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三味中药, 治胁下痛, 喘息短气, 心下硬痛
有一种疼痛,分不清在心还是在胃,按之硬痛,甚至不按也痛,这是啥情况?
原来,
心与胃有个交界处,呈圆盘状。在中医里,将这个迷惑人的部位称为横膈(心之下,胃之上)。而这里的痛,被称为心下痛。
点击加载图片
若是这里按上去硬痛,表示有宿食停留。若不按而痛,这个人又善忘,意为血不能上行至脑,表示有瘀血。
宿食在这里呕呕溲溲干坏事,若再遇上水饮邪气也想来抢地盘,二者争斗中。传于胁下(正坐,双臂伸直,双掌相合,置于两大腿根部中间,收紧上臂,上臂下压部位就是胁部,向体内为胁下),
形成癖块而痛,甚至伴有喘息短气。
为什么宿食与水饮打个斗会传到胁下甚至引起喘息短气呢?胁部不是肝胆经的地盘吗?
话虽如此,但心肺脾胃肾,甚至膀胱之邪气气逆不解,均可导致胁痛之病。
宋代官修医书《普济方》
三圣丸,
采用巴豆和大黄,杏仁,将水饮积滞去除,治胁下痛,喘息短气,心下硬痛。
组成:
巴豆3枚(去心皮,熬),杏仁7枚,大黄如鸡蛋大。
巴豆和大黄是消胃肠积滞的名配。
西游记第68回,唐僧一行到得朱紫国,大徒儿悟空用大黄和巴豆作主药,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积年病症:惊恐症、忧郁症和消化不良症。
点击加载图片
巴豆,以巴蜀为多,故称巴豆。
性味辛热,有毒。入胃大肠经。是有名的泻药,以往谁拉肚子,常获一句:吃巴豆了。
这个泻,其实是指去(皮、心、膜、油)之后生用的效果。而如果用炙与熬的方式,不仅可去除其毒性,还可治积食消包块。所以巴豆生用可导致泻泄,而熟用是可以除寒通肠止泻,开通闭塞,消坚磨积的。李时珍大人就曾用50丸巴豆治好了病人冷积凝滞导致的腹泻。
大黄更是有名的泻药,其性苦寒沉降,力猛善行,善于泻去肠道热积而通便,破胃肠积滞而行瘀。
故而大黄配巴豆,一个泻热,一个泻寒,互相帮忙,攻打受痰痞影响的胃肠积滞,从而达到涤荡肠胃之功。
另外,大黄善行瘀血。《金匮玉函经二注》曰:血之干燥凝着者,非润燥荡涤不能去也。芍药、枳实不能治,须用大黄荡逐之。大黄的这一药用功效,除了用在本方,名方下瘀血汤(大黄,桃仁,蟅虫),大黄也是药效担当。用于产妇瘀阻腹痛、及瘀血阻滞等。
点击加载图片
苦杏仁运用就更妙了,其苦温,既能入肺降气止咳平喘,又能往下润肠通便。将本方所治之肠胃积滞及喘息短气都拿下。
三圣丸制法服法:
大黄焙干碾细,取巴豆杏仁另外捣如膏状,与大黄混合,加䗦蜜炼成丸剂,如绿豆大。每次服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