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读咏鸡诗
【往期选读】
鸡年读咏鸡诗
江苏省丁沟中学 张广祥
《韩诗外传》说:“鸡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故鸡有“五德之禽”之雅称。
咏鸡的诗词之作很多。
以鸡入诗,最早可上溯到《诗经》,如著名的《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意思是:鸡儿上笼了,牛羊从山上下来了,远方的亲人你什么时候回来呀?表达了一个妇女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又有《雄雉》,借雄野鸡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怀念: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而《鸡鸣》中,妻子听到鸡鸣后,劝丈夫起床早朝、勤于政务。妻子说:“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丈夫回答说:“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一问一答,颇有情趣。
《诗经》之后,咏鸡诗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楚国爱国大诗人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兴鸡鹜争食乎”,三国魏诗人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南朝宋诗人鲍照《代放歌行》“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唐诗中更是屡屡见到,如白居易《小宅》“小宅里闾接,疏篱鸡犬通”,李廓《杂歌谣辞·鸡鸣曲》“长恨鸡鸣别时苦,不遣鸡栖近窗户”等。最具代表性的诗篇有大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鸡》,诗人崔道融的七言绝句《鸡》、韩偓的七言绝句《观斗鸡偶作》等。当然,我们最为熟悉的还是毛泽东的那首:“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雄鸡高鸣,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一片欢乐祥和。
皇帝们也有咏鸡诗。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一次微服端坐酒楼,恰在此时,一班文士正以公鸡为题吟诗。赵匡胤也来了兴致,作诗凑趣。先吟两句:“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二撅。”众学士听了,无不掩口而笑。谁料赵匡胤微微一笑,迅速吟出后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尽扫残星与晓月!”这两句犹如异峰突起,境界全出,诗意奔放,胸襟豪迈。众学士听罢,自愧不如,赞不绝口。无独有偶。明洪武十四年,岁逢辛酉,恰为鸡年。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们一起饮酒庆贺。席间以诗咏鸡,朱元璋未加思索吟出两句:“一叫一勾勾,两叫两勾勾。”众臣深感俗气,纷纷犯嘀咕。但见朱元璋接着吟出后两句:“三叫日出满天红,驱散残星月朦胧!”一下子就写出一个朝气勃勃的大好气象,令众臣拍手叫好。乾隆帝由一首题《百鸡图》的诗歌也很有趣:“走来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尔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传说乾隆皇帝在《百鸡图》上题写了这首诗,众臣不解其意,乾隆得意微笑,最后大学士纪晓岚说道:“这是一首绝妙的数字谜语诗!第一句的“一只又一只”,是两只鸡;第二句,“三四”一十二,“五六”三十,“七八”五十六,三个得数相加,得九十八只鸡。把一二两句合起来刚好是一百只,正切合《百鸡图》之意!”
古诗咏鸡,有不少是以鸡意象作为自然景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大凡写到田园景色、农家风味的时候,很少不写到鸡的,鸡成了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王维《桃源行》“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顾况《过山农家》“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杜甫《羌村三首》“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如闻叩柴荆”,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等,都把鸡与自然景物或者农家乐趣联系在一起。
古人咏鸡,有的是崇尚雄鸡的勇武不屈。如汉末三国时期诗人刘桢《斗鸡诗》:“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赤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飞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寥寥数句,落脱脱勾画出雄鸡的勇武风采,赞美了雄鸡蔑视强暴的大无畏精神。
雄鸡啼晨,昭示时间之可贵,生命之可珍,于英雄有如黎明的号角,于志士乃惊心之警钟。《晋书·祖逖传》:“中夜闻晨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这是志在恢复中原的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南宋的陆游系文人而兼志士,他的作品中也多有咏鸡之作,有关咏鸡特别是咏雄鸡之作多达十余首,寄托的是壮心不已的远志,报国无门的悲哀,如《新买啼鸡》:“峨峨赤帻声甚雄,意气不与其曹同。我求长鸣久未获,一见便觉千群空。主人烧神议已决,知我此意遽见从。秋衣初缝惜不得,急典三百新青铜。怜渠亦复解人意,来宿庭树不待笼。狐狸熟睨那敢犯,萧萧清露和微风。五更引吭震户牖,横梃无复须元戎。明星已高啼未已,云际腾上朝阳红。老夫抱病气已索,赖汝豪壮生胸中。明朝舂黍得碎粒,第一当册司晨功。”又有《老鸡》:“老鸡拥肿不良行,将旦犹能效一鸣。碓下糠粞幸不乏,何妨相倚过余生。”老而仍“一鸣”的鸡,正是诗人老当益壮诗人的生动写照。又如魏源《晓窗》:“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由少到老,世上千千万万代人,他们的岁月与生命,都无一例外地消磨在报晓的鸡鸣中,无志者消沉,蹉跎岁月;有志者奋发,建功立业。
当然,古人咏鸡,也有其他意味。如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之四:“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则简直与唐人金昌绪的《春怨》有异曲同工之妙,读来甚有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清人袁枚《鸡》:“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以“主人”来比喻对天下敲骨吸髓的统治者,统治者能得逞,靠的是“愚”民,“不可与鸡知”!
一言以蔽之,古代咏鸡诗源远流长,立意丰富深远,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