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英国(2)

沿着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这条西方文明的主线,展品布置得很细致,欧洲其他支流和中世纪之后的发展则简略许多。威尔士出土的莫尔德黄金披肩让我眼前一亮,没想到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就有如此精美的黄金制品,如果和巨石阵联系起来,更让我对英国的史前文明充满好奇。中世纪的欧洲皇权和教权纠结在一起,刘易斯跳棋中国王、王后和主教的形象是差不多大的,骑士们稍小些,而小兵则只是一块牌子,完全没有形象,或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结构的现实。信仰的力量因不断堆砌而逐渐崇高,艺术品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美与财富最容易吸引赞叹的目光。神需要如此,于是有了嵌满珍宝的十字架;王也需要如此,于是有了皇家金杯。随着西方对东方的认识,瓷器大量涌入欧洲,是很有身份的装饰品。后来欧洲开始学着制造,题材和技术都有发展,也达到相当的高度。

对东方的好奇和贪婪深深地植根在欧洲人的心中,在大英博物馆中可以看到许多来自中国、印度、日本、朝鲜(韩国)的珍宝。东方展廊中多是大路货色,一半是中国、一半是印度,夹杂着一些东南亚。作为中国人,我认为中国展品布置得有些零散,虽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却缺少历史的线索。贵妇的凤冠和西藏的佛冠离的不远,陶瓷的罗汉、象牙的八仙与双修的金刚济济一堂,总觉得很奇怪。还有几个中国特别馆——中国古玉、戴维德瓷器和女史箴图——很值得一看。君子比德于玉,收藏古玉是中国悠远的传统,帝王与文人都很热衷。戴维德瓷器更是洋洋大观,唐朝秘色瓷,北宋名窑,南宋官窑、元代青花、明代斗彩、清代颜色釉和珐琅彩……体系严整,简直就是一部中国瓷器史,国内任何一家博物馆都无法比拟,多少让我心有不甘。正逢女史箴图为期一个月的特别公开,馆内光线昏暗,禁止拍照,我贴着玻璃去欣赏这幅传世最早的绢本长卷,人物表情说不上生动,但衣带翩跹自有韵律,更重要是其中蕴涵的儒家礼仪值得探究。中国文明传承有序至今未断,既有朝代的更替,更有文化的演进,还有民间的蕴藏,史料之充分可谓博大,如能用西方更系统的方法研究整理,应会焕发更大的价值。

接着去了伊斯兰展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交锋千年,至今未熄。地处东西方文明之间,既曾是商贸沟通的桥梁,又曾是隔绝东西的壁垒,伊斯兰文化自有其独到之处。多姿多彩的玻璃、蓝色清雅的瓷器、细密繁复的金银器俱很可观。观察装饰风格,多以植物、文字和图案为主,很少有人物、动物的形象,这与教义有关。看到一个大瓷盘,绘着郁金香,后来一查才知道阿拉伯地区才是原产地,并非目前兴盛的荷兰。了解并懂得文化的差异,才能求同存异,消弭冲突。看得越多,越能诚心赞叹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财富,冲突也好,交融也罢,以更开放的心胸去面对,才能真正有所领会,有所发展。

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阻隔,欧洲诸强为了维系与东方的商贸,开始寻找新的通路,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新大陆被陆续发现,在那里有些东西方都不太了解的新文明。复活节岛的巨大石人,玛雅文明的水晶骷髅都潜藏着新的文明密码,值得去探究发现。我不太认同外星文明的说法,古人可能比我们想得要智慧很多,只是没有被传承下来罢了。每个时代都有文化的焦点,例如青铜器、漆器、瓷器等等,集合当时人大部分的智慧于某一个事物上,肯定会有所大成。

我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游览大英博物馆,很有收获,更有感悟,这是座为整个人类世界保存历史的博物馆。为何英国人能建起这样的博物馆?当然离不开日不落帝国的便利,但更重要的是其中蕴涵的视野和心智,值得我在英国的旅行中不断去发现和体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