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管理日志」10.20 激发人心中的善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2.3)
【白话】
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论语.为政篇》2.3)
【心得】
自古以来,谈到治国,离不开政令和刑罚,他们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如果治国只有政令和刑罚,等于所有的行为都是规定动作,会使人们“无所措其手足”,结果是小心谨慎,其目的只在于使自己免于罪过,但是不知道羞耻。德是顺应人性的善行,礼是人际行为的规范,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自己走上人生正途。
这段内容谈到的人性,因为管理手段的不同出现了巨大的反差,既然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对象也是人,所以我们在研究管理的时候,在涉及到管理人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研究人性,这样做为企业器官的“管理”才知道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
人性是什么?中国人对人性的善恶之争延续千年,始终找不到明确的结果。但是,不论如何判断,都要建立在对人性的假设基础之上。200年前的西方,古典经济学巨匠亚当·斯密写《国富论》的时候,他是基于人的自私性展开来的,似乎人为各种目标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出于对自我的考虑。但是不要忘记,亚当·斯密除了写下了《国富论》这样的巨著,还有一本叫做《道德情操论》的著述。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了“同情心”。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管理是研究人的,但是,“人心难测”。我们既有利已性,也有利他性;既争强好胜,又虚怀若谷;既要感受到尊重,又要深藏不露,每个人都像是天使与魔鬼的合体,同时每个人又与别人存在着不同,比如我们都喜欢旅游,但有的人热爱探险,有的人偏爱舒适;有人喜欢青山绿水,也有人倾心于荒野沙漠,这时我们才发现,人性是复杂的。
德鲁克在晚年的时候说,他穷毕生精力,写了那么多本书,讲了那么多的课,做了那么多的咨询,从未发生改变的,是在他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同一个主题:自由和尊严,这就是人性的基本面。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需要劳动。人在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呢?是他所有成就的时候。现在我们来想一想,是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有所成就?都愿意活得更有尊严,并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是否都在尽可能地享受权利带来的欢愉?我们是不是都热爱自由和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些都是人性的基本面,德鲁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站在人性善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从人性的基本点出发,来衡量管理者的能力。
我坚信这个基本面就是傅佩荣先生所说的“人性向善”。
基于人性的复杂,我们唯有相信人性的向善,才能把握主动权,才不会陷入到自怨自艾的困局中,才会想到运用管理的力量想办法激发人性中光明和善意的一面,让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才是管理要研究的大问题。人能够把组织搞好,能够把绩效提上来,人一定能以向上的、积极的心态去追求使命与理想,所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解放出来?如何使人成就意愿、受到尊重?如何使人能够有自由的选择?尤其是如何能够抑制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做到“有耻且格”?
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正是管理者需要透彻思考并回答的问题,奈飞公司的自由与责任工作法正是对此最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