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空间与中国汉字(前言)(单渔泉)(Four-dimensional space & Chinese characters)

写在前面

宇宙时空是“四维”的。这样的描述是对的,但也是“不对”的。

在一百多年以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意识到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人类当然可以这样说,然而宇宙的创造者或许不以为然,因为这显然是在宇宙之内谈论宇宙。

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远古时代,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国人称之为“伏羲文化”时代。中国的汉字、道学哲学思想均起源于这个时代。中国道学思想认为:圣人以阴阳一统天地,有形者生于无形。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衍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客观存在即是“道”,“道”不仅仅包含了“宇宙”,也包含了“宇宙”之外的一切客观存在,因为“宇宙”仅仅是人类对于自己所生存的空间和所感知的时间的总称。

在远古中国的众多甲骨文符号当中可以看出,事物的发展历程紧紧围绕着“阴阳”展开,而时间、空间和物质则与“周期世”密切相关。在中国人当中广为流传着一个传说:天上一日,地上十年。佛道则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比喻人世间时光流逝极快。这些都道出了 “周期”的短暂,也预示着某种“存在”的永恒。这种永恒的存在即是中国古人所描述的“无形”,即是“信息”。信息虚拟了周而复始的现实。

人类生存在“木”(道学五行之一)的环境中,这是一种“三维”结构发达的环境。习惯成为自然,思维成为定式,人类被自己的眼睛“蒙骗”了,从而把注意力放在了“维度”和“粒子”上。而当人类把自己看成是一种高尚而特殊的“智慧” 生命时,就更加助长了某些偏执。起源于远古中国的甲骨文和道学却对“维度”和“粒子”不以为然,并将“道”展现在“阴阳”之间,将事物的繁衍变化归纳于“五行”之中,认为时间、空间和物质仅仅存在于“阳”的“周期”之中,而阴即是永恒的信息。

空间的本质是系统,是结构,是层次。空间的关键不于在维度和粒子,而在于层次的跃迁。系统是在“天干”信息代码程式的指引下由元子跃迁到基本粒子,由基本粒子跃迁到完善的结构,新的系统逐步成为现实,空间实现质的跃迁。反之则是空间一步步地塌缩,最终成为元子。

系统是周期性存在的,空间当然也是周期性存在的。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人类开始真正认识到系统,开始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人类或许已经在冥冥之中进入了虚拟现实时代。

般若[bō rě]是一个宗教术语。佛法两大分支“般若”、“禅法”中的一支。般若为梵语Prajna的音译,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图1-1是甲骨文“般”符号。符号之中的类似“H”的图形代表结构以及结构上所承载的信息,而其他的图形或是代表实物系统,或是代表信息的复制。这就像是DNA-mRNA-tRNA的复制机制。由此“般”符号会意:在信息的指引下产生新的结构。同样,“若”符号是代表纯信息的“癸”符号,也即代表上一个周期结束的“癸”符号,萌发出了“实物”或“系统”,出现了周期世“口”,新的空间重生。

“般若”这个“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则实际上是指:虚拟出的现实,代表的是“重生”。

这也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根本差别所在。西方人终其一生寻求解放,而东方人则一辈子寻求重生。这是地球人类文明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解答。

这个问题就是:世界的本源和智慧的源泉。

单渔泉 2020年12月15日

于中国·成都·青城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