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都在用的人脉打造法,掌握一条受益终身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在日本声名远播的顶级猎头冈岛悦子所写。作者结合自己在哈佛留学,以及在麦肯锡等国际型大企业任职的经历,提出了搭建个人人脉的方法:“人脉螺旋模型”。涉及到的方法干练而实用,在人脉构建上,几乎没有人能跳出这个框架。

这次我们分享书中关于建立“人脉螺旋模型”最重要的3个阶段,分别是:建品牌、常切磋和再升级。

建品牌

我们在自媒体平台上写文章的时候,肯定要取一个吸引力很强的标题,感兴趣的人才会点进来看。当你在写某个领域的内容时,对这个领域有需求的人就会越聚越多。慢慢就会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因此,不管你建立人脉是为了办事方便、升值,还是赚钱,设定能让别人认识你的鲜明记号,是积攒人脉能量的最有力武器。

标签这么重要,它该怎么设定呢?作者总结提炼后发现,你最好从以下三个要素入手:

标签①:你将来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标签②:自己能做什么。

标签③:你能给对方提供的帮助是什么。

可以看到,这三个标签体现的就是你的职业方向。包含了你在技能层面的三个阶段:

未来(你想从事什么工作,想在什么领域折腾,可能现在还没有进去)

现在(你能做什么,就是你现在掌握的技能)

过去(你已经非常成熟的技能,能帮别人解决问题)。

当然这三个标签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你尝试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继续调整。在研究职业理论的学术世界里,职业漂流的概念,即“不过分地订立职业计划,明确自己想做的事,在折腾的过程中积累人脉和实力”,也开始代替职业设计,成为主流的理论。

因此,不用太犯难,你促销的是你自己,只要能与其他人不同,能成为区别于他人的记号,就可以了。

常切磋

有了标签,就得展示,否则就是印给自己的名片。常去你所属领域的线下线上活动切磋,至少有三个人际好处。

首先,你可以把自己的成果和学习所得与其它行家交换,互学所长;其次,由于你参加的活动,都与你在“人脉螺旋模型”中建立的“标签”和“内容”的领域直接相关,这样能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得施展机会;最后,这意味着你真正意义上进入一个圈子,当别人有什么需要时,想到你的可能性更大。

学习会、沙龙或者社群,它们首先是一个社交场所,另一方面,更是一个内容输入和输出的试炼场。所谓“学以致卖”嘛,在和有相关经验的人分享的过程中,你会收到最重要的学习利器:反馈。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上升空间,大家对你分享内容的热情就是最好的答案。

“对于小白、有点经验的人、高手等不同人群,我该向对方传达哪些信息呢?”

“按什么顺序向对方解答,更清晰、更高效呢?”。

这些经验,是闭门造车得不到的。

在切磋上积累的经验越多,你的听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分析能力等“软能力”就会提高得越快,这有助于提升你的系统思考能力。

再升级

基本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很多人都会迎来“人脉受欢迎期”。身处这个时期的人,会明显感觉到有很多机会。这个时候,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当你不断登上一个又一个平台后,你最初所在的人脉层次,就会显得比较陈旧。革新它,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少人认为人脉是“无限扩张的”,但在“人脉螺旋模型”中,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对“应该继续保留的人脉层”“逐渐变陈旧的人脉层”加以区分。

我们的时间都很宝贵,要把精力用在能给我们带来成长的人脉层上。换句话说,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为“逐渐变陈旧的人脉层”提供价值。

尤其是,我们在切磋过程中,你会发现在讨论中,大家都不能在同一个层次研究问题时,对彼此都是种痛苦。因此,这种人际关系很自然就会被淘汰,我们要有意识地升级自己的人脉圈,打造纵向人脉梯队。

现在的风口基本上一年一换,甚至半年一换。前两年还风光无限的行业,很快就走向落寞和沉寂。技能“价值”的陈旧化周期,越来越短。只有始终保持成长姿态,把自己置身于“不得不努力适应和跟上”的环境中,很重要。这种学习姿态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人脉层次的提升和淘汰。在这个模型下形成的人脉圈层也更稳固,更长久。

总结一下,这个模型通用性极强,所以,凡是在领域内有所建树的人,无不遵循这个逻辑,否则要么是很快就被掏空,要么立不住脚跟。这样,你有再多的圈子,认识再多的人也没什么大用,基于个人成长建立的人脉才坚实有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