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自闭症男孩打父亲引热议:他们就不该出门,甚至不该存在?

近日,在深圳的地铁上,发生了令人心酸的一幕。

一个年轻男孩,突然情绪失控,对着站在自己身旁的父亲推推搡搡,甚至挥舞起了自己的拳头。

看到这一幕,旁边的乘客赶紧起身躲避,同时,地铁上的安保人员马上过来制止,可谁知,这位父亲却挡在了孩子的面前,苦苦哀求安保人员不要采取强制。

原来,这个孩子患有自闭症。父亲一边默默承受,一边请求旁人不要干预和刺激。

可以看到,这名身穿紫衣服的男孩身材十分壮硕,把父亲推得连连后退。可这位中年父亲却丝毫没有责怪孩子的意思,一边躲避着孩子,一边向周围的乘客连声道歉。

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引发很多人关注。

有人觉得这个孩子不懂礼貌,没有家教,怎么能在公共场所推搡甚至打自己的父亲呢?

更有看不懂的乘客愤怒指责:“什么自闭症!自闭症是这样的吗!管好你的小孩!”

不过也有很多网友发出暖心评论:

“太难受了,忍不住流泪,一个伟大的父亲。”

“希望大家多理解一个生病的孩子和他的家人吧。”

然而在这些评论中,依然有一部分对自闭症不了解,甚至是误解的网友发出抨击:

“我想问,公共场合,他攻击的是其他人呢?比如老人,孕妇……出事了,你只能和他监护人计较,和他计较嘛,对方可怜巴巴说理解一下,不和他计较嘛,受害方为什么要为他买单?所以带他出来做什么?”

甚至更有言语恶毒的网友直指:

“我来说几句,大家来喷我吧,这种重度自闭症,伤害父母的孩子,真不应该存在这个世界里。”

不知道有多人会喷这个恶语相向的网友,但是对于国内很多人来说,自闭症科普依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想要带自闭症儿童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想要让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依然存在着坚如铁壁的人为城墙。

正如这位恶语相向,想要网友喷他的毒舌网友来说,他的大脑世界里,就应该让有精神残疾或者肢体残疾,乃至缺陷影响他人的残疾人整天呆在家里,不能出门,不能正常社交,甚至不应该存在这个世界里。

也不知道是这个毒舌网友身边没有遇到过残疾或者有缺陷的亲人,还是本身就愿意以恶毒的心态揣摩每个不完美的人,要么不是坏,就是蠢。

每个人生来都有活着的权力,然而对于国内一千万自闭症群体来说,他们却依然生活在一个封闭的自我世界里。犹如契诃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

可是,对于自闭症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来说,却又犹如惊弓之鸟,纵然在国内8000万的残疾人中,占据了超过八分之一的比例,但是却依然被误解、被隔绝、被拒之千里之外,仿佛他们是二次元世界的“怪物”。

而不同于肢体残疾的群体,他们通过肉眼就能够轻易看出来有身体缺陷,但是如果是被定义为精神残疾的自闭症(孤独症),从外表和肢体来看,和普通人根本没有区别,除了不看眼睛之外,外行根本看出去自闭症儿童究竟有什么不同。

可是,自闭症,它不是心理问题,不是智力障碍,不是电影《雨人》里的天才人格,更不是简单的个性孤僻的意思,它属于儿童发育障碍的一种,具体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行为方式刻板等问题,终身无法治愈。

自闭症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迄今为止,孤独症尚无有针对性的治疗,以早期干预为主。如何尽早地对孤独症幼儿进行有效的干预,一直是儿童发育行为学科、特殊教育、康复等领域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也正是因为自闭症没有如肢体残疾人群一就能够辨认,所以很多时候,受到如《雨人》、《解密》等影视剧中的天才自闭症少年的影响,将自闭症人士视为神童和天才,甚至因为一则自闭症少年“打人事件”而妖魔化,脸谱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本来就少人熟知的群体,视作要么是天才,要么是暴躁症而避而远之。

据2016年《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的自闭症患者已超过1000万人,而年龄14岁以上的患者,接近800万人。

自闭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自闭症患者。他们的康复过程异常艰难,很多家庭连康复费用都负担不起。
自闭症可以进入康复机构接受训练,但是暂且不论持续且高昂的康复费用无力承担,单单是能够享受康复训练的年龄也无形中有界定,通俗意义上,14岁是一个分水岭,过了14岁,就意味着基本脱离了现有的保障体系。对于绝大多数自闭症家庭来说,这才是考验的开始。

对于托养机构的高额费用,没有钱的家庭会支撑不起;虽然政府会发放补贴,但通常会给到定点机构,不一定能给到每个有需求的家庭;而那些抱有期待的父母若没有真正了解自闭症,徒然期求“治愈”,最后只会人财两空。在这个困扰中,越是边缘的人,压力会越大。

《这世界唯一的你》作者普瑞桑在书中写道:

自闭症人士周围的那些人,往往是增加他们交流和恐惧的源头,而不是缓解压力的动因。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自闭症人士的人性本质,也忘掉了自己作为人的天然本能。

我们为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实施暴力和强制;我们提升孩子的动机,尊重孩子的优势,而不是实施外加的改变;我们让学习、工作和生活充满乐趣和欢声笑语,而不是让孩子受苦受难。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自闭症儿童、少年和成年人就会减少焦虑和恐惧,能够欢欢喜喜地面对生命提供的机会。

自闭症人士只是与众不同,而不是不如他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