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1)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注】:阳明病胃家实大下后一般不会再度大便,可是六七日又不大便,而且烦不解,腹满痛,这时若拒按,此有燥屎也。原因在于本来有宿食而又没有下清故也。

伤寒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注】:接上条六七日不大便小便不利,一般来说都起码大便溏,如果大便反而乍难乍易,而且时有微热而喘冒不卧者,不可轻视,是有燥屎。时有微热而喘冒不卧者,不可轻视,这都是由里实而导致的气机上逆,仲景认为这是由于肠中有燥屎导致的。应该以大承气汤攻之。大承气汤主之。

伤寒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注】:得病二三日,没有太阳表证和少阳柴胡证,脉弱提示正气不足或邪未成实,本条脉弱与前之脉迟均属不及的脉(参见208条)。阳明病见此类脉必须精心观察,慎重用药。病人得病二三日烦躁,提示有虚热,又心下硬,说明胃中虚或既使是实证也并不为甚,只限于心下部位,当与栀子豉汤即可。

至四五日病进一步发展,能食说明有里热,或邪实并不严重,此时宜用小承气汤,一点点服用,以轻微之力解除胀满,缓解病人烦燥不大便的苦楚。

如果六七日过去还是不大便,且病人已不能食,说明裹实越来越严重,但病人小便少,能不能下决心使用大承气?大承气得有「热」、有「实」,这还不够,还要确定大便「硬」或有「燥屎」,或有「积食」。可是现在小便不利,在六七天份上就不能保证上述这些了,所以还需慎重。还是先用小承气,既是侦查,也是去解决问题。如果是小便利,在六七天份上大便一定会硬,此时可以用大承气汤攻之。而242条也是小便不利,但大便「乍难乍易」,又「喘冒不能卧」,联系239条的燥屎有「发作有时」的特点,判断242条小便不利反而有燥屎,可以看出伤寒论体系辩证的细致入微和精彩绝伦!而且辩证均从实际出发,不纠结兜圈子在繁琐空乏的五行中!

这三条意在反复申说使用大承气汤的苛刻条件,必须要非常确定大便已经硬,而小便利与不利是帮助判断大便是否硬的重要依据。

伤寒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无表里证」应为「无表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虽身「微」热,为候殊恶。阳明病之热、实亢于上波及头脑,而为烦躁、谵语等。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为亢于上的险恶症候。唯有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绝无再行观望之理。

伤寒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阳明病如有异常的大汗如流、淋漓如雨者,很快就会亡阳,应以大承气汤急下之。当然前提是有里实证,但不必顾及大便硬否、燥屎否、积食否,这里体现使用大承气汤不仅需谨慎,一定条件下也需果断。

伤寒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指太阳病发汗后不解直传于里,腹满且痛,可见结实已甚,传变迅急,不可等闲视之。也不必先搞小承气汤侦查了,须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同样需果断。

伤寒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承上条虽以大承气汤急下,但腹满不减,或有所减亦微不足道。还当继续用大承气汤下之。

《金匮要略》有「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与本条正成对照,宜互参。腹满有虚实之别。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为实满。腹满时减,复如故,为虚满。临床见上午腹不满而下午满,或醒时胀满而寐时较好者,皆属虚满。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但不定非用大承气汤攻之,若属一般的实满,续用厚朴三物汤足矣,当无需大承气汤猛攻。本条盖病毒重剧,结实至极,非一击而能收功。除恶务尽,故须再下。

读本条,当明其两条含义:①服大承气汤后病去甚微,有是证在,仍可服大承气汤。②腹满胀的虚实辩证之法。条文不用「急下之」,而用「当下之」,提示辩证要细微。

伤寒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这段主要谈宿食之脉。宿食之脉大约有以下几种:1、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2、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3、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这条谈的是第二种,脉数而滑。

脉数乃热,滑为气血流利,都是亢奋性的太过之脉,脉滑而数,为里实有热之脉,下利见此脉,为有宿食的缘故。是阳明病。张仲景说:「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另两种脉我们暂不去分析。

那么,为什么又同「下利」联系上呢?

如果一开始下利就不欲饮食者,又有里热,脉数而滑,断定是伤食在先也;如果久下利不欲食者,是伤了脾胃不能食也,就不是阳明了。这条的下利属于前者。是伤食后胀满,人体企图自解的反应。但是自解又解不了。故「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了。

下利又同「阳明少阳合病」扯到一起,还运用了五行相克,是怎么回事?在整个伤寒论中,这样的文字是很不协调的,也是极少数条文,其它还有108、109,金匮中的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五脏风寒结聚」、还有水气篇突然来几段「心肝肺脾肾之水」,都属于「歧黄家」也就是「内经家」之言,估计都是后世加上去的话,是王叔和添加可能性最大。与仲景学说的整体衔接不上。

文中说少阳是木,阳明是土,内经五行原理有木克土之说。「互相克贼,名为负也」。前提,伤寒论的六病(经)必须是内经的经络六经,而事实上,伤寒论的六病(经)指表、里、半表里各分阴阳,并不是经络的六经,大前提就错了。

来看一段黄元御对这段的解释:「阳明少阳合病,胆经郁迫,胃气壅遏,失其受盛之职业,故必下利。甲木为贼,土气未败,则脉不负,不负为顺,负则木贼土败,是之为失。负者,互相克贼之名。宿食阻碍,经气浮荡,故脉滑而数。胃主受盛,脾主消化,水谷入胃,以脾土之湿,济胃土之燥,燥湿互济,阴阳交蒸,是以消烂腐化,中无宿物。阳明病,胃强脾弱,燥夺其湿,未及腐化,已成结硬,是宿食者,虽太阴之咎,而实阳明之过也。」黄元御讲的道理虽然很好,但特别难懂吧?为什么非讲得如此曲曲弯弯?何况伤寒论六经并非经络六经。

擅长用内经解释伤寒论的大师刘度舟先生,连他都认为这段话不应当出现在这里。

那么,阳明少阳合病(实际应该叫并病)会不会下利呢?会!伤寒论第172条的黄芩汤就是谈这个问题。不过,172条文中「太阳与少阳合病」应当是「少阳与阳明合病」之误,传抄中弄错了。

对256条,胡老指出,这段文字为附会五行家言,说阳明病本不下利,由于木来克土,故反下利,因以阳明少阳合病冠之。此句和下面「其脉不负……名为负也」当为后人所附,不足为法。胡老认为本条应改为「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样就行了。而不是什么阳明少阳合病。

胡老还指出,本条之下利,即肠炎、痢疾。如果下利以太阳太阴合病证出现者,依太阳汗法(桂枝汤)解之,如果太阳阳明合病出现下利者,依法以葛根汤、葛根芩连汤解之,如果少阳阳明证出现下利者,依法和解之(黄芩汤、柴胡汤),现在以阳明病出现下利者,依法下以解之。治痢如是,治它病亦无不如是。若其人果有少阳阳明并病证者,当选大小柴胡汤是也。

(0)

相关推荐

  • 卷四138,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屎硬可下之,假令已下,脉不浮而数不解,是表热     去里热未去也.至六.七日又不大便,若不能消谷     善饥,是胃实热也,以大承气汤下之.今既能消谷     善饥,是胃和合热,非胃邪合热, ...

  • 《伤寒悬解》少阳——经腑合病与传经理论

    少阳十四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 ...

  • 身躯“雍正”必有治雍九法,且看大承气汤证九条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伤寒胃热而虚者.能食.胃寒而实者.则不能食.而阳明病有燥屎者.可攻.无燥屎者.则不可攻.谵语潮热.胃之热也.是当 ...

  • 伤寒论.第242条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见<论>.第242条). 作者:蒋远东 这个病很容易让人想到小便不利就应该利小便,把大便乍难乍易和时有微热给忽略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