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3条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注解伤寒论》:“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中风即发热者,风为阳也。及伤寒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以寒为阴邪,不能即热,郁而方变热也。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者恶风,荣虚者恶寒,荣伤寒者,必恶寒也。气病者则麻,血病者则痛。风令气缓,寒令气逆,体痛呕逆者,荣中寒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阴阳俱紧者,知其伤寒也。”
本条讲述太阳病伤寒证的主要脉证。
太阳病——太阳受邪。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正邪相争。
风寒袭表,卫阳之气趋向于外与邪抗争,必然发热,所以发热是太阳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但是伤寒发热有迟早之分,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卫阳反应的快慢有关。
已发热多是风寒袭表,感邪较轻,或体质较强,卫阳之气能及时伸展已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
未发热多是由于感受风寒之邪较重或体质较弱,卫阳之气受损,郁闭于内不能及时伸展外达,从而不能亟起以抗邪,故发热较晚。但是,卫阳已经受邪,卫阳之气最终也会达表与邪抗争,故发热为必见之症,只是有迟早之分。
必恶寒——邪伤卫阳,温煦失司。
风寒袭表,寒邪偏盛,卫阳之气为之束闭而损伤,不能司温煦分肉腠理之职,必见恶寒。恶寒必与发病同时出现。
体痛——寒邪外束,肌肤筋脉拘挛。
风寒束表,寒性凝滞,不仅卫阳闭遏受损,而且营阴亦随之郁滞,使太阳经脉之气运行受阻,所以太阳伤寒不但头痛,还多有明显的身疼痛。
呕逆——正气抗邪与表,胃气上逆。
呕逆,呕,指呕吐或呕哕;逆指引起呕哕的胃气上逆,也指风寒束表,肺气失宣的喘咳气逆。呕逆指风寒表证时常见的呕哕和喘咳等症状。
风寒犯表,卫表气机郁遏不宣,多影响里气失和,使肺失宣降或胃失和降,故常见呕哕和喘咳等气逆症状,但呕逆并不是太阳伤寒的特征性表现。
脉阴阳俱(浮)紧者——寒邪束表。
阴阳指脉的部位,尺为阴,寸为阳。脉阴阳俱紧,意为寸关尺三部脉均显浮紧之象。浮,说明邪正相搏于表,紧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脉收引之象。
名为伤寒——风寒之邪袭表,以寒为主。
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引起太阳表证的一种证候名称。此处指狭义伤寒,而非广义伤寒。
太阳伤寒证是在条文1(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基础上,不论已发热或未发热,出现身体疼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等症状。病机是由于风寒之邪(寒邪偏盛)侵袭体表,致腠理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当无汗。
太阳中风是腠理开泄,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为有汗出。
太阳病伤寒证腠理闭塞无汗,故又称其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常见于素体壮实,腠理固密之人,感受风寒之邪,致卫遏营郁,脉证特点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体痛,脉浮紧,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太阳病中风证以汗出脉缓为特征,又称其为太阳中风表虚证。多见于体质较弱,腠理不固之人,偶感风寒之邪,致营卫失调,脉证特点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用桂枝汤解肌祛风。
二者有体质强弱,感邪轻重的差异,临床辩证时,常以有汗、无汗,脉浮缓,脉浮紧区分中风、伤寒。身上潮潮的,没有明显汗出,也算有汗。
实证——邪气盛则实;虚证——正气夺则虚。太阳表证为正气不虚的情况下感受外邪,中风伤寒均以感受外邪为主,正气不虚,均为实证。
(中风——伤于风;伤寒——伤于寒)→太阳经受邪→太阳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