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经济学——马来西亚带血的燕窝┃周末雅趣
说到燕窝,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燕窝是一种营养且昂贵的保健食品,有养颜减缓衰老的疗效。
然而,燕窝的价格为何如此高昂?它是在哪生产?谁在生产?又是怎么生产的?一般人可能对这些东西就不太了解了。这一次我们前往马来西亚,意外挖掘出了一段有关于马来西亚燕窝的故事。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燕窝
中国不量产燕窝,却是绝对的燕窝消费大国。燕窝的生产基地是东南亚各国,在全球燕窝的年收益中,仅印度尼西亚就占了将近80%,而马来西亚、泰国紧随其后,各占13%、占5%。槟城、新加坡以及香港,皆是重要的转口贸易港。然而,东南亚的燕窝市场需求远不及中国,所以马来西亚人会盖屋子养燕,以此来生产满足中国市场的燕窝。
为何华人喜欢食用和消费燕窝?相传中国唐代女皇武则天,经常食用燕窝养颜;还有一种说法是,明代郑和是中国吃燕窝的第一人,他在某次下西洋时,被迫停在马来群岛,因粮食匮乏,无意发现山洞壁上的燕窝,便与部属采摘、洗净后充饥,味道却意外的好,他便将燕窝带回给明成祖,由此燕窝成为了朝廷的贡品,所以也有“官燕”、“贡燕”一说。
不论历史真相到底如何,显而易见的是,宫廷贵族对燕窝的追捧,的确引起了中国人对燕窝的追求,将吃燕窝变为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部份。
好几百年过后,燕窝高贵的形象依旧,燕窝不再只是燕子的口水,也是一种社会阶级的象征产物。
图片说明:燕屋的一种型式,于槟城浮罗山背
▋只有气孔的屋子
全世界约有70种左右的燕鸟,却只有3种的唾液,不仅可以拿来筑巢,而且还可以食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雨燕科的金丝燕。
金丝燕是非季候鸟,其膝关节柔软,无法站立。它们用唾液筑巢,以此在巢中孕育雏鸟,繁衍后代。金丝燕喜欢栖息在潮湿炎热,且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除了在山洞筑巢,它们还会在人类的建筑物上安家落户。
燕窝产业也称“养燕”,其说法最早起源于印度尼西亚,在山洞中获取的燕窝为“洞燕”;人工养殖而得到的燕窝称为“屋燕”。养燕在以前是相当神秘的行业,燕屋上只有气孔、没有窗户,所以显得有些生人勿近。由于怕人类的气味会影响到燕鸟的居住,屋主通常大门深锁、不随便让外人进入。
邻国马来西亚,在上世纪50年代的沿海山洞里,也有人从事养燕,只是人数不多,且多由少数民族掌控,再加上燕鸟往往在峭壁上筑巢,劳工的采摘过程十分危险,因此,洞燕也特别的稀有珍贵。马来西亚早期的屋燕,多为“自来燕”,指的是主动飞来屋檐下筑巢的燕子。燕子的到来,在华人的文化里意味着“好运”。
马来西亚的屋燕业,突然在90年代末期开始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燕屋分散于各地的大小城镇。大部份的燕屋多位于沿海城市,大多由老屋改建,或自行建造。
图片说明:燕屋内部
▋养燕技术的传播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迅速波及至印度尼西亚的政经社会。1998年5月,印度尼西亚发生大规模的排华事件,又称“黑色五月暴动”。在雅加达(Jakarta)、草埔(Glodok)的华人被洗劫,成千的印度尼西亚华人被杀害、烧死,许多华人妇女被轮奸、折磨。当时苏哈托政府与印度尼西亚军方,完全无视这场血腥动乱。许多印度尼西亚华裔逃难至马来西亚,同时也为马来西亚带来了养燕业,这一批华裔是马来西亚的第一批养燕人。
如果不是印度尼西亚的排华事件,可能养燕业在马来西亚还不会那么快的发展起来。当时又值马来西亚经济不景气,房地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低潮,房子价格大跌,这些印度尼西亚人随即利用养燕技术,开始和本地人合作投资房地产,把空置的屋子改成燕屋。一时间,某些地区的房地产还因此涨幅不少,所以在燕屋房地产界,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有车有房,不如有间燕屋,你养燕子一阵子,燕子养你一辈子。
这群养燕先锋的成功率非常高,马来西亚当地人也纷纷跟风投资,将空置的屋子拿来养燕,有些人甚至还到印度尼西亚拜师,专门学习养燕的知识与技术。从此,养燕便不再那么神秘了。
▋养燕狂热
几年之后,适逢中国经济起飞,高价位的燕窝需求量大增,马来西亚华人圈更竞相兴起养燕的热潮。2011年中国发生血燕事件之前,马来西亚约有10万间燕屋。市场刺激是马来西亚养燕热潮的最大原因。
那时候养燕专家有很多,几乎印了卡片就算是养燕专家。帮人家提供养燕技术,帮人引燕,再是提供器材。还有很多号称养燕赚钱的座谈会,以及所谓的“燕屋专家”,听起来就像是马来西亚版的传销。
实际上,在马来西亚养燕成功的机率只有1/3。由于燕鸟处于半驯养、半野生的状态,所以养燕技术难以全然复制和量产。一模一样的燕屋,在甲地成功乙地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以往养燕需要仰仗运气,而今天燕屋的成功不仅得依靠运气,更多的取决于知识、技术,以及长期的观察,一旦某个环节出错,最后很有可能血本无归。
▋浇熄热潮的血燕事件
“血燕”比一般燕窝更加稀有,所以价格也会更贵。传说燕鸟以口水吐巢到乏力的时候,就会吐血造窝,吐完血便死去。事实上,这这只是商人捏造出来的故事,
燕窝之所以会呈现红色,只是因为燕鸟生存的环境不太干净,鸟粪里的硝酸菌,分解粪便后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溶于水,与燕窝接触后,便呈现红色。商人以此为题,炒作血燕,甚至使用化学药剂将燕窝染成红色,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血燕更营养之说。
2011年7月,中国浙江省工商部门对燕窝市场中的血燕产品,开展了专项清查行动。结果显示,血燕产品的亚硝酸盐含量普遍超过国家标准,不合格率高达100%,而此次抽检的问题血燕,主要来源于马来西亚。
血燕事件严重地打击了马来西亚,因为9成出口到中国的燕窝,瞬间失去主要市场。毛燕(指尚未清洗的燕窝)大量滞销于马来西亚国内,价格跌入谷底,只有平日价格的30%,许多燕农血本无归。那时的燕农很多都很辛苦,燕窝的产量不多,也卖不出高价,另一边银行追债,有人甚至因为还不了债而自杀。
直到2012年9月,马来西亚与中国签订了《中马燕窝签署协议书》,这才重新开放两国的燕窝贸易,但是这个条约大幅改变了当地燕窝产业与贸易结构。
以往,毛燕几乎可以任意运往中国,但是现在,燕窝需要在原产地经过加工与包装,才能出口。除了价格大跌之外,台面上燕窝的流动一度由少数资本家所掌控,原先的热潮因此不复存在。
图片说明:画面左方有一个黑色方盒,就是用来播音的speaker
▋都市里的非典型畜牧业
燕窝产业和一般畜牧业很大的差别是,燕子不能像鸡、猪那样,在封闭的空间内饲养。燕子必须在早上飞出屋外,去找寻食物哺育下一代,晚上再回屋内休息,燕屋只是提供一个环境,燕子来或不来,并不是百分之百能够掌控的。因此,与其说是“养燕”,不如说“引燕”更为贴切。
要依靠人为的技术,将屋内仿真成天然山洞,制造燕鸟喜欢的环境,吸引它们来筑巢。要建造燕屋就必须考虑一些基本要素,包括地点选择、建筑设计、温度、湿度、光线、气流以及声音设备等。尤其用机器(当地人称speaker)播放“仿燕声”来引燕,更是关键所在。
声音的播放是养燕不可或缺的技术,除了得有基本的声音设备,如何正确地播放仿燕声、回音的方向、以及如何装置音响,都是学问。
对当地居民来说,最惹人厌的,莫过于很吵这件事。新投入的养燕业者,常将speaker的声量开到最大,且24小时播放,居民不堪其扰。其实,熟知燕鸟习性的养燕人都了解,只要在特定的时间,开特定的音量,就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大可不必24h扰民。
这项技术普及后,燕窝生产的门坎大幅降低,洞燕也逐渐被屋燕取代,这是一种从山洞到城市郊区的“都市化”;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养燕的“平民化”。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燕窝自从在马来西亚狂热开始,就已是一个失去平衡的产业,直到血燕事件让其从高峰直落低谷。一直以来,这个产业不仅成功率低,里面的骗局也不少,面对居民的投诉,最大的风波就是乔治市遗产城的争议。
由于这个行业在马来西亚兴起得太快,政府事先也不了解燕窝全球市场的外汇潜力,对这项都市里的非典型畜牧业没有太多规范。现在投诉的增多,让某些州政府注意到问题,也开始制定相关的条例,如发行养燕指南、管制地区养燕,除此之外,还需向不同单位申请燕屋与养燕执照,走完一系列流程,才称得上是合法养燕。
尽管燕窝市场经历了重重风波,但是燕窝的魅力依旧不减。这个产业已历经几百年,不容易被淘汰,低潮过后价格一定会回升。
因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吃燕窝。
编辑:Joy 格式:黄牛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