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茶话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莫过是我家。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我每每在手捧着茶杯,由为解渴吃茶欲上升到品茶时,僧圆信的这首七言绝句就会在耳边回荡,清音悠悠,惹得我要把常吃的淡淡的、涩涩的极一般的茶,吃出些甘香来,得半日清闲,抵它个十年尘梦。脑海中瞬间又会勾出深山古寺中独坐的净僧在清烟袅袅中吃苦茶的幽寂清远的画面,这种吃苦茶的况味,对过惯了城市喧嚣生活的我,尤欣慕得要死。
禅茶生涯
茶,虽然首要是为了解渴,但诸多有关茶的文化的渗透,使茶远远超出了仅仅作为解渴的实用,而是与交游、禅、道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禅宗赵州从谂和尚示弟子开悟的警句便是“吃茶去”,并且有“吃茶去”而演出了一段禅宗的公案。至于茶道,使吃茶者在吃茶过程中对“道”的体味和享受,有不可言说的妙趣,冷暖自知。
历代文人墨客对茶的描述,美不胜收。现就《红楼梦》一书中前八十回的三处写茶,来过把茶文化的瘾。
《红楼梦》第3回,写黛玉刚入贾府,有次在贾母房中用饭,“寂然饭毕,各有小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这里许多规矩,不似家中,也只得随和些,接了茶。又有人捧上盂来,黛玉也漱了口,又盥手毕。然后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曹雪芹是大手笔,此段黛玉吃茶的描述,看似不经意的饭后用茶,实则道明了林家乃惜福养身之家,虽亦为官宦,但子嗣不旺,家业亦小,与贾家远远无法相比拟。另也付下了黛玉今后在贾家要有诸多不和顺之笔,尽管黛玉想处处“随和些”。
禅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有叛逆精神的人物。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子,但她敢于把对宝玉的爱情表露出来,无疑对贾府这样的钟鼎之家是不能容忍的,就连所谓最疼爱她的贾母,在黛玉听了傻大姐儿说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后,一下子病倒了。贾母问了紫鹃一回,知晓了黛玉的病因,因说:“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玩,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她。若是她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她了。”黛玉在这个贵族豪门之中,孤身一人,连爱的权利都不能有,甚至不能有这个念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可悲的了。怪不得具有反封建精神的曹雪芹在书中给了黛玉不少的同情,且把他初具的民主主义思想在黛玉身上有所体现。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宝玉、黛玉、妙玉、宝钗是有功夫的,也是配享这种清福的,但不知他们是否练习出来了特别的感觉?在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有作者描述妙玉尼师吃茶来表现出她对两个阶层的人的思想观,虽三言两语,但勾画了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戴发修行的妙玉。
吃茶去
妙玉虽为出家修行之人,但她没有佛家的众生平等、利乐有情的慈心悲念。她对乡下人刘姥姥用过了她的茶杯,就嫌脏而弃之不要了,嫌贫爱富,有失佛道。“妙玉刚要去取杯子,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这时宝玉听到此话,明白妙玉之意,且惯会用心的,知道这成窑的杯子因了刘姥姥用过,她嫌脏了,于是他向妙玉提议,索性送给刘姥姥换几个钱度日,妙玉允了。但这应允是有前提条件的:“幸而那杯子是我没有吃过的,若我吃过,就是砸碎了也不能给她。”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出家的妙玉是怎样对待宝玉、黛玉、宝钗这三位公子小姐的:“宝钗便坐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宝玉便轻轻走了进来,笑道:‘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来餐茶吃。这里并没有你吃的。’”
心即是佛团扇
妙笔生花的曹雪芹,把这四个公子小姐吃“体己”茶时的奢侈写得入木三分:“妙玉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右一耳,杯上镌刻着‘分瓜 瓟斝 ’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王恺珍玩’(王恺是晋代著名富人);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斝递给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妙玉斟了一盏与黛玉。宝玉笑道:‘常言世发平等’,他俩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话说:入乡随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珠玉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又没这些茶给你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为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你吃这一海,更成什么?’说的宝玉、黛玉、宝钗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这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么清淳?如何吃得?’”
八风吹不动天边月
妙玉请宝、黛等吃“体己”茶的描述,一则说明妙玉的吃茶,尽管太讲究,甚至奢侈得耸言听闻,但也应该是算把吃茶上升到了颇高的“品”上了,且不乏有名士文人之雅趣。像刘姥姥这种终日裹腹而纷争苦斗的庄户人家,岂有这种“品”尝的条件和雅趣?在厨无面米煮饭的情况下,人就不得不放下品茶的事了。再则,道出了颇自命清高的妙玉让宝玉忝列在黛玉、宝钗之中一同吃“体己”茶,是对宝玉有点特殊感情的。出家修行之人是不能过多地与在俗之人往来的,况且宝玉为异性。妙玉不但不避讳宝玉,书中还颇有几处描写出宝玉、妙玉之间的特殊的情事儿,证明妙玉对宝玉是有情的。惜春曾云:“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因宝玉比诗又落第,宝玉被罚到栊翠庵折一只红梅插瓶。众人知妙玉孤傲,不好接近,所以罚宝玉,且罚得很雅致又有趣。宝玉乐于被罚,高兴去了。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 了。”及宝玉折回插入瓶内,众人都笑称谢时,宝玉则笑道:“你们如此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好了“费了我多少精神”一语,点出了妙玉对宝玉的特殊之情。另有第87回《坐禅寂走火入魔》云:“房上两个猫儿一递一声厮叫,(妙玉)忽又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宝玉日间之言是说:“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缘何下凡一走?”把个“妙玉听了,忽然把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自看棋。”这就怪不得引得“外面那些游头浪子听见了,便造作许多谣言来”。
冯佩方百寿图 于建华题诗堂
皎然禅师有吃茶诗云:“此物清高世莫知”,妙玉等人的吃茶是清高的,清高得一般人不可及。大多一般的人还是要茶作为解渴吃的,并且有时水是救命急需的。第77回《俏晴雯抱屈天风流》中描述道:“晴雯到:‘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试目问:‘茶在哪里?’晴雯道:‘在炉台上。’宝玉看到,虽有个黑霉乌嘴的吊子,也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取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膳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试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太像茶。晴雯忙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哪里比的咱们的茶呢!’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咸涩不堪,只得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起都灌下去了。宝玉看着,眼中泪直流下来,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知为何物了。”
妙玉像
病入膏肓的晴雯渴了半日,叫人又叫不着,自己又起不来倒茶,这时当递上茶时,她当然不苟什么茶,之要解渴都喝得来的。这与他昔日在怡红院中,尽管是个丫鬟,但也可以享一般人不能享的荣华,相比之下,如今的景况简直是天上人间,由不得让宝玉看看这茶眼中的眼泪要只流下来了的。这时的晴雯,用油膳之气的碗,喝着绛红咸涩的不太像茶的水,喝时不会是细啜慢饮品,定是牛饮茶汤般的。心里也定是要发出:“味道好极了”的叹声的。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定难以对《红楼梦》书中的几处关于茶的描述品得透彻,惟闲聊聊而已。我倒期望人们以后都能吃茶,吃好茶,细呷细品,在浮嚣的社会,在辛辛苦苦的劳作之余,抽点儿工夫品味品味苦茶。若吃茶而到吃苦茶,其吃茶的程度之高,是可知的。
于建华,法名智凯,“大河鉴宝”书画鉴定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精书画鉴定,富书画收藏,参修禅宗,以笔墨做佛事,善诗文,现已出版书画鉴定方面书籍二十余种。
福 寿 延 年
于建华题诗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