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小”数据治理的困局

有一句话很出名:网络时代没有秘密,大数据时代没有隐私。

在社区,有没有实现所谓的“大数据“?还是碎片化的小数据?

1.

绝大多数社区,还称不上“大数据”,除了政府建立的大数据在基层的延伸,剩下的都是碎片化的小数据。

有一些是政府部门按照科学的统计表、严格的调研方式统计出来的数据。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很全面,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还有一些专业部门统计的老人、残疾人、失独家庭等数据,很细,体现了公共服务要求;前几年有的城市提要求,每个居委要建微信群,全覆盖,好多数据沉淀在微信群;有的还要求有公众号,但是这两年不重视,觉得公众号太多了,一个街道只能有一个,这些社区一线的数据就没有用了。

政府推动的数据库比较稳定,比较全面的,每一户居民都有精准数据。当然,数据肯定不会特别深,仅限于社区安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需要的基础数据。

这些大数据更多具有大的规划的参考意义,而没有社区层面的治理意义,没有真正实现“大”的作用。

当前,除了一些一线城市通过城市综合运营中心(城市大脑等),把公共服务的一些大数据整合得挺好,但是在其他城市、更多层面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有一些很小规模的专业数据库,像空巢老人、残疾人、党员等等都会有相应的数据库。

因此,基于此类数据的社区可以很好地实现行政管理职能,但对于精细化的社区治理裨益不多,因为数据太基础了,太粗了,像居民的消费习惯、兴趣爱好、工作节奏、社交群体,政府建立的“数据库”中体现不出来。

2.

片面的商业画像大数据,现在互联网“大厂”精于此道。

贝壳网推出“楼盘字典”开放平台,通过庞大的数据体量、多维度的房屋描述以及丰富的数据字段,精准连接供需两端,重塑人、房、客的数据交互。

这些数据是专业的商业数据,可以给居民精细的画像,但都是比较片面的,有用的用到极致,卖房的全是房屋数据,盒马都是消费数据。

社区数据“小”、碎片化,受资金控制,出现了诸多问题:

伦理的困局

到底这个数据采集到什么深度,老百姓不会感觉到不适,这就涉及到城市管理深度的要求和个人权利伸张的限度之间的矛盾。比如,在办公室里装一个智能化视频头,可以采集你工作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你几分钟无精打采,上厕所了几分钟,都可以采集,好多企业不就这么干了!但受到诸多媒体抨击,争议极大,工作时的人也是人,不是机器!在社区同样如此,如果要装所有数据都采集的设备,必然侵犯人的隐私权。

法治的困局

当下,数据泄密事件频出,数据的管理有很多法治的漏洞,大数据的立法滞后。基于数据的买卖成为生意,个人不胜其扰,也打击不尽。有不法商人利用这些数据发展出所谓的“创新”的商业模式,估计很多人收到过到付快递,莫名其妙是谁快递来的东西,付款后打开一看,是一双袜子,快递费13块,袜子只值个几块钱,有人利用这个赚钱,一年也能赚很多钱。而你的数据是怎么泄密的?利用你的数据去挣钱的这种模式是不是诈骗?起码是一种恶的商业模式。

我去网上搜了下“数据权是物权吗?”得出结论是“基于大数据产生的权利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权。”它是什么呢?后来另外一个专家说“是人格权和财产权的特定综合体。”在这一方面,专家都有争议,大家更有争议。

治理的困局

业主身上搜集的数据,是不是也是一种“共有物权”?在大街上装摄像头分析行人数据,为了公共服务这个没有问题的。但在业主共有的社区中,就不能这样搜集数据了吧,并且搜集何种数据一定要经业主同意才行。

北京一家物业公司要装人脸识别,业主集体反对,就给反对掉了,业主是有这个权利的。因此,基于社区而搜集的数据,如何采集,采集什么内容,是业主的共同的权利。

总体上我有这么一个判断:现在,基于公共服务的数据,采集你的水电煤信息、设备安全数据、特殊人群身体状况等用于公共服务的内容是合法合理合规的。但,公共服务的归公共服务,资本控制的企业(包括物业)要搜集大数据要受社区治理机制的约束,在数据权利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居民主张权利会成为普遍。

人脸识别门禁

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大”的、“刚”的、“能挣来钱”的数据都是有用的,而社区居民之间产生的互动、关系、社群的数据是没什么用的,因此,这些数据说丢就丢,也没人关心。

这样的一些鸡毛零碎的吵架、鸡毛零碎的捐钱、小事、小故事,都是碎片,在历史的长河中什么都不是。大历史都留不下多少东西,小数据又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社区都有故事,没有这些故事留存,只有冷冰冰的所谓“大数据”永远堆不出社区共同体意识。一个社区保安见义勇为,社区集体募款捐了20万去资助这名保安,对于社区来讲这是一件多么特殊而美好的事情,整个居民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成立了志愿者组织来推动此事,这些数据都留存在了业主论坛上。

但是这些业主论坛都在商业平台上,比如说十多年前的“搜房网”业主论坛,但如果这个网站不运营了,这些数据就消失殆尽了,这些东西是没有人留意的。

基于社区关系而形成的社区文化、社区故事、社区社群、社区意识这样的东西,在长期来看越来越有价值,而这一块缺乏一个有效留存的数据载体,而使社区营造有内容可做。

你可能会说,很多物业公司有自己的APP,APP上面功能很多,这些都不在话下啊。但是,物业公司不可能长期在社区呆着啊,业主不爽可以炒掉他们,但是他们走掉之后数据就带走了,因为这是企业数据,不会给你留下来的。

当然,你会说,政府的网站或者政府第三方平台是长期的,但是这样的数据平台很不人性化,老百姓不愿意用,不方便。

数据会分很多层次,像基于硬件的数据、基于个人关键特性的数据是最基本的大数据,这种数据库不成问题;

越来越多的基于个人需求、兴趣、爱好的数据其实是有商业价值的,这种深度的数据非常有价值,但资本是靠不住的,那么,这样的数据该由谁来运营?谁来留存?谁要重视这一块的事呢?

第一就是社区党组织

党要真正引领人的思想,这是基层执政的基础,所以只有他有动力去做这样深度的事。如果社区的这些散碎数据,或者深度数据不去碰的话,社区党建实际上永远都会浮于表面。对于此类社区数据的服务支持应该成为社区党建的重要内容。

第二就是社区营造机构,应该致力于去推动小而美的社区小数据的积累,社区文化、社区意识、社区概念的形成,这一块可以有很多创新点。

社区中缺这样的一个“小数据”,真正属于全体业主的“大数据”,不是你这个机构的,也不是物业公司的,也不是居委会的。

网络变得碎片化,基于网络服务的这样的工具也会变得越来越开源,技术已经不成问题,做这样的“小数据”,变得更加容易,也会很有意义。

当然,你会说我小题大作,小而美的“小数据”,小留存、小记忆,恰恰是社区的文化之魂。如果再过10年、再过20年,这个社区留不下东西,这个社区是没有文化的。

一个社区如果真正的要去做社区营造,这样的留存是有意义的。社区“小数据”的服务和自治领域会是一个挺重要的方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