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案如神?史上第一清官?他的真实经历更传奇
提到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大多数人脑海中立马想到的就是包拯—包青天。提到包拯,脑中就会立即浮现出一张黑漆漆的脸,以及额头上的一弯月牙的黑面包公的形象。
聊包拯,就避免不了要聊一下这个形象,包拯的脸是黑色的吗?额头上的月牙又是怎么来的呢?
元代,大量的包公戏以杂曲形式流传,仅仅是保存下来有完整剧本的包公断案戏的就有十一种之多,占十六七种清官断案戏的大半。在这些杂曲中,包公多以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出现。由于塑造人物的需要,在戏曲中,黑脸代表正直无私,刚直不阿,从此包公黑脸的形象就慢慢深入人心了。
包拯额头的月牙和他的黑脸一样也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以皓月当空来比喻"包青天",希望为官者头上都有这一弯月牙,都能像这弯月牙一样清正皎洁。
断案如神
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包拯号称"包青天",一生断案无数,光电视剧就拍了上百集。而这些案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狸猫换太子案。
其实,所谓的断案无数,不过是剧作家和老百姓的美好愿望罢了;那个狸猫换太子案,也跟包拯没有一丁点关系。
根据时间推断,宋仁宗出生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那个时候的包拯,不过是一个11岁的少年(999年出生),他怎么可能去审理狸猫换太子案!刘太后驾崩时,包拯才36岁,此时的他,正在合肥老家丁忧,尚未出仕做官,更不可能去审理这个皇家案件了。
史料记载中包拯审过的案件只有两个,一件是他还在担任天长县县令的时候审过一桩"牛舌案",还有一件就是包拯任开封府尹时,破过"匿金案"。但是,真实的包拯经历可以断案更牛掰!
人称包弹
历史上的包拯当监察官、谏官总共只有5年半时间,却弹劾贪官污吏60多人,平均每年10多人,可谓不遗余力。
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罪行的事迹,被后世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早期包公戏《陈州放粮》;
他弹劾宋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
他弹劾宰相宋庠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
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
他六弹"国丈",硬生生把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
......
包拯也因此得了个外号—"包弹",就是指不论王公大臣还是皇亲国戚,只要包拯见其有过,必定弹劾。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有包弹"和"没包弹"成为当时贪官污吏和清官廉吏的分水岭。
其中弹劾国丈的故事最为经典!
宋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四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包拯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
见没动静,包拯再次弹劾。但宋仁宗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包拯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宋仁宗面前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皇帝一脸,皇帝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宋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官途坦荡
包拯于28岁时考中进士,被授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辞官不做。公元1037年,包拯38岁时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知县。从此,一路高升!
四年后,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
两年后,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管皇帝杂事的官,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
于当年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纪委监察干部)。
1045年,担任契丹正旦使,完成了出使辽朝使命。此后任三司户部判官(财政部门辅助官员),一年后出京任京东路(治今河南商丘)转运使(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当时全国共分为17路)。
又过了一年,改任工部员外郎(住建部司长)、陕西转运使。任职一年后,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财政部副部长)。两年后,任龙图阁直学士(虚官,皇帝私人图书馆的官名)、河北都转运使。
以后官职又多次变动,公元1056年,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被任命为右司郎中(副部长级)、权知(代理)开封府。
次年年初,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北京市委书记兼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
两年后升任御史中丞(中央纪委书记,当时没有御史大夫)。
1061年正式担任三司使(抓经济的正头)。
数日后,拜枢密副使(管军事的副宰相)。
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但他推辞不受。
1062年,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可能有人要纳闷了,包拯身处官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弹劾那么多贪官污吏,甚至当面怼皇帝,为什么还能一路高升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包拯可谓生逢其时。史载,宋仁宗"天性仁孝宽裕",宽厚的性格使得这位君主能够接受臣子的犯颜直谏。遇上一个好时代,做个清官可以仕途和名声双丰收。当时,不仅包拯直言敢谏,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怼起皇帝均不逊色,史称"天下是非付之台谏"。
第二个原因就是包拯和比他地位更高的同年,如文彦博、韩琦、吴奎等,关系极为紧密。在这些同年的帮助下,包拯才可以26年间升官25次,官至三司使、枢密副使,离宰相之位只差半步。换言之,包拯是一个"很会做官"的人。
封神之路
包拯死后又是如何被神话,坐上五殿阎王的宝座的呢?
到了元朝,因吏治腐败,百姓日益期盼政治清明,渴望"青天"出现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于是一大批包公断案戏流传开来,形成了所谓的包公"清官"现象。包拯也迅速成为我国最著名的清官,包拯的形象开始被突出、被神话,甚至逐渐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力。
明代成化年间有《包龙图公案词话》收录八篇有关包公的故事,其中包括宋仁宗认母案、曹国舅案、白虎精案等, 对包公生活经历、言行举止着墨较多,又强化了包公与皇亲国戚及豪强势要的尖锐斗争,一个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清官"形象由此出现。
清代又出现了章回体小说《龙图耳录》、《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包公案》等。神秘的、超现实的色彩更加浓厚,一个日断阳、夜断阴、为民除害的"包青天"形象被充分塑造出来,形成我国历史上特有的"包青天文化"。这一时期,包拯开始被全方位神化。
民间传说包拯死后由于在阳间的功绩,被封为阴间的阎罗王,位于十殿阎罗之首,掌管叫唤大地狱。后来因为太心软,经常帮那些冤死的人还阳,严重违反了阴间工作条例,所以被调离原岗位,来到第五殿上任。
因为包拯一直心存慈悲,所以鬼魂来到第五殿时可以享受一项福利,那就是登上望乡台。在望乡台上,亡魂们可以望见自己在阳间的家乡与亲人,得以稍稍缓解思念之情。
但是第五殿,并非只有福利。阎罗王包拯还负有一项使命,就是查核鬼魂们在前面几殿所受的惩罚是否恰当,有无冤狱。如果发现有生前作恶,但在前面几殿被漏罚的,包拯这里还有铡刀伺候。
不过相对后世对包公"断案"的神化,我更喜欢真实的包拯当面怼皇帝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