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锅膛,富水缸
【往期回读】
穷锅膛,富水缸
宜陵 褚德军
作者褚德军先生:宜陵人,今年66岁,年轻时从事企业管理,近些年全身心投入对于地方民间故事的采编,著有《老扬州传说》。
忆起少年时代的春节,经常听到老年人不断地唠叨:穷锅膛啊,富水缸啊!意思是提醒人们增强防火灭火的意识。
那个年代,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人们住的多半是木结构草房,特别容易引起火灾。时不时在隆冬季节天寒地冻中的某个深夜,突然响起哐哐哐的救火锣声和起火啦救火啊的紧促呼救声,人们顾不得寒冷纷纷起床,急急忙忙拿起面盆或水桶去救火。水源能得到保证和救火及时,可以避免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也有被火灾烧得一物无存的人家。
曾记得跟随大人们去救火的一个冬夜,主家因为发现不及时而使火势成了气候,加之水缸里基本无水,距离河边又远,参加救火的人虽多,却无法控制火情,眼睁睁地看着屋面上冲天的火光,爆响着噼噼啪啪的恐怖之声,房梁木椽喷发着刺眼的惨光,慢慢地往下坍塌,黑暗笼罩下的熊熊火海,看得人心惊肉跳,使目睹者终身难忘。那户人家一样物件都没有抢救出来,全家七八口人哭得呼天抢地,直戳人心。时近年关,将无地方住,又无东西吃,后来众邻居接济,才使他家得以捱过那个寒冷的冬季。
冬腊月间火灾易发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和农村中的大家小户,烧水做饭都用大锅灶,以柴草作燃料,使用煤炭、液化气是后来又后来的事情。烧柴草时,免不得火星拖拖拽拽,容易引燃锅膛口的柴草,而烧火者一般都是老人小孩,不是眼不明,就是心不细,稍有不慎,火灾便生。天寒地冻时,需要使用的热水又多,生火频率就更高,所以老人但至寒天便开始唠叨,又不厌其烦地告诫晚辈:烧一顿饭或是一锅热水,需用多少柴草,就从屋外的草堆上取回多少,保持锅膛口不积余柴草,一定要记住“穷锅膛”。
再者,那时人口密度稀疏,冬天要比现在寒冷得多,受农耕社会传统影响,人们在农闲的冬天来临时,有“烘火坑蚕豆”取暖带美食的习俗,孩童们顽皮好动,争抢豆食中打翻火盆,若没有大人在场,也有带来火灾的危险。婴幼儿还没有像今天这样使用尿不湿的条件,雨雪天气中,只好在火盆上炕尿布,深更半夜也特别容易引起火灾。
自古以来饮用水都是河水,有水井的地方不多,城镇村庄都是傍水而建。自来水在当时闻所未闻,直到1930年,当时的首都南京才开始有小型自来水公司出现。能盛三担五担水的水缸,家家户户都有,农村人自己挑水倒入水缸待用,城镇则专门有从事挑水职业的人。清末至民国时期,每担水卖两三文铜钱,解放后至文革期间,每担水卖两三分钱,钱数的多少又按路程远近计价。勤快细心的人家,会始终保持着水缸里面高水位,不勤快的人家就有“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民间俗语。
只有在任何时间中都能保持水缸中水多水满,才配称为“富水缸”,长期保持防火的忧患意识,才能在遇到火灾险情发生时有水灭火,避免更大的灾难发生。
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液化气、天然气和自来水,只要操作得当,几乎没有火灾危险,更感觉不到过去生活条件的艰辛,这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当倍加珍惜。
感谢褚先生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