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艺术】对话古今,穿越生死——走近严培明(上)图书馆

2017-05-12 18:32

(本文刊载于《绝对艺术》杂志第六期,【巅峰人物】栏目)

他是首位在卢浮宫举办个展的华人艺术家;他那厚重的单色巨幅绘画总是充斥着死亡的味道,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慑人心,可激起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他描绘的人物、风景和历史场景不仅映射自我,更能反观社会;他从小到大都只抱着一个只想做画家的简单梦想,即便在成名之后依然保持着朴素与低调……他,就是严培明。

Didier Gicquel 摄影作品《严培明在他的工作室》

© Didier Gicquel

对于国内的艺术从业者及爱好者而言,严培明的名字耳熟能详,或因其是首位在卢浮宫举办个展的华人艺术家而轰动一时,抑或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外面展示着他的“上海的孩子”的巨幅画作。然而,这样一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大师却鲜少有国内媒体或学者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报道及研究,身为华人艺术家,严培明何以在国际上赢得诸多认可和尊敬?这也是本期“巅峰人物”希望为读者解答和探讨的。经本刊走访其工作室,对其本人的采访,以及对一些曾与他合作过的重要的国际评论家、策展人、画廊主等进行采访,以此从侧面了解和走近艺术家严培明,希望为读者全面地呈现真实的严培明。

独立艺术风格的形成

严培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自幼口吃使他略显自我封闭,但却为他开启了另一个世界——在绘画的世界中畅所欲言。并不富裕的家境,却让他在回忆童年时倍感幸福: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家中仅有的一张饭桌,被他用来画画,以至于全家人都要站着吃饭。很难想象,现今已经步入国际艺术大师之列的严培明,在旅法前的愿望简单到只希望能够获得一份在电影院画海报的工作,因为这样可以拥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作为画室。对于那个时代的学子来说,艺术求学的经历几乎同出一辙,即从素描、水粉、水彩,到油画,而他对于“黑白”的情结也是从学习素描便开始奠定的基础。更有趣的经历是,他儿时所见的印于书上的油画作品都是黑白的,导致他一度以为世界上所有油画都是黑白的,或许这样的记忆为他将来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严培明《李小龙——格斗精神》

布面油画 300 x 300cm 2012

摄影:André Morin

© Yan Pei-Ming. ADAGP, Paris, 2016.

1980年8月,报考上海工艺美校受阻后, 严培明在法国的舅舅为他创造了到法国学习的机会。那时的中国学子初到海外几乎都要经历勤工俭学,他也不例外,一边在餐馆打工一边继续习画。他一直憧憬进入法国的美术学院学习,然而在两次报考巴黎美术学院失败后,他转向报考林风眠曾就读过的第戎国立美术学院,并最终成功被录取。1981年,严培明开始就读于第戎国立美术学院,从此第戎便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也成了他艺术事业的福地。

从本科到硕士,严培明接受了完整的法国艺术教育体系的训练和熏陶,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源于法国,这与其他同期游学或移居海外的中国留法艺术家截然不同。在美院学习时,当周围的同学都去搞装置、行为和摄影时,他却专注并持续执迷于绘画。他说“每个艺术家用不同的语言和手法去表达自己,对我而言,绘画的语言比较适合我,它可以独立完成,不需要其它环境,比较直接。”然而,在绘画这个发展数千年,早已大师林立的窄小领域中,将单色调作为创作的主要方向是非常艰难和需要勇气的,严培明却认定这是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及表达方式,他决定用最简单的方法画出最理想的效果。

《Young Jackson Pollock feeding the ducks》

oil on canvas 100x130cm 2016

鸣谢MDC 画廊(米兰/伦敦/香港)

第戎是一座不大的城市,只有十五万人口,却是法国知名历史文化名城,到处都是几百年以上的老建筑,这里活跃着一批前卫艺术的实践者和评论家,经常与这些人交流,无疑使严培明也保持着先锋性。第戎国立美术学院为他提供了自由的学习和创作环境,他自认为在那里学习的五年是他发现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阶段。毕业后,严培明与朋友合租工作室,开始了职业艺术家生涯,四年以后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工作室,从此走向独立的艺术创作道路。

从不合时宜到功成名就

严培明的绘画之路并不平坦,早期他遭遇的只有不被看好或质疑,法国评论家菲利普·达让(Philippe Dagen)就曾在其《画布上的灾难》一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是在错误的时间来到法国,原因很简单,当严培明到法国留学时,正赶上绘画,尤其是具象绘画饱受质疑的时期。”这也道出了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绘画过时的观念,而菲利普·达让(Philippe Dagen)本人也是在2009 年参观过严培明在卢浮宫个展“蒙娜丽莎的葬礼”时,才开始真正认可严培明的作品。

严培明于上海工作室

摄影:刘岳

严培明在法国艺术圈崭露头角始于1988 年的“工作室”系列展中,当时严培明得到了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的艺术总监苏珊娜·帕杰(Suzanne Pagé)女士的垂青,他的《凸显》系列作品受邀参展,此次展览之后,严培明开始在法国艺术界受到关注。

《Young Lucian Freud with schoolbag》

Oil on canvas 150x100cm 2016

鸣谢MDC 画廊(米兰/伦敦/香港)

1995 年是严培明艺术道路扶摇直上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参加了第46 届威尼斯双年展,他的个展“水浒传——108 条好汉”系列展出后获得广泛的关注;2000 年他被邀请参加了主题为“共享异国情调”的第五届里昂双年展,以及由侯瀚如策划的上海双年展——这也是他的作品在家乡首次亮相;2005 年,他的首次巡回个展是由郭晓彦策划“献给我的父亲:第戎—上海—广州”,此次巡回展是他艺术历程中首次全面的展览,也是在国内的首次全面亮相。

《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布面油画 100 x 150 cm 2015

摄影:André Morin

©Yan Pei-Ming. ADAGP, Paris, 2016.

真正使严培明享誉国际的无疑是2009 年在卢浮宫举办的个展“蒙娜丽莎的葬礼”,当时49 岁的严培明也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也许很多人会问,一位在世的当代艺术家为何会在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在汗牛充栋,古典大师佳作林立的卢浮宫中做个展,意义何在?当时的馆长亨利·卢瓦莱(HenriLoyrette)在展览的前言中已解释得很清楚:“当代艺术家与古典艺术大师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关系及其展现的形式随着时代的不同也在不断进化。从传统的临摹复制经过滑稽的嘲弄篡改、解读发挥,到致敬。在卢浮宫展出毕加索以德拉克洛瓦作品《阿尔及尔的女人》为原型所创作的绘画之后,我们认为是时候来展示一位在世的画家看待卢浮宫藏品的一种当代视野。由此,华裔艺术家严培明被赋予自由决定权,根据卢浮宫内的一件藏品来创作全新的作品。为什么选择严培明?首先他是一名对图像和绘画性着迷的画家。他作为肖像画家的同时也是历史画家,严培明毫不畏惧古典艺术的不朽性;并且,面对西方古典艺术史,他不会有压力或罪恶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考虑到卢浮宫面向全人类的普世宗旨,请来一位来自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的画家是非常合理和适时的。毫无疑问,中西两种绘画方式的的巨大反差和辨证法造就了严培明充满力量、感人至深和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

人物、历史皆难逃死亡

严培明对于绘画的探索和深度思考是远超于绘画之外的。人物绘画一直是他最钟情的,问及他为何会执迷于人物绘画,他说:“人物永远是一面镜子,是社会的一个反光镜。” 在他三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中,从自己的父母、儿童、贫民百姓、社会名流到政治领袖均曾出现在他的画笔下。虽身处不同的文化国度,严培明却一直在关注历史和社会,关心政治和国际局势,他会订阅世界各地的新闻报纸,以便了解这个不断发生变化的世界,并以此作为创作的素材。他的《马拉之死》等作品都反映出他对于历史的思考,他深知历史不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于某个民族或国家,能够发生在西方的,也同样存在于世界其他地方,因此他的视角早已超越于东方或者西方的文化视角,而是站在全人类发展的视角。

严培明于上海工作室

摄影:刘岳

人物和历史题材虽重要,但并不是他能跻身艺术大师之列的关键因素,对于生与死的深入探讨才是严培明艺术的核心灵魂。正如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作为第一位从哲学发生学的角度阐述死亡的本体论和世界观的意义,并提出“哲学是死亡的排练”这一论断一样,此后这一传统在哲学中不断延续,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以及近代人本主义思想家费尔巴哈都曾不惜笔墨。在艺术界,触及“生与死”这一主题的艺术家并不多,严培明作品的当代性就在于敢于打破禁忌,大胆地挑战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等经典名作,他的重绘并非模仿,而是剔除色彩,更纯粹地表达明暗和场面感,进而引发观者对于历史与当下,生存与死亡等问题的思考。葬礼作为与死亡相关联的主题也不断地出现在严培明的作品中,并非历史题材与复绘经典名作才与葬礼有关,在他笔下,儿童也被搬上祭坛。早在1999年,严培明就曾于巴黎先贤祠举办个展“儿童肖像——混血儿的赞礼”,在他的绘画世界中,悲剧一次次在延续,而更宏观的主题依然是对于生死观的表达。

《Red Young Frida Kahlo sitting on a chair》

Oil on canvas 120x110cm 2016

鸣谢MDC 画廊(米兰/伦敦/香港)

严培明最近一次重要个展是2016年3月至6月间于罗马美第奇别墅举办的“严培明——罗马”。此次展览有几项特别之处使其成为严培明在艺术历程中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罗马的美第奇别墅是创立于1666年的罗马法兰西学院的所在地。几个世纪以来,美第奇别墅一直是法国向文艺工作者提供海外驻地创作和研究的最富盛名的文化机构。其次,“严培明——罗马”恰逢罗马法兰西学院350周年庆典,展览的官方介绍中这样写道:“此次展览将两位曾经于美第奇别墅驻留过的卓越人物联结在一起:一位是画家严培明,他曾于1993年至1994年在此驻留,今日业已成为同代人中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另一位是作为本次展览策展人的艺术史学家亨利·卢瓦莱特 (Henri Loyrette),他曾于1975年至1977年在别墅驻留,1994年至2001年担任巴黎奥赛美术馆馆长,2001年至2013年担任卢浮宫博物馆馆长。”为了准备此次展览,严培明结伴策展人亨利·卢瓦莱特多次前往罗马寻找灵感,所有22幅展出作品全部为美第奇别墅的展览空间专门构思和绘制,罗马的历史在他的画笔下跨越时空被浓缩为一幕又一幕阴郁凄惨的画面,充满着死亡的意象:卡拉瓦乔名画的重新演绎,教皇的肖像,罗马历史遗址的废墟场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中的经典片段,罗马政治、社会和历史中的关键瞬间。他再次与历史对话,延续了他一贯对于悲剧的敏感和偏爱,而最终又归于死亡,正如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亨利·卢瓦莱特(Henri Loyrette)所言:“他将一切始于卡拉瓦乔,这是严培明对原作的解读——受到他以往作品影响,由他对悲剧的敏感和偏爱所主导。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攻击式的解读,严培明与他所敬仰的画家搏斗,与他较量,像雅各布和天使的摔角——一个对创造性激情的极佳比喻——倾尽气力奋战到最后。严培明带来新的和战斗的力量,以及另一种时间性,在这些绘画名作中被唤醒的时间性。描绘当代的社会事件,严培明的绘画语言却未曾改变:殉难,尸体被放下,下葬。”展览再次呈现出他对于历史的恭敬以及对于文化空间精深的理解和把握,对于严培明,这是接续传统并与之有效对话的方法。

策展人亨利·卢瓦莱特(Henri Loyrette)说:“每一件作品都要在别墅独特的空间里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妥善使用壁龛和凹陷处以及空间体量的多样性。”事实上,认真、严谨的严培明,在每次个展上都在思考展览空间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结合空间的特点而量身定制作品,融入空间,并使作品与空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在“蒙娜丽莎的葬礼”(2009年卢浮宫个展)、“童年的风景”(2009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个展)、“这样死,这样活”(2014年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个展)等展览中都已经得以印证。

Grey Young Andy Warhol

布面油画 60 x 60 cm 2016

© Yan Pei-Ming. ADAGP, Paris, 2016.

严培明已经俨然成为一位在当代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他的独一无二不仅表现在其作品中,更表现在他宏大的历史观中。正是这一点,支撑着他的作品从肖像系列走出,从个体经验的描绘转向纷繁复杂的世界——从那些抽离了具体个人的场景中,转向暗示着时代命运的集体中。这或许与他悲天悯人的性格息息相关,在与严培明的对话中,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悲观情绪,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是越变越糟糕,而不是越来越好。他认为以前的人和时代更加简单纯粹,而现在人们被网络和高科技捆绑,污染日益严重等诸多问题,令他感到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显然这种思想都已弥漫在他的作品中,转化为焦虑、惶恐与不安,或许这就是他能创作出超凡脱俗作品的源动力。

严培明

1960 年生于上海

1980 年开始旅居法国

1986 年毕业于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院

展览

1988 年, 参加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参加群展“画室88”,由时任馆长苏珊娜·帕杰(SuzannePagé)女士策划;于法国赛特港圣-克莱尔别墅驻留。

1988-1989 年,于法国巴黎造型艺术高级研究院学习,师从庞度斯·胡尔腾(PonthusHulten)先生,他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首任馆长以及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首任馆长。

1989 年,于法国图尔尼伯勒兹博物馆举办个展“茶馆”,是他第一次举办个展。

1991 年 ,于巴黎Anne de Villepoix 画廊举办个展“面对面——从他的故事,开始我的故事”;参加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群展“运动2”;旅居法国之后第一次回国探亲。

1992 年,公共装置“另外一个品味的问题”,由法兰西基金会定制,置于法国第戎勃垦第大学市中心学生食堂。

1993-1994 年,于意大利罗马法兰西学院的美第奇别墅驻留,完成驻留时于五号别墅展出“水浒传——108 条好汉”。

1995 年,参加主题为“同一性/相异性”的第46 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于主题馆展出,是他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6 年,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索韦托的赫克托彼得森纪念馆举办个展“来自索韦托的面孔——21个儿童肖像”;于巴黎Liliane & Michel Durand-Dessert 画廊举办个展“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1997 年,参加主题为“其他”的第四届法国里昂双年展。

1999 年,于巴黎举办个展“儿童肖像——混血儿的赞礼”。

2000 年,第一次于MDC 画廊的米兰空间举办个展;参加主题为“共享异国情调”的第五届里昂双年展;参加主题为“海上——上海”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是他第一次回到中国参加展览。

2002-2003 年,多联作品“生还者”于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展出。

2003 年,于法国第戎美术馆举办个展“龙的传人——中国人的肖像” ;于法国贝桑送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办个展“龙的传人——毛的肖像”;于瑞士日内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举办个展“龙的传人——隐秘的素描”;于法国兰斯FRAC 当代艺术地区基金会个展“龙的传人——施工与葬礼”,是他第一次展出有关死亡主题的作品;参加第50 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于主题展“梦想与冲突——观看者的独裁”十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由侯翰如策展的“紧急地带”部分展出。

2004 年,于德国曼海姆美术馆举办个展“猛龙过江”,由时任馆长拉夫·劳特(Rolf Lauter)博士策展。

2005 年,先后于上海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举办巡会个展“严培明——献给我的父亲”,是他第一次回到中国举办个展;第二次于MDC 画廊的米兰空间举办个展“红窗之内——忏悔”。

2006 年,于法国圣艾蒂安现代美术馆举办个展“执行”;参加西班牙第二届塞尔维亚双年展,主题为“非家幻觉:国际社会魅景”。

2007 年,于纽约卓纳画廊举办个展“在胜利中保持平衡”,这是他第一次在美国举办个展第三次在MDC 画廊的米兰空间举办个展;于法国梅格基金会(Maeght Foundation)举办个展“艺术家们的肖像”。

2008 年,于美国得梅因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生命记忆”,是第一次在美国的美术馆举办个展。

2009 年,于巴黎卢浮宫举办个展“蒙娜丽莎的葬礼”,成为首位在卢浮宫举办个展的华人艺术家;于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举办个展“是的”,由侯翰如策展;获颁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由弗朗索瓦·皮诺(François Pinault)颁授;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童年的风景”,由时任馆长杰罗姆·桑斯(Jérôme Sans)策展,这是他第一次在北京举办个展。

2010 年,作品“上海的孩子”于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展出。

2012 年,获颁第戎荣誉市民,由第戎市长弗朗索瓦·莱波萨曼(François Rebsamen)颁授;于纽约卓纳画廊举办个展“黑色绘画”;于卡塔尔多哈的卡塔尔美术馆举办个展“描绘历史”;于MDC 画廊的米兰空间举办个展“春、夏、秋、冬:风景”。

2013 年,于Thaddaeus Ropac 画廊的巴黎空间举办个展“救命!”。

2014 年,于MDC 画廊的伦敦空间举办个展“无辜”;于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这样死,这样活”,由翁菱女士策展;于法国阿尔勒梵高基金会举办个展“色彩的夜晚”,由第戎艺术中心总监查维耶·杜路(Xavier Douroux)策展;参加卢浮宫朗斯分馆群展“战争的灾难:1800-2014”。

2014-2016 年,参加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梅斯分馆群展“灯塔”。

2015 年,于西班牙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不予置评”;于Thaddaeus Ropac 画廊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空间举办个展“进取之美”;参加巴黎大皇宫美术馆群展“毕加索·我为画狂”。

2016 年,在罗马法兰西学院成立350 周年之际,获邀于美第奇别墅举办个展“严培明——罗马”,展览由卢浮宫前馆长亨利·卢瓦莱特策展;获颁法国艺术与文学军官勋章,由卢浮宫前任馆长亨利·卢瓦莱特于罗马法兰西学院颁授;于MDC 画廊的香港空间举办个展“It Takes a Lifetimeto Become Young”,是MDC 画廊香港空间的首展;于奥地利维也纳美景宫美术馆举办个展“耶稣受难”;于法国塞特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现实的废墟”。

(鸣谢MDC画廊和史洁漪女士为本文的贡献)

编辑:《绝对艺术》Fiona

▲《绝对艺术》杂志第六期封面

出品人 President : 韩江涛 Han Jiangtao

联席出品人Co - Chairman:孙瑞 Sun Rui

出版人兼主编 Publisher & Editor-in-Chief:邢宇 Xing Yu

副主编 Deputy Editor-in-Chief: 郭映娜 Guo Yingna

责任编辑 Responsible Editor:冯漫雨 Feng Manyu

新媒体编辑 New Media Editor :冯倩 Feng qian

市场总监Marketing Director:李裕君 Li Yujun

邮箱:weibo@absolutemagazine.cn

网址:http://art.absolutemagazine.cn

微信号:absolute_art

《绝对艺术》杂志致力于对当代艺术的学术研究和专业资讯的整合及梳理,联合国内外最权威的艺术理论家、艺术家、投资人及艺术机构等,对当下最新锐和热点的现象及事件进行严肃而公正的记录和报道,我们努力排除商业干扰,力求打造一本权威、公正、有态度的视觉大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