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路:无悔今生

写总结时,突然看到“分而用之”“减量、循环、自觉、自治”成为2019年后广为引用词句,无比欣慰。
记得2013年,在百度百科“垃圾分类”词条定义垃圾分类为“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觉得太简单、太实际、太没有学理化,把个“搬运”也写进来了,于是,在词条内加写了一些所思所想所行,如“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最主要的是加写了“分类原则”,没想到2019年后全国各地,包括广东,广而引用,甚至写进“2019河北省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考点:垃圾分类”“2020年选调生公共基础垃圾分类这件小事”“2021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解读垃圾分类与美丽家园”,受宠若惊。
“分而用之”是完善百度百科“垃圾分类”词条时兴起而撰,来源于“垃圾分类四原则”(中国环境报,2013-10-21),从受“分而治之”启发而来,但“分而用之”从没出现在我公开发表文章。“减量、循环、自觉、自治”最早本不是谈垃圾分类,来源于《垃圾何日不再围城?》(中国环境报,2012-08-14),“减量、循环”是对垃圾处理的希望,“自觉、自治”是对垃圾产生者(排放者)的期望,垃圾处理要以源头减量与排放控制、物质利用为重点,要加强社区自治、社会自治,达到自主自愿、自觉 自治境界。
再往前回溯,高兴的是“邻避”。2008年,指出垃圾是邻避物,垃圾处理设施是邻避设施,垃圾焚烧填埋设施是典型的邻避设施。记得“邻避”和“迎臂”是从台湾期刊讲其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问题的文章看到的,当年发表文章时,审文专家要我解释什么是邻避。2009年,便呼吁垃圾管理应消除邻避现象,促进社会公正和谐。搞笑的的,后来有些“专家”非要说垃圾处理设施是“厌恶”设施,我坚决不同意,居民不厌恶垃圾处理设施,只是不愿垃圾处理设施建在我家附近,“厌恶”与“邻避”是不同概念。确实,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牺牲了设施周边的发展机会,所以,要建立健全垃圾异地处理生态补偿机制(2009年)。
值得讲的是生活垃圾二级分类,先干湿粗分,再对干垃圾二级细分,写进《生活垃圾处理产业与产业化》(2010年)。干湿分类不是我最早提出,但二级分类概念是我最早提出和说明。还有建立以物质回收利用为核心的垃圾处理体系(2011年)和分类垃圾务必分类处理(2012年)应是我最早提出吧。想起2009年尾,吕志毅副秘书长带队考察生活垃圾分类,行至最后一站上海时,要我发表意见,当时明确表达“垃圾分类要简单,干湿分开极好”。
最近,校正《垃圾治理之道》一书时,在“当地当时”之后写进“当势”。征求处室同事意见,就这样写吧。汉语词条解释“当势”是掌握权势,我这里的“当势”是“现势”,主要指目前的形势和力量。
等等,所思所言所行,有文字记录为据。感谢科技进步,易于我们又发表自己看法,不再需要用笔用纸记录灵感。最重要的是做自己、为他人、天人合一无悔今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