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录】教师,如何赢得自己的尊严?

教师
如何赢得自己的尊严?

亲爱的朋友,感谢你的来信,与我交流和探讨教师尊严的问题。说到教师的尊严,我首先想到的,其实是“师道尊严”。

按字典说法,“师道”包含“师承”、“求师学习”、“为师之道”等内涵。“尊严”,简单说,就是人格和权利被尊重。每个人都需要尊严。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更离不开“尊严”。甚至可以说,因为职业属性和特征,教师对尊严的需求度,远比其他群体更为敏锐、丰富——抛开所谓的“神圣”、“光辉”,我愿意简单理解:教师的尊严,上关教育的地位和影响,下涉学生的幸福和快乐。没有教师的尊严,就不可能有教育的成熟和理性;教师没有切实的尊严感,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尊严意识的学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

或许正因如此,古人早有“师道尊严”之说。尽管一度时期,此词曾为人垢病,甚至被人批判,但其本义,是指教师应当首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所以此词后来多指“为师之道”的尊贵、庄严。《礼记·学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说,要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真正重道,才能让人敬畏学习。在那个时代,教师是深受敬重和尊崇的。“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同前),教师给君王讲学,居然不必行君臣之礼——尊师重道,一至于此,令人不禁感叹唏嘘。

尽管尊严属人权序列,算得上“天赋神授”,或按《世界人权宣言》所说,是人类“固有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在我们这个国度,“师道”传统黯然不彰的时候,更多,教师“斯文扫地”的历史,更久。韩愈曾浩叹“师道之不存也久矣”;从元朝开始,在社会等级里,“师”便被归入“老九”,位列“娼”“丐”之间,所谓“臭老九”的“美誉”,即始自于此。在不远的文革时期,教师不仅“扫地”,而且被“出门”的,不胜枚举。新世纪以降,随着教育的“被产业化”,教师地位虽非每况愈下,也的确没有实质性的提升。所以,你所谈到的教师如何赢得尊严,既是群体话题,也是现实话题。

既然尊严是一种“被尊重感”,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自尊,二是他尊。

孟子有句话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似乎可以套用为“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就是说,人得首先自尊,然后才能享有尊严。这个尊严,显然不是虚词,也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按卢梭的说法:“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对教师而言,我们所需“维护”的,至少包括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

所以,“师道尊严”的重建,只能从教师自己开始:首先是尊重自己,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人,谁能拿你当人?其次是尊重职业,尽管很多时候“一为教师便不足观”,但既为教师,就应该自重本业;自己都不看重自己的职业,谁会看重?第三是尊重学生和家长——我一向觉得,尊重是双方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即是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如果学生没有尊严,家长没有尊严,教师也很难有所谓的尊严——没有“师道尊严”的民族,是没有未来和希望的民族。倘若为师不尊、为生不敬的积风炽盛,教育不仅会遗失传统,还会丧失未来。

我们也必须明确:“师道尊严”的重建,既依赖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关涉到宏观制度的切实改进。道理很简单:在充满压迫剥夺、严重不公的社会里,没多少人能单独享有尊严——要让每个人都有尊严,让每个人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必须靠公正的制度,严格的监控,才能得到保障。尽管在这方面,时至今日不仅乏善可陈,反倒不时有极端事件发生,但是,在愤怒批判之外,我们所能有的,依然只能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就“师道尊严”这个词来说,“师道”也是“尊严”的前提;要论“尊严”,必先回到“师道”,必先让每个教师恪守“为师之道”。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为“师道”的诠释。事实上,今天有很多教师得不到尊严,几乎大多是咎由自取:学不能为人师,行不能为世范,教不来书,上不得课,说不通道理,服不了学生——这样的教师,学生如何能打心眼里信服他们,家长如何能放心把孩子托付给他们?

关于教师的尊严,我最先想到的,其实是“底线”。我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底裤,但是不能没有底线。作为普通教师,我们或许不必有高远的目标,宏大的蓝图,但必须有起码的自我约束,必要的内心规范。比如说,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就应当是我们的职业底线,而尊重学生及家长,也应当是必然的职业要求。在此基础上,辅以对事业的敬畏,对真理的尊重,对美好的追求——这样的教师,自然更容易赢得尊严。教师有尊严,才能给学生以尊严,让他们感受到尊严的价值,学会给他人以尊严。

所以,我非常赞同一句话:以专业能力赢得尊严。很难想象,一个学艺不精的匠人,能有多大市场竞争力;一个医术平平的庸医,怎么可能获得患者的肯定和赞美?

同样的道理,一个教师,倘若专业能力欠缺,专业水平低下,别说赢得尊严,就是赢得同情和怜悯,也还得看对方是否心地良善,是否愿意施舍——教师的专业属性和专业品位,是赢得尊严的基础。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素养、品德、言行,即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才能真正赢得尊严。

回到如何赢得尊严的话题上,或许可以套用一句老歌词:尊严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教育的尊严,需要我们每个教师自己去争,努力去取——或许,恪守“师道”,更容易赢得“尊严”。

刊于《教育时报》2014.9.

END
不关注
就捣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