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陕西 || 张淑兰:有一种温暖叫“爱心杂面”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光”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这里会让你舌灿莲花,满嘴噙香。
厚重的内容,飘逸的笔触,背后流露的是恬淡如水的心境,字里行间悠远的文化意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这种意味相交织、缠绕的,是人间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对故乡、往事、童年的追怀…
有一种温暖叫“爱心杂面”
张淑兰,笔名兰紫墨痕,女,70后,延安作家协会会员,延长石油采油厂工人。
喜爱文学,闲暇时写作,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延安日报》、《旅游文学》、凯风网、《榆林文化》、《北海日报》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一提起十年前在陕北基层工作的日子,我最怀念的是一位摆地摊老婆婆做的杂面。那热腾腾、筋道爽滑、拌着酸菜的暖心杂面,让我忘记了冬的严寒、夏的酷暑,家的温暖荡漾心头。
十年前,由于工作需要,我被县单位调到基层一个乡镇去上班。乡镇很小,人也不多,所以卖早饭的饭馆也是寥寥无几。镇上的中心小学是我上班的必经之路,每天早上路过的时候总会看见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婆婆在校门口摆地摊,主要卖一些家里日常用品,比如卫生纸,针线,梳子等。
有一天早上,路过的时候就在她那里买了一包卫生纸,付完钱正要离开的那刻,老婆婆温暖地来了句:“闺女,吃过早饭了吗?”这一问,我肚子还真‘咕咕’地叫了起来,自从到乡镇我早上从来不吃饭,因为总感觉乡镇没什么早饭可吃。我顺口回答老婆婆:“我从来不吃早饭。”
“那怎么行,年轻人不吃早饭对身体可不好。”说完,老婆婆就开始从她身边的一个保温桶里开始给我盛出一碗热腾腾的杂面。
当时闻到那香味,我还真的坐下来,一口吃下去,那味道,那感觉,可真是薄如纸,长似带,清爽满肠胃,没有一丁点儿豌豆面粉的味,使我尝到了一种乡镇难得的好滋味。吃到一碗这么美味的面,我顿时精神百倍,赶紧掏钱递给老婆婆。“不要钱,你就尝尝我这手艺。”老婆婆亲和地说。第一次听吃饭不收钱的事,无论我怎么给她,老婆婆都拒绝了。
这事过了好几天,在我心里总是感觉很亏欠,就向一位老同事说起。老同事告诉我,这位老婆婆的儿子原来是位老师,一年暑假为了救一个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当时政府和学校给了她一定的抚恤金和捐助。
为了回报社会和政府,老婆婆在那摆摊七八年了,日用品是收费的,而杂面大家向来都是免费吃,因而小镇的人都称老婆婆的面为“爱心杂面”。
听了此事,顿时对那老婆婆肃然起敬,在当今社会,能有老婆婆这样的人真是难得啊!从那以后,我早上不再去睡懒觉,而是早早地去老婆婆摆摊的地方。老婆婆起的很早,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到那,给赶着上学的孩子们服务。我一过去,她也会象往常一样给我舀一碗热气腾腾的杂面。
吃饭久了,和老婆婆成了熟人,我也会帮她做点琐事,比如有人来我也赶紧去盛饭,去舀小菜,去帮她洗碗。
老婆婆的杂面做的真是一绝,无论颜色还是味道都具有陕北的浓郁特色。有一次在闲聊中,向老婆婆讨教秘诀,而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咱陕北人好吃面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点杂粮对身体还是有益的。杂面说白了就是豌豆面,里面夹一点点小麦。
做的时候将小麦,豌豆按六四比列兑在一起,放在石磨上磨成精细精白的面粉,然后把面粉擀成长长细细的面条就好了。”
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为了亲眼目睹老婆婆的好手艺,有一天早上四点多起来,就跑到她家看看仔细。的确,擀杂面真是一门学问,和擀普通白面大不一样。老婆婆先把面放在大瓷盆里,用碗舀些凉水备用,和的时候先把面打成面穗,然后和成面团,看见稍微有些硬。
老婆婆告诉我:“擀杂面不光和面要讲究,擀面时手劲一定要使匀,还有在和面时首先要加进一种特殊的添料--沙蒿面。”
“沙蒿不是产在陕北榆林的沙漠中吗。”我有点疑惑地问。
“就是,我们陕北就这东西多,利用这资源,将沙蒿籽在石碾子上压成粉,掺一些在杂面中,则擀出来的杂面就可以像书纸那样薄了!”老婆婆一边跟我说话,一边摆弄着她手上的擀仗,这擀杖跟我们平常擀白面的擀仗一样,但为什么她擀出来的面看见要比擀仗长好多呢?
原来这中间是有窍门的,杂面是折叠起来擀薄的,即把一块杂面擀到案板那么大以后,就前后左右折起来,折叠成一个小方块,然后再卷在擀杖上擀,这么反复折叠上三四回以后,这杂面自然就擀得像书纸那么薄了。
这样的薄面老婆婆用快刀切下来,自然就是又细又长又薄的面了。看了老婆婆的手艺,我不得不惊叹,原来,传说中的“薄如纸,细如线,放在锅里莲花转”的杂面就是这么擀出来的。
老婆婆告诉我,她活到六十几岁,老一辈人擀杂面都是这么传下来的,她也是继承了前辈的做法,有的地方还把绿豆磨成面粉,但和面和擀面跟她是一样的。
面做好了,接下来就要做杂面的臊子了,老婆婆说我们陕北的人做法虽然简单,但也有讲究。清水炸点油,曰调汤杂面;洋芋丁丁作臊子曰洋芋圪瘩杂面;羊肉作臊子曰羊肉臊子杂面,不倒汤叫油调杂面。
而老婆婆让大家吃的是素汤杂面,就是把洋芋、萝卜丁和豆腐丁及蒜苗和葱沫用清油爆炒后加入适量开水,然后再放入盐、花椒姜粉,汤就做成了。把杂面煮好后一过水就和臊子混在一起,出锅后再拌上一点油泼辣子,颜色鲜红而绿纯,看上去让人食欲立马大开。
从老婆婆那里回来,我发现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技巧,陕北人好吃面食,所以面食在陕北人手里就像一门艺术被人们做的五花八门。而杂面,在陕北也算是一道美食,不仅陕北男女老少爱吃,听说当年毛主席吃了陕北婆姨擀的豌豆杂面高兴地说,陕北婆姨的手真巧擀的杂面又细又长,味道好香吆。
过去,陕北人吃杂面是在老人过寿、孩子满月或百天以及生日时讲究用杂面把娃栓住,给娃长岁,给老人增寿。现在有些地方仍然延续过去的风俗习惯,但也有人常吃是为了调整饮食平衡和人体健康,不管是哪一种,这和陕北特有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基层呆了两年,一直被老婆婆的爱心杂面感动着,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吃着她亲手做的面心里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正能量。一个老人都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而我们这些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呢?
离开小镇有十年了,当一根长长雪白而筋道的面条进入我口中滑入我喉咙时,我总会想起老婆婆做的爱心杂面。
正是这“爱心杂面”让我们的生命拥有了很多温暖和感动,老婆婆的故事,则感动的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她在失去儿子后还坚强活着为人民献爱心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原文发表于“凯风陕西——老陕开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嘉年华,不论年龄,不论行业,不论生活或工作,如果您有好的素材、好的故事(图片、文字),可以投稿给“嘉年华时光”。
让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你的故事!
传播你的能量!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投稿时请将文字和照片,连同个人简介一份,个人生活照一张,以附件形式发送到QQ邮箱)
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