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记载清末民初长阳矿业史的珍贵文献

出土于花桥村的商代青铜猪形磬(图片来自《清江考古掠影及出土文物图录》一书)

包括长阳在内的鄂西山区,矿产资源品类多、储量大,自古以来即是湖北矿产资源要地。这里矿冶历史悠久。从考古发现可知,早在先秦时期,长阳一带的矿产开采、冶炼、加工水平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1992年4月,在磨市镇花桥村白庙出土的商代猪形青铜特磬,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被评为宜昌“十大国宝”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长阳矿业一度沉寂数千年。及至清代,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再度引入、国家战略的关注,以及水陆交通的改善,长阳矿业逐渐恢复和发展。据乾隆十九年(1755年)《长阳县志》记载,当时的长阳已有煤矿,并有灯盏溪、倒荒坪两处铁矿,其中灯盏溪铁矿曾进行试采,后将其封禁。乾隆五十年(1785年),湖广总督特成额、湖北巡抚吴垣题准《开采归州等县硝觔》(载于嘉庆《湖北通志》),该文称“又长阳、鹤峰二州县勘明,从前封闭之峝迄今硝芽复生,仍可采办。”表明长阳开采硝矿历史亦非常悠久。

《调查湖北西路矿产报告书》封面

然而,过去发现的有关长阳矿业历史的资料,始终是稀少的、零碎的,不能反映一定时期长阳矿业的整体情况,不得不令人心生遗憾。2018年以来,笔者着手编辑《长阳旧志辑补》一书,即将收集长阳矿业史资料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可喜的是:近段时间,笔者偶然间收集到了一本民国四年的《调查湖北西路矿产报告书》,便是有关长阳矿业史的一部珍贵文献。经阅是书,长阳晚清以至民初矿产资源勘察及利用情况一目了然。这些记载,无疑填补了长阳矿产资源和工业历史的空白。

《调查湖北西路矿产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成书于民国四年(1915年),编印单位为湖北省财政厅,由前第四区矿署技正刘谦主编,省财政厅事务员童炳鐈校正,时任省财政厅厅长张寿镛(著名爱国教育家、藏书家、文献学家,为明末著名抗清民族英雄张煌言的后裔。)作序。全书共111页(222面),分区域、交通、调查之路线、地质、矿产表(附概说)、附记(现在矿产失败之原因、将来矿业发达之希望、人民对于矿业之观念、乡导表)、勘误表,共七部分。其中,矿产表(全称为“调查湖北西路矿产表”)为主体,共计94页,一页记录一处矿产基本情况。表设县名、坐落、矿类、矿苗衰旺、矿质、矿床、母岩、官(民)地、已(未)开、官(商)办、距县治方向里数、交通、备考,计14项。

张寿镛像(图片来自网络)

是书内容,主要依据前湖北省第四区矿署技正刘谦所主持的“湖北西路(荆南道)矿产调查所形成。”该调查范围,包含当时荆南道属各县,即:江陵、监利、公安、石首、枝江、松滋、宜都、宜昌、长阳、五峰、鹤峰、来凤、咸丰、宣恩、恩施、利川、建始、巴东、秭归、兴山,共计20个县。调查资料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第四区矿署组织的实地调查。二是据各县历来报告。三是收集到的中外人士见闻。此次调查具体时间、参与人员名单不详,当与成书时间相距不远。其中,实地调查历时3个月,以宜昌县为起点,调查人员涉足宜昌、宜都、松滋、长阳、五峰、鹤峰、宣恩、咸丰、恩施、建始、巴东、秭归、兴山,13个重点县(重点县共15个,另两个为来凤、利川),行程约3000里。

此次调查活动,长阳为第四站,调查选择在清江沿岸的县属第一、二、三、四区开展。具体调查路线为:由长阳渡长阳河(即“清江河”,下同),经花桥市,到第一区马鞍山等处;复折回,由长阳沿长阳河而上,到第二区庙沱、樟木垒、都镇湾及第三区鸭子口、马连、资坵及天池口等处;又由资坵折而南行,经龙潭坪及雪山河,到第二区之雪山坪。行程共270余里。据《报告书》中的《乡导表》,长阳资坵镇绅士刘荫臣、庙沱矿商向文彪,为调查活动提供了引导服务。

《报告书》中,共收录有关长阳矿产调查表16份,涉及矿产16处,占收录调查表总量的17%,其中:铁矿3处、煤矿13处。据《调查表》所载,有关矿产资源的调查情况如下:

一、铁矿

长阳境内铁矿调查地点3处,分别为时属第四区(恐有误,疑为第二区或第三区)的雪山坪、第四区火烧坪以及庙沱下马头。调查发现,三处矿质颇佳,矿苗(“矿产露头”的俗称)颇旺,尤以下马头最旺。三处矿山母岩相同,顶石均为页岩,底石均为白灰石。矿床厚度,火烧坪约四尺(一尺合33.3333333厘米),雪山坪约三尺余,庙沱微现苗,矿产情况不确定。

《调查湖北西路矿产报告书》书影

三处铁矿中有两处以露天方式开采,以火烧坪开采历史最久。清同治年间,有资坵刘某开始在火烧坪一带大开铁矿,并就地设有熔铁炉,据说当时每日可出生铁8000余斤,后因交通不便、销路不畅而停办。雪山坪一带亦因交通闭塞,少有开采。至调查时,仅有都镇湾商人王某雇工挖掘,每日得铁矿石3000余斤,复用人力运至15里外的化骨岭熔炼,每100斤矿石可出生铁50斤。所出生铁,再用人力运至都镇湾,为铸锅及制农具之用。而庙沱尚未开采,“矿苗微露床”,矿床厚度不确定,是否有开采价值待探测。

据《报告书》,当时与雪山坪、火烧坪同属长阳西部的土木埫、豹子山、剪刀山、红鱼坪、红木河、张家池、横茅湖、八里荒亦有铁矿,大约属同一矿床。至于庙沱,亦与上述地点应有关系。

二、煤矿

长阳境内煤矿调查地点13处,分别为:资坵岩落子、资坵水田坝、资坵天池口,属硬煤;资坵田家河、资坵清石溪(即今“清水溪”)、马连长滩、马连巴山、鸭子口黄灵洞,属无烟煤;庙沱罗隐山、樟木垒罗隐山、沙沱羊角岩、花桥乡马鞍山黄家村、小麻溪乡放牛坪,属烟煤。

硬煤:即长阳民间俗称“铜炭”。调查所涉三处,矿苗以岩落子“甚旺”,余“颇旺”,矿质均“甚佳”,母岩顶石及底石均为靑灰石。矿床,以岩落子最厚,自四尺至十六尺,余皆约三尺。开采历史,以岩落子最久,于清代光绪初年由福建人张金声用土法创办。开办约十余年,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湖北大吏(注:为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或湖北巡抚谭继洵)收归官办”,委道员沈某为督办,雇法国人马它为矿师,计划用西法开采,两年后因耗资巨大停止。光绪二十四年,又由李苇航接手小办。二十九年又停办,无人复开。用土法开采时,每日能出煤十吨,曾运煤至汉口出售,每吨计售白银约九两。至调查时,该厂堆煤甚多,每日用人力运至资坵销售。天池口矿,原系商办,至调查时已停办。水田坝矿为商办,开办于民国二年,窑主田启孝,因运输不便,多在资坵销售。

无烟煤:调查所涉5处,矿苗除田家河“不旺”外,余皆“颇旺”,而矿质均“颇佳”。母岩,长滩、巴山、黄灵洞,顶石及底石均为青灰石;田家河顶石为青板石,底石为泥石;清石溪顶石及底石均为灰石,底石硬于顶石,色带紫色,当地呼为“羊肝石”。矿床,以清石溪最厚,约四尺;田家河最薄,约二尺;余皆约三尺。开采历史,以清石溪、黄灵洞最久,清光绪年间开办。五处均为商办,清石溪窑主名王天和,田家河窑主名杨万顺,余不详。以清石溪、田家河产量最高,每年出煤约3万余吨;以黄灵洞最少,由于缺乏资本和矿工,该矿每年出煤仅千余吨。五处因处于清江南北两岸,运输较为方便,尤以处于清江水边的清石溪、田家河二矿运输最为便利,大宗主要直接由清江、长江运至沙市销售。各矿煤性各异,如清石溪煤块坚硬(土名“硬块煤”或“铁煤”)、焰烈灰少,田家河煤块疏松(土名“泡块煤”)、易燃烧、灰少,而长滩煤最适合铁铺及家常烧用。

烟煤:土名“铁煤”。调查所涉五处,矿苗以庙沱最旺,樟木垒、羊角岩次之,而黄家村、放牛坪“不旺”。矿质,亦以庙沱最佳,樟木垒、羊角岩次之,黄家村、放牛坪“可作铁铺等之用”。母岩,庙沱顶底石均为青灰石;放牛坪顶石为青灰石,底石为泥石;余矿顶底均为石灰石。矿床,以庙沱最厚,约七尺;黄家村、放牛坪最薄,约尺许;余约四、五尺。庙沱、樟木垒、羊角岩为商办,黄家村、放牛坪为民办,创办年代均不详。庙沱大小煤洞3口,岩口子业主覃润泉,白岩凹业主向永兴,漂口业主向文蔚,每年共出煤3万吨,除少量销售本村外,余皆通过清江河道运往宜都、沙市出售。樟木垒有煤洞4口,鹿甲岩业主祥丰公所,漂洞业主同兴永所,洞湾业主德和永所,鸭儿岩业主陈绳武,每年共出煤3万余吨,水运宜昌销售。羊角岩有煤洞2口,分别为商号福昌仁和商人张立川所办,每年共出煤1万吨,水运宜昌销售。黄家村(业主李多宝、陈德全)、放牛坪(业主李新诰)各煤洞1口,两处均出煤不多(如黄家村每日只出数吨煤),且处马鞍山东西二坡上,运销较为艰难。

《调查湖北西路矿产报告书》形成于民国肇造之时,有关部门能对包括长阳在内的鄂西地区开展矿产调查,实属不易。该报告书,以当时的能力,对湖北西路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进行了初步叙述,对当时矿业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也对将来发展矿业的希望进行了展望。

一、关于长阳矿产的概述或总结

铁矿:“铁矿,以产于长阳、五峰、鹤峰、咸丰、宣恩、恩施、建始、巴东、兴山等县者为多,松滋等县次之。长阳产铁之处,为庙沱、土木埫、豹子山、雪山坪、红鱼坪、打木埫及八里荒等处。”“以上各县产铁之处虽多,然铁层深厚且占有大面积者竟不多见。”

煤矿:“西路二十县中,计产煤者十有二县,而以长阳、秭归、宜都、兴山四县为尤富。”“长阳产煤之区,在长阳河之沿河两岸。”

盐矿:“西路产盐之区计有数处,最著者为巴东之纸陪溪,其他如长阳巴山一带、咸丰盐井坳及尖山寺等处,均以产盐称。”

石类:“西路石材之可用者约有二种,一沙石,二灰石,均可用作建筑材料,而尤以青石为最佳。……如将运道稍为修筑,使转运便易,此项石材亦西路中一大利源也。”

《调查湖北西路矿产报告书》书影

二、关于长阳矿业不振的原因分析

一是土法开采。“西路矿产种类颇全,历来以土法开采者甚多,究其结果,获利者少,而亏折赔累旋即停歇者几比比皆是。”所谓土法,一是缺乏科学探矿,二是缺乏安全技术。“今见西路所开各矿,竟不察矿床之厚薄、矿苗之衰旺、矿质之良否,贸然从事。”“洞口高宽各不过三四尺,蜿蜒曲折无一直洞,兼之通风无术,深洞内之空气污坏,致碍工人之卫生,排水无机,洞口时遭淹没。”

二是资本不足。“资本为营业之母金,而办矿所需较他项实业为尤大。故外〔国〕人每办一矿,必创一公司,以召集巨资。”而当时不少长阳煤矿,投资大不过数千元,少至数百元。如黄灵洞煤矿,因资本太少,矿工不敢多雇,以至于每年仅出煤千余吨。“以此区区基金,而欲兴莫大之企业,安能收圆满之效果?”

三是交通不便。如天池口煤矿,因处资坵上游,河道狭窄多滩,又因矿主乏资造船,雇船常遭勒索,故外销运输不畅,以致停办。又如巴山、长滩、黄灵洞等处煤矿,距清江航道远,皆需先用人力车推十至十五里至水边再转运。“故运煤之用费,数十倍于挖煤之成本,销路既少,售价自低,而亏折亦随之。”

三、对长阳将来发展矿业的展望和寄语

《报告书》的最后,对长阳的优势矿产,特别是煤矿开发寄予了厚望。“西路矿产露苗之处虽多,而蕴蓄丰饶、交通利便、具有发达之希望者,则惟鹤峰九台山之铜矿,兴山建阳坪之铅矿,建始西乡之磺矿,及宜都、长阳、秭归、兴山等县之煤矿。”“宜都、长阳、秭归、兴山四县产煤之地颇多,……其在长阳境内者,尤以沿长阳河一带为最富。……此四县煤矿,亦尚有发达之希望也。”

四、附记之史料

一是交通史料。如清江水道。“清江东连长江,西通施南,计长八百余里,实为西路南部之一大水道。其中,虽有浅滩数处,致此河首尾不能一贯,而下游一带,自长阳之资坵直下至宜都,计程二百余里,则悉赖此河,以为交通之便利。”又如施宜大道。“施宜大道,为自施南至宜昌之道,计长七百二十里,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宜昌五县之境,实为西路中部自东至西之一大陆路,皆铺以青石,宽大平坦,行旅往来,络绎不绝。”其关于施宜大道的里程和路面情况,乃其他地方文献所不载。

二是商业史料。樟木垒矿调查表中,详细记录了三口由商号投资的煤矿股东名单。如同兴永,股东为:覃灼卿、陈靖波和覃道任。

《报告书》之末,有一篇《人民对于矿业之观念》的文章,现在读来,颇多感慨。在那个“贫者十恒八九,富者百不一二”的年代,包括长阳在内的鄂西先辈人,对于依靠开矿摆脱贫穷的愿望是那么地强烈,那样地支持。“凡属村舍山居,老人稚子咸知开矿利益,反对绝无其人。间或偶与谈论,群集前来闻讯。或询几时设局、何日开工。或谓:'此地我山,彼山他产,如果开采,任凭使用,不计价值,但求做工。’告以此地有矿,比即喜形于色,惟恐来之不早、开之太迟。”这些文字对于当代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精神食粮?

遗憾的是,终民国一代,包括长阳在内的鄂西山区,以至于整个中国,始终处于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技术薄弱、交通不便的状况。《报告书》终究没有得到各级的实质性重视,并付诸实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阳的矿业才真正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上个世纪,长阳入选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名单。矿业的发展,也曾给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原陈家坪煤矿的前身,是创办于清末民初的田家河煤矿(图片来自网络)

物换星移,与时俱进。近年来,长阳为了保护有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又及时调整了发展矿业的思路,逐年关闭县域内煤矿,有序开发非煤矿山。至2019年1月7日,县经信局发布消息:全县最后一批11家煤矿企业的关闭和96万吨产能的退出通过省煤矿关闭验收组的验收,标志着长阳长达264年的煤炭开采行业成为历史。

104年前编成的这本《报告书》,充溢着实业报国的情怀和造福桑梓的厚意。无论它是否科学翔实,无论它至今是否实用,但书中记载的当时长阳矿业情况,已经成为了珍贵地方史料,值得深思和妥善利用。而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驱们,为了国计民生,跋山涉水、蒐辑简册,又必然是值得我们万世景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