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方 |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合集    年蒸

唱麒麟 铜脚炉   斩肉

腊梅    免费午餐   腌大菜

朴树    土灶台   萝卜饭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读王慧骐《青色马文存》一点感悟

丁志方

丁志方先生: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海军某部任宣传干事,转业后先后在江都多个部门任职,业余时间投入创作,有几百篇杂感、散文见诸各级各类报刊。有散文作品集《暮色炊烟》。

慧骐局长的《青色马文存》新鲜出炉以后,承蒙他厚爱,特地从南京给我带来了一套,这让我萌生起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一部《文存》,写了很多凡人小事,特别是“烟火”这一册,有钟点工,有出租车司机,有开理发店的,也有开餐馆的……这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着实令人敬佩。“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此接地气的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特别亲切,特别舒服。

慧骐先生是江都文化系统的老领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都的行政体制调整,文化和教育分设,他是第一任文化局长,因此,至今我还是习惯称他为王局长。

对王局长我一向很崇拜。1984年初,我从部队转业到县委宣传部工作不久,就听说文化局年轻的王局长散文诗写得好,找了几篇读了以后,打心眼里佩服他的文采,他的文字气象峥嵘,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激情,读起来让人怦然心动。小城有这样的文化人,应该说也是一道风景线,那个时候,我们都住在县委招待所,我常常看到王局长身边簇拥着一些年轻的粉丝,我不敢造次,只能远远地向他行注目礼。他高高的个子,人很精干,戴一副近视眼镜,往那儿一站,活脱脱地就是一个诗人的模样。后来听说散文诗泰斗柯蓝很赏识他,自然,我对他就格外崇拜了。他调南京以后,我失去了走近他的机会,但这一点不妨碍我在心灵上对他的追随,无论是他在《风流一代》在《东方明星》,还是后来调到新华日报社,我一直都注意他的行踪,偶尔在报刊上读到他的文章,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王局长的文章有汪曾祺的味道,写人叙事,状物抒情,很圆通、很在理,在结构上看不出一点雕琢的痕迹,文字也很平实,几乎每一篇都是娓娓道来。苏东坡在给他侄儿的信中曾说过,“凡文字,少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王局长的文字应该说是绚烂之后的平淡,当年他的散文诗是那样的华丽多彩,而今的平淡不能不说是一种升华。

散文是生活的碎语,好的散文清新淡雅,往往以小见大,给人以启迪,王局长的大作,很多细节就很耐人寻味。《幸福的模样》中喝酒的老人,连筷子都没有一双,抿两口酒,就用手去拈那碗里的鱼,一副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的样子;《何不删繁就简》里的三轮车车夫,半蹲在自个儿的踏板上,老荷叶包着的熏烧猪头肉往座椅上一摊,二两五的小酒瓶子抓在手上,不时地呷上一口,脸上很快就有了几分酡红色;浴室里一些老浴客,出浴后毛巾被一裹,就打发跑堂的给他去下饺面,端过来了,呼啦啦几口就下了肚,如此“小雅”的状态,不经意间就让人觉得,有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和平常。

王局长是性情中人,对底层生命好像有着天生的亲近,许多文章都浸润着对芸芸众生的脉脉温情,用心品味,觉得每一篇都很有道道。《老街上的老人》15岁就跟着姐夫学做布鞋手艺,而今87岁了还在坚守,成了高淳老街上最大的亮点,不少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港澳台同胞在店里与他合影,青奥会期间两任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巴赫,还专程到店里欣赏他的制鞋手艺。老先生的磁吸效应,让作者想到,文保不仅要保护建筑,也要保护这些老人(当然更要培养传承人)。想想也是这理儿,有这些老人在,老街老宅才会显得有气息,游客大老远的赶过来,要看的不就是这些鲜活的历史遗存吗?

文章透着一个人的人品,读王局长的大作,不难看出他那博大的人文关怀,其实,在生活中他对同事、对朋友的情感,格外绵长而深厚。王局长可谓文化名人了,原先我以为他会恃才矜己,后来发觉他骨子里头重情重义,就他所从事编辑工作而言,几十年来不知扶持、提携过多少文学新人,光经他手整理、修改、发表、出版的文章、图书就有一两千万字。退休后,我没有事找事,写了一点姑且算着散文的东西,前年心血来潮还出了本集子。书出来以后,曹义田兄动意,请慧骐局长为我写篇评论,我以为他会不屑一顾,谁知义田兄替我把书寄过去以后,他居然随即带在身边,一有时间就读一点,尔后不但认真地为我做出了点评,还向南京一份颇有影响的报纸做了推介,这让我好一阵子有点汗颜,在此我要对王局长深深地道一声:谢谢!

读《青色马文存》如同品尝美味佳肴,觉得很可口,如此率真、通透的大作,真的期盼王局长今后能给予更多的分享。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