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应休矣
教育的“介质”一般是是通过字符、声音、图像向被教育者传递。当然肢体语言也是必须的,教育者通过形象模拟增强被教育者的感受效果,这些都是外在向内在单向灌输,后者把灌输以心灵整合沉淀为”知识”。用皮亚杰的“接受理论”即是:
S→_→AT→_→P (AT是对接受知识的整理)
那么,让被教育局通过“吃”一种先–辈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中非常难以下咽的食品,是否就感受到先辈高–尚、坚韧,非凡的牺–牲精神?这个首先看“吃”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曾提到剥离时间的空间营造的场景,只能是艺术功能,其不具备通过空间还原实现对特定时间的心理体验。
还有,“吃”只是饥饿的肠胃向大脑发出强烈欲求的信号,并且是对“美食”的欲望,同时,必然悬置或摈弃任何糟粕类的食品,这是一种强大的本能式抗拒…凡是能够在当下能够谋取到美食的,非美食都在欲望之外。这是因为…
即使吃上难以下咽食品就可以塑造“英–雄”的心灵,如果在具备美食的前提下,即使要成为英–雄也不会主动过被动的接受这种磨难…
“偉–大”也不是苦–难造就的,这就好比沼泽地里能建设高楼,这绝不能说沼泽地本身就是高楼。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转换关系。
“吃”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至今还没有得到深度开发。荀子的“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只是在特定时空内发生影响,切不可直接挪用。看看现今,不是也有“仓廪实而不知礼节”或“衣食足不知荣辱”的吗?嗜吃美食的“衣–冠禽–兽”也是有的…
举办任何活动,必须预测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更要具备法治意识。现在学生毕竟不是生活在–30度,如果直接适应那种冰寒食品是不可能的。不良后果在于…
一旦有的学生吃了冰寒食品,造成腹泻、腹痛或其它严重病患,身心受损,还要住院治疗,扎吊瓶输液或手术,这个费用由谁来掏包?即使学校官司缠身,也是麻烦…
正确的做法是,学校拿出一笔资金,请特级厨师在学校制作美食,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可口美食的快感和优越性,同时也把家长请来,大家举起杯来…亲身体验幸福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