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从孩子到底是谁的谈起》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翻译出来就是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揉揉胳膊的一类。

孟子的这段话很好的阐释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换句话说,“不能”是一个人的能力问题;“不为”则是一个态度问题。

讲作文的时候,曾经给学生讲过“态度决定高度”这句话是一个伪命题。一件事情要想成功,是需要诸多条件的,简单地讲,起码有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有些时候客观条件是要占主要因素的,正如登天,不管你的态度有多好,不借助飞行工具,你依然是飞不到天上去。推而广之,正如我很想当联合国秘书长,我的态度非常虔诚,然而并没有实现,可见,要想达到某种高度,光有态度是不够的。至于所谓的“态度决定一切”,基本上就是一句屁话了。

昨晚的一篇《老师,自己的事情请自己做》,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们自然是感同身受,这当中也包括许多我的已经成为家长的同事。然而也有不少老师肯定是要反对的,提出的意见也不过是“孩子到底是谁的”“我一个人照顾几十个孩子照顾不来”云云。

这又回到了我在上文中提到的“专业性”上,再以医生为例,如果有医生对你说“这个病人是你的亲人还是我的亲人?你自己都不救怎么让我救呢?”我想你肯定有暴打他一顿的冲动:我要是自己能救还用你?!

说到这里,其实问题就已经再清楚不过:教育孩子,如果我自己能教,我还用你?进一步说,如果家长有能力,当然愿意自己教孩子,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中国自古以来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说法,到今天只能说这种愿望更加强烈了。说到这里,我想说的是,老师,孩子真的是我的,亲生的,然而,有些东西,我真的教不了啊!

再次回到态度和能力这个话题上。

作为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本分,但这种教育的含义应该是比较宽泛的,道德和品格方面,家长责无旁贷。最低的标准是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熊孩子”,这个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这种责任家长是无可推卸的。

  然而,这种教育与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专业的东西,就应该由专业的人士来教,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正如大部分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随着孩子学习知识的深入,很多家长慢慢会自动退出这种辅导,不是家长的态度变了,而是实在有心无力。没有哪个家长能把孩子从幼儿园一直教到读博士,因为,毕竟“术业有专攻”,有些领域,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这里不是态度问题,是能力问题。

昨晚有不少朋友给我留言:文章真不错,但是真不敢发朋友圈。为什么,大抵是怕孩子的老师看见。

就这个问题,也想写一点。为什么家长对老师如此惧怕呢?

不可否认的是,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虽然并不具备很大的实际权力,但是,由于其工作具有不可量化、不可条文化的性质,老师仍然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这个空间,让老师可以在班级这个社会中调动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

比如,如何安排座位,就是一桩有形的资源。需要调动座位的理由也许是因为眼睛近视,需要坐近一些;也许是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需要离讲台近一些;或者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座位,比如第一排或最后一排。我在小学的时候既坐过最后一排,也坐过第一排,但成绩总在班级前三,不管是自信,还是各科老师的实际态度都很好,但对于成绩并不好的学生,这种有形资源配置的影响却不可低估。

在另外一些情况中,老师的经常性表扬,或者经常性的批评、讽刺,甚至只是一句话,就能让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大大下降,成为同学眼中的怪物甚至贱民,这种班级社会关系中的最极端例子,虽然极少,但并非从不存在。

所以,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实际上就成为班级这个小社会中的绝对君主,这一点在小学低龄段尤其严重。这种情况一直要保持到初高中,学生逐渐有了权利意识,老师才慢慢退到一个与学生人格与地位平等的地位上。

正是基于这种地位,老师才得以把工作转移给家长,也正如前面所说,从这种转移的权力来源、结果都是不正当的。

在网易的一则新闻报道中,记者提到“到学生上了初中,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的现象大为减少”。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推断,其原因就是:孩子已经大了,初步具有了权利意识之后,老师的权威度下降,转移工作的能力也减弱了。当然,另一方,这也与初中的课程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由于遗忘,都无法辅导了。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班级这个特殊社会之中大量无形资源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老师对班级小社会影响的伦理规范,对老师的行为做出更为规范、更加仔细的规定,特别在小学中低年级中,由此,限制老师向家长转移工作,甚至进行各种利益诉求的能力。

从技术上来看,老师之所以能转移工作,在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容易。过于紧密的联系会对家长造成负担与压迫,比如QQ群、微信群这样的全天候联系,对家长是存在压力的。实际上,向家长通报学生诸如没有做作业、迟到等异常情况,拨打手机就可完成。那么,既然如此,建立这种持续性的、不间断的联系是必要的吗?当老师仅仅通过学生日常书面途径联系家长的时候,他们对家长的影响力就会减弱,不管是转移工作量,还是利益诉求的程度都会大大弱化。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现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在相继出台有关的规定,对这一现象进行规范和指导。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问题最终会大大缓解甚至从根本上解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