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以教育之名,完成人生救赎

文/乔慕云

最近,一本在19年年末新发行的书火了。比尔盖茨在推荐序里这样评论:“一个惊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在英文版中,书的名字叫做《Educated》。作为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过教室的、来自于大山的女孩,作者把行文的重点放在了她年少时恰恰最为缺少、也是后来改变了她一生命运的一个词:教育。

教育这个词过于宏大,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于自我教育,这些都能与广义的“教育”一词相联系起来,所以要讨论教育一词时,其范围和边界往往难以界定。但首先有一点可以明晰,那就是教育可以是制度的,譬如每年夏天都牵扯着整个中国人心弦的“高考”,还有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系列等等,这都是和制度脱不开关联的;另一方面,教育也可以是制度之外的,近年来“原生家庭”的议题热议不断,其很大一部分就在于非制度化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起到了怎样的影响与作用。

作为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家庭与学校在其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家庭的教育作用逐渐退场,而学校的作用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制度内” 的教育,也与原生家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关。有的人一辈子从家庭教育中汲取可以获得幸福的力量,而有的人则用一辈子来填补年少时受的伤。比如,对本书作者塔拉而言,家庭的教育带来的就是要用很多年才能愈合的伤口与一辈子的心理阴影,但通过“学校”这个制度化的地方,她得以有机会走向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开始新一轮的自我革命与自我救赎。

那么,“制度”意味着什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分析教育所针对的不同个体之情况。对于富人(精英)而言,教育是得以进行精英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他们通过教育下一代,得以稳固现有的社会地位及所享有的资源。对于其余那些不是处于金字塔顶部那一小部分存在的“普通人”及“穷人”,制度内教育对于个体乃至家庭命运的相对影响更大,但如正态分布一般,只有极少数的一部分才能跳脱出原有的桎梏,剩下的最终还是走向了“早已被定好”的命运。

所以,我们需要正视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可以获得制度内教育的机会与资本。哪怕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国家,挣扎在生存线上得不到受教育机会,或因种种原因被迫放弃教育而早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依然数不胜数。中国十几亿人口,哪怕只有1%的人读不起书,那也是千万级的人口,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山里的孩子,有几个是真正能走出来的?所谓寒门难出贵子,有的时候不光光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而是对于一部分人而言,他们连生存的成本都难以支付,辛苦劳作换来的仅仅是活下去的资格,“教育”已经成了一个相当奢侈的词。

不过事情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刨除这一小部分人,大部分普通人和穷人都有着接受制度内教育的“机会”,有条件的自然就顺理成章接受教育,没条件的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助学金、慈善基金、自考等等,塔拉就是一个出挑的例子),哪怕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代价,但依然可以有“机会”去上学。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援助和慈善活动越来越多,来自外部的帮助和自发的努力,使得很多人拥有了一个机会去“接受教育”。

既然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换来的却可能仅仅是一个“机会”,与“制度”所带来的回报相衡量,真的值得么?

回答是,不一定,但不试一次却会让人后悔。虽然是制度内的教育,但作为外框架的制度内沿其实包裹着诸多不确定性与可发展性,而这一切都又与个体的差异和“运气”相牵连。通过教育,除了可以获得学科方面的知识(仅占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作为平台而存在的学校,将人与人、人与社会勾连起来,对一部分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而言,他们还从此看到了外面世界的模样,一片广阔而充满未知的新世界。途中遇到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改变其命运的“贵人”;看到的世界,遇到的人,都会帮助这个孩子进行自我的重构与革命,乃至自我救赎。

以教育之名,完成人生救赎。

没错,对有些人而言,教育只是帮他走向已经明了的人生的推力;但对于另一些人而言,教育带来的“机会”和“不确定性”,才是最为弥足珍贵的。比如,对作者塔拉而言,她人生的几次大的转折点,从17岁考入杨百翰大学,到去剑桥读研,乃至最后哈佛修读博士,还有教授所给予的帮助、男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哥哥泰勒在求学路上所伸出的援手,这一切统统都是从她开始面向不确定性,走向教育所带来的的“机会”开始。

如果说,塔拉的成功,20%是天赋(学习能力与高智商),30%是自己卓绝的意志与坚持,15%是来自哥哥、朋友和亲人的支持与帮助,那么剩下35%是运气。这些因素相辅相成,谁也离不了谁;教授推荐去剑桥是运气使然,但精彩的硕士论文却是前些年的经历与自己的沉淀所积下的果。教育之于个体的意义到底何在?沿着塔拉走过的路去找寻,最后发现,是它所带来的的“可能性”。

一个个机会,一次次尝试,就像是革命路上遇到的一道道关卡,每打破一关就会进入到新的轨道之上,同时获得一股新的力量;这每一次所蓄积下来的力量,哪怕微不足道,但若汇聚起来,也足以成为一股浪潮,最后引起一场从自我内部生发出的大运动,是自我救赎,亦是自我革命!

《天龙八部》:枯井底,污泥处

王语嫣美若天仙为什么不讨喜?这四个字解释,一针见血

金庸笔下有个局和红楼中王熙凤的相思局如出一辙,深刻揭露了人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