄治小儿热疾,烦渴头痛,壮热不止:生地黄汁三合。上入生蜜半合和匀,时时与一合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 
18、生地黄治时气热毒在脏腑,欲发赤斑:地黄汁五合。上件药于锅中,以炼成了猪脂半斤相和,煎十余沸,滤去滓,入麝香搅匀。每服二合,尽服之,毒当从肉中为汗出,便愈。(《圣惠方》) 
19、生地黄治暴赤眼肿痛:生地黄(净洗,切,研)、黑豆各二两,生捣末。上二味,捣成膏,临卧时以盐汤洗眼后,闭目,以药膏厚罨眼上,更不动,至晓水润药令软,取下。(《圣济总录》地黄膏) 
20、生地黄治产后血晕危困:生地黄汁一大盏,当归一分(锉),赤芍一分(锉)。上水煎三五沸,温服,如觉烦热,去当归,入童子小便半盏服之。(《云歧子保命集》) 
21、生地黄通经脉,补虚弱,强脚膝,润肌肤:生地黄一斤取汁,牛膝制了末二两。上件药,搅匀,银石器中熬,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酒下。(《普济方》) 
22、生地黄治吐血:生地黄汁一升二合,白胶一两,以铜器盛。蒸之令消。(《医心方》单神方) 
23、生地黄治因劳损尿血不止:生地黄汁五合,车前叶汁五合,鹿角胶三两(捣碎),炒令黄燥。上件药,将二味汁相合,每于食前暧一小盏,调下胶末二钱。(《圣惠方》) 
24、生地黄治心热肠风脏毒出血:生地黄半斤,研取汁,连渣,黄连四两,二味拌匀晒干。上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麦门冬汤下。(《医统》千金地黄丸) 
25、生地黄治血热生癣:以生地黄汁频服之。(《千金要方》) 
26、生地黄治热病,初觉烦躁头痛,腰脚疼:地黄汁三升,黄芩二分,生姜一分,白蜜半匙。上件药,细锉黄芩、生姜二味,以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次入地黄、蜜,更煎三两沸。不计时候,分温二服。(《圣惠方》解毒饮子) 
27、生地黄治虚劳干咳嗽,好酒者久嗽不愈尤效:人参十二两,白茯苓十五两,琥珀、沉香各半两,大生地黄十斤(洗净,银石器内杵细,取自然汁。甚忌铁器),白蜜五斤(熬去沫)。先以地黄汁同蜜熬沸,搅匀,用密绢滤过,将人参等为细末和蜜汁入磁瓶或银瓶内,用绵纸十数层加箬封扎瓶口,入砂锅内或铜铁锅内以长流水煮没瓶颈,用桑柴火煮三昼夜取出,换过油单蜡纸扎口,悬浸井中半日以出火气,提起,仍煮半日以出水气,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后取一二匙,用温酒一两调服,不饮酒人白场调亦可。(《古今医统》) 
生地黄粥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消渴病及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口鼻出血。 
材料:生地黄50克,大米100克,水1000毫升,冰糖100克 。 
做法:取新鲜生地黄适量,洗净后切段,每次榨取生地黄汁约50毫升。或用于地黄60克煎取药汁,粳米加水煮沸后加入地黄汁,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服,空腹食。 
禁忌:服此药粥时,忌吃葱白、韭菜、薤白及萝卜。 
来源:《二如亭群芳谱》 
生地黄煲水蟹 
材料:生地黄50克、水蟹3只、蜜枣2枚、生姜2--3片。 
做法:生地黄、蜜枣用清水洗净,并稍浸泡片刻;水蟹宰后,洗净。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000毫升(约8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便可,此量可供2——3人食用。 
功效:中医认为它有清热解毒、补肾添髓、养筋活血、通经络、利肢节、滋肝阴和充胃液之功,还认为有黄疸、眩晕、健忘、喉肿、疥癣、腰酸腿痛和风湿关节炎等症患的人,宜常食螃蟹。 
藕节生地黄排骨汤 
材料:鲜藕节100克、生地黄30克、黑木耳10克、蜜枣2个、猪排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洗净。藕节刮皮去须;蜜枣去核;猪排骨切段。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下盐便可。为3——4人用。 
功效:藕节有收敛止血、凉血散瘀的功效,为调理各种热性出血的食疗之物;生地黄能清热泻火、凉血养阴;黑木耳能润肠通便、凉血止血;加入甘润的蜜枣和补益的猪排骨为汤,能清热凉血、养阴止血,对秋暑干燥时的痔血者,及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兼见口干口苦、烦躁易怒、便秘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禁忌:脾胃虚寒、经漏或血崩属气虚者慎用。 
百合生地黄粥 
功效:滋阴润肺,凉血宁心。适用于阴虚肺燥,咳嗽痰轿,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心中烦扰,夜寐不安,或经期衄血等症。 
材料:百合30克,生地30克,粳米30克。 
做法:先煎生地2次,取汁,与百合、粳米共煮粥。 
用法:1日内服完。 
来源:百病饮食自疗 
枸杞子生地黄粥 
功效:滋补肝肾,养心安神。主治阴虚火旺型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心烦失眠等。 
材料:百合30克、生地15克、枸杞子12克、酸枣仁10克 
做法:酸枣仁10克水煎取汁,入粳米100克煮粥。 
用法:1剂/日,分早、晚2次温服。 
生地黄用药禁忌: 
1、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生地黄。 
2、生地黄忌三白。《药性论》 
3、生地黄忌萝卜、葱白、韭自、薤白。《品汇精要》 
4、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雷公炮炙论》 
(0)

相关推荐

  • 麻黄----痹证要药

    痹证要药 麻黄为痹证要药,仲景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加术汤等治痹名方都用麻黄.治风寒湿痹,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张璐说麻黄得附子则"发中有补",诚是.即湿热痹.久痹.顽痹 ...

  • 温阳抗敏方  经验方录  何复东五十年临证高效验方

    温阳抗敏方[组成] 麻黄15g,附子(先煎)6g,细辛6g,当归15g,白芍15g,生地黄15g,荆芥15g,防风15g,羌活30g,乌梅30g,蝉蜕15g,全蝎6g,地龙15g,僵蚕10g,蜈蚣2条 ...

  • 中医故事——《独活篇》春风化雨牙痛方

    <独活篇> 春风化雨牙痛方 <千金方>曰,治齿根动痛:生地黄.独活各三两.上二味细切,以酒一升渍一宿,含之. <续名医类案>曰,文潞公方,治牙齿风热上攻肿痛,独活. ...

  • 大黄与名人的故事 --- 郭沫若泻肚子

    大黄与名人的故事 作者/张存悌等 郭沫若泻肚子 1908年秋,17岁的郭沫若正在四川嘉定城读初中,当时他生了一场大病,总感到非常疲倦,头痛,拉肚子,咳嗽,时常流鼻血,没有食欲.郭沫若的父亲在乡下是一个 ...

  • 大黄与名人的故事 --- 大黄救治罗炳辉

    作者/张存悌等 大黄救治罗炳辉 新四军名将罗炳辉将军一生富于传奇色彩,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的主人公罗霄将军就是以他为原型塑造的.1942年夏,罗将军患了温热病,高烧不退,时时说胡话.当时 ...

  •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是讲的哪位名人的故事?

    杨国辉:老师,辉字有出现过甲骨文吗? [回复] "辉"目前只有看到篆体字,不过"光"与"军"都有甲骨金文,辉=光+军,象形文字如下: &qu ...

  • 世界名人传奇故事两则,真实感人。

    第一个传奇故事: 19世纪的哈罗公学,校园暴力频发.一天,一位横眉立目的胖大男生, 霸气地叫住一位文弱新生:"过来!掏出你的手帕,为大哥擦擦皮鞋!"那位文弱新生瞪过来,胀红了脸,愠 ...

  • 历史名人小故事之二十八:管仲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2] ,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 "圣人之师".& ...

  • 名人系列故事

    名人系列故事--戚继光! 咖喱辣椒真美味关注今天06:24戚继光1527年出生于山东济宁,在很早的时候就在其父亲的严格管教下识字读书,戚继光的父亲为使儿子能成为一代将才,从小就教戚继光练武习文,并常向 ...

  • 大黄白头翁汤起死回生的故事(中药故事9)

    应怜石膏德如水, 笑谈细辛不过钱. 枳实促进胃肠动, 黄芪改善微循环. 虫药破血独门技, 犀角解毒未可专. 蜜丸丹心能不朽, 大黄仗义挽狂澜. 中毒性痢疾,要是不治恐怕是有危险,危险就是死.一天拉几十 ...

  • 沙棘与历史上名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沙棘微历史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当年带着他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时候,为了提高军队远程的实力,将一大批体弱多病,奄奄一息的战马抛弃在沙棘林中.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待到成吉思汗带着他剩余的部队凯旋而归,再次 ...

  • 名人励志故事:获奖之前的马尔克斯

    2014年的4月18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87岁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去世.马尔克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西班牙语的作家之一,因其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