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十戾· 狼】十二、乾隆帝与和珅真的狂妄到对英国不屑一顾吗?

狼·和珅

乾隆皇帝过完了八十三岁生日,繁华散尽,一切回到了正轨。然而对于远道而来的马戛尔尼来说,他来中国的正事一件都没办。

乾隆帝希望马戛尔尼自觉点,赶紧走人。而马戛尔尼还是希望找机会谈判下两国建交和贸易问题。

马戛尔尼不自觉,说啥也不走,乾隆帝就让和珅出马把马戛尔尼打发走。

于是,和珅与马戛尔尼的第五次会面,又发生在避暑山庄。这次和珅热情的邀请马戛尔尼再看看西园的景色,马戛尔尼想趁机聊聊别的事,但和珅坚决的去当一个导游,不给马戛尔尼说话的机会。这次会面之后,和珅告诉马戛尔尼,我们大皇帝要回北京了,你懂的。

马戛尔尼当然知道这是逐客令,但他事没办成,就厚着脸皮不走,跟随銮驾回了北京。

和珅很恼火啊,这也太不自觉了。恰逢有两个英国人因水土不服拉肚子严重,不幸去见了上帝。乾隆帝听说后也感到厌恶,觉得英吉利不吉利,于是让和珅赶紧想办法把马戛尔尼弄走。

和珅没办法,在圆明园再次接见了马戛尔尼。和珅语重心长的告诉马戛尔尼:北京的冬天快到了,入冬后的北京会很冷,你们不适应,还是赶紧走吧。

一般情况下,英国人总是出现在广东,所以和珅也不知道英国属于高纬度国家,想用冷吓唬马戛尔尼显然不靠谱,伦敦的冬天要比北京的冬天冷多了。

这招不奏效,和珅实在没招堵马戛尔尼的嘴,只好听他把谈判的条款说完。

马戛尔尼的主要谈判条款有七条:

1、两国平等建交,互派公使驻两国首都。

2、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通商口岸。

3、英国希望可以像俄国那样,在北京设立商馆卖货。

4、英国希望仿照葡萄牙租借澳门那样租借舟山,以后就不用都挤在澳门了。

5、允许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出入广东。

6、减免关税。

7、允许英国传教士传教一年。

平心而论,这几条放今天来看多数是是非常寻常的外交谈判条款,比如两国建交互派使节是非常正常的事。但这在大清就不正常了,在传统认识中,中国人一般不出国,出国基本算汉奸。像张骞这样奉旨出国的除外,唐僧取经在当时算是叛国,只不过是后来把人家经书拿来了,唐太宗不提叛国的事了。

乾隆帝绝不和英国国王平起平坐,又怎么会容忍一个英国的驻华公使放在北京?所以这一条,和珅当场就表示免谈。

开放通商口岸在今天也不算什么,能吸引来外资贸易是好事。但在大清就不行,之前我就讲过,乾隆帝保持恰克图、广州两处通商口岸,为的是大大缩减行政成本和管理成本,不可能多开通商口岸。

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看来,利润压倒一切,开放通商口岸是双赢的事,大清没有理由拒绝。而在大清这样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利润算个屁,面子最重要。英国认为赚钱很荣耀,大清认为赚钱很羞耻。士、农、工、商,商为四民之末。拿利润来引诱乾隆帝?没戏。问问那些大清藩属国,来大清进贡有赔钱回去的吗?所以和珅回复马戛尔尼,买东西去广州,其他地方免谈。

在大清的认识里,俄国是大清的臣属,待遇和英国当然不一样。至于什么租借地、减免税、传教什么的,和珅听着都新鲜,英国人简直疯了。

抛开这些条件的合理性不谈,更关键的是在大清的意识里,任何国家都没有跟大清提要求的权力。想给你的,大清会赏赐给你。不给你的,你想想就是非分。

所以这个没什么可谈的,和珅直接全部拒绝。根据马戛尔尼的回忆录记载,和珅反问马戛尔尼是不是想要建立一个国中之国。

总之,这场谈判非常的平淡。和珅不管马戛尔尼说出什么花来,他反正就一个原则,不准。

老生常谈的一种说法,就是大清的傲慢导致失去了一次融入世界的机会。其实这个问题,是明清时代不可解救的顽疾。这也是高度集权下,官场默认的一种政治正确的僵化。

回顾历史,大辽骑兵南下,大宋朝廷上可以讨论议和、迁都、迎战多种方案,最终这件事,由职业经理人(丞相)寇准敲定解决方案。

到了明朝,自从废了丞相,天下政务出自君王一人,那就没什么商量了。明英宗作死北伐蒙古,没有人敢说不,谁说谁是汉奸。崇祯年间,无论是处理后金问题还是李自成问题,没人敢说妥协一步,直到李自成兵临城下还要硬抗到底,谁敢说和谈谁就是汉奸,最后的结局就是亡国。

到了清朝也是如此,皇帝说干什么就干什么,尤其是牵扯到面子工程,谁敢说个不字谁就是铁杆汉奸。

乾隆帝与和珅真的无视英国的实力吗?其实并非如此。和珅对英国非常的警觉,曾上书乾隆皇帝说“此夷不可不防。”

而乾隆帝在接触到马戛尔尼之后,也下旨让沿海地区做好战备,尤其是舟山和澳门要提前部署防御。除此之外,乾隆帝还严旨广东海关不许敲诈英国商人,以免进一步激怒英国。

另外,乾隆帝也知道,澳门的外夷当中数英国人的势力大。但是由于翻译的不统一,乾隆帝不知道英国的势力已经那么大。比如属国廓尔喀(今尼泊尔)曾上书清廷说遭到了英国的入侵,甚至威胁到了西藏。但是廓尔喀翻译的英国叫“披楞”,所以乾隆帝一直是认为印度次大陆上又崛起一个小国,没加以重视。

但不管怎么说,乾隆帝对于英国的认识,远高于未来的道光帝。和珅对英国的了解,也不输于未来的林则徐。但是,根据当时的体制,乾隆帝不能承认英国厉害,丢不起那人。和珅更不能说英国厉害,哪怕是客观陈述别国的实力,在当时也算汉奸。

所以在和珅与马戛尔尼的第六次会谈中,和珅完全不跟马戛尔尼聊外交,而是拒绝马戛尔尼的七个条款后,赠送给马戛尔尼一批精美的瓷器,结束了这场重要的外交事件。

几天后,和珅代表乾隆帝最后一次接见马戛尔尼,“赐”给马戛尔尼乾隆帝交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和礼物,打发马戛尔尼赶紧走人。

这次马戛尔尼也不坚持了,他知道最终还是没法跟大清进行正式的外交谈判,于是只能走人。

未来我们熟知的乾隆帝愚昧无知、傲慢无比等等,更多的是马戛尔尼使团的大肆渲染。乾隆帝虽然无知,但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无知。

马戛尔尼当初兴致勃勃的带上任务来到中国,结果混了这么久,什么事都没办成,回国怎么交代?

所以,马戛尔尼使团开会,得定个大调子,回去才能忽悠国会。

那怎么说呢,团队经过开会讨论,把在中国的经历,精简为三部曲。

第一,刚进北京的时候像乞丐;第二,住在中国像囚犯;第三,离开中国像小偷。

什么意思呢?马戛尔尼略过之前天津道对他们的热情欢迎,直接从拒绝跪拜后受到冷落开始说,着重描述了他们受到的冷遇,说生活条件像乞丐。另外呢,马戛尔尼着重说了在北京、承德受到的严密监管,以及被和珅用兵丁“请”走的经历,说这段生活像囚犯。那么走的时候为什么像小偷呢?这是马戛尔尼在表功,毕竟他的另一个任务是间谍。那时候没有拍照设备,全靠英国画师绘画,比如英国画家威廉就在这个访问团的队伍中。所以我们今天依然能看到马戛尔尼使团留下的大量画作,详细反应了当时大清比较真实的状态。这些画肯定是画师偷偷的看,偷偷摸摸的画,所以走的时候像小偷。

其实今天我们也能从马戛尔尼的回忆录,以及这些画作中感受下乾隆朝末期的一个真实社会状态。比如人口膨胀带来的无节制垦荒,马戛尔尼说他在中国看到的土地都被有效的利用起来进行耕作。比如清朝的八旗、绿营军队是配备火器的,并非传说中清军在八国联军时期还用大刀长矛。比如大城市的商业繁荣,和农村地区的贫困。再比如清朝官府的运作模式和手工业状况。

马戛尔尼使团对这个在欧洲人眼中非常神秘的东方大国作出了一些颠覆性解读,比如这个国度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文明,这个国家其实并不文明。马戛尔尼还用画作展示,高级官员可以当中扒下低级官员的裤子打板子,这在他看来是蔑视人权的。

再比如这个东方大国其实并不富庶,达官显贵们生活奢侈至极,餐桌上的饕餮盛宴更多的是表达身份和排场,吃的其实很有限。而平民百姓生活困顿,连达官显贵们扔掉的变质食物都会疯抢。

再比如大清帝国虽然看上去工业多样化,但全部是手工业,并且没有建立工业体系。清军配备的火枪比英军落后两个代差,海防极其薄弱,水师不具备国防实力。

最重要的一点,马戛尔尼考察发现,大清帝国并不是一个温和的国家,而是一个“霸权主义”国家。为什呢?马戛尔尼说大清帝国不会同意和他国平等交往,非常自大,但不堪一击,非常值得大英帝国去攻打一下,教教大清怎么做人。

也就从此开始,马戛尔尼的宣传,打破了自马可波罗以来欧洲对中国的固有印象。马可波罗来中国就跟意大利农民刚进城一样,看见黄色琉璃瓦都说中国宫殿是黄金的屋顶,所以欧洲人一直以为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巅峰,经济的标杆。马戛尔尼经过渲染,欧洲人开始认为中国狂妄自大,愚昧落后。包括我们今天熟知的一些对乾隆帝的固有印象,比如什么自吹”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与英国互通有无“之类,其实都是马戛尔尼渲染的。

这件事对于英国来说是大事,但对于大清来说,并不是太重要的事件,所以在中国的史书中,无非是多了一个“朝贡国”而已。

那么马戛尔尼访华事件,到底是不是大清帝国的一次机遇呢?

这事得两说。如果乾隆帝就此放下架子拥抱世界,那么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遇。但对于大清皇室来说,将会是巨大的灾难。

大清的统治基础建立在高压统治之下,权威无比的大清皇帝如果和远洋外夷平起平坐,必然跌下神坛,变成人。那如果皇帝是人不是神,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如果大清跟英国平等交往,建立商业贸易关系。那么,民间资本必然迅速壮大。贸易的基础是平等自由,这个思想一传进来,必然和旧的官商体系发生碰撞,瓦解旧体系。那很容易酿成资产阶级革命,大清不搞君主立宪,就得宣布完蛋。

所以,此风不可长。但老头都八十多岁了,实在没有精力去处理这样复杂的问题。当然乾隆帝未必意识到资产阶级革命,但最起码他认识到英国人的价值观和大清天地君亲师的价值体系格格不入,中国人的图腾可以是佛,可以是玉帝,可以是孔子,但绝对不能是上帝。大清皇帝就是孔子的学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是玉皇大帝的儿子,跟上帝可没有一毛钱关系,怎么能让英国人信仰的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呢?这也就是为什么将来洪秀全起义要以上帝之名了,儒释道三家的重要头衔全被大清皇帝给占了。

这才是乾隆帝对英国人的真实态度,并非无知和轻视,而是深知其中的可怕。鉴于此,乾隆帝希望永远不要跟英国人打交道,于是在大清的宣传中,英国人是落后的,是摔倒起不来的,火器是糊弄人的,大黄是离不开的。

这种认知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甚至延续到鸦片战争的结束。结果就是说英国人倒地起不来的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说英国船坚炮利的琦善是汉奸卖国贼。

这就是乾隆帝给自己儿孙留下的遗产,千万别去了解英国,英国的价值观就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会颠覆大清。因此,乾隆帝的儿子嘉庆帝决绝接见英国阿美士徳使团。乾隆帝的孙子道光帝终于和英国打起来了。乾隆的曾孙咸丰帝就被英国人赶出了紫禁城。乾隆帝的玄孙同治帝再接见英国使臣的时候,英国使臣只是行鞠躬礼。

而对于办理这次外交事件的和珅来说,皇室的未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都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和珅只关心怎么让乾隆帝高兴,怎么尽可能的保住乾隆帝的面子,怎样让自己顺利交差。所以网上盛传和珅的外交才能和民族气节是不存在,说难听了他这个活给个训练过的狗都能干,无论英国人说什么,直接表示不允许就算完美交差。

解决完这个棘手的事情后,和珅依然是权势熏天的和大人。不过,这还不是和珅职业生涯的巅峰。真正让和珅走向巅峰的时候,发生在马戛尔尼访华三年后的嘉庆元年。了解了和珅的巅峰,也就了解了和珅的末日。这段故事,下节再讲。

西山十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