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轻微绝丝发之系”:谈谈我国古代的制刀名家

在古代,总是那些不仅在战争,而且也在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的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受到权贵阶层特别重视和喜好的武器,制作最为精细,技术最为突出。东周时期,这种最具代表性的兵器是剑。自汉代以来刀盛剑衰,于是在工艺技术上,刀也取代剑而成为最富代表性的兵器品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许多制刀名家,技艺各有特色,制品精良卓绝,反映出这个时期在刀剑制造上有突出的成就。但因其法往往互相秘守,以致久而失传,所以文献大多语焉不详。阮师、苏家《太平御览》卷三四五引晋杨泉《物理论》曰:

古有阮师之刀,天下之所宝贵也。阮之作刀,受法于金精之灵。七月庚辛,见金神于治监之门,其人光色炜耀,向而再拜,神执其手曰“子可教也”,阮致之,闲宴设馔而焉,神教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候,取刚软之和,行其术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而丧其明。其刀平背、狭刃、方口、洪首,截轻微绝丝发之系,斫坚无变动之异,世不吝百全精求不可得也。其次有苏家,刀虽不及阮家,亦一时之利器也。次有阳纪赵青间,皆不能继。

所谓阮师、苏家,师者冶师,家者家庭,冠以姓氏,都是对世代传承的匠师家族的统称。他们大概主要活动于汉魏时期,到杨泉著书的时候,其技法都已失传。

蒲元:《北堂书钞》卷一二三引《蒲元别传》、《太平御览》卷三四五引《蒲元传》载其事迹,为汉魏之际(3世纪前半叶)名匠,效力于蜀汉,曾为刘备造刀五千口,刃口刻“七十二炼",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其“熔金造器,特异常法”;对淬刀之水选择极严,必取自成都的蜀江水方可;“刀成,以竹筒密内(纳)铁珠满其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生,故称绝当世,因曰神刀”。

刘愇: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刀剑师,其事见《太平御览》卷六六五引陶弘景所述。当时流行斫芒试刃之法,即将若干根稻麦的穗芒捆为一束,用一根头发丝系其梢,悬于杖头,由一人持杖,另一人挥刀剑斫芒,芒断而发犹连,计芒多少为优劣。

所谓“截轻微绝丝发之系”,即指此。因稻麦的穗芒至轻微,悬于空中,无所凭借,必须极锋利的刀剑,才能凭空截断;而芒上密生小刺,一割不断,必致悬芒的发丝受牵带断绝。刘愇所造“千牛刀”,“斫十三芒”,即捆为一书的13根芒;“又有一百炼钢刀,斫十二芒。国中惟称此为绝”。

叱干阿利:十六国晚期(4世纪初)人,匈奴族,效力于夏主赫连勃勃,任将作大匠,事见《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曾为赫连勃勃造百炼钢刀“大夏龙雀”世甚珍之。

谢平、黄文庆:南朝齐、梁时(5世纪末至6世纪初)名匠,所造神剑“斫十五芒”,更胜于前代刘愇,事见《太平御览》卷六六五引陶弘景所述:

而近造神剑斫十五芒,观其铁色青激,光采有异,盖薛烛所谓澳如冰之将释者矣。来有作者十余人皆不及此。作刚朴是上虞谢平,凿镂装治是石尚方师黄文庆,并是中绝手,以齐建武元年甲戎岁八月十九日辛酉建子茅山,造至梁天监四年乙酉岁,赦令造刀剑,形供御用,穷极精功,奇丽绝世。

所谓“作刚朴”,当指用钢料锻制刀剑身;“凿镂装治”,即刻镂装饰,包括安装附件。

綦毋怀文:北朝东魏、北齐间(约6世纪中)道术之士,以制造精良的“宿铁刀”而称著当世,事见《北史・艺术列传》和《北齐书・方伎列传》。其法大致先以灌钢法炼成优良的钢料(即所谓“宿铁”),以灌钢作刀刃,熟铁(“柔铁”)作刀脊,收刚柔相济之效。

这个方法应当是由汉代的贴钢工艺沿袭发展而来。刀成后用牲畜尿液和动物油脂淬火,据称“斩甲过三十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