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14日,湖北崇阳县白霓公社...
1977年6月14日,湖北崇阳县白霓公社新堰四队(现为白霓镇大市村2组)42岁的社员程正华同组里的社员一起外出生产整田,路经大市河汪家咀港坎时,准备到田里洗手的程正华突然在河水冲刷的岸壁上发现有一碗口大的“疙瘩儿”冒出来,“疙瘩儿”暴露于被河水冲刷后的岸边,上面距河岸将近1.5米,旁边正好有一棵木梓树,周周全是夹有小河卵石的灰褐色沙土。
程正华很好奇,就想看看这是个什么东西,但用手摇又摇不动,最后把上面的土一点点剥掉,感觉是金属一样的怪东西,这时候就越来越感兴趣了!”他慢慢用手刨,最先出现得像一对“羊角” 凸起的像金又像铜的物品,刚好有位叫程北海的当地药农经过,程正华立即向其借来挖药的锄头,一会儿功夫把它四周的土块挖开后,竟然发现是一面完整无缺的鼓。
程正华当即抱了抱,感觉有近百斤,他立即喊来正在附近一起劳动的社员程国章、庞国维和程昌敏,四个人再次用水将这面鼓洗了几遍后,合力将鼓抬回了家。
当他们四位村民一起帮着把铜鼓抬回村庄时,结果全村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大家互相猜测是个“啥宝贝”,有人猜是金的,有人猜是铜的,更有人惊讶得张开大嘴,称程正华“发财了,这不知值多少钱!”当时的场面热闹得像过年一样。最后有村民找来了一杆秤,一称这面鼓有85斤重。当天程正华的父亲程文生在外生产回家后,他感觉这件事情不简单,必须得向上级机关报告。程文生是位退伍军人,为人耿直,退伍后被村民推举担任了村民小组的书记,看到大家意见不一时,程文生当机立断,一路小跑赶往公社向领导汇报。
公社领导获悉后,觉得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向文化主管部门作了报告。崇阳县文化馆和湖北省博物馆闻讯后先后派人进行了调查。文物部门反复察看了出土处的现场和认真鉴赏了鼓的形体,确认此鼓属于重要文物。听说是重要文物后,公社领导一边作好它的保护工作,一边作程正华的思想工作,动员他将此铜鼓交归国家,以便作为历史文物保存。听说国家要将铜鼓收回去,程文生立即要求儿子慷慨无私地将此铜鼓献给国家。程正华二话也没说,当即将铜鼓交了出来。为了表彰程正华发掘文物、主动上交的功绩,不久,崇阳县委和县政府在程正华所在的村里召开了群众大会,给程颁发了奖状,赠送了一套红宝书——《毛泽东选集》,还给村里赠送了一套锣鼓。大会上,对程进行了表彰。会后还放了一场电影。事后,又给程正华发了20元奖金。程国章、庞国维、程昌敏也分到了一点奖金。后来,上级部门又奖励给村里一辆拖拉机和一部电影机。
铜鼓被上交后,又经省博物馆考古专家的再次考证确定,这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铜鼓,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具体铸造年代为商代,同时也是仅存世上的二面兽面纹青铜鼓(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外一面商代铜鼓为“双鸟鼍鼓”,从纹饰上判断它属于殷墟晚期的器物,比崇阳发现的这面年代略晚,解放前就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崇阳县发现此面青铜鼓和另外一面流入日本的商代铜鼓,鼓体基本一致,只是崇阳县的铜鼓顶部为马鞍形,而藏于日本的“双鸟鼍鼓”为双鸟相背。从这两面鼓的造型可见,商代的鼓与今天的鼓在造型上基本相同,说明鼓的器形在商代已经形成基本形制,并流传至今。
不同的只是商代铜鼓多了钮和底座,这是不同的安置方式所致。些鼓及国之珍品,可谓青铜的瑰宝,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绝世!同年9月,这面铜鼓又被转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它的铭牌上醒目地写着:铜鼓。时代:晚商。出土地点:湖北崇阳。发现者:程正华。
程正华育有两子一女,大儿子程益品现在家做砖匠,二儿子程细品也在家务农,他的老伴肖桂保已于十年前病逝,如今,性格木讷的老人孤身一人守在两间破败的老房内,儿子轮流每月为他送来大米,而他自己则种了三分多地的菜地,确保蔬菜自给,日子过得异常清苦。
如今的程正华老人“听说铜鼓在北京的博物馆放着,好想生前再去看一眼,我做梦都在等着这一天呢!”程正华老人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最后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