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战之59:东京快车
航母作为最先进的战争机器能掌握制空权而且听起来就高大上,但它毕竟是个机器,是机器就免不了加油加水换齿轮掰铁棍之类的维修工作,所以,瓜岛附近不是每天都有美日航母在争夺制空权。
那么,8月7日,瓜岛之战第一天所夺取的亨德森机场就凸显其作用了。而且,这地上的跑道修起来简单,一把铁锹就能搞定。所以,瓜岛的空权被美军牢牢的抓在手中。
所以,日军增援就很麻烦:白天不敢动,只能在黑夜里悄悄地增援。更麻烦的是这增援有速度要求:以亨德森机场为中心,美军的空权半径是320公里。
瓜岛接近赤道,昼夜对半来算是12小时的黑夜。在这12小时里要跑640公里的话,时速得有54公里/小时-------还没算卸货的时间,而当时的货船普遍是10节+/30公里/小时以内的速度。
所以用货船运送增援物资的话,恐怕得做一次性的打算:入夜之后进去卸货,早上跑不掉被击沉。
这当然不现实。
但岛上的日军要吃饭,这是很现实的
姑且不说弹药枪炮援军这些东西。
(岛上日军之后确实惨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所以,无奈之下山本只好批准将战舰当货船用,给瓜岛送增援。战舰速度当然不是货船能比的,之后用得最多的吹雪级驱逐舰,能跑到38节/70公里/小时的速度,凭这速度在夜里往瓜岛跑个来回没问题。
这就是“东京快车”。
这是盟军给起的名字,感觉比较大气,反倒是日本人自己管这行动叫“鼠运送”-------像老鼠一样在夜里活动。这名字确实贴切,但也太……..灭自己威风了吧?还是他们哈美觉得米老鼠可爱?米老鼠生于1928年,日本后面的漫画那么厉害也许就是受它的影响,所以还真说不准。
可用战舰运货,快是够快了,但有四个极其负面的因素:
一是空间:战舰没货船大装的东西不多,而且没有起重吊装机器所以装卸速度不行,食品弹药之类的东西只能装在空油桶里封起来,然后再用麻绳将油桶串联。到了瓜岛之后,将油桶往海里一推就算完事,岛上日军或者涉水或者划着小舢板拖着油桶上岸,不过,这得先抓到麻绳或者油桶才行,风浪稍大这油桶就不知道飘哪去了。
总体而言,这种方式的补给损耗高达七成,只有三成被岛上日军拿到手。以12月3日为例的话,1500个油桶只收到300个,两成而已。
至于火炮这种重武器,就不用想了。
二是油耗:战舰的经济性是放在次要又次要的位置,跟货轮没法比。假设,战舰跑到54公里/小时的油耗比货轮翻倍的话,再考虑到补给中高达七成的损失,相当于六倍的油耗。
瓜岛日军人数最多时大约25000人往上,算是1.5个师吧。而补给这1.5个师,消耗的油料是7~8个师的量,更不必说食品、弹药这些东西近的要从菲律宾、台湾运过来,远的得从日本本土。
而油料就是日本最短缺的物资之一。
三是时段: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初一前后月黑风高最理想,可到十五的时候明月高悬,被陆航攻击的概率就会很高,卡特琳娜水上飞机基本是每夜都出动的。被月相限制,也是这增援效率相当有限的一个原因。
标准的东京快车,是将战舰预先集结在瓜岛西北的肖特兰群岛处,入夜之后增援,天亮前撤出。
四是战舰:1942年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1月的东京快车占优了大量的战舰资源,比如11月上旬仅仅10天时间里,日军就出动了65艘次的驱逐舰进行补给/增援。补给瓜岛所占用的战舰资源过多,已经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比如台湾------日本航线的保护。
更糟糕的,是增援过程中产生的遭遇战导致日军战舰不断损耗,瓜岛已经成了一场舰艇的消耗战。双方因此在瓜岛北部附近海域共损失了46艘大小战舰/货船(含5艘美军PT鱼雷艇),此处因而得名“铁底湾”,大致上,美日双方的损失各占一半。
二十多艘战舰对美国而言问题不大,但这是资源匮乏的日本帝国最为忌讳的,跟30年代所预期的美日间巨舰大炮决战完全是两码事。
正因为瓜岛成了消耗战日军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于是在1942年12月30日,裕仁批准撤军决定。1943年1月14日,东京快车将600名陆军精兵送上瓜岛做后卫,至2月7日,日军全部撤出,至此,东京快车的班次算是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