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要自始至终重视“保胃气”这一原则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要自始至终重视“保胃气”这一原则,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
因此,无论何证,皆用四君子汤以健脾补虚,使脾土旺,化源足,充实后天,以利速复。
常用的治法如下:
1、滋养胃阴,健脾益气法
本法为治疗胃阴亏虚,脾气亦弱型而设。方用益胃汤合四味异功散化裁:沙参15g,麦冬、干地黄、玉竹、石斛、苏梗各12g,五味子9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2g,炙甘草5g,陈皮8g,水煎服,每日1剂。
若病久不愈,中焦化源不足,以致心血虚,心神失养,伴见失眠多梦者,酌加百合12~15g,便秘者,酌加火麻仁20~30g,炒枳壳9g,兼见纳呆嗳气、口中常有食气味者,可加公丁香1~2g,辛温而降,既可醒脾降逆,又能制本方腻补之弊,常获良效。
方中沙参、麦冬、干地黄、玉竹、石斛滋阴养胃,甘寒生津,党参、云苓、白术、炙甘草、五味子健脾益气,苏梗、陈皮通畅气机,诸药合用,胃阴得复,脾气得健,诸证自愈。
2、疏肝理气,健脾补中法
本法适用于肝郁脾虚证。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化裁:柴胡9g,白芍、白术、茯苓各12g,党参15g,炙甘草5g,炒枳壳10g,姜半夏、苏梗各10g,麦芽、焦山楂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方中柴胡为疏肝圣药,芍药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柴芍合用一疏一柔,枳实行气,甘草缓中,四药相合,疏肝行气;党参、白术、云苓,健脾益气,麦芽、山楂运转脾机,合用苏梗,半夏促脾健运,有升有降,升降相因。
合之则肝气条达,脾气恢复,诸证得愈。若气郁化热,口苦,胃中有灼热感者,可酌加胡黄连3~4g、金钱草15g,疼痛明显者,可将白芍加至15g,再加佛手片8g。
3、益气补中,化瘀通络法
用于脾胃气虚夹瘀型。胃病日久,即入络血瘀,方用六君子汤合丹参饮化裁:太子参10g,白术、茯苓各12g,炙甘草6g,炒枳壳、姜半夏各10g,黄芪、丹参各15~20g,檀香、砂仁各6~8g,白芍12~15g。
方用六君子汤健脾和胃,调和中州,清升浊降。用丹参饮理气和胃,活血化瘀,以通胃络,白芍养血柔肝,砂仁醒脾和胃,诸药合用,中气得补,脾胃气机正常,气行血行,胃络自和,疾病自愈。
服用本方如疼痛缓解不著,若无阴虚见证者,可兼服加味乌贝散(乌贼骨120g,浙贝母、生甘草各18g,三七15g,薄荷叶9g,共为细粉,每日2~3次,每次3g。
4、温中健脾法
该法用于脾阳不振,中焦虚寒证,方选小建中汤合厚朴温中汤化裁:桂枝12g,白芍20g,厚朴10g,干姜6g,陈皮12g,茯苓、木香、炙甘草各12g,党参12g,白术10g,水煎服。全方共奏温中散寒,健脾行气之功。
若便溏者,乃脾阳不振,中焦虚寒所致,用理中汤合厚朴温中汤;待疼痛缓解之后,可用黄芪建中汤合四君子汤化裁调理,以复后天之本。
以上各型,在治疗时,往往相互转化,或相兼为病,应辨清主次,灵活化裁,不可拘于州端。
出处:杜雨茂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