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楼梦》的三个层次(讲座整理稿)

作者 卜喜逢

非常感谢通州图书馆提供的这次机会,在这里能与大家做个交流,通州图书馆的红学讲座是在冯其庸先生的倡议下举办的,已经办了很久了,主讲一直是任晓辉先生,前几天他找到我说这次他有事情,这一次怕耽误大家,就让我来代替他讲一次,说要讲读《红楼梦》的意义。我就约了张明明博士一起来和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要讨论读《红楼梦》的意义,就要首先明了怎么读《红楼梦》,所以我报给图书馆的题目也是如何读《红楼梦》。通常认为读小说其实很简单,认字就行。这当然是没问题的,但这个是针对着浅层次阅读的,我们了解一下故事,这当然没问题。但是当我们将这种阅读方式拿到《红楼梦》的面前的时候,这种读法就很有问题了。我们可能马上就会被小说情节迷住,被小说人物迷住,我们就变成了小说中人物的代言人了。成了林黛玉的粉丝,成了贾宝玉的粉丝。清代有个痴女子读《红楼梦》就读成这样,她成了贾宝玉的粉丝,日思夜想着贾宝玉与林黛玉,读出病来了,家里人看到这样也不行啊,就想着如果把《红楼梦》给烧了,可能这病也就好了,结果,这姑娘喊着莫烧我宝玉,却也就死了。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红楼梦》的魅力,另一方面却也说明,读《红楼梦》是应该慎重的,我们要透过小说的故事,来看到作者的思考,从而真正的把握《红楼梦》的精髓,然后起到营养自身的效果,加深我们对社会,对人,对历史的思考。如此才是读《红楼梦》的意义,也是读《红楼梦》的目的,当然你要说,我就想了解故事,那并非不可以,只是觉得确实有买椟还珠的感觉。我们有《红楼梦》可读是大幸运,又何必将这大幸运弃之不顾呢。

但是要达到这种阅读目的,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读《红楼梦》是有门槛的,并不容易。

任晓辉先生是红学专家,他在红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建树,尤其是家世与版本方面,非常擅长。我也来听过他两次讲座,他讲了版本的许多知识。其实这些,就是读《红楼梦》的基础。

我们先来说考据。

任晓辉先生应该讲过,对《红楼梦》进行考据应该是从胡适先生开始的,胡适先生认为他用的是杜威实验主义的方法。实质上,他用的方法,与乾嘉学派中的考据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考察史料来进行论证。胡适先生的一大功绩,就是对曹氏家族进行了考据,并开启了这个考据之风,使得我们现在较为清晰的了解了曹氏家族。比如我们现在就知道,曹家三代四人,都曾担任过织造之职。曹玺从康熙初年就开始做江宁织造,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去世,曹寅从康熙二十八年做了三年的苏州织造,就转到江宁织造,一直做到去世,曹颙接着干了几年,死后,曹頫接着做,一直做到雍正六年初抄家。通过这些成果,我们知道,曹家是一个世族家庭,我们也知道曹家曾经四次接驾,在当时是非常显赫的。然而这个显赫背后,却并不平静。正如《红楼梦》中开始就写到的美中不足,好事多魔,曹家背后隐忧无数,尤其是钱财方面。在曹寅去世之前,这就有了征兆,当时江宁织造的亏空有银九万余两,两淮盐务亏空需曹寅赔付的有银二十三万两。在曹寅去世后三年,又查出亏欠织造银两三十七万三千两。这个数额是非常巨大的。这也难怪晚年的曹寅总是“日夜悚惧”,以“树倒猢狲散”为口头禅了。这个“树倒猢狲散”就被曹雪芹写到了《红楼梦》里了。

可以说,曹家的覆败,是曹雪芹创作的起点,也是曹雪芹思考的原点,于是在《红楼梦》里我们就能看到曹雪芹有很多的补天的想法,这个补天,实质上就是在思考如何摆脱这种败落的方法。老话说知人论世,当然这里的知人和论世可以理解成并列的关系,但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成两个层次,知人才能论世。实际上读小说也是这样,不了解作者,就很难读明白小说中寄托的作者的思考。所以考据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们要清楚考据的界限,《红楼梦》并不是曹家的家史。小说创作离不开作者的生活,事实上哪怕是现在的网络作家,写的玄幻小说也有着作者的生活轨迹,那难道这些作家都是修仙的?这肯定不可能的。小说创作是一个综合的因素,素材来源也非常多,听到的看到的,书中读到的,甚至是想到的,都会在小说中体现出来。比如人物创作,就会有典型化的过程说找了一堆比较相似的人,综合出来一个人物形象,那难道说这个人是那一堆人里的某某某么?这样研究就不合适了。史与实,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真实的意思,但史呢,是在事之真,而实是理之真。写实不是写史,一字区别很大。《红楼梦》是写实的,不是写史的。现在有很多的考据,实质上是在繁琐考据,将《红楼梦》考据成一堆素材,这就是将一个房子拆解成石头瓦片,将一个艺术品碎片化了,并无助于阅读《红楼梦》。毕竟,考据不是目的,阅读《红楼梦》才是目的,考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去阅读。

说完考据,我们来大略说一下版本,实质上在这里说版本有点没有必要,因为任先生讲版本要比我强的多,也细致的多,所以我这里只说一点,就是要选一个好的版本。不同的版本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我们现在见到的都是排印本,目前有不少学者去推荐程乙本为底本的排印本,认为这个本子有多好多好。但我不这么认为:首先,这个本子是被加工过了的,在很多地方,确实修改的适合读者阅读,但很多地方也弱化了曹雪芹的思考。比如秦钟死时的那段鬼话,大家都熟悉《红楼梦》,我就不复述了,有学者就认为这里比较突兀,应该删除。实质上,这里的意蕴很深,一方面是突出了秦钟的警鉴作用,与警幻仙姑的警鉴一体,共同想使贾宝玉走向世悟,另一方面,也为了强化贾宝玉与秦钟的不同,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讽世,你看鬼都和人一样,都讲人情世故,对吧,《红楼梦》中的讽世我们应该注意到,其实很多的,比如说螃蟹咏的皮里阳秋空黑黄。你把这个鬼话删除了,那这些作用是不是都弱化了?其他人的修改,毕竟会破坏曹雪芹的整体思考。另外一个又比如第一回里的甲戌本独有的四百多字,这四百多字写了补天遗石被变成通灵宝玉的过程,其他本子上都没有,你不知道这四百多字,你怎么知道神瑛侍者、补天遗石、贾宝玉的关系?程本上就给他改了,改成补天遗石成为神瑛侍者,那神瑛侍者又下凡成为贾宝玉,三位一体了,贾宝玉含着自己就出生了,这不就是很严重的矛盾么?所以我觉得阅读《红楼梦》,还是应该找一个以脂本为底本的校订本来读,现在来看,我们所里的校注本,就是人民文学的两卷本就很适合阅读。

以上呢,是我认为读《红楼梦》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要建立一个读《红楼梦》的基础。

那第二个层次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常说的作者本位说的解读。

通过考据的成果,我们了解了曹雪芹家族的经历,明确了曹雪芹创作的起点,以及思考的原点。那么我们就知道了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这本小说了。他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家族败落的根基,和如何摆脱这种败落。

比如说小说里写到了秦可卿托梦,这里面的内容就很有意思,说到多置坟产,也说到了教育的问题,这就是很现实的,再比如说探春理家时候,提到的家族弊病,以及改革的策略,还有王熙凤代理宁国府时候说的弊病,以及一些策略,另外小说里写到的养戏子之类的内容,都是这类思考。这也就是补天一说的内容。但是《红楼梦》仅仅有补天么?其实这是不完全的,《红楼梦》的主旨其实非常庞杂,这是一个整体的对历史的社会的反思,对人的价值的反思。《红楼梦》并不完全是实用的,更多的是思考的人的问题。那么这主要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实质上这就是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中的进步。

在小说第一回中,有一段脂批: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个批语说明,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前,写过一本叫《风月宝鉴》的书。这本书经过学者的考证,以警风月之情为创作目的,内容包括贾瑞故事,红楼二尤故事等等。我们通过这个就可以看到,曹雪芹最初的思考就是思考家族为何败落的。这个《风月宝鉴》,写的应该是败落之因。

《红楼梦》是一本情书,那《风月宝鉴》里面有情的思考么?其实是有的,比如红楼二尤故事中,尤三姐给柳湘莲的托梦里面就说到了一些关于情的内容:

“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说毕,一阵香风,无踪无影去了。

尤三姐的情,在小说之中是可以分出层次的。从在尤三姐老娘家寿宴上遇到,从而一见倾心,此为情之始,为“痴情”,对应着这段文字中的“妾痴情待君五年矣”;由于柳湘莲的冷面冷心,尤三姐自刎而死,为的却不是柳湘莲,而是自我的“痴情”,此为“耻情”,对应的是“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一句。这正是尤三姐对于情的两个阶段。在《红楼梦》中,因“情”而悟,并有具体故事情节加以支撑的仅有两人,一为贾宝玉,一为尤三姐。因此,“红楼二尤”部分也是《红楼梦》中存在的矛盾点之一。之所以说这是一个矛盾点,是因为在《红楼梦》中,只有一个绝对的主角,那就是贾宝玉,所有发生的故事都是围绕着贾宝玉而来的,而独有尤三姐的“情悟”是相对独立的,这显然是违背了《红楼梦》的整体创作的目的。

两者之间的“情悟”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在贾宝玉的“情悟”过程中,“情”是对本真的保留,也就是对真的追求与坚持,悟过之后的贾宝玉,并未失去对“情”的本真的坚持,“情”是美好的,不美好的是“情”的幻灭,是“好事多魔”。也就是说,贾宝玉的“悟情”是以对真的坚持为根骨,又以美的幻灭触发的。而对尤三姐来说,“耻情”是她“情悟”的终点,以“绝情”来止“情”。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情悟”:一为“执情”,一为“绝情”。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两种不同的“情悟”结果,笔者认为这是曹雪芹不同创作时期对“情”思考的不同所造成的,代表了曹雪芹在不同阶段对“情”的认知。可以这样说,“红楼二尤”正是曹雪芹由《风月宝鉴》的创作思维向《红楼梦》创作思维转化时期的文字,有了“情”与“淫”的思辨,而不再仅仅是“风月”与“风月恶果”的因果报应。

上面这些,其实就是我们所作的贴近于作者的阅读思考。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来考察曹雪芹的思想倾向,考察曹雪芹的思考过程。毕竟写作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中间也会有着许多的变化。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化、理解曹雪芹的所思所想,达到吸取的目的。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可以说叫读者本位说的解读。罗兰巴特提出一个“作者已死”的观念,这个观念实质上是说,当作品完成以后,作者就死了,这个作品就进入到一个读者阐释的角度。此种说法过于绝对。也容易使作品的阐释进入到一个随意阐释的范畴。但我为什么说这是第三个层次呢,实际上我们读书的目的其实很单一,就是营养自身。不管读啥书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真的这样随意了,其实容易将《红楼梦》浅薄化了,如我们现在出现的对《红楼梦》的各种阴谋论的解读,以及很多职场的解读。这些解读就过于实用化,而少了对《红楼梦》精神的关注。我们学到的也就只是人情世故,读《红楼梦》就读的没太多意思了。当然我不是说不可以这样读,但是个人更倾向于读的更深入一些,这就需要我们用第二层次的作者本位说的思考,来限制读者本位说的思考,使这个读法更正,思考的更深。

(0)

相关推荐

  • 红楼梦的阅读基础(三)误读种种

    作者:卜喜逢 在<红楼梦>的阅读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让读者颇费脑筋. 比如宝二爷.琏二爷的问题,此问题在学界也引起过很多争论,于是生成了大排行与小排行之说以解释此问题.贾宝玉有一哥哥名唤 ...

  • 解味《红楼梦》(一)

    贾宝玉和林黛玉 黑土读<红楼梦>(一):<红楼梦>的原作者到底是谁? 现在出版的<红楼梦>,署名作者是曹雪芹.但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未 ...

  • 《红楼梦》正名

    <红楼梦>开头有这样一段话:"(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 ...

  • 《红楼梦》的名字之争,和《石头记》相比,叫哪个名字最合适?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现行的主流版本就是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以及八十回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那么,到底<红楼梦>更适合还是 ...

  • 卢兴基: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寻找小说史的一段轨迹

    <红楼梦>是怎样诞生的? 它所表现出来的十八世纪中国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和完美的叙事艺术,一方面来自作者的天才.特殊的家世和经历,但应还有更深广的.超出作家本身条件的历史积累. 缺乏后一个 ...

  • 《第一回标题诗》赏析

    <红楼梦>第一回 读红品诗词-2 <第一回标题诗>赏析 文/墨吟 筱蕊 第一回叙述了成书的过程:故事镌刻在青埂峰下一块巨石上,为途经的空空道人抄录,自然就是<石头记> ...

  • 【蒋勋细说红楼梦】学习第十三天 | 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话说袭人见了自己吐的鲜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眼中不觉滴下泪来.宝玉 ...

  • 红楼梦:三件事证明最爱贾琏的是她,不是王熙凤,更不是尤二姐

    贾琏是<红楼梦>里的一个花花公子,私生活混乱,不过除此之外,贾琏的做事能力.责任心和做人的底线还是有的,这也是读者对这个人物不反感甚至还有部分人格外喜欢他的原因. 贾琏对和他有染的女人,在 ...

  • 【品读时刻】蒋勋细说红楼梦 | 第三回(下)

    蒋勋细说红楼梦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三回  下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贾府的建筑 如果大家对照贾府示意图,会对黛玉进贾府的过程更清楚一些. 黛玉从图的右手边进来.刚 ...

  • 【品读时刻】蒋勋细说红楼梦 | 第三回(上)

    蒋勋细说红楼梦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三回  上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黛玉进贾府 第三回讲到比较重要的几个人物和事件.第一个是林黛玉入贾府,这在<红楼梦> ...

  • 87版《红楼梦》三十年再聚首(下)

    首播时间 上集:2017年09月09日 下集:2017年09年16日 [致敬词] 历时五余载 开辟鸿蒙 共此红楼一梦 热播三十年 君为情种 始终风月情浓 似水流年里弥新 手眼身法天成 心无旁骛处前行 ...

  • 87版《红楼梦》三十年再聚首(上)

    向经典致敬! 向经典致敬! 展开

  • 虚白|红楼梦前三回结构的研究

    两年前在金陵女大主讲文学,我特辟小说一科,把全年两学期划分理论演讲和实验批判两步工作.上学期注重在综合各国文学批評家的理论,指示出做小说最合理的方针.下学期我选定(红楼梦)一书做我们批判的标准.分结构 ...

  • 寒假:围炉抄读红楼梦,三皴四染藏玄机 | 诗画读书

    冷子兴的演说到最后,终于出现了<红楼梦>里几个主要的姑娘,待演说一结束,林妹妹就抛父进京都了. 冷子兴的演说和贾雨村的推理是很有层次的: 第一步,先拉出宁国府.荣国府的人物框架: 第二步, ...

  • 谈谈《红楼梦》三个堪称经典的管理案例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精妙缩影,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其中,也包括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令人惊奇的是,在曹雪芹所处的年代,中国的经济学并没有那么发达,西方的管理学还没有从发达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