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消耗你的朋友

我们这一生会认识许许多多的朋友,有些人愿意陪你一起努力,有些人只会拉着你一起沉沦。真正自律的人,懂得远离负能量的朋友圈。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网友青枫去了离家很远的城市上大学,独在异乡难免孤独,好在室友每次都拉着他一起玩。第一学期,他跟着室友吃喝玩乐,过得很开心。期末成绩出来,整个寝室的成绩都是垫底。

这时候,他意识到一学期过去了,自己除了体重上升,什么也没有收获。他做了一个决定:向辅导员申请换寝室。新室友几乎都是学霸,他开始给自己制定目标,戒掉了熬夜和打游戏,作息变得规律起来。大四那年,他被一所名校录取,还获得了高额奖学金。

看过这样一段话,颇为认同:如果你身处的圈子很舒服,往往也意味着狭隘,很容易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舒适圈外有多少优秀的人。

和努力上进的人在一起,也许会很辛苦,但你终究会发现,靠近正能量的朋友圈,自己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上进。比起吃喝玩乐、虚度人生,你会更喜欢自律而闪闪发光的自己。

(0)

相关推荐

  • “有些大学室友,注定不是朋友。”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同学给我留言:跟室友相处不来怎么办,跟室友三观不合怎么办? 如果用老一辈的万金油答法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让一下,还是能做朋友的. 但很少有人正面地让你接受一个事实: 随机分配来的 ...

  • 有时候仁慈也会害了自己

    有的时候仁慈用在错误的地方,到最后伤的还是自己. 一次我的大学室友说起了她高中时候的一段友谊,这个故事着实让人心疼,但是我觉得还是她太仁慈了. 室友说,高中的时候她和她最好的朋友是同桌,有一次老师调座 ...

  • 夜深了,我和月亮都是孤零零的

    中国有超2亿人单身,其中有将近一半是独居. 朋友阿夏就是这2亿中的一员,她曾经和我讲过,当年她来北京,拿着勉强维持生活的薪水,住在阴暗潮湿的半地下室. 由于地下室信号很差,基本进入后就相当于与世隔绝了 ...

  • 想在大学找呀找呀找朋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照着这四步走你也可以

    在踏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伙伴,各位宝宝一定特别激动吧-抱着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心中立了不少目标(flag)-- - 一定要和每个同学搭话,互加fb! - 啊啊啊啊啊那个妹子好好 ...

  • 余生很短,远离消耗你的人

    A-A+互联网 54785人浏览 导语 世上千千万万人,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交往.没必要把所有人,都请进自己的生命,千万不要和消耗你的人在一起. 有句话说: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 ...

  • 请远离消耗你的人,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过舒服的人生!

    今天在地铁上听到一个阿姨讲电话,声音特别大,其中一句话特别有意思,我一直记到现在,分享给你们.这句话是这么说的,跟着苍蝇走,你会找到臭水沟:跟着蜜蜂走,你就能找到花朵:跟着蝴蝶走,你就会闻到花香.很多 ...

  • 人应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远离消耗自己能量的人

    人应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远离消耗自己能量的人

  • 曾国藩:圈子决定你的人生,余生,远离消耗你的人!

    学习曾国潘人生智慧,提升自我处事与生活修养,丰富内心.日日与曾国潘对话,看千古第一完人是怎样不走捷径,又笨又慢平天下? 曾国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圈子决定你的生活层次,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 ...

  • 余生,远离消耗你的人

    文 | 儒风君 · 主播 | 楚翘 来源 | 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 ...

  • 快乐的秘诀:远离消耗你的人

    文/夏莫 01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人,大多数交面不交心,走着走着,就在生命中消失了. 有些人看似关系很好,但是热闹一阵之后,就无声无息了.知己难得,或许终其一生,也只能收获那么一两个. 更多的朋友, ...

  • 《鬼谷子》:余生,远离消耗你的人!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往后余生,远离这三种消耗你的人. 只和舒服的人在一起,笑对人生!   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 透过一个人的言谈, ...

  • 《鬼谷子》:余生,远离消耗你的人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往后余生,远离这三种消耗你的人. 只和舒服的人在一起,笑对人生! 满腹牢骚的人 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 透过一个 ...

  • 什么样的人有福气?请远离消耗你的人!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人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去看看他的朋友.」 一个人的三观如何,一般说来,一半来自他汲取的知识与接触的社会,另一半则来自家庭与朋友.然而更多时候,后者更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