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威谈碑帖收藏风气的古今断裂

仲威(章静绘)

仲威先生长期致力于整理、研究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碑帖,所著《善本碑帖过眼录》(初编、续编)《碑帖鉴定概论》等专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碑帖整理研究中的发现和成果。最近在上海图书馆推出的系列视频课程中,他更是首次开讲二十年来研究碑帖的心得。在此次访谈中,他谈到了自己对当代碑帖收藏风气的种种看法。

您曾经谈到,关于碑帖收藏,古人与今人的观念之间存在着断裂,这个断裂在晚清民国时期体现得比较明显。想先请您详细谈谈这个话题。

仲威:我前两天还跟浙博、上博的几个朋友聊到这个问题。近年来,施蛰存先生收藏的碑帖整理出版了,李可染先生收藏的碑帖也在我们上海图书馆开办过展览,陆维钊美术馆最近举行了陆氏后人捐赠陆维钊碑帖拓片的仪式,他们的碑帖拓片收藏数量成百上千,且大多是晚清民国时的整幅拓片,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批前辈名家的碑帖收藏的丰富。近日,又得知上世纪六十年代,陆维钊先生创建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时,曾去全国各地采购图书资料,短短二十天里,购得碑帖拓片两千三百张,陆先生关注的是拓片的书法资料和参考作用。

眼下民间也有一大批碑帖爱好者,而且可以说是酷爱收藏碑帖的超级发烧友,大量搜集碑帖拓片,他们推崇“丰碑大碣”的展厅陈列效应。前段时间我在山东一个县里看到一家美术馆,整整几千平方米,墙上挂满了这类气势磅礴的碑帖拓片,我问他们:收藏这些碑帖花了多长时间?回答是四个月。可见民间碑帖收藏的热情是多么高涨,要成为一名碑帖收藏家,现在好像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类似的碑帖收藏情况,其实在上海图书馆和其他公藏机构也比比皆是。就拿我自己来说,在整理上海图书馆所藏二十五万件碑帖的过程中,我天天看到的藏品,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装裱过的整幅拓片,这类碑帖资料我已经看得太多了,几乎到了审美疲劳的地步。这种碑帖藏品留存情况,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古人的碑帖收藏理念呢?其实不然,古人传统的碑帖收藏路数,也就是清代乾嘉以后,特别是同光时期,那些碑帖收藏大家的收藏路数,主要重视三个方面:重汉魏,重唐碑,重宋帖。明拓汉碑、宋拓唐碑与法帖,才是传统碑帖收藏家的最爱;收藏质量才是他们的追求,而不是数量。

你提到了观念上的“断裂”,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书法审美观是受到康有为影响以后形成的,他觉得传统的东西都太保守了,应该予以全盘否定。在康有为鼓吹“碑学”以后,六朝的墓志、造像、残碑,这些古人眼中的“穷乡儿女书体”逐渐流行开来,登堂入室,碑帖收藏的风气为之一变,逐渐向民间普及开来。这种民间收藏热情的高涨,极大地推动了碑刻传拓与碑帖买卖。

从晚清、民国开始,碑帖收藏似乎只能收藏这些拓片。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以吴湖帆为代表的碑帖收藏家们,还是坚持着传统收藏理念。你去看吴湖帆的碑帖收藏,依然还是汉魏唐碑和宋代法帖,而且光从他对这些藏品的装帧上也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收藏理念的坚持与维护:凡是传世碑帖善本,都装裱成裱本、卷轴或手卷,好的裱本,必然是用古锦或楠木面板装潢而成。今天看来,那些未经装裱的拓片里是找不出什么善本的,道理很简单,如果这张拓片真的很好,乾嘉时期就已被人拿去装裱了,最晚在同光时也会装裱,不会只是一张简简单单的拓片。所以,有的公藏机构要我去鉴定碑帖,我要先问一下他们,裱本有多少?卷轴有多少?一听裱本和卷轴都没有,全是拓片,那我就说不用去看了,肯定都是晚清、民国以后的,不必再鉴定。因为,从装帧形式就已经能判断碑帖的文物价值了。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装裱碑帖?因为碑帖是用来临摹的,不是用来展览的,体量巨大的汉碑唐碑拓片是无法在书房里观看临摹的,必须剪裁装裱成册,便于桌案上翻阅欣赏。古人墙上是不挂碑帖的,要挂就是书画,今人墙上挂满整幅墓志、墓碑,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同样是展示,古人会拿出装裱精良的传世稀少善本裱册,今人拿出“丰碑大碣”,其实,陈列整幅拓片,反倒凸显了它的身价的低微和普通。古人呈现的是文物珍贵性,今人显摆的是书法艺术性。

当然,民间出现这种碑帖收藏风气,确实存在着客观原因,因为真正的善本碑帖,旧时在王公贵族家里,如今都集中在公藏机构。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确,同光以后的碑帖传拓数量,可以说是像“雪崩”一样剧增,无论是从上图还是其他公藏机构的馆藏,都可以看出这一情况。如果为整个金石碑帖的存世量画一张示意图的话,它不是“金字塔”,而是“埃菲尔铁塔”的形状,顶上的碑帖善本是很少的,越往下,也就是到了同光以后,传拓数量突然之间激增,此时碑帖拓片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收藏。明确这点,就能正确区分什么是文物、什么是资料。

这些晚清民国拓片,虽然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但是现在它依然不是文物,再过一百年,它也不会变为文物,可能连重要资料都称不上。传世的数量和珍稀程度,才是衡量文物的唯一标准。

您能结合具体例子,谈谈古人的收藏理念与今人的收藏理念究竟有什么不同吗?

仲威:那我就举几个例子吧。比如说,和我们现在不同,古人在拓碑的时候是不拓碑额的,只拓碑身文字,传拓碑额是乾嘉以后流行的风气,更不拓碑额周边的螭首图案,也不玩汉画像石。对汉画像石,今人认为是了解汉代的图像资料,从美术角度来研究汉画像石,但是古人是不讲究碑刻图案的,古人只注重碑刻文字。早期比较有名的汉画像石,像陈介祺收藏的《君车画像》,还有《武氏祠画像》等,都是因为有汉代文字,如果没有文字,古人就认为没有文献收藏价值,早期的《武氏祠画像》只拓题榜文字而不拓画像图画,就清楚地交代了古人对碑帖收藏的好恶。

《武氏祠画像》题榜

《君车画像》

现在全国各地的书法家都喜欢为画像石、画像砖题跋,既不问来历,也不问真假。事实上,古人对这些画像石还是很忌讳的,因为它们都出自墓葬。所以,古人收藏六朝墓志者,在乾嘉以前也很少,当然,出土数量也少得可怜,像《王居士砖塔铭》《崔敬邕墓志》《董美人墓志》等早期出土的墓志的早期拓本,后来都成了善本,因为原石都没有了,或者残损了。到了晚清、民国以后,墓志收藏才被广泛接受,甚至还有人把它们装成卷轴挂在家里,从这个角度来讲,收藏的理念是放开了,收藏标准也更宽泛了。收藏品种的拓宽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主要还是因为传世善本太稀缺了,而且都集中在沈树镛、吴大澂、端方这些收藏大家手上,普通老百姓只能玩玩新拓片。

《王居士砖塔铭》

《崔敬邕墓志》

《董美人墓志》

又比如说,现在很流行全形拓。全形拓是在乾嘉以后出现的金石拓片新样式,当时只是在小范围传播。收藏青铜器的藏家,收藏格调一般都比较高,因为他们收藏的器物,文物价值都非常珍贵,轻易不会让人家传拓,不像露天野外的碑刻,为了出售拓片,想怎么拓就可以怎么拓,藏这些青铜器的人并不差钱,不可能随随便便给你弄一张拓片。旧时传拓青铜器,也仅仅是传拓铭文,而非全形,古人关注点依然还是文字。所以,一直要到晚清,在潘祖荫、陈介祺、端方等人的带动下,传拓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和十钟等等全形拓片才开始流行,变成一种新的拓片收藏门类。全形拓虽然逐渐流行开来,但依然是铭文的附庸,铭文是主角,全形是配角。今人正好相反,只关注全形拓的审美价值,忽视铭文的文物价值。

毛公鼎全形拓

其实,全形拓的价值,受到青铜器本身文物价值的制约,在文物价值高的青铜器上传拓的铭文和全形才有收藏价值,与全形拓的传拓摹画精粗关系不大。我的观点是,一张从珍贵文物青铜器上传拓出的劣本,哪怕是外行传拓,日后依然可能成为文物,因为它与国宝亲密“接触”过,传拓数量稀少。一张从潘家园地摊青铜器上传拓的精本,哪怕再惟妙惟肖,也是一张画纸,永远不会成为文物。

再举一个例子。六舟和尚现在很火,他的《雁足灯图》成了全形拓的一个标志性收藏品,数量也比较多,我已经看到好几件了。实际上,这个方面的研究我觉得是刻画无盐、唐突西子了。怎么讲呢?清道光十六年(1836)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间,徽州著名收藏家程洪溥(木庵)曾多次相邀六舟前往新安述古堂,传拓商周青铜彝器千余件以及宋元明三朝古墨二千多品,金石僧六舟自此声名远扬。六舟传拓的一千多件商周青铜器,现在留存的很少,我们上海图书馆只有几件,在故宫或者其他地方可能也只有几件,说明程洪溥是严格管控传拓数量的。但是,《雁足灯》并非商周器物,只是一件汉器,在程洪溥眼里可能就是最平常的藏品,所以就交给六舟,让他随便玩,才有了六舟剔出铭文和传拓分赠好友的故事。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回到程木庵的时代,告诉他今天六舟如何受到重视,他说不定要哈哈大笑。古人与今人的收藏与欣赏的观念,已经形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雁足灯图》

我十五年前觉得全形拓绝掉了,再没人会拓,事实上,人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只要能卖钱,全形拓不会绝,现在越来越红火,更有新拓新画泛滥之势。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现在古典文学、古文字研究者的收入都很可观,国家经费拨得也多,马上就能够迎来一个新的研究高潮,传统文化并不会消亡。

所以,在时代新旧交替的时候,整个收藏理念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许多的矛盾,情况很复杂。如果能穿越时空,今人认为好的东西,古人说不定都嗤之以鼻。现在碑帖收藏活跃的几个省,如山东、河南、陕西等,在我看来,就是“农家乐”,正确的收藏理念无法推广普及开来,碑帖“扶贫”工作相当艰巨。当然,善本确实也难得,拍卖价格也很高,但是我们要有正确的收藏价值观,什么东西放一百年还是资料,什么东西放一百年会是文物。明白了这一点,就是未来的收藏家。碑帖收藏受制于资金是一个原因,受制于见识可能是更大的一个原因。以前翁方纲、潘祖荫、刘喜海这些藏家,几十年前才出土的拓片同样也收藏、题跋,他们有他们的眼光,后来证明这些东西确实成了善本。古旧与否不是关键因素,存世多少才是关键。

当然,越是书法精品,传拓越多;传拓越多,就越失去收藏价值。这是一对无法调解的矛盾。有些的东西以后连重要资料都还称不上,因为存世的数量太多了。我举个例子,《多宝塔碑》的书法是很好的,清末民初的传世数量很多,一位山东朋友收藏了不少,斋号“百宝堂”,我觉得这种收藏意思不大,多是普品资料。但是,1923年出土的《三体石经》只拓了十三张,张张都是国宝善本。再比如说,宋拓本《集王圣教序》传世数量有数十件之多,清代出土的《崔敬邕墓志》传世只有六件,它们都同样珍贵,所以,碑帖收藏和古籍版本还是有点区别的,稀缺性还是一个主要的价值判断因素。

当代的这种碑帖收藏风气是从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而兴起的?

仲威:从传统金石文化淡出文人生活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现在收藏各种各样的残石的人也很多,哪怕造像、墓志的一块残石,也玩得津津有味。收藏残石是有先例和传统的,收藏残石的清代学者也不少,前人主要收集汉魏六朝石经和汉碑的残石。因为,金石学的初衷就是证经补史,彼时的石刻残石拓片多是珍贵的文献资料。但是,一块无名的六朝造像或者墓志残石,于经于史都没有帮助,文献价值几乎为零,虽然也是古物,以前的金石家是不会去收藏的。再比如收藏汉砖,一藏就是一屋子,实际上,清代收藏家里最有地位的,像潘祖荫等一流金石藏家都是收藏钟鼎,是玩青铜器的,下一档的收藏家玩善本古籍和善本碑拓,再下一档是玩书画的,最次,才玩砖瓦、残石、钱币和杂件。到了晚清民国,这些遗老善本和书画都玩不起了,不得已才开始把玩各种各样的小玩意——金石小品拓片,例如雁足灯、金石残件、瓦当、砚台等等拓片,然后大家都在边上题跋,属于苦中作乐的收藏样式。

按照您的标准,您认为大家应该如何收藏碑帖呢?

仲威:我现在的标准就是看文物价值,也就是看稀缺性。我是不谈碑帖的书法价值的,拿印刷品也可以欣赏书法价值。我一直对收藏的朋友说,买资料越便宜越好,哪怕复印也可以,收藏一定是越贵越好,你现在买的这些东西以后成了文物,作为收藏者,你能藏个三五件绝世精品就是收藏大家了。有朋友开玩笑,说我和民间收藏家有“阶级仇恨”。这我是不同意的,这里没有“阶级仇恨”,只有“不忘初心”。北京的孟宪钧先生是文物出版社的编辑,他就是工薪阶层,收藏了很多碑帖善本。他的收藏理念就是我前面讲的,收藏汉魏名品,讲究版本,还要注重名家题跋。又如日本的伊藤滋先生也是工薪阶层,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照样拥有众多善本。并不是说一定要花很多钱才能去实现我讲的理念。

当然,我也不是一味地让大家追求善本,收藏本身是多元的,现在有的朋友专门收藏宋代的碑刻,还有些人专门收藏篆书碑刻和各种碑额,山东已经有朋友开始收藏陈介祺旧藏金石碑帖,然后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专题。这些都是不错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收藏价值评判体系也未尝不可。

在您看来,当代有哪些收藏家的收藏理念是值得推崇的?

仲威:我想举陈郁先生为例。他是北大经济系毕业的,无论是从他的本专业角度、学术研究角度,还是碑帖收藏角度来讲,都是值得推崇的代表。《崔敬邕碑》《麓山寺碑》等等许多存世精品都归他所有。陈郁先生收藏不忘研究,研究不忘著述,还开拓了碑帖版本研究的新领域。他是一个读书狂,家里就像图书馆一样,堆满了书,他现在热衷于从各种历史文献去搜寻碑帖的传拓时间和珍稀程度。最近,他又在研究刘喜海,准备编撰《刘喜海学术活动的年谱》,查阅各种清人文集、方志、年谱资料,遍访了刘喜海当年朋友圈的相关文献资料,顺便把不少碑帖出土和传拓的确切时间弄清楚了,做到了明明白白收藏碑帖,研究的快乐胜于收藏的快乐。以前的研究,像《校碑随笔》,实际上已经做到尽头了,陈郁这种研究是以后碑帖版本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他是一位值得推崇的,也是幸福的碑帖收藏家。

(0)

相关推荐

  • 李金亮藏的古籍碑帖

    北京路步行街是广州市最知名的一条商业街.但鲜有人知,这里隐藏着一家始建于1957年,曾经收藏了数万册古书的"古籍书店".60多年来,就这么静静地隐藏在闹市之中. · 广州古籍书店保 ...

  • 青岛高新区澜湾美术馆举办尊汉堂藏历代金石碑帖特展

    2019年7月13日,第二届澜湾艺术节"金石相契·传拓载道--尊汉堂藏历代金石碑帖精品展"在青岛澜湾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共展出清代至民国老拓片100余件(套),全部由尊汉堂堂主张 ...

  • 仲威谈碑帖收藏

    仲威(章静绘) 仲威先生长期致力于整理.研究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碑帖,所著<善本碑帖过眼录>(初编.续编)<碑帖鉴定概论>等专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碑帖整理研究中的发现和成果.最近在 ...

  • (值得收藏)名老中医周仲瑛谈中医诊法技巧

    导读:中医诊法是中医看病基础,通过诊法辨证,通过辨证而处方.周师详细讲述中医师诊病之法:"以神会神""问有重点""脉不能轻,也不可玄"&qu ...

  • ​(值得收藏)名老中医周仲瑛谈中医诊法技巧

    导读:中医诊法是中医看病基础,通过诊法辨证,通过辨证而处方.周师详细讲述中医师诊病之法:"以神会神""问有重点""脉不能轻,也不可玄"&qu ...

  • 仲威|《洛神赋十三行》善拓琐谈——以上海图书馆藏品为例

    <洛神赋>小楷,仅存残本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无书者姓名.相传真迹书于晋麻笺纸,绍兴年间(一一三一-一一六二)仅存残帖九行,帖后有米友仁鉴定题跋,定为王献之真迹,宋末贾似道又购得其后四行七 ...

  • 金石双楫——仲威的职业碑帖研究生涯

    仲威,上海图书馆学科带头人,研究馆员,复旦大学特聘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5年夏,仲威来到上海图书馆的一个郊区书库参加义务劳动 ...

  • 仲威:我想倡导古人在碑帖上的审美和价值观

    11月1日,"大唐气象--上海图书馆藏唐碑善本大展"开展.此次唐碑大展将有65件(组)碑帖善本亮相,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其中有镇馆之宝吴湖帆旧藏宋拓<四欧宝笈>,以及 ...

  • 专家谈艺术收藏:一掷千金追名作不如潜心收原创

    专家谈艺术收藏:一掷千金追名作不如潜心收原创 张大千 <泼墨山水> 日前,华谊老总王中军以相当于人民币3.77亿元的天价在纽约苏富比上拍得梵·高的静物油画<雏菊和罂粟花>,一时 ...

  • 运气漫谈 ▏初之气谈“风”之风气之治

    考<黄帝内经>诸篇论述,风气偏盛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六丁年的木运不及.六壬年的木运太过.六己年土运不及以及厥阴司天在泉和厥阴风木胜复. 风气的治疗原则 (1)六丁年木运不及 六丁年木运不及, ...

  • 名医周仲瑛谈中医诊法技巧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所长郭立中教授作为周仲瑛教授学术思想传承人,多年来跟师周仲瑛教授,系统整理了周仲瑛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1)新手上路,重问轻望周老曾说一般中医刚出道时都很重视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