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歼击车攻防这么强,为何元首没有要求继续改进生产?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其实在德军中早先被编制为重型突击炮)虽然在二战中数量极其稀少,但是凭借着近乎变态的攻防能力,在战斗中发挥出了远超常规坦克的作战能力,仅从来没有被正面击穿这一数据,就足够它傲视群雄。如此优异的歼击车,为何没有降低重量,发展出倾斜装甲型号继续生产服役呢?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斐迪南歼击车原本就是个意外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的出生只是当时德国重型坦克竞争的副产品,斐迪南博士提出的电传动重型坦克“虎”(P),虽然是竞争失败的项目,但在最终结果出现之前,保时捷公司就擅自生产了90辆电传动驱动的底盘。
等项目确定落败之后,斐迪南博士向元首提出了将已经生产出的底盘改装成重型坦克歼击车的方案,以将资源利用起来,鉴于斐迪南博士和元首的私人感情,他同意了博士的请求。
虎P重型坦克
通过对底盘动力单元的调整,最终斐迪南博士拿出了一种采用固定后置炮塔的重型坦克歼击车方案,并且被元首指定为重型装甲武器,和其他的“虎”式坦克等一起,只等产量达标就组团投入库尔斯克的战斗。
也就是说这批斐迪南歼击车原本就没有专门的生产线,只是本着不浪费的精神组装出来的重型武器。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斐迪南可能的技术改进
对于方方正正的斐迪南歼击车来说,他最好的改进就是采用倾斜装甲。当时德军已经意识到T-34坦克倾斜装甲带来的优势,以更薄的装甲实现同等级别的防护,这样虽然倾斜布置会相应的缩小一点歼击车内部的空间,但是如此庞大的斐迪南歼击车牺牲这点空间换取高防御是值得的。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倾斜布置的好处不仅是装甲厚度可以降低,而且比直角转弯的装甲表面积更小,用料进一步减少。如此一来歼击车整体重量能够下降不少,即便是动力不变的情况下,机动性也能提升不少。
为何没有后续生产
斐迪南歼击车首次投入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就表现出很强的突防能力,虽然它们行动缓慢,一旦达成正面优势进行平推,普通的坦克几乎无法阻挡它们,当年苏军所能依靠的主要反制手段也是反坦克地雷、重型榴弹炮等,当然天然的弹坑也是好帮手,能限制斐迪南歼击车的行动。
被毁的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除了苏德战场,少量投入到意大利地区作战的斐迪南同样声誉不错,对于装甲兵来说,他们希望坦克能够更加轻便灵活。但是这唯一的一批斐迪南歼击车被消耗殆尽之后,德国就没有继续生产,也没有考虑对他进行升级改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就是电传动带来的困扰。相比于传统的内燃机直接驱动方式,电传动增加了不少的电气设备,不仅要求后勤保障人员要重新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而且零配件供应也更麻烦,增加了后勤负担。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在二战正酣的时候,德军满世界搜罗合适的装甲武器投入战场,显然没有那个精力去完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培训任务,少量的保障人员变得十分珍贵,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一下子损失保障人员太多,无法对装备进行正常的维护,无异于直接降低了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
其次是生产上的困难。电传动结构虽然省略了高难度的变速箱结构,但是却增加了大功率发电机和动力电机结构。要想继续生产电传动底盘,就需要开辟电机生产线,同样也是因为生产力紧张,德国无法做到这一点。另外德国坦克的装甲都采用焊接结构,原本垂直焊接的“虎”式坦克装甲都已经很费工时了,斐迪南歼击车如果采用倾斜装甲,只会徒增焊接难度,降低生产速度,这一点在后来的猎豹歼击车上也有体现。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第三是原材料紧张。到了二战中后期的德国,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已经达到了严重缺乏的地步,生产电机所需要的铜就是德国紧缺的原材料,四面楚歌的德国实际上无法满足开辟生产线所需的原材料数量。
最后就是德军将领更加喜欢“追猎者”歼击车这样小巧的装备,对于难伺候的斐迪南歼击车没什么好感,自然也不会在元首面前称赞它;此时的元首也明白德国急需易于生产的装备用来填补战损,双方就像是有了默契一样不再提斐迪南歼击车的事,元首也把重点放在那些“末日系列”装备上。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
结语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作为罕见的电传动装甲武器,在二战中曾给盟军造成很大的伤亡,但是它的成功源自于舍弃机动换来高攻防能力,以及优秀的德军装甲兵,自身虽然代表着十分前卫的技术科技,但是实用性不足。
被毁的斐迪南歼击车
在斐迪南歼击车问世的时候德国就已经走下坡路了,当局更多的是考虑到处搜集资源将战争继续下去,而没有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去对电传动的斐迪南进行升级完善,只能随着战斗的消耗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