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的经方大药——百合病汇讲

中医书友会第152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本文可与从百合病的三个病例谈起同参。(编辑/王超)

情志病的经方大药——百合病汇讲

作者/许家栋 文字整理/罗舒茜

百合病其实是临床广泛存在而较难治疗的疾病,那么它有哪些独特的特点,为什么说治疗上比较棘手呢,该用哪些方法来治疗百合病呢?今天我们一起展开百合病的理法探讨。

内容纲要

一、金匮脱简导致的后世误解

二、百合病病状详解

三、百合病的主诉症状

四、百合病病因病机

五、百合病易误诊、误治

六、百合病的正方

七、百合病当愈日数之谜

一、金匮脱简导致的后世误解——百合病版本、训诂学研究

经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版本学、训诂学必不可少。其实后世对百合病的诸多误解,很多是训诂的差异造成的。

比如宋版的《金匮要略》:“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这个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所以很多人就有一些联想或者附会—— “肺朝百脉,百合又能入肺,所以这是经方应用百合来治百合病的道理所在。”

那么其实是不是这个道理呢,我们在整理《千金方》的时候发现宋版《金匮》有脱简。

《金匮》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千金》:“论曰: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变成斯病。”

《千金》:“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

《千金》和《金匮》后面的论述大同小异,重要的是宋版《金匮》前面脱简了“谓无经络”,正是因为这个脱简才导致了后世的很多误解。

《千金要方》对百合病还有比较好的补充:“皆因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变成斯病。”、 “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稍后会解释。

所以为什么说在经方的复原和研究上,一定要做好版本学和训诂学工作,并不是说我们抱着宋版就可以学好伤寒。

二、百合病病状详解——百合病乃情志病

我们说百合病有其独特的病形病状,具体表现是怎样呢?

首先我们解释一下:“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前人存在断句的错误。它应该是这么断的: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

① 为什么这么说?

大家先看看《金匮》,开篇是《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里面有个三因致病学说。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所有的病不越这三条病因,这个就是三因致病学说。

然后再看百合病具体的条文:“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他的本意是:这个病也不是经络外中,然后入于脏腑,也不是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就是不知不觉得病了。

这个是不是与我们前面说的三因病前后矛盾,仲圣不可能说写出一本书,前面提出一种观点,后面就跑来推翻自己。

②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其实这是因为百合病独特的病形病状导致的。百合病患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心情低落、性情敏感、周身不适,有很多症状,而且患者自己存在着认识上的模糊,不能明确的说明病因病情,有主诉上的主观性或者是误导医者的现象。

③ 百合病条文情景

在古代中医学说是深入人心的,诊疗过程有当时的特色,我们在条文里可以解读出很多古时的情景。

比如说《伤寒论》描绘的情景:“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病人说:医生,我得了阳旦汤病,你给我按照阳旦汤治治就好了。

这就好像现在临床中的情景:一个患者过来说:医生我感冒了,你给我开点感冒灵来吃吃。

而百合病相关条文描绘的情景是:患者过来就诊,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怎么得的病?

患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这个“谓”:报也《说文》,说也《广雅》;告也,言也《广韵》。就是报告言说的意思。)

患者的表述模糊不清,并且认为没有什么诱发因素。“无经络百脉一宗”的意思:既不是“经络受邪”之内因, 也不是“百(血)脉相传”之外因,与三因都没关系,反正就是不知不觉病了。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存在模糊的现象。

以上条文说明百合病患者对自身与病情的认知和描述,具有模糊不清的特点,这也是情志病的主要特点。

三、百合病的主诉症

这样的患者临床其实挺常见的,那么这类疾病,患者主观意识有什么症状呢?我们继续来解析相关条文。

① “意欲食,复不能食”,想吃,有时候又不想吃。

② “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有时候觉得吃饭挺香的,有时候连饭菜的味道都不想闻。

③ “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你问他想不想吃饭他不知道,你问他寒热他也不知道。

④ “常默默欲卧,复不得眠”,问他睡觉怎么样,有时候想睡,有时候又不想睡。

⑤ “欲卧不能卧”、“欲行,复不能行”,问他活动怎么样,有时候想活动,有时候又不想活动。就是存在着模糊或者误导医者的现象。

⑥ “其人或未病而预见其候者”,这个人主观意识很强,觉得我就是这种病,我就容易怎么怎么着,我稍微遇着凉我就容易拉肚子,我稍微遇着风我就马上感冒。存在着主观、性情敏感的现象。主观意识太强烈了。

而医者观察整个形态没有太大的异常,所以叫“身形如和”,“如有神灵所为也”就像受鬼神的拨弄,看起来没什么大病的样子,但是患者自己难受的不得了。

四、百合病病因病机

那这种病可能没有病因吗?可能与三因没有关系吗?

①古人已经指出过这个病是怎么得的:百合病者……皆因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变成斯病。(《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是不是外因,虚劳是不是内因,大病已后不能平复,大病后劳复者,就包括房劳这类的,是不是不内不外因,所以说并不是患者所谓的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而是与三因病有关系的一组独特的情志类疾病,这就是百合病的要点。

②百合病的病机以津亏虚热为主,我们来为大家详解。

《金匮》论曰:“百合病者……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因为上焦有热,所以出现口苦,因为下焦有热,所以出现尿赤。

然后“其脉微数”,我上次讲少阴病,少阴病脉细,主营血虚寒;而百合病是脉微数,脉微主津液亏虚,脉数主热,所以这个百合病是典型的虚热类疾病。

之前海御医也跟大家讲过,“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116)”

这也提示了我们,治法首先应该排除什么:绝对不可以艾灸,越灸越重。所以说什么时候用针,什么时候用灸,都是法度森严的。

五、百合病易误诊、误治

①百合病还有什么特点?容易误诊误治,为什么存在这个现象?

因为百合病的主诉模糊和变幻不定。如果医者流于症状表面去治疗容易被误导,所以会误诊误治。

而在古代的疗法中,汗吐下是最常见的疗法了,那他不是口苦吗,我给他下一下,下一下热就下去了。

或者是呕逆,我再给他用一下吐法,胃中瘀滞下去了有可能病就好了。

那不是“如寒”吗,有寒的话我给你发一下表,发一下汗。

②那么这些疗法会导致什么?

都不管用,汗吐下效果都不好。

“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用常规的汗吐下疗法,患者会出现吐利等不良反应。

“治之善误”,这个病容易被误治,所以这种病必须重视医者的他觉性资料,你才能丝丝入扣的展开论治。

六、百合病的正方——百合地黄汤

《金匮》:“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这说明什么,百合病皆常被误吐误下误发汗,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后面救逆的方法。

那么咱说如果治这个病,没有经过误治,先用百合地黄汤,既可以清热,又可以滋养津血,非常适合百合病的病机。

如果已经误治,误汗以后用的是百合知母汤,误下后用的是滑石代赭汤,误吐后用的是百合鸡子汤。

然后百合病传渴的话会用到百合洗方和栝蒌牡蛎散。病传发热的话会用到百合滑石散。

七、百合病当愈日数之谜——其表明的经方理法

百合病的研究还有一个疑团,就是百合当愈日数之谜。这个前人有很多说法,大多是随文附议的,没有什么指导性的意义,不能上升到理法的层面。

……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

……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当愈。

……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当愈。(《千金》)

百合病的当愈日数之谜,其实表明了一种理法。

表明了伤寒经方“保胃气存津液”和“表病轻里病重”、“上焦为表下焦为里”、“三焦以中焦为要”这几种独特的经方理法。

因为这些理法存在,所以百合病如果是病在上焦的话,好的更快,一般是二十三日当愈,病在中焦的话好的最慢,一般是六十三日才愈,病在下焦的话是上中二焦中间的日数,三十三日当愈。

那三焦是怎么分的呢?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金匮》)

①以上焦表位为所急所苦者好的最快。

“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 二十三日当愈。”恶寒——表证。呕,是上焦的问题。病在上焦,所以二十三日就好了。这是好的最快的。

“百合病候之溺时觉快然,但觉头眩者二十日愈。”溺时快然是指小便顺畅,证明下焦是正常的,头眩是上焦表位出了问题,所以好的最快。二十天就好了。

②  而以下焦里位为所急所苦者痊愈较慢。

“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当愈。”下焦病则小便淋沥困难,故痊愈较慢。

“百合病候之溺时头不觉痛, 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头不痛,病不在上焦;小便时恶寒,下焦津液亏虚不能温煦的表现,所以好的比较慢。

③  以中焦胃家为所急所苦者痊愈最慢

“其状腹满、微喘、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当愈。”

胃津虚就会便坚、大便排解困难,排解天数增多,就会腹满腹胀。

出现这些中焦的问题,是因为中不制下。胃虚中不制下,浊气浊水就会向上冲逆,冲逆到胸膺的时候就会微喘。

如果是浊水浊气下趋的时候就会小便微溏,所以既会大便坚微喘,有时候又拉拉肚子,这些都是百合病会存在的现象。

还有这一条“其候每溺时即觉头痛者,六十日乃愈。”因为胃虚中不制下,浊水浊气上逆到头面,所以一小便就头痛。

以上都是病在中焦胃家,故痊愈最慢。这个正好和经方的保胃气存津液,和三焦以中焦为要是密切相关的。伤寒金匮理法如出一辙,他的理法是在津液胃气层面去统摄各种症状的,所以不要看症状,我们应该看到背后的病机。

七、百合本病病传

1.病传渴证

①百合洗方:治渴证属津亏虚热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右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百合洗方这个方子很特殊,百合煎汤,病人洗浴,外洗就可以了。因为百合病传渴,燥伤津液,津液不能濡养肌表就会肌肤甲错,用百合洗方这样的方子就很适合。这是治疗渴证属于津亏虚热的层面。

②栝蒌牡蛎散:治渴证属津亏虚热转实或夹杂水热

百合病如果虚热转实,或者出现水热夹杂的时候,会出现另一个病传,这就是栝蒌牡蛎散证。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栝蒌牡蛎散方: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右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渴有程度轻重之分,轻微的消渴用百合类的就可以了。而当渴而消水,渴饮无度,消水的程度增加,就证明不但有津虚了,而且虚热慢慢的往实的方面去走,虚热转实。(之前我们提过,如果是太阴病津血充实的话,可以里邪出表,所有的津液观都是辨证去看的。)

当一个人里虚津液亏虚,不能濡养为主的时候,你去濡养津液就可以了。而如果他津液不能濡养,再加上实火实热,就会变成恶性循环或者津伤更重,这种实火并不是转实,而是说病传到更深的位置。所以就需要用更苦更寒的方子去对治。

百合是甘平的近凉的。而瓜蒌根是苦寒的,再加上咸寒的牡蛎,清火的力量更大,在清火为主的同时可以去滋养津液。

由于方证多维的规律,这首方子也可以治疗水热病,因为瓜蒌根可以治疗利水,牡蛎可以利水,所以水热病也可以用,这是方义的衍申。

2.病传水热

①百合滑石散:治津亏水热

“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病如果津亏水热继续加重,可以引起发热。这种发热是因为里面津血亏虚不能进行濡养,不能制化,里热加上水饮会变成一种水热证。表现为身热、小便淋漓涩痛,或者尿赤这些症候,用的是百合滑石散来对治的。

百合滑石散这张方子是以水热为主,津液亏虚是第二层病机,所以说百合量比较小,滑石量比较大。

八、百合病误治病传

前面我们讲的是百合病本病的病传,而百合病因为容易误治,会出现很多误治之后的病传,现在我们来讲怎么样去补偏救逆。

①误汗后津伤而水热重:百合知母汤

“百合病,发汗后者(按:《千金》此处有'更发者’三字),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误汗后津伤而水热重的时候用的是百合知母汤。误汗以后津液损伤,水热加重。百合可以滋养津液,但单纯用百合的话只是能补津,不能去除水,且百合清热力量也不够。所以方子里加了一个苦寒的知母,既能除水,又能清热,也能滋养津液(知母其实也可以滋养津液,比如说白虎汤中,知母既可以清热,又可以滋养津液)。

而对比百合知母汤,和刚刚说的百合滑石散。它们同为水热伤津,百合知母汤的百合量重,而百合滑石散的百合量轻,所以百合知母汤针对津液伤的更重的情况。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一个是津伤为主,一个是水热为主。

所以你从这点来看,经方能不能加减的?这么相似的两味药都不可以随便的去变更剂量,更何况去加加减减。

②误下后津伤而水热浊气上逆:滑石代赭汤

误下后津伤而水热浊气上逆,用的是滑石代赭汤。

“百合病,下之后者(按:《千金》此处有“更发者”三字),滑石代赭汤(按:《千金》作“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劈)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枚一)(碎,绵裹)”

滑石代赭汤这张方子,在《千金》中其实是叫百合滑石代赭汤,《金匮》是残卷,很多方名也是缺的,这个方子叫百合滑石代赭汤,更符合百合病的特点。

方子就是在百合滑石散的基础上,加上代赭石,代赭石可以治疗噫气不除、心下嗳气的情况。百合清养津液,滑石治疗水热,代赭石治疗逆气,当水热伴有逆气浊气往上攻冲的时候,就可以用百合滑石代赭汤。

这张方子在临床上比较常用。因为有很多百合病患者既有津伤比较重,然后小便又不畅、或者小便灼热、小便刺痛,或者女性白带增多色黄瘙痒,同时有嗳气,或者心悸,或者觉得有很多气上冲的症状。

这种情况你单纯去滋养津液,单纯去利小便,没法对治逆气。而这张方子就非常完美的对治了各种层面的病机,所以在临床中比较普遍的常用。

很多百合病患者,坐在你的诊桌旁边,就会不断地嗳气,一串串的嗳气,精神抑郁,心情沉闷,这样的患者很多见的。所以也说明百合病是临床普遍存在的。

③误吐后津伤而虚烦重:百合鸡子黄汤

误吐后,津伤而虚烦重,用的是百合鸡子黄汤。

“百合病,吐之后者(按:《千金》此处有“更发者”三字),用后方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劈) 鸡子黄一枚”

因为误吐,津液亏损,胃中津伤,不能上承养心养脑,这个人就会虚烦,但是烦的基础是津液亏虚,所以是虚烦。鸡子黄可以滋养津液,可以清热,可以除烦。

《伤寒论》有个方子,叫黄连阿胶汤,那也是除心烦的,所以也有鸡子黄。当然那个热是阳明的实火实热,并且热伤津血比较重,所以用的是芩连苦寒药,再加阿胶配上鸡子黄。

而这个百合病,津亏虚热,所以不能用苦寒药来治疗,那么用甘寒的百合去治疗,再加上甘凉的鸡子黄,非常合适,丝丝入扣的切入病机。

九、百合病的阴变阳变

百合病的阴变和阳变,前人从来没有清晰的去阐述过,都是一笔带过,或者是随文附议。随文附议,就是把汉代的语言,翻译成宋代的话说一遍;明代时再翻译成明代的话说一遍,清代人整理时又翻译成清代的话说一遍。民国的伤寒家整理时,再用民国的话说一遍。

这样学不到东西,还是掌握不了理法,没法临床实践。所以我们解伤寒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来不会随文附议,从来不会放过一个字,每个字都扣的非常细致。

①什么是阴变和阳变?

其变的是百合病的病传,这里面存在着津液不能温煦和津液不能濡养两大趋势的病机。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金匮》)”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证实津液分阴阳论是非常确切的,客观存在于《伤寒论》的一种辨治规律。

我们知道宋版《金匮》的条文不全,所以我们根据《千金》,包括《诸病源候论》,来增补一下。

《千金方》:“论曰:百合病,见在于阴而攻其阳,则阴不得解也,复发其汗为逆也。见在于阳而攻其阴,则阳不能解也,复下之其病不愈。”

这么多非常生涩的概念怎么去理解呢,其实不难理解,只要抓住阴阳的本质,抓住津血的输布离合,就可以完整地去阐述或理解。

百合病见于阴者,阴者,里也,寒也,这是百合病的传里传寒。百合病见于阳者,阳者,表也,热也,这是百合病的传表传热。

百合病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一直是百合病。往里往阴去传,会传成狐惑病;往表往热上去传,会传成癫狂病。这就是百合病的病传。

那么治疗狐惑和癫狂这两种病,它里面的病机也存在着百合病的基础病机。他们有什么相通之处,具体怎么相通的呢?我们继续给大家来作分析。

②百合病传里传寒叫阴变

见于狐惑病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金匮》

这个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大家觉得会见到这种患者吗,脸一会白一会黑一会红?其实这句话不是这么解的。

我在临床上经常讲这段话,因为很多患者存在着百合病的基础,存在着狐惑病的病机,他也会有这种规律,比如说红斑性狼疮患者,或者一些结缔组织病患者。他们存在什么现象呢——脸上黑一块,红一块,白一块,包括你看他的上肢,甚至腿也是这样的,他是红,灰,黑,白相间出现的。这就是乍赤、乍黑、乍白,这说明津血亏虚,虚热攻冲,这就是百合病的病理基础。

只不过他既然出现了面目的变化,和百合病的“身形如和”又不一样了。如果是“口苦小便赤,身形如和”,也只是虚热的问题。

而在赤的基础上出现了黑白,黑是主阴主寒,白呢,《金匮》说男子面白者,血少故也,这是不是血亏更重了?那么这个病,是不是比百合病更偏寒更偏阴更偏里了。这就是狐惑病的津液输布的机理。

症状对比:

为什么说狐惑病是百合病病传导致的一种阴变病?我们来看一下狐惑病和百合病有哪些症状是一致的。

百合病是常默默欲卧,狐惑病是默默欲眠;

百合病是复不得眠,狐惑病是目不得闭;

百合病是欲卧不能卧,狐惑病是卧起不安。

一样不一样?完全一致,这就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内在机制,他是从百合病内传的,所以他保存了百合病的很多特质。

那狐惑病又和百合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为什么说它是阴变呢,会出现哪些加重的症状呢?

百合病是欲食复不能食,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那有时候还能吃,有时候又不想吃。到了狐惑病,因为传阴传里传虚,出现了: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这是加重的地方,往里往阴走了。

百合病是身形如和,外观看起来正常;狐惑病是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狐惑蚀烂等。是不是里证都重啦,还有津血虚,津血寒的存在,这就是往里往寒去传。

治法:

狐惑病怎么治疗呢?病传阴变,当以阳法救之。

我们在以前的课程中讲过津液分阴阳论,那么津液有温的一面吧,当以阳法救之,就是把津液调成一种偏阳偏温煦的状态。

怎么调?基础的方干是甘草干姜汤。这是《伤寒论》29条所涉的方子,针对的是阴寒比较重的,会出现脉浮,小便数,自汗出,脚挛急微恶寒,也会心烦的情况。

而因为百合病津血亏虚,在津亏的基础上传阴传里,变成阴变,就会出现津液的温煦濡养产生障碍,那么就用甘草干姜汤去让津液偏温一些,这叫用阳法救之。

同时我们知道,其面乍赤,有很多热证出现,还需要加上虚热转实的药,这就是在方干上加入黄芩黄连的道理所在,这个方子组成以后就是生甘草泻心汤。

如果大家读书细心的话会发现,在《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治疗肠鸣下利,他的甘草是炙甘草。

而在《金匮要略》中,甘草泻心汤对应的不是肠鸣下利,治的是狐惑病,其用的是生甘草,这个凉和热的作用就完全不同,因为甘草泻心汤量最大的一个药就是甘草,用四两。四两的炙甘草,整体的方子就偏温,四两的生甘草,整体的方子就偏滋润。

正是因为存在这种规律,所以如果你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的话,这当然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往往还会上火得厉害,但是你换成生甘草,病人吃的很舒服。

同样,你如果用生甘草泻心汤去治疗腹泻的话,越拉越厉害,你换上炙甘草的话,病人吃了非常舒服。

从这一点来看,经方更不能加减了,不要说加减合方,一味药的炙用和生用就完全不同,他的方势药势完全发生变化,更何况你临场发挥去加加减减合合分分。

误诊误治:

“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这句话怎么理解?它其实有两层含义。

古代的医生有个特点:病在表,汗之;病在里,下之。这就叫见阴攻阳。

误治:见阴而攻下,则阴不得解

刚刚说到狐惑病是百合病的传里传寒。既然见到病传里,用攻下的方法就行了,下之常见的方子就是承气类方。用寒药来攻热、攻下,就会寒的更重了,那就不得了了,那就治成坏病了。(提示:前文提到过,百合病见于阴者,阴者,里也,寒也,这是百合病的传里传寒。可见,这个病传是传里虚寒,而不是传里实热证,而承气类用在攻下里实热)

误治:见阴复发其汗,为逆也

若见有寒证,身体会有怕冷,等一些寒象出现,那么古人常用汗法来发越阳气,见到寒证就用辛温发汗,那么就会耗散津液而逆治成坏病,所以说攻下、发散都是逆治和误治。

③百合病传表传热为阳变

见于狂妄病

百合病传表传热为阳变,变成癫狂狂妄这类疾病。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防己地黄汤这张方子在宋版的《金匮》是中风历节篇的,但是这组症状既没有中风,也没有历节,所以放到中风历节篇是个明显的错简。

这张方子《千金》也收录了,症状上有补充。他是收录到《千金方》的《千金·小肠府方·风眩》。他认为这个病有风的现象,偏表偏阳一些,但是他没有确认是百合病。

症状对比:

《千金·小肠府方·风眩》: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方。

言语狂错,狂言狂语,叫号骂戾,眼目霍霍。不知道大家见过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没有,那个眼睛直接放光。所以要不我们平常说什么阴阳自和病乃自愈,他的津液太精神了,发的太张扬了也是病啊,过犹不及嘛。

或言见鬼,精神昏乱,癫狂病,狂妄病其实就是百合病的阳变。他与百合病一致的症状是什么呢。

百合病是如有神灵者,狂妄病是或言见鬼;百合病是其人或未病而预见其候者,而癫狂病是狂言狂语,独语不休;百合病是如寒无寒,狂妄病是无寒热。狂妄病因为是从百合病病传过来的,所以也保存了很多百合病的基础病变和津液输布的规律。

百合病病传狂妄以后,会出现哪些加重的症状呢,百合病是常默默,狂妄病是病如狂状,眼目霍霍,一个是闷闷不乐,另一个是狂躁不安。百合病是欲行不能行,狂妄病是妄行,那个是想走但是又不想走,这个直接是妄行。百合病是其脉微数,就是虚热的现象,而狂妄病呢,完全往阳和表上来传了,脉浮。

治法:那么他的治法有什么特点呢?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就是把津液调成一种偏于寒偏于滋养的层面,这就叫以阴法救之。

是不是还是建立在津液观的两个层面,或者是温煦津液,或者是濡养津液,所以说一部伤寒大论就是一部津液大论,总是在津液的层面去辨津液的输布离合,我们调理的是津液的输布离合。

所以这就是治本质,而不是说治症状,治现象,大量的生地黄可以滋养津液,濡养津液,那么组成就是防己地黄汤这个方子。

误诊误治:“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这句话怎么理解?

误治:见阳而发表,则阳不能解

因为狂妄病是百合病的传表传热嘛,见到表证就去用发散的疗法,用温药辛温法,甚至是温煦的疗法去发汗,就会热不得解,就会更狂躁不安。(提示:由于本身就存在津液亏虚而传热传表,如果用过度纯粹的辛温发汗解表,会更加损伤津液)

误治:见阳而复下,其病不愈

见到热证就用下法,苦寒攻下,那么就会表邪入里而逆治成坏病。

邪气出阳出表的时候一定不要用攻里的方法,这就是《伤寒论》的表里观在这里的体现,同时也是《伤寒论》之所以说法度森严的地方,《伤寒论》的法度的确是非常森严的一丝一毫都不容去误治逆治。

说在最后:

病传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只要把握好病传的脉络,病传的规律,你也可以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我们现在的门诊前瞻性的处方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我的学生也是这样做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你在津液层面去思考,在津液层面去求理,那么疾病存在的客观规律被你抓住了,津液输布离合的规律被你抓住了,就特别容易把大病顽疾变成轻浅疾病,特别容易把里病变成表病,把阴病变成阳病,更好的展开治疗,患者也得以更好的康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