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中医故事-104-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04、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中梓他是明朝的大医家,对医理诊断非常在行。

而明朝还有另外一位世界级的大医家,他的著作是超越时代国家的,他也姓李,《三字经》上有对他的描述,就是:李时珍,编本草。

提到李时珍,中国基本没人不知道,李时珍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把本草进行认证编类,而且他这种编写方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连达尔文都点头,都参考李时珍的著作,来撰写《进化论》。

李时珍在中医界的贡献,就像唐朝的玄奘法师在佛学界的贡献一样。

当时唐玄奘为什么要到西天去取经,因为他看到有很多经典都是残卷,甚至有很多错漏,都不知道如何补上,甚至还有一些伪经,这样就容易误导后人,所以他历尽千难万险,到西方去,也就是当时的印度搬运文化。

玄奘的目的是让后来的学者有正确规范的经典可以读,可以印证,少走弯路。

而李时珍他当时看到同一种草药有很多名字,不同的草药,有时又叫同一个名字,这样混乱的中药材市场,得不到真正统一,那么全国的中药交流就会成为问题,中医的发展就会大受阻拦。

就像当时如果秦朝没有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那国家在文化上、经济上就仍然是四分五裂,国家没法真正统一。

文字的统一,功劳很大,它让整个华夏大地,最高的智慧,都能够靠共同的文字流传下来。

医药的统一也是这样,张仲景统一了辨证论治的思想,而李时珍他则统一全国的药材,官方名字叫什么,地方名字叫什么,他一一都标上。

为什么他要做这种工作呢?

因为有时候他开出汤药后,病人到别的药房抓,结果抓的不是这种中药,导致疾病治不好。

李时珍就很郁闷,没有统一的标准,你医生用药就寸步难行,起效就遥遥无期。

李时珍在军队里当过军医,当时他就了解到云南的三七天下第一,乃金疮圣药,止血良品。

有一次一个马夫由于心急超速驾驶,结果整个人被马车抛出,摔倒在地上,胸部撞到石头,立马咳吐血。他就找到了李时珍,刚好李时珍家里三七快用完了,他就叫病人到镇上药店去抓三七,结果这病人吃了药后不单胸痛咳血没减轻,反而又添了新病,还腹痛拉肚子,他就来找李时珍,李时珍叫这马夫把药拿出来看,一看之下,既气愤又无奈,这手中的药哪是三七,而是三七的伪品、替代品,也叫三七,可很多药店都这样用,药店的人都不知道用错了,因为当时药名实在太混乱了。李时珍马上拿出自己仅存的一点三七,给这马夫喝上,马夫吃了真正的云南道地三七后,胸中刺痛大减,咳吐血消失了。

像这样的事情李时珍不知经历过多少,这使得他不再相信外面的药房,而是自己采药购药来给病人用药。

但是李时珍发现这样也不是办法,我这样一味地自己把关,即使把关再好再严,受益的病苦众生都只是相当少的一部分。其他医生辨证得再准,如果用的不是道地真药,疗效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出现反效果,加重病痛。

你瞄得再准,子弹不行,又怎么打得赢?就像当时甲午海战,你把炮弹打到敌船去,发现这炮弹是假冒伪劣的,居然不爆,那这场战争必然失败,战士们不没被打死也会被气死。

所以药材市场的紊乱,往往气死那些良医。

在这种情况下,李时珍一直都在思考,如果我穷其一生,搞辨证论治,充其量就是一个出色的辨证医生,如果我现在搞药材规划整编,统一药物的形态名称,让所有药店的人不会进错药,学医的人不会用错药,那这样我活在这个朝代的价值就体现了。

这样一念的转变,使得李时珍马上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如果每家药房都有一本草药书籍,进来的药草一对照,是不是真品,马上明了,医家也可以避免很多模棱两可的用药问题,这样功莫大焉。

英雄出少年,当时李时珍不到二十岁,就有这种想法。

但是父亲却不让李时珍学医,为什么呢?

李时珍的父亲可是当地的名医,甚至还在太医院当过小头目。

他父亲认为只有读书走科举之路才是正道,才是三教,而学医识药不过是九流之术走江湖而已,让人家看不起。

但李时珍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医道是神圣之功,医非圣智不能。

可小孩子还是要听老父亲的话,于是李时珍就埋头去搞科举,结果他的才华确实出众,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

由于李时珍他并不醉心于功名,心却全在医道上遨游,所以几次考举人进士都没考上。

李时珍的科举之路走不好,却成就了他医道之路。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所以落榜对李时珍来说,看似悲痛,但是对于全世界的人民来说却是一件喜事,那个朝代少了一个官员,无足重轻,但是我们整个世界历史少了一位大医药学家,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在病苦之中少了很多路子。

一直到李时珍二十岁,他还是不断地读书。老爷子抓得很严,李时珍父亲说,你即使家里有钱,你没弄个官来做做,照样让人瞧不起,医学只是杂学,偶尔学学来防身保健可以,你不要像父亲这样一干一辈子,把这当成职业,始终是江湖九流之辈不能光宗耀祖。

李时珍只好昼夜苦读。他有个想法,就是先不管怎么样,把功名考到,然后再弃文学医,这样既能光宗耀祖,也可以以遂自己的心愿。

可是世界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好,心逐二兔,则一兔不可得,就像脚踏两只船,你一定会被摔得很惨。

所以李时珍到二十岁的时候,也学古人三年不窥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这样努力刻苦,他老头子看了点点头,以为这娃子必有出息。

想不到常年关在书房里,攻读书籍,焚膏继晷,熬夜苦战,搞得李时珍本来年少体弱的,身体就显得更加瘦弱了。

在桌子上点着油灯,烧到深夜,而在李时珍的身体里头也像油灯一样,大量地燃烧自己的精气神。

青灯黄卷,加上夜以继日地读诵记忆,又很少出去采药运动,李时珍感到自己弱冠年纪的身体,居然有点垂垂衰老之感,他就先安慰自己,没事,等我考上科举过后再来调理。

可是身体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去使用,你违背了就会出问题,就像你开车,老是加速超速,就容易出事故,油也很快耗完。

李时珍明显感到过用心脑后,晚上很难睡得着觉,有一次稍微受点风冷,就是读完书后,躺在床上小睡片刻,没有把窗关上,经凉风一吹,马上就咳嗽,一咳怎么也好不了,最后他感到皮肤像是有团火在烧,觉得身体发热,好像从骨头里蒸出来,每天大口地吐浓痰,口中干渴,心中烦,饭吃不下,觉睡不安,整个人立马垮下了。

这就是长期透支得不到恢复引起的,李时珍也知道虚劳最怕风,亏损的话,一阵风可以把你刮倒。这时李时珍父亲先是想尽一切办法,用了止咳化痰,润肺疏肝养阴生津之品,发现非但骨蒸发热不退,还加重。

大家想想这长期劳损,导致精血弹尽粮绝,就像车子水箱没水了,不断发热,干咳,这样的病,岂是一两剂汤药能解决。

这样折腾了一个多月,连李时珍都以为自己这病没救了,人生就这样成为科举战场上的炮灰,太不值得了,早知道这样,我就不那么急功近利,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视功名利禄如粪土,将宝贵的身体看成第一重要。结果上天真的给李时珍一次机会。

李时珍的父亲更是坐立不安,天天阅读古书,思索古人用药思路,他想到古代的李东垣治疗肺热如同火燎,脏腑就像沙漠一样干渴,心烦气躁,饮水不解。

这时只需用一味黄芩,降肺气,燎原之势,如蒙雨露滋润,马上火退津生,于是他就用一味黄芩一两,给李时珍煎汤服用。

想不到一个多月治不好的病,就凭一味药,吃一次就好了。

第二天身热尽退,痰嗽皆愈。

李时珍亲身体验到药中病所,效如桴鼓,覆杯而愈的神妙。

《医门法律》上讲,肺气肃降,则诸经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

也就是说你五脏消耗过度,蒸蒸发热,这时你再怎么补阴都是杯水车薪,只有降肺气,让五脏六腑下一场甘露之雨,只有久旱逢甘露才有生机,中医把这种治法叫降金生水

本来李时珍脉象浮洪,一派上越,经过黄芩汤后,脉气内收,五脏不再处于耗损外散状态,这病算是回头了。

经过这次大病后,身体康复,李时珍就跟他老头子说实话,老爸,你别让我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条路子不适合我。

你看要是官做不好,会被皇上抄斩;不说这个,就说读书求功名,有多少人因此读疯了,读跳楼了,读得虚劳亏损,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李时珍的父亲听了后,无话可说,还是儿子看问题看得深刻。

如非儿子这次被疾病百般折腾,死去活来,绝地逢生,绝不会有这种深刻的体验。

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灾疾

一个人有道德智慧技术知识,大都是由于他经历过很多痛苦折磨,然后从中反思。

那你该干什么呢?父亲这样问道。

李时珍说,很简单,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错了,我打算操起医术,解救民众疾苦,不问政事科举。

这老父亲听后点点头。

这样,二十三岁过后,李时珍正式放弃科举,专心于医。

这心一下子发对了,进步就像箭一样快。

成功有个秘诀,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这事情对社会人类越有价值,你的成功就越大。

所以李时珍考场失利,却在医道上如鱼得水,他边跟父亲采药识药,诊病抄方,一边又开始他的读书生活,不过这回读的不是教条的科举,而是活活泼泼的医籍。业余之时,他就开始替贫苦人们治病。

这李时珍的天赋超高,看病效果很好,所以很快名气就超过他父亲,有时他父亲治不好的病,经他调整一下方向,居然也让他治好了,父亲越看越点头,而且最让李时珍一炮在医界上打红的还不是他精湛的医术,而是他高尚的医德。

为什么呢?

有些穷人来看病,李时珍居然不收任何望闻问切检查费,甚至还布施医药,连自己上山采药的劳动成果,也无偿地送给这些贫苦人家,搞得那些穷人感动得流泪,但是有些同行却嫉妒得眼红。

不过李时珍还是走自己的路,他知道行医救人是自己的本分,有功劳没必要激动,别人妒忌你也用不着计较,你只要一辈子一条心把医干好就行了。

人家问他,李先生你这样行医不单没赚成个百万富翁,甚至还倒贴了这么多钱,你这怎么过日子呢?

李时珍笑笑说,你们认为谁最富有啊?

这人说,当然是我们当今皇上富有天下。

李时珍笑笑说,知足第一富。人就是这样夜眠八尺,日食三餐,粗茶淡饭,你吃得津津有味,一觉熟睡到天亮,那么你就是最富有的。

真正懂得生活,懂得过日子的人,才是内心第一富。

如果只知道去抓取,那么你百年后这些钱财你一点都不受用,所以当钱财超过自己生活所需时,那就是多余的,多余的钱财不应该用来攀比满足欲望,而是要用来解救贫苦危难。

这人一听,佩服得五体投地。

所以李时珍十年如一日,就这样过日子,结果他的钱财没有猛增,总是刚刚好用,但是他的名气却越来越大。

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当时的楚王府,要请私家医生,都必须把轿子抬到李时珍家里来。

有个王妃不太大气,说白了就是平时爱生小气,心计比较多,就连吃饭眼珠子都在转,这样的人,身在王府,命却很苦啊,还不如贫家女每天踏踏实实地干活,快快乐乐地吃饭。

有一次王妃吃面然后又生了气,农村把这种吃东西又带些情绪去吃,叫做吃了压气饭,像这种吃压气饭的人,问题就大了。

浑身上下不舒服,就是找不出原因,其实就是吃伤加上气伤,搞得王妃胸口到胃都痛,当时很多名医都去治疗,既是消食化积,又是健脾和胃,发现这食积仍然不消,胃气仍然不和,还是痛得要命。

于是大家就想到李时珍,所以王府就派人来请李时珍去看看,李时珍一看这王妃,就知道这是斗气斗多了,一肚子怨气,加上平时娇生惯养,不劳动,所以中焦气机堵得严严实实。

于是就开一味药,延胡索。

大家都愣了,我们用这么多药,都难以拿下这疑难杂病,怎么李时珍你就开一味药,你是不是怕开太多药,吃坏了王妃,吃不了兜着走啊?

但大家看到李时珍自信的样子,都不敢说话,王妃就吃了一次,胸口到胃脘,气滞胀痛的感觉,立马好了。

这下大家都惊叹为神医,李时珍在王府里头治好王妃的事情,立马名闻天下。

有些医生还糊糊涂涂,不知道为什么这味药能治好王妃的压气胸口痛。

李时珍说,见病不能治,皆因少读书。我以前也不会治这病,但是我多读了几本古书,发现《雷公炮炙论》上记载,心痛欲死,速觅元胡。

我知道像这种急性气滞血瘀的心胸胃脘痛,一味元胡就搞定了

大家听了后如醍醐灌顶,连王府里头的王侯都点头,然后说,李时珍你要想要什么,尽管开口,我这王府里头有的,你都可以拿走。

这下大家都以为李时珍坐上了王府的快车,直接通往功名利禄。

但是李时珍却啥都不要,他说,我现在能吃饱饭都不错了,唯独我这脑袋还吃不饱,所以大王你那王府里头有很多医书,只需要让我借阅读一读,让我脑袋吃饱饭,我就满足了。

这么简单的要求,王府很快就答应了,然后就给李时珍办了一张图书证,这样李时珍就有个特权,可以自由出入王府的图书馆。因为他知道书籍才是医学造诣不断上进的阶梯。

可是没多久,王府里的书居然让李时珍读完了,这在很多人眼中太牛了,李时珍的名气居然传到皇帝的耳朵。

皇帝马上下了一道命令说,让李时珍当一个王府的私家医生委屈了,赶紧请到朝廷来做我的太医。进太医院是很多医生梦寐以求的,因为荣华富贵随处可得。

李时珍并不想要荣华富贵,最后却还是决定进太医院。为什么呢?

因为他发现,现在民间的很多书,都让他读破了。读书破万卷,李时珍何止读万卷书。

李时珍便想道,恐怕只有国家图书馆还有我没有读到的医籍。

所以李时珍进皇宫唯一的目的,就是冲着图书馆那堆书。可是皇帝却不这样认为。这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天天派人研究长命百岁的仙丹,很多道士医生为了投皇帝所好,都把一些壮阳兴奋的药,比如硫磺、仙茅、淫羊藿,融到丹药里头去,说白了就是帮助皇帝纵欲。

这样皇帝身体就日渐亏虚,老觉得精力不济,他就请李时珍看病。

李时珍就跟皇帝讲,多欲伤身,寡欲延年的道理,但是这皇帝怎么听得进去呢。

李时珍又说,心急火旺性淫之人,若过服壮阳药,有百害而无一益,甚至他还说借药纵欲,以速其死。

结果这样科学的论点,非但不为皇帝接受,皇帝还是日复一日地吃他那些金丹 ,说白了就是春药加重金属。

李时珍又跟皇帝说,真正的修道要修内丹,不能借助这些外在的东西。

皇帝问,内丹是什么?

李时珍说,内丹就是精气神。

皇帝又问,那怎样修精气神?

李时珍又说,寡欲早睡少操心多运动。

这皇帝差点又晕过去了,说来说去,还是要我不自由,看来你也不是什么神医。

李时珍心中就很郁闷,像这样正知正见,皇帝居然听不进去,难怪历代的皇帝很少能够善终的,寿命也不长,病痛却很多。而且历代的名医大医,如果跟皇帝沾上边,也很少有好下场的,你如说扁鹊被太医嫉妒,而遭杀身之祸,华佗一心想治曹操的头痛,曹操却以为华佗要谋害他,也把华佗冤死在牢狱之中。

想到这里李时珍马上心惊胆战,俗话说福祸相倚,你这表面的头衔光环,看似灿烂无比,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暗箭就射过来,让你死无葬身之地,自古就有伴君如伴虎之说,而且民间也流传着医不沾官的传言,自己这条小命不要紧,百年光景迟早都会过去,可如果自己胸中的抱负得不到舒展,手中的《本草纲目》得不到编写完善,那千百年后该留下多大的遗憾。

所以李时珍又想起孙思邈为什么要躲在太白山写《千金要方》,多少皇帝要请他出山做官他都不去。

陶弘景也躲在山中,写他的《本草集注》,他有宰相之才,皇帝请他出去,他也不去,后来人们还称他山中宰相。

最后这些人都能够尽终天年,得到善终,说明官场朝廷这地方不太好混,来这里见识一下就可以,如果想要长久待下去,估计不是成为子弹,就变为炮灰。

想到这里,李时珍马上做出决定,离开朝廷。

于是他写了份辞职书,回到家乡,由太医院金銮大殿荣华富贵的象征,走到最贫穷的竹篱茅舍里头去了。

这次阶段性的调整,华丽的转身,在很多人看来是在退,但他们不知道中国最高的智慧就是退让之道,以退为进,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退的是荣华富贵之梦,进的是千秋寿康大业,万载中医药发展。

李时珍决定一心写他的《本草纲目》。可大家都知道写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何况是写医书。所以这一决定就是李时珍要走一条千古艰辛而又奇特的路子。

首先李时珍他开始学画画,学画画干什么呢?这跟弘扬中医药有什么关系?原来你《本草纲目》里头,全部必须附上你手绘的插图。

俗话说千描万描,不如图片一瞧。你用文字说千道万,人家未必知道这种药草,可你如果一旦画出图来,看过后的人,很容易就记牢。

古代又没有数码相机,更不可能带一个会画画的人在身边,今天到山里头看到这味药就叫他画下来,还得自己亲力亲为,你只有把图片画好,才方便药书流传,也方便那些初学者拿着药书到山里头去对照,最起码不会出现太大的过错。

如果差之毫厘,你用药就会害人,所以药物学是非常严谨的,严到你不能出错。

如果李时珍生活在我们这时代,那他采药时就方便了,要到哪个地方直接空降下去就可以了,要最漂亮的药草,手机一拍,什么都出来。要是这样,估计李时珍可能就不会去写本草纲目了,而是会去寻求另一种弘扬中医的路子。

比如借助最新的影视科技,拍中医的片子,《神医喜来乐》之类,这些都是可以令中医走入寻常百姓家,使人们更快速地走入中医,深入中医。

所以每个时代学习中医的人使命感是不同的,李时珍那个时代,最大的使命感是要把本草统一,免得别人抓错药,害死人都不知道。

李时珍就开始壮游天下。记住他壮游天下可不是靠两子轮子的车子,而是两条腿。他为了写好《本草纲目》,从最优越的太医地位,变为浪迹天涯,有上顿没下顿的流浪汉。

他的足迹踏遍全国名山大川,无论是悬崖峭壁,还是草原沙漠,有药材的地方,就有他的踪影,甚至为了验证药材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他经常亲自品尝药物。

有的时候尝错药,差点像神农那样中毒死掉,真是太危险了,但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生活,他必须坚定地写下去,走下去。

李时珍就是这样一根筋的人。世界上很多大事情,也只有这种一根筋的人能够干得成。

足足有二十多年,李时珍竹杖草鞋,药篓子,全凭双脚走天涯。

这个有最为舒适的生活不过,却去冒险,闯荡,为了心中这个理想而奋斗的人,终于完成了他的一代巨著。

《本草纲目》一出现,在中国医药史留下了最为漂亮的一笔。

当时的大学者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说,阅读此书,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你想想,当时李时珍行走天下,编本草,为什么呢?

书成了,没有稿费,徒步天下,没有任何赞助,不单这些东西没有,还有无限的危险,不知道在哪个荒山野岭突然跳出个强盗来,这就足以让你寸步难行。甚至在荒无人烟的山林里,不小心掉到悬崖下,谁管你啊!

还有如果误入毒蛇出没之处,被毒蛇咬住了,谁救你啊,若一个不小心在荒野里碰上狼群或虎豹,一个文弱书生,如何能顺利脱生?

如果把这些困难险阻,一一列举出来,估计没多少人有机会写成《本草纲目》。

如果你能明白李时珍为什么这样干,那么你这一辈子估计就不会白活。

三千年读史不过功名利禄,八万里河山终归诗酒田园。

所以千秋霸业,万里河山,还有一切名利,它们只是浮云,甚至最后连浮云都不是,如果你不明白的话,等你人生经历过生与死的较量后,你就会清楚,如果还不明白的话,那就只有等到生命的再一次轮回,但是李时珍不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轮回绵绵无期,只求我这辈子尽我所能。

当时孙中山弃医从政,鲁迅弃医从文,他们都觉悟到当医生只能医病人的身体,医身体这身体迟早会坏,你不开启民智,人们会永远犯错。

唤醒民智才是那个时代的主题曲,鲁迅孙中山他们都没有做错,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但是在李时珍那个时代,读书升官发财绝不是历史使命。

你们看王侯将相,历史上有多少,能够让人记得起来的又有多少,为什么李时珍的名号,在当今还家喻户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知道那个时代,人们最需要什么,整个历史,最需要的是什么,他能够做到什么?

你去搞权利斗争,那不过是你死我活,高兴过后,不久就会悲伤的。

人的生命才是最可贵的,也是最脆弱的,真正的医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义务,也就是说时代的使命感,只有这东西才能让你这辈子没白活。

李时珍当时觉悟到了,所以他能放下人家一辈子死到临头都放不下的荣华富贵,他可以担起别人怎么也不敢担起的历史担子,历经千磨百难,受尽无数苦楚,就为了完善药物学,让世人和子孙后代不会用错药。

学完李时珍,我感慨无限,以前我只是机械地读过《本草纲目》,但没有读懂李时珍的心,经郑老师这番讲解,我不禁掩倦深思。

我们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这个时代中医人的使命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在大学期间,我思索了五年,整整五年,相信其他同学听了后也大受震撼。

人这一辈子不要白活,你如果没有使命感,那么你每天都在空过,一旦明白了这里头的东西,分秒你都不会白过。

真正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人,不是说他有多么勤苦奋斗读书。

如果只是为了功名利禄,你奋斗多几辈子,充其量都只是历史上的一点尘埃。

你如果明白真正人生的价值,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跟它共振,那么你有可能奏响时代最强音,传遍历史长河,千年之后,还有回应。


文源:罾事物语

(0)

相关推荐

  • 中医高清珍本之中华医藏本草

    今天跟朋友在QQ交流,最近他在研究中医本草,我给他推荐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他说本草纲目只是本草的一种,具有代表性.他说他目前有关本草类书籍几十本,涉及的朝代有魏晋,唐,五代,宋,元明清 ...

  • 【浠蕲事】药神李时珍,是这样炼成的

    药神李时珍,是这样炼成的 今年是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言及李时珍,人们便会想到他的著作<本草纲目>.的确,<本草纲目>堪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医药宝典:李时珍作 ...

  •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清肺方

    很多人都只知道吃番茄清肺,却不知道李时珍的"清肺"名方! 国人刁难中医的样子,像极了西方国家刁难中国! 是,中医是有一些不能确定的地方: 是,中医是比西医的见效时间要长很多: 但不 ...

  • “药圣”为何不当御医去当苦行僧?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尊称为"药圣",与唐代"药王"孙思邈可以相提并论.两人的最大成就都是在"药材"研究方面,与东汉时期"医 ...

  • 李时珍:医者恒心,医者仁心,医者勇心

    每天读国学 01-11 16:33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明史>卷二九九有传.李时 ...

  • 众人都痛骂道士炼丹骗人,李时珍却一反常态:炼丹术还是有好处的

    1567年,嘉靖皇帝在乾清宫驾崩,他在执政的中后期,宠信道士,躲在宫中炼丹,就是希望长生不老.然而,无情的客观规律将他作为了反面教材,证明了炼丹术的荒唐可笑.于是,在隆庆帝朱载垕继位之后,一次对道士. ...

  • 鹧鸪天.明代药圣李时珍

    鹧鸪天.明代药圣李时珍

  • 明朝第一圣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湖北蕲州荆王府内,大明王朝的富顺王朱厚焜有一桩心事. 他的一个孙子染上了一种怪病:爱吃灯花(灯芯余烬结成的花形)和生米.每当油灯或是蜡烛点起,这个孙子一闻到灯花的气味,就大闹着要吃.倘若不给,就哭个没 ...

  •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77)满山绿草皆是药

    77.满山绿草皆是药 我们这一群人真正进入了深山老林中. 唐老师在前面带队,这一带,他非常熟悉,他不知道来过多少次. 哪个地方有转弯,哪个地方分布什么药草,他都了然于胸. 只见唐老师随手一指空中,大家 ...

  •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9-一把草,牙痛消

    9.一把草,牙痛消 军训是汗水跟激情同在的日子,是辛苦跟快乐并存的时光. 我们跟着教官踢军步,唱军歌,还到军体院练习打枪,以及晚上跟教官习练军拳. 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令人怀念. 一个月的军训时光, ...

  •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3)以阳治阴

    3.以阳治阴 对于很多急性痛症,针刺见效的速度,可以用秒来计. 很多时候,你熬了汤药,都觉得来不及,或者在旅途上,没条件熬汤药. 这时用针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以前的草医郎中,赤脚医生,都是一根针,一把 ...

  •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2、3)路见病痛,拔针相助/以阳治阴

    2.路见病痛,拔针相助 老张边开摩托边问,指月老弟,想起你第一次抓那把药就治好我重感冒,真是神奇啊! 我笑笑说,没什么,小时候,爷爷都是这样干的 老张问,为什么我吃那么多消炎止痛片都没好,你就搞点那热 ...

  •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1)老张的感冒

    内容提要 本书(<我的大学中医故事>)以小指月上大学接受学院教育的小说形式,通过主人公及其舍友们上大学军训.跟师白云山话养生.罗浮山采药.大学城巡演讲普及中医,以及参加学校爱心社义诊等活动 ...

  •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目录

    提示:点开下面的目录就能读到这篇文章的内容.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目录 (1)老张的感冒 (2/3)路见病痛,拔针相助/以阳治阴 (4/5)凉茶退眼目热火/以阴治阳 (6/7)军训第一课/ ...

  •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101)张景岳的镇阴煎——顽固性口腔溃疡

    101.张景岳的镇阴煎 郑迁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中医名家的风采,一个接一个,令得大家欲罢不能,每个名医都是一本厚重的中医书. 郑迁老师说,你们知不知道古代的很多名医都有将相之才,他们有些甚至以状元之才来 ...

  •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22-大医精诚 - 医术精通

    22.大医精诚--医术精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 ...

  •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58)脾在液为涎

    58.脾在液为涎 吴曼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理论结合实践内容丰富的内经课. 我们知道五液,分属五脏,汗为心之液,鼻涕是肺之液,眼泪是肝之液,唾沫是肾之液,而口角流涎却是脾之液. 所以流涎过多的疾病,应当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