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湘桂战役中,百万国军大逃亡,只有他率3000人誓死抵抗

大家都知道,豫湘桂战役是抗战时期的一场大溃败,也是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最大的一次失败。

在这场战役中,百万国军一触即溃,望风披靡,被日军像赶鸭子一样追着打,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国军共损失了50多万军队。这一惨痛的失败,如同阴影一般笼罩着国民政府。

不过,在这场大溃败中,有一位爱国将领却如同一名逆行的勇士,始终拒绝撤退,率领3千将士硬抗8万日军,最终壮烈殉国,举国同悲。

这位将军,名叫吕公良。

吕公良,1903年出生于浙江开化县一个小商户家庭,自幼聪颖,学习成绩优异,还写得一手好字,远近闻名,很多商户都请他来写对联。

在北洋政府时期,吕公良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于是萌发了投笔从戎的想法。但是,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还给他成了家,希望用家来拴住他。

1926年6月,吕公良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一人前往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六期,并将原来的名字吕周改为吕公良,以致敬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题词。毕业后,吕公良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3军89师担任见习排长,开始了军旅生涯。

纵观吕公良将军的戎马生涯,几乎都处在和日军作战的最前线,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抗日的一生。

刚分配到部队时,吕公良就随部队驻扎在长城一带,参加了惨烈的长城抗战。七七事变爆发后,吕公良又率部南下,参加了台儿庄战役、鄂北会战等一系列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1944年4月,日军为了打通平汉线,集结50万大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豫湘桂战役。吕公良受命担任新编29师师长,镇守河南许昌。

当时,吕公良手里只有3000多人,而且部队是新组建的,严重缺乏训练和装备,而日军进攻许昌的部队有将近8万人,还有飞机、坦克掩护,实力相差非常悬殊。

如果换做其他国民党将领,恐怕早就吓得弃城逃跑了,上峰也只是要求他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及早撤退,保存实力。但是,吕公良将军接到命令后,马上在许昌文峰塔下召开誓师大会,慷慨激昂地说:“守土抗战,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在给妻子的信中,吕公良写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这次要誓死保卫许昌,可能与许昌共存亡。如果我牺牲了,也是尽到了军人的天职,也是全家的光荣,人民会尊重你们,国家也会抚恤你们。要好好教育子女,接过我未完成的任务。”由此可见,吕公良将军早已视死如归,做好了殉国的准备。

这场战斗,是整个豫湘桂战役中最惨烈的一战,吕公良率领全师3000余人,死战不退,连日军的战史都记载说:“中国军队坚守许昌,抵抗异常顽强,毫无撤退迹象。”

吕公良率部血战两个昼夜,重创围城的日军,但守城部队也伤亡惨重。让人悲愤的是,吕公良的上司汤恩伯手握重兵,却迟迟不下令救援,许昌周围那些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也都在相互观望,坐视不管。

最终,重庆方面电令吕公良突围。突围途中,吕公良的部下劝他脱下军装,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这样逃出去的机会大一些,却被吕公良严辞拒绝,说:“我身为堂堂中国军人,沙场捐躯,虽死犹荣,岂能丧失民族气节,为人耻笑!

1944年5月1日,吕公良将军在突围途中遭到日军伏击,身中数弹,壮烈殉国。而守卫许昌城的3000多名官兵也大部牺牲,实现了“与城共存亡”的誓言。

吕公良将军战死之后,日军也对其忠勇精神感到震撼,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许昌城南,还为他立碑,上刻:勇将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之墓。

几天后,新编29师被俘的将士路过吕公良的墓地时,齐刷刷跪在地上,号啕痛哭。周围的日军也都摘下帽子,为他致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