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座宝藏城市
它是山水造就的海上福地
群山蜿蜒,河海相会
共同孕育出这座城独特的格局和璀璨的文明
它是茉莉花茶的原乡
也是曾经的“世界茶港”
用两千年不曾中断的海洋贸易
将中国与世界互联
它是千年古城,自古文人名士辈出
千载光阴浸润出它的古韵风华
至今,从散落在福州大街小巷的古厝中
都还能读到福州人的奋斗故事和家国情怀
它是开放的先驱
不断引进西方科技
创下了无数“中国第一”
打开了近代中国
迈向现代化、科技化的大门
而它还有许多惊喜等待被发现
它就是福州
// 请横屏欣赏
福州的春季是一座花的城市
摄影|俞明
鼓岭地处福州市东郊的双鼓横断山脉
夏季高山阻隔了海上吹来的湿润季风
气候凉爽,鼓岭“宜夏”美名由此而来
摄影|陈奇
山川为脉 河海造城
— PART 1—
福州地处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
东临大海,其余三面群山蜿蜒
从地貌来看
福州是座不折不扣的“山城”
山地、丘陵约占福州总面积的72%
其中山地约占32%,丘陵约占40%
// 请横屏欣赏
大海“让”给福州一块地方
于是,山给了福州一座“城”
摄影 | 邱军
不过
在数千年前福州却还在海中
仅有北部山脚下的半岛与大海相连
之后海水渐渐退出盆地
古海湾受到发源于武夷山
又东流入海的闽江的不断冲淤积
河海交互作用下
这里形成了广阔的平地
“福州平原”现身
“山城”福州就此拥有了一片“坦途”
古城得以长大
// 请横屏欣赏
坐落于福州长乐区和马尾区的闽江河口湿地
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之一
摄影 | 陈建新
福州城的诞生
始自公元前202年
越王后人无诸佐汉击楚有功
无诸受封闽越王
闽越国以“冶城”为都城
冶城成为了福州城市发展的原点
算起来,至今恰有2222年的建城史
// 请横屏欣赏
层峦叠嶂、大江逶迤,被大自然拥抱的福州
呈现出独特的城市风貌
摄影 | 雷永辉
东南重镇 缔造繁荣
— PART 2—
福州自古即为“水城”
福州的港口
连接着福建最长的一条江——闽江
成为闽江流域货物的集散地
福州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
起航点和转运港之一
明清时期更是中国最重要对外开放港口
目类繁多的商品在这里吐纳不息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福州港始建,古称东冶港
我们熟知的茉莉花和番薯的引进
福州港的贡献功不可没
晚清时期,福州销往世界各地的中国茶
一度占比中国茶叶输出总量超1/3的出口份额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港”
// 请横屏欣赏
在闽江马尾段的江边小岛上
屹立着一座明代七层石塔“罗星塔”
它是旅人眼中的航标,也是心中的乡愁
摄影 | 邱军
福州不仅缔造了繁荣的海上商贸
也让近代中国在此启航
中国近代第一所造船厂
——福建船政在福州马尾建立
中国第一所船舶、海军专业学校
“求是堂艺局”(船政学堂)
船政学堂更是培养出了
像陈兆翱、詹天佑等
众多足以推动中国近代进程的杰出人物
福州文庙又称“先师庙”
自宋代到近代以来均是福州的文化教育中心
摄影 | 陈申
海滨邹鲁 千年文脉
— PART 3—
福州是“海滨邹鲁”
人文荟萃,斯文在兹
历史上曾出过文状元16名、武状元12名
仅宋、明、清三朝
福州籍进士就多达4011人
千年文脉在这里传承
而福州古厝就是文化传承在建筑中的体现
“厝”是闽方言,意为“房子”
无论是古塔古寺
还是传统民居都能统称为“古厝”
三坊七巷是福州传统街区
鳞次栉比的屋顶与曲线风火山墙
勾勒出海涛般的图景,极具福州特色
摄影 | 卢春平
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古厝当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作为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保存有200多座明清民居,占地约40公顷
唐宋以来士大夫家族聚集于此
三坊七巷则浓缩了福州地区士大夫宅邸的精华
古厝——民居的韵律
摄影 | 雷永辉
在中国近代
福州古厝中还曾走出过
沈葆桢、严复、林觉民等名人大家
他们是先驱也是楷模
无一不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追随
福州永泰庄寨建筑群
拥有超过2000座庄寨,是宗族整合的象征
摄影 | 陈成才
非遗风雅 榕荫满城
— PART 4—
真正来过福州就能明白
为什么福州又叫“榕城”
福州水系繁多
栽种着超过16万株的榕树
福州被誉为“榕城”
福州人生于斯,长于斯
摄影 | 冯木波
榕树是福州的象征
也是福州人的精神的写照
而福州人也恰如福州榕
他们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又用他们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
反哺、守护着这座城
福州菜是闽菜的基础
以甜口、多汤为特色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佛跳墙”
鲍鱼、海参、花胶等价值不菲的食材
汇聚一坛
摄影 | 任佳灵
一盏佛跳墙、一方寿山石雕、一段榕腔……
闽菜、闽艺、闽剧……
福州人创造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就拥有16项
寿山石雕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历史悠久,雕工细腻,造型优美
极具艺术审美价值
摄影 | 袁兆英
福州,千年历史镌刻出的风骨
它将拼搏与开放深刻于基因
它把海滨的浪漫
与古城的风雅“合二为一”
它从不张扬
但它不是隐士,它是传奇
这座“城市”,就这样坚守了两千多年
未来必将继续书写传奇
摄影 | 郑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