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向“三无加班”说不 向“秀苦情式工作”说呸

如今人们普遍时间紧,最近和许多人交流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大家普遍深陷加班旋涡而无法自拔。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然而稍加留意观察就能看到,无论企业还是机关,无论体制外还是体制内,如今加班都已是“家常便饭”。

其中固然有合理加班,比如:任务重、时间紧、人手少会造成加班;对工作精益求精、求质保量也需要加班;应急、突发事件来了该加班救济也是责无旁贷。但还有许多种加班却并非这种情况,它们常常是无效、无意义、无偿的“三无加班”。

在人民日报刊发的《三问过度加班:只争朝夕就要牺牲休息日?》一文中,便分析了几类“总是停不下来的加班”。

首当其冲是无效加班,其表现往往是这样的:“有时候领导或主管布置了任务,大家加班好几天,成果出来了,最后用不上,工作忙却没有效率,都做了无用功”,产生这种无效加班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主导者只顾自己一时脑热却脱离实际情况、或者其认识能力不足又自以为是,最终苦了执行层面的人;二是缺少沟通。

紧随无效加班之后就是无意义加班,表现形式常常是这样的:“周末开会,表面看充满了一种只争朝夕、夙夜在公的‘工作干劲’,其实应该反过来想想:到底有多少真正要紧的事非得在周末兴师动众?连夜忙真能出活吗?”,这种无意义加班也可以称为走形式加班、发癔症加班或自嗨加班,其实质就是六个字:不顾他人死活。

第三种是无偿加班,其表现形式不用多说了,谁经历谁知道。这种加班也可以称作剥削型加班、压迫型加班,其本质就是巧取豪夺。

对此新华网在《5+2、白加黑”不值得宣扬》一文中也指出:“有的地方提出“5+2、白加黑”,有的县市甚至提出“3516”工作法,即每天三小时吃饭、五小时睡觉、十六小时工作。而要求干部职工加班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的是为了“加快招商引资”,还有的是“转变工作方式、提振精神状态”。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疲劳战术”被当成经验,低效率的加班被视为作风,这不仅影响了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也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助长了形式主义”。

以上种种现象背后是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要不要加班?该不该加班?如何加班?加多少班?加了班怎么算?......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则是一个讲不讲规则的问题。现在动员人们加班时往往是忘记了规则而大谈道德,殊不知如果失去了规则,即便是表面上人人争当高尚,没事儿大谈道德,人人都表现得大公无私,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样的场景只能在一个虚伪泛滥、伪君子遍地的社会中出现、存在。

所以说与其猛催逼加班,不如多想想公平;与其大谈奉献,不如实践规则。而说到虚伪,其最为典型的一种样板叫“秀苦情”,日前有一则关于“记者发扬铁军精神轻伤不下火线”的新闻很是冲击了其下限。

新闻的大致内容是说“采访点坡道被杂草、废弃砖块及生活垃圾所覆盖,坡陡湿滑,记者脚下的石头突然发生位移,致右脚不慎受伤。就诊拍片确诊为右脚跟骨撕脱骨折。为了不耽误采访影响工作,在医院进行石膏固定之后,其再次坐车回到采访点,在现场把右腿架在轮椅上完成了当天的采访任务”。

新闻配图中,一名女记者左手持话筒侧姿单腿而立,右腿呈水平状横架在身旁的一架空轮椅上,想来她应该就是乘坐这架轮椅辗转而来;一名受访者以及其僵硬的站姿手脚并拢杵在村路边上,图片的近景是摄像,远景是一名双手插进裤兜低头沉思的瘦削男子,拍摄这幅照片者选取的角度很正,其应该是位于新闻摄像的斜后方,与照片内入画的几个人构成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关系。

正常思维下,这样的事情干了也就干了,如果真有传说中的“铁军精神”,也应是默默的干完、默默的离去,但在这里却践行为“摆了、拍了、秀了”的逻辑,最终这幅照片中让人感受到的只有那浓浓的魔幻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相融合的气息。

伴随着风中飘荡的那“摆啦摆啦摆啦”的无声音乐,《每日聚焦》瞬间幻化成了《苦情聚焦》,几乎忘了括号外还有一个秀。——《调查清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