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飞龙在天之应龙,曾力斩蚩尤夸父,考古发掘中屡见其踪迹

关于应龙的记载,在《山海经》中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大荒经》中,而围绕着应龙的身上的谜团则非常之多,比如应龙之原型究竟是什么?又为何能有兴风作雨之神通?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一)大荒世界南方的应龙

关于应龙的记载,《山海经》中有三处,我们分别以记载中不同地名来区别应龙,无其他含义。

第一处是位于《大荒东经》中凶犁土丘山的应龙: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在大荒东北角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做“凶犁土丘”,应龙居住在山的南端,因其曾杀蚩尤与夸父,所以不能再返回天庭,所以天上没有了行云作雨之神,所以下界旱灾连年。于是每逢大旱之时,人们便于地上作出应龙之状,以此求得雨水。

应龙

这段记载中提到了很多关键之处,首先应龙处于南极,按方位来看应属于南方之龙;其次交代了人间旱情发生的原因:在于杀蚩尤与夸父之后,无法回归天上;最后提到了应龙的神异之处,人们可以在地面作成应龙形状,便可求得大雨。

第二处是位于《大荒北经》中成都载天山的应龙: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此条记载的完整版说明了夸父的世系(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而后介绍了夸父逐日的经过,之后则是这段关于应龙的记载。同样的应龙是先杀蚩尤,又杀夸父,而且强调了应龙处于南方,且正因为应龙的存在,南方才多雨水。

应龙

第三处位于《大荒北经》中系昆山的应龙: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另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这段记载中便是最为著名的“蚩尤黄帝之战”,此时应龙作为黄帝的得力干将,准备蓄水以败敌,但因为蚩尤一方请来了风伯雨师,所以使得应龙无法蓄水,后来黄帝请下天女魃,才止住大风雨,从而大败蚩尤。

应龙

(二)能够带来丰沛雨水的应龙

关于应龙的神异之处,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即“应龙蓄水”。应龙不仅可以利用其控水之能大败蚩尤,也可以兴风作雨以解世间旱情。那么,应龙为何能与雨水联系起来,其中隐藏着什么逻辑?

应龙

实际上,当龙星高悬于南方的苍穹之上时,正值雨水丰沛的盛夏时节,所以在古人的观念中,此时“飞龙在天”的应龙,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雨水的象征。应龙既然为鱼水之象征,那么遭逢大旱之时,人们自然会祈求其降雨,怎么操作?

《大荒东经》中提及的“旱为应龙之状”则道出了真相:在地上摆出龙的形状以求雨,并非仅见于神话传说之中,在殷墟卜辞中已有“作土龙”的记载。

“其龙于凡田,又雨,吉。”《甲骨文合集》,10,29990“十人又五,□□龙□田,又雨。”《甲骨文合集》,9,27021

商之后,在先两汉典籍中也不乏“作土龙以求雨”之记载,而此时的求雨之仪,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雩”。我们且看《续汉书·礼仪志》中的这段记载,较为清晰地讲述了“雩”与“土龙致雨”的细节:

“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若少,郡县各扫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闭诸陽,衣皂,兴土龙,立土人舞憧二佾,七日一变如故事。“

当旱情出现之时,便由各地长官带领民众举行“雩礼”以求雨,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兴土龙”!作土龙正是雩礼中的关键一环,因为龙星之初升正代表着霖雨季节的来临,所以古人才在龙星升天之际举行“雩礼”,为夏季生长的万物祈求甘霖的滋润。

应龙

土龙致雨,又叫做雩龙,其仪式内容是选用纯净泥土堆塑土龙,并在龙身搭盖,祈雨时再将遮盖之物揭去。其实就是借助于模仿和交感巫术,以“云龙相致”、“阴阳从类”的方式达到求雨的目的。

应龙

所以在《左传》桓公五年中,便有“龙见而雩”的说法,杜预注中讲得很清楚:“龙见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所谓“建巳之月“正值孟夏四月,此月黄昏龙星本体已经完全离开地面飞升于天,且已经从东方绵延至南方。所以《大荒北经》中才有“去南方处之“的说法,描述正是这一动态变化的过程!

(三)考古发掘中所见龙形遗迹

而在史前考古中则不乏出现这种地面堆塑的龙形象遗迹,或许正是“兴龙作雨”的雏形:

(1)距今8000年前辽宁阜新查海文堆塑龙

考古发掘中,于遗址中心部位清理出一条用石块堆塑的巨龙。据称,查海文化聚落中心是一小型广场,广场内用较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一长龙,其位置紧靠大房址南侧及墓地上部。龙即堆摆在从遗址中央穿过的基岩脉上,龙头、躯干石块堆塑厚密,尾部较松散。龙昂首张口,弯身弓背,蜿蜒伏地。龙头朝西南、尾东北,全长19.7米,身宽近2米。在龙腹南侧下方发现墓葬10个和祭坑3个,祭祀坑内发现有较多猪骨。

查海堆塑龙

从查海石堆塑龙来看,首先,它位于聚落广场中央,说明此处可能就是人们举行祭祀祈雨的场所,人们在此举行活动十分方便,露天堆塑,便于同天上之龙交感。

其次,在龙腹南侧的三个祭祀坑中均发现有猪骨,应该是进行求雨祭祀的的祭品。

最后,虽然与文献记载的“土龙”不同,查海采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岩块进行堆砌,但这些岩块明显是经过挑选的。用石块显然要比用泥土更为耐用,可以一劳永逸。

(2)距今6000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龙

在西水坡45号大墓中,龙虎蚌图分别摆塑于壮年男子(身高1.84米)东西两侧, 从坑口俯视, 恰好是左龙右虎, 而且均头北尾南。龙身长1.78米, 高0.67米, 昂首曲颈, 弓身长尾, 有前后爪足, 宛若行云。总体来看,西水坡蚌塑龙更加接近于后世的龙形,后世画龙,有三停九似之说:“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而西水坡蚌塑龙在颈部、腰部、和尾部也有三处比较明显的弯曲。以至于有的专家看后说:“濮阳西水坡仰韶时期的龙与故宫明清的龙相差不多”

濮阳西水坡蚌塑龙

因为土虎是致风的,而土龙是致雨的。所以《周易·乾卦》:“ 云从龙,风从虎。” 王充《论衡· 乱龙篇》“夫土虎不能而致, 土龙安能而致雨” 两者作为巫师的助手,可以为巫师通神呼风唤雨提供帮助。而位于墓主周围的三具人骨或许看作是人牲更为合适,其作为巫师献于上天的祭品,因而才能祈求上天降下雨水。

考古山海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