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为什么领导很难听到一句真话

01

熟悉华为的人,想必都很熟悉这架二战中被打的千疮百孔的破飞机。

不过今天我先不谈华为。

说说与这架破飞机有关的故事。

二战期间,英国空军伤亡惨烈。怎么办呢,军方就说了,我们要给飞机加厚护甲。但是又不能所有地方都加厚,这样的飞机比坦克还重,上不了天。

所以军方开始统计了,发现,在战斗回来的飞机里机翼上面的单孔最多,所以我们要在机翼的位置加护甲。

这个时候有个统计学家叫瓦尔德的发现,这不对啊大兄弟,机翼上弹孔多是因为他们活着回来了啊,那些发动机被打中的是一个都没回来,所以最需要加护甲的是发动机才对呀。

为此,瓦尔德连续写了8篇研究报告,指出这些百孔千疮的轰炸机是从战场上成功飞回来的“幸存者”,因此它们机身上的弹孔对于飞机来说算不上致命。

飞机各部位受到攻击的概率应该是均等的,但是引擎罩上的弹孔却比其余部位少,那些失踪的弹孔在哪儿呢?瓦尔德深信,这些弹孔应该都在那些未能返航的飞机上。

胜利返航的飞机引擎上的弹孔比较少,其原因是引擎被击中的飞机未能返航。

如果去医院的病房看看,就会发现腿部受创的病人比胸部中弹的病人多,其原因不在于胸部中弹的人少,而是胸部中弹后难以存活。

要想救那些轰炸机飞行员的性命,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去研究那些被打中并坠毁的轰炸机。只有研究那些没有成功返航的轰炸机,才能找到这些飞机最脆弱的地方并用装甲加强。

当然,瓦尔德是对的。瓦尔德的建议后来被英美军方采纳,不久之后,联军轰炸机被击落的比例,果然显著地降低了,挽救了成千上万的飞行员性命。

为了确认这个决策的正确性,一段时间后,英国军方动用了敌后工作人员,搜集了部分坠毁在德国境内的联军飞机残骸,他们中弹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教授所预料,主要集中在驾驶舱与发动机的位置。真所谓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

这个理论,就叫幸存者偏差,指的是,人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

02

想起了《红楼梦》。

我的思维跳跃有些快,大家看的时候要跟上。

《红楼梦》里的贾母,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也是贾府中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一个机构里的最高领导者必然要体会的一种感受是“高处不胜寒”。虽然各种信息都汇报给她,但那都是过滤处理过的信息,他们未必能够掌握事物的真相。

在贾府,众人是因贾母年事已高,怕她受刺激,理论上来说,这是出于尊敬和爱。

但从另一个方面说,这和任何官场、职场一样,也是出于惧怕威势、逃避问责。

特别是那些贾母尤其在意的人和事,更是要对她瞒得密不透风。比如关于宝玉、黛玉的信息。多少次宝玉这里出了事,王夫人、凤姐等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能瞒过老太太”。

就拿黛玉吐血这件事,如果不是紫鹃冲破层层阻扰,拿着带血的帕子来到贾母面前,只怕贾母终究不知道黛玉吐血,更严重的事自然也无法知道。

再拿尤二姐和晴雯来说,本来贾母对这俩人都不讨厌,然而经不住秋桐描述尤二姐的几句:“专会作死,好好的成天家号丧,背地里咒二奶奶和我早死了,他好和二爷一心一计的过。”王夫人则说晴雯“一年之间病不离身”,又“比别人分外淘气”,还懒,又说晴雯得了“女儿痨”的病。

老太太便对尤二姐渐渐没有好感,对于晴雯也是相信,她怎么就变了呢?

其实倒不是老太太就糊涂了,只不过作为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她的爱和关注是稀缺品,精力有限,她不可能把尤二姐这样的人放在心上,关注她的喜怒哀乐、命运沉浮。她宁愿选择根据有限的、眼前的信息来做轻飘飘的判断。

古往今来,大人物往往都有这个毛病。

03

想起了蒋介石。

冯友兰笔下的蒋介石颇耐人寻味。

据冯友兰晚年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西南联大,但每年总要到重庆去一两次。凡是从别的城市到重庆的比较知名的人士,蒋介石都照例请吃一顿饭。冯友兰差不多每次到重庆,都会接到送来的请帖。

每次吃饭,大约有20人,座中常有别的城市的头头。蒋介石看见这些人总是问:“你们那里现在怎么样?”如果回答说很好,他就不再问了。如果回答说有些问题,他就追问是些什么问题,回答的人如果有些话说得不合他的意,他就发怒,有时还当面斥责。所以,去参加吃饭的那些头头,都是战战兢兢的。

“经过几次这样的场面,我发现一条规律:善于做官的人,如果蒋介石问他所管辖的那个地方的情况,总是说很好。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容易最保险的回答。说一个"好"字就过去了。

假使回答说有问题,甚而至于还要说有什么问题,要对那些问题作一种分析或请示,那就麻烦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可能还要受到斥责。

我心中忽然明白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许多皇帝,也不能说是不聪明,到后来总是把事情办糟。像唐明皇,在安禄山已经打到潼关的时候,他还是照样寻欢作乐,那些掌权的大小官员,在他面前都不敢说真话,因为说假话最容易最保险,而说真话会引起麻烦。大小官员都不得不用官僚主义的一个妙诀,就是前面说过的"瞒上不瞒下"。瞒来瞒去,就只瞒着掌握最高权力的那一个人。等到那一个人也觉得他是被瞒了的时候,事情已经糟到极点,无可挽回了。”

冯友兰观察细微,这段评论也是极为深刻的。

一个政治家很少会说不愿听真话,有时还会在公开场合语重心长地鼓励人们讲真话呢,但由于个人的品德观念、办事风格,更由于制度和他所代表集团势力的上升或没落,很多时候恰恰就听不到真话,甚至走到不愿听真话的地步。听不到真话,意味着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当然存在很大风险。

愿不愿听真话,能不能保证听到真话,是否言行一致地行动,是审视一个人物、团体兴衰的重要视角,更是一块可靠的试金石。

04

最后再说说任正非,毕竟这架破飞机与他有关。

2017年一名华为员工发现某部门业务数据中代码有问题,怀疑是公司项目的代码外泄或是公司项目抄袭了别人的代码,随后就在华为内部网站实名举报。这个举动,无疑是动了某部门主管,甚至更高级领导的奶酪。

本以为这位耿直的员工职业生涯从此被断送,没想到任正非看到这条举报信息公开发文将此员工连升两级,并提供上海研究所的工作岗位。

同时由华为无线产品线总裁邓泰华负责保护,保证其不在新的岗位上遭受打击报复。

从邮件的内容来看,并未具体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表扬了该名名为梁山广的员工“讲真话”,并对其进行了“晋升两级”的奖励,同时还允许该员工可根据自愿“选择工作岗位和地点”,最后,还指定由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邓泰华保护不受打击报复。

梁山广隶属华为企业网南京研究所,此次获得嘉奖是因为其“在华为心声上曝光了IT产品线Natural UI团队业务造假”。但是,能够让任正非如此重视,并让其连升两级,还特地安排邓泰华对其进行保护,可见这个事情并不是小事。而能用的上“举报”这个词,那很有可能是“违反华为相关制度”或者“贪腐”等问题。

这个事件任正非只表明了一个态度,企业管理,员工讲真话或许不好听,但个个都讲假话,表面和谐,但千里之堤将毁于蚁穴。

此事件对于华为员工敢于说真话的行为起到了很大的鼓励作用。也说明了任正非对企业内部“敢于说真话的氛围”的重视。

此事也引发了华为员工纷纷在内部论坛上的激烈讨论。

有员工在内部论坛表示,这件事可以载入华为史册了。甚至有员工调侃道,讲真话,多举报是升官发财的好机会。

在论坛里有员工担心此员工以后评级要跟更高级的员工pk,对此梁山广本人也在论坛回应称,谢谢大家支持。领导说了会给我较长的保护期让我来适应新角色,大家不要再担心我啦。感谢正直的大家们。

企业领导对于一个事件的表态就是员工行动最好的“方向标”。

通过此次事件,华为高层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华为的企业文化并不只是嘴上说说,只要是有利于公司的真话,华为不会忽略或者轻视,甚至一不小心就会动真格儿。

05

为什么我们听不进去反对意见?主要原因是容不得别人的不尊重,容不得别人的挑战,就像是被取笑,被打击一样,认为对方是在挑衅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特别是位高权重之人,喜欢说一不二、一言九鼎、一拍即合、老子天下第一,既然说出口了,话就收不回来了,必须维护自己的尊严。

所以,悦耳之言,顺耳之言,这也使得围绕在我们眼前的信息都变成了夸大的讨好之词,就像古代最愚昧的昏君一样,大多数人为这种他们自我选择的劣质信息深深迷惑,进而丧失了对现实世界的起码感知能力,并常常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愚蠢的判断力。

可悲的是,竟然身边的人,也都能喜笑颜开的随声附和,坐等悲剧的发生。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朝代变更,我们感觉皇帝都是愚昧的蠢蛋,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听不进去意见,是人的本能,面子观念太强,自尊心太高,更重要的是缺乏自信,所以,这是一种愚昧的表现。是要有一定的修为,才能克服的。

由于自己本能的愚昧,也很难克服本能去面对批评意见,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

特别是企业决策领导,这是最大的忌讳!

努力倾听一下有具体意义的难听话,这并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肚量,而是为了维持起码的正确决策力,从而在严酷的环境竞争中活下去。

企业决策者为什么听不到真话?因为下属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任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你说你下面的人敢告诉你真实情况吗?

越被宠爱、越被畏惧、越被讨好的人,就越难得到真实信息。获得别人宠爱、畏惧和讨好的同时,还想获得足够的真话,这实际上是一个悖论!

有了这个悖论的存在,就有了悲剧生长的土壤,呵呵。

写到最后,总结一下,毕竟我的思维跳跃有点快,有些人跟不上:

幸存者偏差理论告诉我们,很多人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这就导致了一些领导听到看到的信息,都是被精选过的,上有所好,下必甚之,领导喜欢天下无贼、其乐融融,下属自然也就乐于表演,实际上就陷入了一个“下属欺骗,领导喜欢被骗”的怪圈,到最后,就只能如同蒋介石那样,“等到那一个人也觉得他是被瞒了的时候,事情已经糟到极点,无可挽回了”。

作为一个领导人,如果不自警,恐怕就很难避免悲剧的发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