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8部分

  一钱五分六厘三毫九丝二忽六微二纎七沙七

  尘一埃二渺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肥乡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六名共银九十七两

  七分八厘六毫七忽一微四纎五沙一尘二埃遇

  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鸡泽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零一

  两二钱四分一厘一丝二微二纎一沙七尘遇闰

  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广平县 稍冲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八十八两

  八钱七分五厘二毫九丝一忽二微五纎遇闰按

  月加增知县掌之

 邯郸县 丛台驿在县治西南明置极冲现存马七

  十五匹夫三十七名驴二十头夫役二十名骡十

  六头夫十五名拨夫牌子五名京报马夫二名归

  驿摃轿夫八十名兽医一名包军十五名抄牌书

  手一名递马归驿摃轿夫三十五名递马归驿接

  递皂隶四十名归驿所摃轿夫二十名共银八千

  八百九十三两四分二厘七毫遇闰按月加增知

  县掌之旧又有递运所在县治西北明永乐十一

  年置今废

 成安县 稍冲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二十

  一两二钱八分八厘三毫三丝六忽四微三纎五

  沙六尘五埃五渺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有

  干侯驿在县东今废

 威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九十三两八

  钱四分二厘四毫一丝五忽八微遇闰按月加增

  知县掌之

 清河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七十九两

  七钱五分九厘七丝六忽八微八纎八沙四尘遇

  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磁州 滏阳驿在州治南一里极冲现存马九十匹

  夫四十五名驴二十头抵留马十匹驴夫四名抵

  留马夫四名车骡十六头抵留马十六匹车骡夫

  十五名夫牌子五名抵留马夫二十名摃轿夫二

   百二十名递送公文马夫三名探马夫四名马牌

   子二名兽医二名雍正十一年实存工料银九千

   二百三十两七钱五分四厘六毫遇闰按月加增

   知州掌之

 大名府

   元城等八州县递马夫工料原额银九千五百四

   十五两二钱八分二厘九毫康熈十四十五两年

   共裁银七千七百四十二两二钱六分九厘七毫

   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三千八百七十一两一钱三分四厘八

   毫七丝一忽六微五纎五沙六尘二埃五渺雍正

   三年十月裁摃轿接递皂隶工食银二千三百九

   两五钱八厘七毫三丝九忽一微三纎八年又杂

   支银二千二百七十三两九钱一分五厘二丝一

  忽三纎七尘五埃九年实裁存夫马工料等银一

  千九十两七钱二分四厘三毫五丝二忽五微四

  纎六沙一尘二埃五渺

 元城县 稍冲现存马十匹夫五名共银二百二十

  八两二钱三分八厘五毫六丝遇闰按月加增知

  县掌之旧有艾家口水驿在县南街河之濵今废

 大名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零八

  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南乐县 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七十二两

  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魏县 稍冲现存马十匹夫五名共银二百两七钱

  四分九厘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清丰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一十

  两八钱二分七厘九毫五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

  掌之旧有金堤驿在县南今废

 东明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一十

  五两九钱二分九厘五毫七丝二忽遇闰按月加

  增知县掌之

 开州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零五两

  八钱三分五厘四毫三丝七微四纎六沙一尘二

  埃五渺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长垣县 稍冲现存马七匹夫三名共银一百四十

  九两一钱四分三厘八毫八丝四忽八微遇闰按

  月加增知县掌之

宣化府

  榆林土木鸡鸣宣化深井万全怀安长安鵰鹗赵

  州龙门云州赤城东城西城蔚县一十六驿递夫

  马等项原额工料并马匹草折银一万二千九百

  二十四两料豆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二石月米二

  千八百八十三石六斗麦麸三千三百一十二石

  康熈二十九年十一月榆林土木鸡鸣万全懐安

  五驿新增夫马工料银六千零三十两四钱三分

  又榆林土木鸡鸣宣化万全懐安六驿新增银五

  千七百零八两九钱一分三厘三十四年十一月

  榆林土木鸡鸣宣化怀安万全长安鵰鹗云州赤

  城十驿续增夫马工料银一万九百九十四两六

  钱又长安鵰鹗云州赤城四驿续增银二千一百

  一十六两二钱七分七厘雍正八年裁新增续增

  杂支银一百八十八两四钱二分又旧额项下改

  归军站马一百一十三匹马夫五十六名半草折

  工食等项银二千一百九十七两八钱料豆二千

  八百四十七石六斗月米二百零三石四斗麦麸

  八百一十三石六斗又蔚州于雍正六年四月二

  十六日改归直隶其裁存递马夫工料并官支共

  银一百六十七两雍正十一年榆林土木鸡鸣宣

  化四驿共增添马二十三匹马夫一十一名半草

  折工食等项银四百五十五两四钱料豆五百七

  十九石六斗月米四十一石四斗麦麸一百六十

  五石六斗雍正十二年实存工料等银三万六千

  一十两四钱料豆九千三百二十四石月米一千

  七百二十一石六斗麦麸二千六百六十四石旧

  有张家口驿在万全

 宣化县 宣化驿在县南关旧曰宣府驿明永乐十

  六年置康熙三十二年改名极冲现存马八十二

  匹夫七十五名摃轿夫一百四十六名马牌子一

  名铡草喂马夫四名共银四千九百二十三两料

  豆一千五百六十二石四斗月米六百四十四石

  四斗麦麸四百四十六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知

  县掌之

  鸡鸣驿 在县东南六十里明永乐十六年置极

  冲现存马八十二匹夫七十八名摃轿夫五十六

  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二名草喂马夫八名共银

  四千四百一十八两四钱料豆一千零五十八石

  四斗月米三百二十四石麦麸三百零二石四斗

  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深井堡逓 在县南少西六十里僻递现存马四

  匹夫二名共银五十二两八钱料豆一百石八斗

  月米七石二斗麦麸二十八石八斗遇闰按月加

  增知县掌之

 赤城县 云州驿在县北三十里明洪武初置次冲

  现存马四十二匹夫三十九名半摃轿夫二十一

  名马牌子一名铡草喂马夫四名共银二千一百

  五十五两二钱料豆五百五十四石四斗月米一

  百三十五石麦麸一百五十八石四斗遇闰按月

  加增驿丞掌之

  赤城驿 在县治东北明永乐中置云门驿宣德

  五年改今名次冲现存马四十四匹夫四十一名

  摃轿夫二十名马牌子一名铡草喂马夫四名共

  银二千二百两八钱料豆六百零四石八斗月米

  一百三十三石二斗麦麸一百七十二石八斗遇

  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龙门县 长安驿在县东南九十里明洪武初置丰

  峪驿永乐九年改今名次冲现存马四十二匹夫

  四十名摃轿夫二十五名马牌子一名草喂马

  夫四名共银二千二百二十一两二钱料豆五百

  五十四石四斗月米一百四十七石六斗麦麸一

  百五十八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鵰鹗驿 在县东四十五里明洪武初置浩岭驿

  永乐中改今名次冲现存马四十三匹夫四十名

  半摃轿夫二十一名马牌子一名铡草喂马夫四

  名共银二千一百九十二两料豆五百七十九石

  六斗月米一百三十五石麦麸一百六十五石六

  斗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龙门城递 在县西二十五里僻递现存马四匹

  夫二名共银五十二两八钱料豆一百石八斗月

  米七石二斗麦麸二十八石八斗遇闰按月加增

  知县掌之

  赵州堡逓 在县西五十里僻递现存马四匹夫

  二名共银五十二两八钱料豆一百石八斗月米

  七石二斗麦麸二十八石八斗遇闰按月加增知

  县掌之

 懐来县 榆林驿在县东南三十里元置旧隶延庆

  卫今改属极冲现存马九十匹夫八十二名摃轿

  夫五十六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二名铡草喂马夫

  八名共银四千六百二十六两料豆一千二百九

  石六斗月米三百三十四石八斗麦麸三百四十

  五石六斗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土木驿 在县西二十五里明置极冲现存马八

  十二匹夫七十八名摃轿夫五十三名兽医一名

  马牌子二名铡草喂马夫八名共银四千四百三

  十一两六钱料豆一千一十五石二斗月米三百

  零九石六斗麦麸二百八十八石遇闰按月加增

  驿丞掌之

 蔚州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六十七

  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蔚县 僻递现存马二匹夫一名共银二十六两四

  钱料豆五十石四斗月米三石六斗麦麸一十四

  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西宁县 东城递在县东六十里僻递现存马二匹

  夫一名共银二十六两四钱料豆五十石四斗月

  米三石六斗麦麸一十四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

  知县掌之

  西城递在县城僻递现存马二匹夫一名共银二

  十六两四钱料豆五十石四斗月米三石六斗麦

  麸十四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怀安县 怀安驿在县北门外明初永乐十六年置

  于左卫东门外名东门驿成化二十年改置于此

  康熈三十二年改名极冲现存马七十七匹夫七

  十五名半摃轿夫四十七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二

  名铡马喂马夫八名共银四千二百三十一两八

  钱料豆九百零七石二斗月米二百七十九石麦

  麸二百五十九石二斗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万全驿 在左卫南门外明正德八年置极冲现

  存马七十七匹夫七十五名半摃轿夫三十九名

  兽医一名马牌子二名铡草喂马夫八名共银四

  千二百四两八钱料豆八百三十一石六斗月米

  二百四十六石六斗麦麸二百三十七石六斗遇

  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延庆州 小马站在州治东北明置今废

易州

  本州岛并清苑上陈二驿暨涞水县递马原额正加

  工料银九千七百四十四两六分康熈十四十五

  两年共裁银七千四百七十三两二钱六分二十

  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三千七百三十六两六钱三分雍正三

   年裁摃轿夫接递皂隶工食银六百零六两八年

   共裁工料银一千一百二十六两二钱一分三毫

   六丝二忽又裁杂支银五百三十六两六钱七分

   十年牛车改设马车加增工料银二十八两八钱

   十二年晋省广昌县改隶工料银一千七百五十

   五两通共实存工料银五千五百二十二两三钱

   四分八厘六毫三丝八忽

  本州岛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驴六头共银二百六

   两九钱九分九厘三毫九丝八忽遇闰按月加增

   知州掌之

   清苑驿 在州治东北明洪武七年置稍冲现存

   马二十六匹车马二匹骡三头夫役共四十三名

   半共银一千七百两七分四厘一毫九丝遇闰按

   月加增知州掌之

   上陈驿 在州西九十里紫荆关城内明洪武七

  年置于关东十五里后移于此稍冲现存马二十

  二匹车马二匹驴四头夫役共四十六名半共银

  一千七百六十五两八钱八分二厘二毫五丝七

  忽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旧有塔崖驿在涞水

  县西一百八十里紫荆关外明初置嘉靖中改为

  河北驿隶易州后并入上陈驿又有递运所今亦

  裁

 涞水县 稍冲现存马十匹夫五名共银一百八十

  四两三钱九分二厘八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

  之

 广昌县 香山倒马二驿现存马六十五匹夫三十

  二名半共银一千七百五十五两知县掌之

冀州

  本州岛并南宫等五县递马原额工料银四千二十

  三两二钱五分九厘七毫二丝六忽七微康熈十

  四十五两年共裁银三千一百五十三两二分八

   厘二毫一丝七微二十年十二月

恩诏复二应复银一千五百七十六两五钱一分四厘一

   毫五忽三微五纎雍正三年裁夫役工食银八百

   九十七两四钱九分七厘八毫三丝八年又裁银

   九百零二两五分六厘三丝八忽八微八纎雍正

   九年实存工料等银六百四十七两一钱九分一

   钱九分一厘七毫五丝二忽四七纎

  本州岛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一十七

   两四钱二分八厘五毫九丝二忽遇闰按月加增

   知州掌之

  南宫县 稍冲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四十

   五两一钱八分七厘二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

   之

  新河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六十

   七两四钱九厘三毫六丝六忽五微二纎遇闰按

   月加增知县掌之

  枣强县 今裁

  武邑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马夫二名共银八十七

   两二钱一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衡水县 僻递现存马七匹马夫三名共银一百二

   十九两九钱六分六厘四毫九丝三忽九微五纎

   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赵州

   鄗城槐水二驿并二递运所隆平等四县递马原

   额正加工料银三万一千六百一十四两二钱五

   分一厘七丝四忽八微康熈十四十五两年共裁

   银一万七千九百六十五两四钱一分四厘八毫

   三丝二忽八微二十年十二月

恩诏复二应复银八千九百八十二两七钱七厘四毫一

   丝六忽四微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夫马工料银二

   千四百二十一两三钱六分雍正三年裁夫役工

   食银三百六十八两三钱九分零二毫一丝四微

  八年又裁杂支银一千二百八十七两一钱九分

  四厘九毫九丝七忽又裁夫役工食银二百四十

  一两二钱又裁改夫马工料银一千七百四十一

  两九钱三分九厘二毫三丝四忽十年牛车改设

  马车裁银二百七十三两六钱实存工料等银一

  万六千二百九十七两八钱五分九厘二毫一丝

  七忽

 本州岛 鄗城驿在州治西明置极冲现存马七十六

  匹车马二匹驴十二头马夫三十八名传报拨马

  夫五名兽医一名摃轿夫八十名书手二名接递

  皂隶四十名走递牌夫三十名喂驴车夫夫头五

  名共银七千九百四十五两七钱四厘八毫遇闰

  按月加增知州掌之又有递运所在州治东

 柏乡县 槐水驿在州治西北明置极冲现存马七

  十七匹车马二匹驴十二头马夫三十八名半传

  报拨马夫五名兽医一名摃轿夫八十名书手二

  名察院门役三名接逓皂隶三十名走逓牌夫三

  十名喂驴车夫夫头五名共银八千零五两七钱

  四厘八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又有逓运所

  在县南门外

 隆平县 僻递现存马三匹夫一名半共银三十二

  两四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高邑县 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七十二两

  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临城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七十九两

  九钱二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宁晋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六十

  二两一钱二分九厘六毫一丝七忽遇闰按月加

  增知县掌之

深州

  本州岛并安平等三县逓马原设工料银二千零一

  十两九钱三分三厘三毫康熈十四十五两年共

   裁银一千四百四十三两一钱一厘九毫五丝二

   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七百二十一两五钱五分九毫七丝五

   忽雍正三年裁夫役工食银四百零三两八分六

   厘三毫八年又裁银四百三十六两三钱九分七

   厘八毫四丝五忽雍正九年实存工料等银四百

   四十九两八钱九分八厘一毫八丝

  本州岛 僻递现存马七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三十八

   两四钱五分九厘五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武强县 僻逓现存马四匹夫一名共银五十五两

   二钱九分六厘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饶阳县 僻逓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四十

   三两二钱五分四厘六毫八丝遇闰按月加增知

   县掌之

  安平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一十

   二两八钱八分八厘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定州

   永定驿并逓运所曲阳深泽二县递马等项原额

   工料银一万五千六百一十五两九钱六分五厘

   一毫五丝二忽康熈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八千

   三百三十三两四钱八分三厘一毫五丝二忽二

   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四千一百六十六两七钱四分一厘五

   毫七丝六忽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大马工料银四

   百六两七钱四分六厘雍正三年裁夫役工食银

   一百九十一两二钱八年又裁杂支银五百八十

   两七钱六分九厘五毫七丝六忽又裁改夫马工

   料银八百四十二两八钱雍正十年牛车改设马

   车裁银九十两实存工料等银九千三百三十七

   两七钱八厘

  本州岛 永定驿在州治北明置极冲现存马九十四

   匹车马二匹差驴二十头马夫四十二名传报马

  夫九名兽医一名归驿摃轿夫一百名书手二名

  跟役一名买办夫一名烧火担水夫二名接逓皂

  隶四十名牌夫三十名喂驴赶车大小夫头共六

  名共银九千一百三十四两一钱八厘遇闰按月

  加增知州掌之又有递运所在州南门外

 曲阳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五十

  二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深泽县 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五十一两

  六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四

  铺司 附  

顺天府

  共铺司兵六百二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三千八

  百一十八两四钱

 大兴县 正阳铺朝阳铺西流铺安定铺红山铺下

  马铺剪庄铺曹村铺青闰铺额设铺司兵三十一

  名每年共支银二百二十三两二钱

 宛平县 施仁铺彰义铺义井铺卢沟铺新店铺高

  店铺田家庄铺黄岱铺石碑铺双线铺胡渠铺兵

  五十一名共支银三百六十七两二钱

 良乡县 城东北为长阳铺西南为重义铺旧店铺

  燕谷铺兵二十五名共支银一百五十两

 固安县 城南为栁泉麟埚铺北为东玊铺额设铺

  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二十两

 永清县 城南为马家铺北为火烧铺额设铺司兵

  九名每年共支银五十四两

 东安县 城东为马圈铺北为常角铺祖哥铺李家

  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共支银九十六两

 香河县 城东为宣敎寺铺戴家阁铺西为王家铺

  高家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通州 城东为召里店铺西南为高丽庄铺西为东

  留村铺又西为大黄庄铺旧漷县城北为宋家铺

  郭家铺南为黄场铺得仁务铺两家店铺额设铺

  司兵五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二十四两

 三河县 城东为石牌铺段家岭铺西为白浮图铺

  泥洼铺夏店五槐铺马已乏铺烟郊铺额设铺司

  兵五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三十六两

 武清县 城东南为蔡村铺桃花口铺西南为新庄

  铺马百户屯铺西北为巨城铺漷水铺额设铺司

  兵二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三十二两旧有三

  家茅店铺在县东南今废

 宝坻县 城西为朱家庄铺崔家庄铺额设铺司兵

  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昌平州 城东为新庄铺麻峪铺牛房铺桥子铺赴

  任铺石槽铺抱榆铺新峰铺南为沙屯铺半壁店

  铺回龙铺清河铺西龙虎铺南口铺达居庸关额

  设铺司兵三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二百零四两旧

  有长坡铺南口铺双墖铺皂角铺榆河铺清河铺

  唐家岭等铺今改置

 顺义县 城西南为内政铺孙复铺西为牛家庄铺

  渠河铺高丽营铺北为向阳铺牛栏山铺额设铺

  司兵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四十四两

 密云县 城东为八里铺西为塔院铺北为神仙铺

  星庄铺陈家庄铺青阳铺东北为高岭铺王店铺

  北口铺额设铺司兵十九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一

  十四两

 怀柔县 城东为小务铺王家铺东南为年丰铺额

  设铺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九十两又城东一

  百里有松棚铺

 涿州 城北十里为湖梁铺北达 京师南为管头

  铺为楼桑铺为三家店铺东十里为栁窝营铺西

  为马村铺又鲁家庄铺路出紫荆关西南为松林

  店铺泽畔铺路出保定府额设铺司兵六十一名

  每年共支银三百六十六两

 房山县 城南为挟河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

  支银六十两

 霸州 城内为州前铺城北为南孟铺东为辛店铺

  南为莫金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

  十二两

 文安县 城东为太平洲铺西为孙村铺额设铺司

  兵九名每年共支银五十四两

 大城县 城东南为赵扶铺西为邓家务铺额设铺

  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保定县 城东为路疃铺西为西阳鹿疃铺西南为

  柏木桥铺额设铺司兵九名每年共支银五十四

  两

 蓟州 城东为黄土坡铺逯山铺马伸桥铺临河铺

  南为八里铺献桥铺又南为别山铺城西为十里

  铺大柳树铺又西为邦均铺额设铺司兵六十名

  每年共支银三百六十两

 平谷县 城南为辛店铺北为夏箭务铺额设铺司

  兵十一名每年共支银六十六两

 遵化州 城东为铁山岭铺双城子铺金山寺铺袁

  家屯铺卢儿岭铺南为新店铺党峪铺西南为平

  安城铺西为七里铺沙河铺义井铺石门铺额设

  铺司兵四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二百七十两

永平府

  共铺司兵一百九十一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千

  一百二十七两

 卢龙县 城东为周家铺第二铺双望铺南为周玉

  山铺刘家庄铺西为石梯子铺白佛院铺赤峰铺

  西北为分水岭黑石铺额设铺司兵三十五名每

  年共支银二百一十两

 迁安县 城南为沙河铺四十八里有西径为黑崖

  子铺东为沙窝铺色山铺马波铺岳榆铺西北为

  龙起铺金山院铺罗家屯铺大寨铺旧城铺白庙

  铺西北一百十里有灰岭铺孩儿岭铺出口外额

  设铺司兵十七名每年共支银一百零二两

 抚宁县 城东为横山铺马坡铺深河铺团山铺张

  果老村铺丰千台铺红花店铺迁安铺又东北达

  山海关界城西为绿湾铺芦峰口铺背阴铺额设

  铺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昌黎县 城西为石堠子铺梭头湾铺营城铺訾家

  铺额设铺司兵十九名每年共支银九十五两城

  东北旧有张各庄铺红花店铺今废

 滦州 城南为大栁铺马城铺长宁铺西北为甸子

  铺牤牛桥铺榛子鎭铺根窝铺铁城坎铺城北为

  刘家庄铺额设铺司兵三十三名每年共支银一

  百九十八两

 乐亭县 城西北为曹家庄铺新乐鎭长宁铺额设

  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玊田县 城东为韩家铺两家店铺双桥铺西为来

  亭桥铺又西为孤树铺额设铺司兵二十九名每

  年共支银一百七十四两

 丰润县 城东为垠城铺板桥铺铁城铺西为七里

  铺高丽铺阎家铺沙流河铺西北为梁家务铺党

  峪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二十

  两

保定府

  共铺司兵三百八十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二千

  二百八十两

 清苑县 城东解家庄铺新安铺东南为百塜铺又

  南为大冉铺田家庄铺张登铺温仁铺城西为董

  家庄铺又西南为小激铺大激铺城北为双杨铺

  额设铺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六十两

 满城县 城东为竒村铺东北为要庄铺两渔铺东

  南为受陵铺又东南为贾村铺南原村铺西为毛

  山铺抱阳铺北为谒山铺大册铺紫口铺南为闫

  童铺汤村铺孟村铺淡头铺泥洼铺额设铺司兵

  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四十四两

 安肃县 城南为道涧铺漕河铺徐河铺西南为解

  村铺樊村铺孙哥庄铺大王店铺西北为高哥庄

  铺遂城铺东关铺北为白塔铺田村铺额设铺司

  兵五十一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两

 定兴县 城东为头铺南为北河铺泥窳铺上及铺

  固城铺祖村铺额设铺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银

  三百六十两

 新城县 城南为云北铺魏家铺东马铺西为界河

  铺西南为马村铺北为衣锦铺方官铺西北为驻

  跸铺额设铺司兵五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两

 唐县 城西北为河南铺又五十里为军城铺青阳

  铺又十里为北岭子铺令公铺又十里为龙抜铺

  达山西界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

  六两

 博野县 城北为油李铺又北为陶墟店铺又北为

  温寅铺达清苑县界额设铺司兵六名每年共支

  银三十六两

 庆都县 城西南为戚店铺固店铺达定州之清风

  店东北为十里铺逹满城县又北为稂村铺达清

  苑县额设铺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

  两

 容城县 城之东为王祥铺南为胡村铺西为南张

  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六十两

 完县 额设铺司兵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三十两

 蠡县 城西为辛桥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

  工食银四十八两

 雄县 城之南为郝庄铺又东南为郭庄铺西为杨

  定铺北为王克铺又为韩家铺五铺共额设铺司

  兵二十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百五十两

 祁州 城东北为王家庄铺抵府南为东固铺娄底

  铺抵深泽县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六

  十两

 束鹿县 城北为旧城铺西北为泊庄铺玊山铺额

  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领工食银四十八两

 安州 总铺在州治西城西南为边呉铺沱上铺南

  为陶口铺额设铺司兵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三

  十六两

 高阳县 城东南为利家口铺小连口铺西为野王

  铺进庄铺额设铺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九十

  两

 新安县 城南为马家铺又名马铺有便民桥渥易

  二水所经额设铺司兵二名每年共支银十二两

河间府

  共铺司兵二百二十七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千

  三百六十二两

 河间县 城东有山寒铺南为八里铺侯村铺东南

  为梁家铺西南为乔城铺北为二十里铺三十里

  铺额设铺司兵四十一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四十

  六两

 献县 城东为赵二庄铺杜生铺蔡村铺南为单桥

  铺马颊铺郗家铺北为冯村铺商家林铺额设铺

  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阜城县 城南为御庄铺许家铺漫河铺北为刘济

  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肃宁县 城东为丰乐堡铺李公庄铺中堡村铺南

  为张家庄铺西为付家荘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名

  每年共支银一百二十两

 任邱县 城南为五里铺沙村铺关张铺石门铺史

  村铺新史铺陶家铺北为西梁铺香城屯铺韩庄

  铺香城铺司马庄铺带河铺黄垒铺塔庄铺沙湾

  铺鄚市铺朱家庄铺枣庄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名

  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交河县 城西为刘四铺中范铺又城西两和铺豆

  庄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宁津县 城西为部套河铺界首铺额设铺司兵十

  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景州 城东为管庄铺南为马庄铺赞福铺北留智

  铺南留智铺北为孙庄铺韩庄铺额设铺司兵二

  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五十六两

 呉桥县 城东为大王铺王孝铺一名沟店铺西为

  官庄铺一名楼子铺安陵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

  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东光县 城南为连鎭铺马家寨铺北为王家集铺

  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故城县 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天津府

  共铺司兵一百三十四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八百

  零四两

 天津县 额设铺司兵二名每年共支银十二两

 青县 城东南为窑子口铺兴济铺安堵寨铺西南

  为本门铺崇仙铺杜林墓铺陈预铺长庄窠铺北

  为葢宿铺流河铺空城铺北栁铺额设铺司兵三

  十八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八十两

 静海县 城南为双塘铺钓台铺辛庄铺北为独流

  铺王庄铺辛口铺又北为杨栁青铺稍直口铺又

  东北为小直沽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六名每年共

  支银一百五十六两

 沧州 城东为卢家园铺东南为汪家铺沈家铺旧

  沧州铺李家铺南为捷第铺尚家坑铺北为朱家

  坟铺横堤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六名每年共支银

  二百一十六两

 南皮县 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

  两

 盐山县 城东为南褚村铺髙家湾铺东南为大王

  铺移丰铺望树铺百尺杆铺南召铺崔家口铺南

  为孟家店铺西南为帽架圈铺张村铺高庄铺西

  为郭村铺西北为新店铺孙周铺北为北赵村铺

  常郭铺韩村铺东北为边家务铺北楮村铺旧城

  铺丁村铺海丰铺苏基铺东赵村铺杨二庄铺海

  下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庆云县 城东南为纪家铺火烧铺二郎铺西为五

  里铺壮里铺山云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

  银四十八两

正定府

  共铺司兵三百一十五名每年支工食银一千八

  百七十二两

 正定县 城南为五里铺十里铺石家庄铺坛马铺

  西南为栁林铺北为七里铺十里铺北牛铺新城

  铺额设铺司兵五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两

 获鹿县 城东为赵寨铺安舍铺赵陵铺东南为荆

  壁铺西为土门铺胡神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名每

  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井陉县 城东为西河铺横口铺白石岭铺上安铺

  下安铺西为板桥铺龙窝铺界侯铺额设铺司兵

  四十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四十两

 阜平县 城东为尚书庄铺王槐铺额设铺司兵八

  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栾城县 城南为东巩铺北为董保铺程上铺额设

  铺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四十两

 行唐县 城南为白庙村铺半壁店铺北为齐村铺

  贾村铺龙冈村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

  工食银七十二两

 灵寿县 城东南为木佛铺达本府正定县界额设

  铺司兵六名每年共该支领工食银三十六两

 平山县 城东十里为叚栁铺达本府正定县界额

  设铺司兵六名每年共支领工食银三十六两

 元氏县 额设铺司兵十一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四

  十八两

 赞皇县 城东二十五里为邢郭铺达赵州髙邑县

  界额设铺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九十两

 新乐县 城东十里为田村铺又三里为王店铺达

  定州界南十里为小寨铺又十里为同尝铺又五

  里为马头村铺又五里为蔺渠铺达藁城县界北

  八里为梁庄铺又七里为安庄铺达曲阳县界额

  设铺司兵四十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二百七十

  六两

 晋州 城东十里为大王铺东南二十里为吕家庄

  铺又五里为新庄铺达束鹿县界东北十五里为

  光粲铺又十五里为东曹铺达深泽县界西北为

  于家庄铺西十五里为苏家庄铺又五里为青魁

  铺又十五里为王家庄铺又三十里为小史铺额

  设铺司兵二十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百五十

  两

 无极县 城西南三十里为幞头店铺达藁城县界

  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四十八两

 藁城县 城西北一十里为四公铺又二十里为堤

  里铺又四十里为呉村铺达保定府新乐县界额

  设铺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百零八两

顺德府

  共铺司兵二百一十九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千

  三百一十四两

 邢台县 城东为张村铺达任县界东南为静安铺

  又东南为新铺达南和县界又南为康庄铺达沙

  河县界北为石桥铺又北为荆村铺又北为崇雅

  铺达内邱县界额设铺司兵共六十名每年共支

  银三百六十两

 沙河县 城南为河心铺南中铺北为食饍铺额设

  铺司兵二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五十六两

 南和县 城东为阎李铺西为河头郭铺额设铺司

  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二十两

 平乡县 城东北为夏庄铺柴村铺魏家铺额设铺

  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广宗县 城西南为新建铺北为栢社铺西赵铺额

  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巨鹿县 城东南为清水道铺西南为原庄铺额设

  铺司兵一十四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八十四两

 唐山县 城南十五里为南楼铺西南为范解铺西

  北为太宁铺北为杨村铺额设铺司兵十五名每

  年共支银五十两

 内邱县 城南为河村铺小马铺都城铺西阳铺南

  宋铺梁原铺御暴铺北为李阳铺史村铺马峰铺

  张村铺鎻钥铺额设铺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银

  二百四十两

 任县 城东为台南铺新店铺北为桥头铺西为西

  留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广平府

  共铺司兵二百二十三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千

  二百五十八两三钱

 永年县 城东为曹庄铺龎庄铺髙家寨铺河庄铺

  西关寨铺张村铺八汪铺西苏铺贾葛口铺额设

  铺司兵五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二十四两

 曲周县 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

  两

 肥乡县 城东为屯庄铺南为焦家铺西为刘家铺

  北为林儿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银

  一百四十四两

 鸡泽县 城南为六坊铺新光铺额设铺司兵十名

  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广平县 城东为拳庄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

  支银四十八两

 邯郸县 城南为龎村铺张村铺北为刘庄铺王化

  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成安县 城东为郭坊铺漳河铺北为河疃铺额设

  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威县 城东为孙家寨铺西南为梨园头铺额设铺

  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清河县 城南为史家坞铺西南为李家庄铺额设

  铺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又有浅铺八

  曰二哥营严家口呉家圈孙家口葡萄蓬草庙口

  黄家口贾家口

 磁州 额设铺司兵四十九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六

  十二两零三钱八厘七毫

大名府

  共铺司兵一百四十四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八百

  六十四两

 元城县 城东为岔道铺东堤铺髙家庄铺额设铺

  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银一百零八两

 大名县 城西南为五里铺段村铺边马集铺紫冈

  铺大岩屯铺西北为青头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

  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南乐县 城东南为屯村铺小屯村铺夏庄铺韩家

  集铺千口村铺大清集铺方山谷村铺邵郭铺孟

  郭村铺西为梁村铺今移大名县大岩屯西北为

  北张铺北为翟村铺今移魏县康二庄额设铺司

  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银一百零八两

 魏县 城东为大寨铺沙口铺北为西寺堡铺额设

  铺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九十两

 清丰县 城南为旧城铺潘生铺宋固铺北为王家

  庄铺聂城铺髙家堡铺孟固铺额设铺司兵十六

  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东明县 城东为陆圈铺南为鱼窝铺栁园铺双井

  铺杜胜铺西为十里铺东明铺马头口铺北为旧

  寨铺司马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银一

  百二十两

 开州 城西南为杨村铺东子岸铺西子岸铺西北

  为井店铺北为白仓铺额设铺司兵二十五名每

  年共支银一百五十两

 长垣县 城北为邓冈铺教成铺中冉铺额设铺司

  兵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四十四两

宣化府

  共铺司兵一百四十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八百

  九十四两零八钱

 宣化县 城东南为贤字铺思字铺雨字铺霖字铺

  皆明景泰中置谓之暖铺城西南为佐字铺额设

  铺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银八十四两

 赤城县 城东北为致字铺南为出字铺西为恤字

  铺礼字铺东南为龙山所又南为陆字铺婣字铺

  西北为任字铺北为云州堡友字铺又堡南为孝

  字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万全县 城东南为至字铺理字铺城南为堂字铺

  知字铺俗字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

  十两

 龙门县 城东北为东方铺射字铺西为御字铺东

  为仁字铺东为鵰鹗堡铺南为行字铺数字铺堡

  北为文字铺东南为长安堡铺南为教字铺信字

  铺额设铺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银八十四两

 怀来县 城东为域字铺开字铺中字铺城西为一

  字铺臣字铺额设铺司兵二十二名每年共支银

  一百三十二两

 蔚州 额设铺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一十

  九两零六钱

 蔚县 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西宁县 额设铺司名十八名每年共支银一百零

  八两

 懐安县 额设铺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银八十四

  两

 延庆州 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三两

  零二钱

 保安州 城西为君字铺东北为洪字铺东为转字

  铺气字铺额设铺司兵四名每年共支银二十四

  两

易州

  共铺司兵八十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五百一十

  六两

 本州岛 城东十里为麻屋铺又十里为官桥铺达涞

  水县界东南十五里为北东铺达定兴县界北城

  铺南十五里为军营铺十里为明月铺西十里为

  石门铺十里为栢尖铺十里为管头铺三十里为

  龙华铺十七里为泥凹铺十六里为上陈铺十四

  里为三里铺十四里为盘石铺十五里为歪山铺

  十里为塔崖铺达广昌县界额设铺司兵六十名

  每年共支银三百六十两

 涞水县 城东为槐家庄铺南为郑家庄铺西为道

  栏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广昌县 总铺在上关有浮图丰乐等一十五铺共

  设铺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银八十四两

冀州

  共铺司兵一百一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六百零六

  两

 本州岛 城东北为陆村铺西南为宋家庄铺曾家庄

  铺安店铺西为榆林铺付水铺西北为谢家庄铺

  土路口铺额设铺司兵三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二

  百一十两

 南宫县 城东南为岳悦村铺田村铺髙村铺孙村

  铺狼塜铺贾村铺崔家寨铺悬空铺东北为耿家

  庄铺西北为陈伯居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八名每

  年共支银一百六十八两

 新河县 城东为小接头铺东南为阎庄铺南马庄

  铺西为神首村铺陈海庄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

  年共支银六十两

 枣强县 城西为崔村铺西北为萧张铺单铺东

  为旧县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

  两

 武邑县 城西南为刘中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

  共支银四十八两

 衡水县 城西北为五花营铺马老店铺额设铺司

  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赵州

  共铺司兵一百二十二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七百

  三十二两

 本州岛 城东为西章铺南为五里腰铺封家铺沙河

  铺北为苏村铺周村铺新寨铺东南为西张铺额

  设铺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柏乡县 城南为驻驾铺小里铺西南为贾庄铺又

  南为营儿铺雹冰铺营房铺北为程村铺又北为

  神显铺故城铺口店铺额设铺司兵四十名每年

  共支银二百四十两

 隆平县 额设铺司兵五名每年共支银三十两

 髙邑县 城东南为周村铺西为刑郭铺东北为江

  店铺又东北为小荆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

  共支银七十二两

 临城县 城东为留村铺鎭内铺野狐铺额设铺司

  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宁晋县 城东为干台铺东南为鱼台铺东汪铺新

  庄铺西北为黄退铺换马店铺额设铺司兵二十

  五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五十两

深州

  共铺司兵七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四百二十两

 本州岛 城南为南魏村铺陈二庄铺西南为圏头铺

  西为和乐村铺魏泊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名每年

  共支银一百二十两

 武强县 城北为孙家庄铺南赵石铺额设铺司兵

  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城西有五里铺今废

 饶阳县 城东南为段村铺西为张平铺东北为王

  家庄铺孔店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

  九十六两

 安平县 城东为韩村铺西为黄城铺额设铺司兵

  二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五十六两

定州

  共铺司兵一百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八百七十

  六两

 本州岛 城西南为八角郎铺西为韩村铺东北为清

  水河铺额设铺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六

  十两

 曲阳县 城东为赵邱铺南为羊村铺西北为孝墓

  铺西为黄台铺额设铺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银

  二百四十两

 深泽县 城南为西河村铺东北为张家庄铺额设

  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雍正二年兵部议准直隶为都会通衢夫役万不可

 减额设之夫每于十名内召募八名留其二以为大

 差雇募之用则夫役不至亏缺而供应亦无迟误至

 水驿与旱驿同例额设夫役亦难议减应于十分之

 内长养八名留其二分工食俟有大差经临额夫不

 敷应付方许添雇若无差即行充饷雍正五年又议准

 各衙门驿站陋规永行禁絶直省额设工料约计四

 十八万两陋规四万四千余两照各驿额设之数均

 减十分之一自五年为始节省归公雍正十年又议

 准凡例在司库请领者照实支九折之数核发例在

 地粮存留者亦照实数归入起运项下报解自雍正

 十一年为始永为定例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五

    河渠

   尚书禹贡一篇纪夏后行水之功司马迁因之为河

   渠书班固继之志沟洫皆载一代疏排之绩非如桑

   钦水经备叙川渎源委也我

  国家奠鼎燕京负崇山而襟沧海百川辐辏赴壑朝宗

   其间顺逆通塞动闗生民利病

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余载地平天成而于畿甸河道堤防

   尤勤

睿虑

廵行指授为斯民图万世之安我

 皇上继志缵功大兴水利

 特颁内府金钱数百万

 命贤王董其事修浚兼施节宣备至以故水润土甘年丰

   人乐同符禹绩非汉唐以来塞筑补苴之能事也宜

  为后世法程故于诸川之外特详志焉

  渤海 在天津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明统志东连辽

   海西抵直沽按直沽即今大沽口河流入海处也

   两岸壁陡一阈中横土人谓之海门潮汐所至北

   抵杨村南抵程官屯西过王庆坨率二百余里皆

   淡水也咸潮抵海门而止无坌入者若天设之以

   限内外斯亦竒矣

  海河 南北运淀河之会流也自天津东北三岔口

   迄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涘广崖深奔流湍驶潮

   汐迎之则逆行而上禹贡所谓逆河是也每伏秋

   之交二运并涨淀水争趍骈注于三岔一口而强

   潮抵牾洄漩不下倒漾横流上游堤岸田庐皆受

   其浸所谓尾闾不畅胷腹俱病者也故欲治直?

   之水者莫如扩逹海之口而欲扩逹海之口者莫

   如减入口之水雍正三年

上命怡贤亲王兴修水利

亲授方畧于南北运各建坝开河减水分流别途归海岂

   仅为运河计哉入口之水减则逹海之口寛而北

   来之永定河南来之子牙河中间七十二清河乃

   得绰然入三岔口而东注朱子云治水先从低处

   下手正此意也

  [卫河] 即南运河也亦曰永济渠亦曰御河源出河

   南卫辉府自山东武城县流入直?故城县界又

   东径山东徳州界复入直?径景州东呉桥县西

   又东北径东光县西又东北径交河县东南七里

   口又东北径泊头镇入南皮县界又东北径沧州

   城西又东北径青县城东静海县城西天津府城

   北至三岔口与白河会入海计长八百余里寰宇

   记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干

   宁军亦呼为御河金史地理志南皮东光呉桥有

   永济渠按[卫河]本西汉时大河所经东汉以后为

   清漳二渎所经隋时开为永济渠宋皇佑初河合

   永济渠仍为大河所经南渡后大河南徙而[卫河]

   如故金元以来皆漕运所经也有[减水河]二一在

   沧州南十五里絶堤一在故兴济县皆明弘治中

   开以备[卫河]泛溢乆而堙塞闸石犹有存者雍正

   三年大水[卫河]溢决十三口 怡贤亲王奉

上命查修水利奏开减水二河各建滚水石坝一座挑浚

   旧河分逹海港沧青水势藉以消泄居民赖之

    按南运向苦浅滞故额设浅夫以供挑穵两岸

    堤工随时补苴而已自漳河南徙于馆陶入运

    湍急浩瀚每羡溢为灾雍正四年经 怡贤亲

    王奏请分道专辖增汛员设岁修始以堤防为

    务乃堤日增髙而水亦随长伏秋汛涨各州县

    往往于堤上加埝以防漫溢葢以漳水泥浊河

    形曲折垫淤于下则泛溢于上势固然也计惟

    于徳州上流与古黄河相近之处度地建坝广

    三四十丈引而注之古黄河不惟直隶河堤永

   免涨溢即徳州一帯工程亦获宁谧矣但地隶

   山东在此为切已之忧者在彼未免为秦越之

   视雍正八年七月徳州第九屯堤决直隶景州

   以下十余州县禾稼尽没水利衙门屡行咨会

   而决口讫未坚筑葢其地处上游水过正堪艺

   麦而此间形如仰釡有受无泄纵竭力修防堤

   工巩固亦何救于田庐之湮没耶若将临清以

   北河道并归直隶总河管辖则一河首尾修浚

   自如上下不致阻格矣

 白河 即北运河也亦曰潞河方舆纪要白河源出

  宣化府龙门县东滴水崖东流入宻云县之石塘

  岭过县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从石塘岭过懐柔

  县西顺义县东入通州东境合焉东南径漷县武

  清县东而入直沽合[卫河]入海又白河径灵迹山

  黄花镇川河入焉又南径牛栏山东麓潮河流合

  焉又南径顺义县东门外顺义县志白河发源塞

    外自石塘岭白马闗入故曰白河赴通州北闗与

    温榆河合即运粮河性悍多沙迁徙无常俗称为

    自在河明神宗实録万歴三十一年从工部议挑

    通州至天津白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筑堤

    两岸着为令漕河图志燕赵之间地方千里其间

    巨细河流悉至武清县[丁字沽]注于白河故一遇

    雨潦白河满溢耍儿渡口南蔡村等处冲决堤岸

    壊民田庐起夫塞筑劳费万计逮时干旱舟行又

    或浅阻以此知水势盈涸不常不可以经乆而论

    也按白河会潮沽榆沙通惠诸河之水源髙势峻

    有如建瓴而西北诸山泉流汇聚每伏秋之际积

    雨未歇怒流已至顷刻寻丈非徒恃堤防所能捍

    御也康熙三十八年决武清县筐儿港三十九年

圣祖仁皇帝亲临视阅

命员外牛钮等于冲决处建减水石坝二十丈开挖引河夹

    以长堤而注之塌河淀由[贾家沽]道泄入海河[杨

    村]上下百余里河平堤固有

御制碑文志其事康熈五十年以河西务工程险要

亲临指授命牛钮开穵引河复以河西务城东有旧河形对

    新河下口至三里屯长四百余丈

特命开直河一道次年工成于是新河之溜移流于西而东

    岸大堤之汕刷以免耍儿渡之冲险无虞矣雍正

    三年大水堤岸埽坝多有冲溃四年经 怡贤亲

    王奏请北运河一切工程归通永道统辖河西务

    设同知一员杨村设通判一员分界管理增置县

    丞主簿等官以尃防修五年河水泛溢东西岸漫

    决者四六年 怡贤亲王奏拓筐儿港旧坝阔六

    十丈展穵引河改筑长堤七年疏浚[贾家沽]道分

    减既多消泄亦畅故坝门以下河水安流而河西

    务一帯距坝稍逺山水暴至遂复漫决上厪

 圣懐发帑遴员授之方畧于河西务上流之青龙湾建坝

    四十丈开引河而注之[七里海]仍展挖宁车沽河

    导[七里海]水而泄之[北塘]口上下分消区画尽善

    运道民生均获宁谧而所费帑金已不下六十余

    万矣

   淀河 在天津县北五里永定子牙清河之会流也

    自河头至[丁字沽]入北运河长四十里淀水浩淼

    至此始有崖岸故名河头

   东淀 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

    西亘一百六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十里

    不等葢七十二清河之所汇潴也永定河自西北

    来子牙河自西南来咸入之

   永定河 亦曰卢沟河亦曰浑河亦曰桑干河永定

    之名

圣祖仁皇帝所命也明外史河渠志桑干河发源太原之天

    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有金龙池者浑泉

    溢出是为桑干东下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

    雁门云中应州诸水皆会穿西山入宛平界东南

  至看丹口分为二其一东由通州髙丽庄入白河

  其一南流霸州合易水至天津[丁字沽]入漕河是

  河过懐来束两山间不得肆至都城西四十里石

  径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元史名

  曰小黄河以其流浊也金史礼志大定十九年有

  司言卢沟河水势泛溢啮民田乞官为封册神号

  特封安平侯建庙河渠志大定二十七年宰臣以

  孟家山金口闸视都城髙一百四十余尺倘遇暴

  涨其害匪细若固塞之则所灌稲田俱为陆地种

  植禾麦亦非旷土上是其言遣使塞之二十九年

  以渉者病河流湍急诏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

  明昌三年三月成勅命名曰广利即今之卢沟桥

  也元史郭守敬传至元二年授都水少监言金时

  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

  出是为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

  干顷其利不可胜计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流通

  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师之漕又言当

  于金口西预开[减水河]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

  防涨水突入之患帝善之明宣宗实録戸部侍郎

  王佐言通州至河西务河道浅漕船动以千计兼

  四方商旅舟楫往来无港汊可泊张家湾西旧有

  浑河若加疏浚近京一二十里更使充广潴为巨

  浸令可泊舡公私两便上命都督冯斌等审视七

  年冬斌等以图进上以其役重大姑止固安县志

  桑干河自卢沟下流入县境明嘉靖初徙县北十

  余里东流至县东纪家庄北分为二万歴中又徙

  县西十余里东南流径黄垈之北而东南入霸州

  界寻又徙县南城堤下后复徙北

本朝顺治十一年由县西宫村与清水合流而南入新

  城界永清县志明万歴三年抚臣王一鹗修筑河

  堤延袤五十余里障水东流三十三年复抵县界

  直逼城垣

  本朝顺治八年徙固安迤西七十里与白沟河合流

    霸州志明正徳初在州南门外嘉靖中徙州城北

    后徙固安北十里铺其支流则自半壁店李家口

    绕州东北境由铺疙疸白坟采木营逹信安

  本朝顺治中每决于固安之叵罗垈由州治西城北东

    入清河后更决于新城之九花台南里诸口而州

    城之西南竟成巨河矣康熈戊辰仍从善来营入

    玉帯河俗谓之霸州河按卢沟亦曰黒水河水色

    最浊其急如箭东决则西淤倐忽迁改前人谓之

    无定河自元歴明冲啮奔溃屡修屡决迄无宁岁

    康熈三十七年三月我

圣祖仁皇帝轸念郊圻亲临视阅命抚臣于成龙大筑堤堰

    疏浚兼施自宛平之卢沟桥至永清之朱家庄汇

    狼城河注西沽以逹于海延袤二百余里广十五

    丈五月工告成

赐名永定河

勅建河神庙

御制碑文以记之自是湍水轨道横流以宁三十年来河无

    迁徙此从古所未有也帷是下流入淀之后水涣

    泥停积渐阗淤蒙

圣祖谕屡下毋令壅碍清流而该管分司衙门唯事修防

    不加疏导淤而南信安胜淓等淀变为髙原复淤

    而北策城新张诸泊垫为平陆骎骎乎及于台头

    与子牙河会壅阏清流几无逹津之路矣雍正三

    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

 上谕令引浑河别由一道入河毋使令入淀大哉

 王言已揽河道全局而居其要矣葢淀泊之用有翕受之

    功亦有停蓄之利众流竞趋汇为巨泽容与荡漾

    有以缓其奔突之势然后安流弭节而去则其冲

    易受而其患易御正定顺徳广平之有南北二泊

    犹顺天保定河间之有东西二淀皆天地造设自

   然之妙纳众流而节宣之不使之一往冲突而不

   可御也西淀之水会为一河分为三汊而汇于东

   淀南泊之水注于北泊北泊之水出滏阳之道合

   滹沱之流亦由子牙一河归于东淀则东淀一区

   所以蓄直?全局之水游衍而节宣之乃永定浊

   流阗淤梗噎于其间则上流之泛滥者将安归乎

    怡贤亲王钦遵

谕旨于郭家务改河东行复开下流之长甸河引径三角

   淀而注之河头与清河会周筑三角淀围堤以防

   其北轶又以河性善淤奏明逐年挖浅俾河流不

   致迁徙筹划可谓尽善而河官锢习不利于挖浅

   而利于筑堤改河之后堤日增髙而河亦与之俱

   长长甸河淤塞絶流三角淀所余无几于是散漫

   南行头道河二道河皆成断港剩有杨家一河若

   经汛之后再淤而南则清水无路归津侧注于杨

   栁青一帯而浊流复从而迸注之其不至穿运而

  过者几希此目前之大患全局之深病也为今之

  计唯疏穵长甸导之东注河头南岸接筑长堤至

  杨家河而止虽不能必其不再淤而旋淤旋穵是亦

  可暂为补救矣

   按永定浊泥善肥苖稼凡所淤处变瘠为沃其

   收数倍泾水之富闗中漳水之富邺下不是过

   也河所经由两岸洼咸之地甚多若相其髙下

   开浚长渠如懐来保安石径山引灌之法分道

   浇溉则斥卤变为肥饶而分水之道既多则奔

   腾之势自减从髙而下自近而逺一河之润可

   及十余州县此亦转害为利之一竒也唯在任

   事者不避劳怨持议者不惑浮言则郑国史起

   之功安在不复见于今日乎

 清河 即淀池之经流也其派有三分自会同河之

  [三汊口]径台山而北出纪家淀而东入胜淓河者

  此西派也由赵家房径托莲泊出郭家洼会胜淓

   河者此东派也由下马头径崔家房入[张家嘴]过

   任家庄径左家庄泊归石沟河者此南派也沿大

   堤而东径西马头堂头左家庄会石沟河则其支

   流也胜淓石沟二河总归台头一河经羊粪港而

   出杨家河杨家河至[三汊口]计长一百四十里自

   永定下流入淀胜淓河淤而东西二派无下口张

   家嘴淤而南派无正流唯沿堤一支寛不过二三

   丈深不过五六尺何以容西来泱漭无涯之巨浸

   乎雍正三年自崔家房以东泱堤九处各数十丈

   文安城郭宛在水中 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开胜淓河十七里而东西二派下口遂通穵

   [张家嘴]河五里而沿堤一支分流北注又于上流

   疏浚中亭河四十余里自口头对岸之下河门分

   引玉帯河水入台山河其下流石沟台头淤浅之

   处槩行捞穵数载以来清流湍驶堤防晏如霸保

   文大之间禾黍丰而稉稻熟民享乐利皆

圣主勤恤之徳 贤王治淀之功也

    按以上诸河经由泊港菰芦丛生苲草宻布壅溜

    停汛易致淤浅浅阻之后舟楫不行复成断塞

    虽分隶河道统辖而该管汛员唯知保守堤工

    至于淀之通塞河之淤畅俱在茫茫积浸中为

    考成所不及谁复过而问之殊不知淀河一塞

    分消无路西来之水并注堤下一遇积雨暴涨

    顷刻寻丈虽有人力将安所施故防堤而不浚

     河非计也今中亭河苦浅赵家房河苦淤张家

     嘴未逹于淀泊沿堤一河自堂头以下至坝嘴

     头亦苦浅石沟通胜淓一河苦隘胜淓至台头

     一河苦浅计其丈里非水涸时兴大工随宜疏

     浚不可

   会同河 一统志在霸州南十三里又名苑口河本

    玉帯河也自保定县流入州界又东北曲折行可

    十里为善来营北岸有浑河口又东可五里为苑

  家口又东五里为蘓家桥河流至此分为三道即

  所谓[三汊口]也册说玉帯河至本州岛境会浑河东

  下名会同河分二支俱流经文安县境散入石城

  等淀本河正派至州东无梁阁名邉家河又分一

  支入永清县界名信安河其正流曲折而东入文

  尔诸淀又东径东安县界为吕公河按会同为玉

  帯之下流出自西淀之茅儿湾至霸州而拒马桑

  干胡良霸水皆会焉故名会同河今诸河俱已改

  流唯栲栳圏一河南北相望即中亭河也首尾皆

  淤断而会同河身寛不逾二十丈或十五六丈总

  会顺天保定正定三府西山一帯三十余河之水

  势不能容则荡击为暴决何家道口决鹿疃决下

  武各庄决保定县几无虚岁雍正五年中亭河开

  通分流北去玉带之水十减二三但河身本浅于

  正流而新开之牤牛河自西栲栳圏会入挟拥泥

  沙复加阗淤则浚治之工有不可一日缓者其会

    仝下流之信安河已成陆地即胜淓至辛张径禇

    沽[东沽]二港逹王庆之一支名吕公河者亦无河

    形唯余台头一派为正流则上自石沟下至杨家

    河通塞淤畅所闗甚巨此河道全局之利害也

   中亭河 亦名新挑河一统志在霸州南八里绵亘

    数十里按此即古中亭河也亦曰栲栳圏河康熈

    三十八年

圣祖命河臣王新命开挑上接十望河下入台山河分减玉

    帯河水势发帑筑堤上下各六工上六工距河稍

    逺以护州治下六工缕河为堤以田庐增设州

    判一员管理每岁按里出夫随时修补后浑河淤

    至胜淓下流遂塞而十望河自张青口来者为白

    沟流沙垫淤上流亦断自是堤工残废而下六工

    无复遗址与积淀相连雍正三年 怡贤亲王奏

    开中亭十望二河四年中亭河工竣十望河以积

    水未开五年大水难以兴工遂罢十望之役自口

  头对岸之下河门挑引河一道分玉带河水而注

  之中亭河增设吏目一员分汛防修七年州判陈

  起唐捐赀修筑下六工堤长四十里

 西淀 跨雄新数邑之境既广且深西北诸山之水

  皆汇焉北自雄县来者曰白沟河拒马之下流也

  拒马发源易州广昌之涞山至房山铁锁崖分为

  二派一派东入涿州过新城而南挟河琉璃河广

  阳盐沟诸水白玉塘西域寺甘池诸泉皆入之一

  派南入涞水经定兴而东易州之濡水武水白杨

  虎眼梁村马跑诸泉及遒栏河女思涧子庄溪诸

  水俱来会之二派合流为白沟河入柴伙淀西自

  安州来者曰依城河曹河徐河一亩鸡距方顺龙

  泉诸水之所会也徐水出五回岭经满城至安肃

  而曹水会焉一亩泉出满城东南余小泉以百数

  鸡距红花名最着流经清苑城南至粮河桥而方

  顺水来会之方顺即曲逆河祁水之下流也五云

  石臼二泉流为放水河五郎河入焉流径石桥村

  至粮河桥与一亩泉会流径新桥而满城之龙泉

  河自南来入之至善马庙与徐河合流为依城河

  入杂淀西北自安肃来者曰雹河源出石兽岗灌

  河入之由新安之黑龙口归杂淀新安三面皆水

  唯城北为干土而地处容城下流雨潦南下则大

  溵淀一帯尽为邻壑墟里萧条最称贫瘠雍正三

  年 怡贤亲王奏请于三台村开引雹河径小王

  营尚村之北至南河头入焼车淀南岸筑堤建闸

  以禆节宣堤内大溵淀数百顷皆引流种稻屡获

  丰收泽国已成乐土矣南自髙阳来者曰猪龙河

  唐沙滋三水之所会也唐河原名滱水源自山西

  灵邱入唐县为唐河横水自西北来会居民引以

  溉稻直逹下素町畦相望经曲阳之镇里髙门所

  溉尤多南入定州而白龙泉复来会之王谦王耨

  等村傍河皆圩岸也沙河来自山西之繁峙入曲

  阳界合平阳河南流阜平之当城臙脂二河行唐

  之郜河咸会焉其上流亦名派水经新乐歴定州

  沿流多资灌溉滋河发源山西之枚回山经灵寿

  为慈水七祖寨坌头大明川壅流可田入行唐之

  张茂村伏焉至无极南孟社而复出遶县北旋经

  深泽之龙泉固沃仁桥疏流成渠皆天然水利也

  三水颇称巨流毕会于祁州之三岔口为猪龙河

  径博野蠡县髙阳而入白洋淀猪龙河水性湍急

  奔腾最难捍御雍正三年决柴淀口而东溃蟆

  蝍口古堤直冲鄚州驿路十里浸为巨泽 怡贤

  亲王亲歴相度疏通猪龙故道决口始塞驿路复

  通然下流归淀之处河道纡回停沙壅溜易致横

  决复令清河道王纮于出岸村开挖引河十里至

  孟仲峯出口东岸筑二坝以防其轶西岸截沙嘴

  以顺其流然后安流入淀又于放水口斜筑长

  堤以御倒漾蟆蝍口残堤数十里亦一例加修

  以为重障于是猪龙顺轨濒河田畴比年丰稔但

  自祈州以下岸土挟沙最易坍颓岸坍则堤无所

  附宜于顶溜扫湾建筑挑水迎水等坝护岸以固

  堤根其下口归淀之处近有淤沙涨起抵阏河流

  亦宜开穵以顺水势

 赵北口 居西淀之中旧有石桥八座白洋诸淀之

  水皆由桥下东流实西淀之咽喉也而石桥卑隘

  碍流雍正三年 怡贤亲王奏请易之以木升髙

  加阔又增建三桥俾积淀之水畅然东注但白沟

  浊水自北而下出河门而横截清流至药王行宫

  前河形抝折土人谓之鹅脖所谓咽喉已通而胸

  膈未利也雍正四年委员挑穵经汛而其淤如故

  盖白沟涨时近自诸山而下推拥泥沙所至填淤

  四十里之柴伙淀变为桑田者什三四矣不加浚

  治则西来诸水泛溢无归若岁岁涝穵是劳费无

  已时也浑流入淀其害往往而然欲为一劳永逸

  之计必不使之入淀而后可查白沟故道行于淀外

  自龙湾而东径道务马务头洪城出张青口河形

  宛然宜疏浚深通导白沟之流复于故道塞其入

  淀之口然后将河门浅阻鹅脖抝折之处尽行挑

  穵如此则清浊分流淀清而河亦畅矣

 子牙河 在大城县东亦名沿河大城县志沿河自

  河间县之龙华桥转入县西南二十五里之马村

  东北流径十里湾自南而东径白洋渡四呈口至

  县东二十五里汇黑龙港河亦名交河从而北折

  绕县东十二里赵扶村又北径子牙村故名子牙

  河亦名盐河册说盐河在县南十里自河间流入

  分二支一西北流入文安县石城淀一北流又分

  三支西一支入文安黑母淀东一支入大小窝口

  中一支入霸州文尔淀汇于武清县三角淀入白

  河按子牙河总会南北二泊滹诸水终以滹沱

  为经流其湍悍迅激浑浊冲垫性与余河异水经

    所云右出为淀北为濊口者是也伏秋汛发奔腾

    涌溢河间以北静海以南皆被其害康熈三十九

    年

圣祖仁皇帝亲阅河工

特授方畧

颁发帑金于献县河间东西两岸髙筑长堤西接大城东接

    青县静海各二百余里又于广福楼之焦家口开

    新河一道东北至贾口入淀特设分司一员董其

    事令河间府同知分辖增置县丞主簿等官専汛

    防修自是河大青静之民始有宁宇矣嗣后雍正

    三年分司不得其人河员怠于其职堤多溃决

    怡贤亲王奏准动帑修筑又奏请撤回分司归天

    津河道统辖

     按子牙河至王家口入淀之处分为二派一派

     西流径文安土桥村至赵家庄又分二支西支

     抵文安大堤而北至龙塘湾北支径三滩里至

   张官营抵石沟河往往横截清流兼为堤防害

   一派东北流径瓦子头断堤村岳庄庄头村过

   王家泊抵台头会清河而东雍正三年经 怡

   贤亲王奏请障其西流约束归一四年令清河

   道王纮相度工费及汛水过后西支自淤正流

   俱由瓦子头一支而庄头村南旧有私河一道东

   由陈家泊归独流大坑急溜冲刷遂通舟楫此

   亦水自遂其东下之性非人力所为然顺而导

   之再加疏浚俾全河之势尽归大坑则台头一

   河无复浑浊之扰清水可以畅流矣再子牙河

   新河入淀之处东西相距二十余里两河之堤

   南连而北缺两堤之间村落数十地皆肥羙但

   北面无堤每遇二河涨溢淀水倒漾则数十村

   落皆在水中而河员犹守两堤唯谨幸获无虞

   则自以为功此如防盗者守墙垣而开后戸盗

   入胠箧发匮而去垣墙守者犹廵警彻夜此何

   为者也故北面之堤断宜接筑查王家口村南

   东岸有古河一道名三家淀河縁东堤出瓦子

   头桥下迤?东北与新河合而入淀虽己淤浅

   河形宛然若挑挖深通亦可分正流之涨挑河

   之土即用以筑堤补缺成围围内之地分别髙

   下疏列沟塍于西南建闸引溉东北泄而出之

   一举而河堤两成营田亦就矣再查新河形势

   由西南而趋东北从髙就下直注独流大坑甚

   为径捷但河身浅狭堤岸残缺若深浚而坚筑

   之于焦家口分流之处建挑水坝逼子牙之溜

   移入新河刮刷愈深则王家口以上无羡溢之

   虞即台头一帯亦免垫淤之患矣

 千里长堤 起清苑县界讫献县之臧家桥周回于

  顺天保定河间三府之境长千有余里沿河绕淀

  为数十州县生民之保障康熈三十五年大水多

  漫决坍頺我

圣祖轸念郊圻颁发帑金

命河臣王新命徧行查勘一例加修增设县丞主簿等官管

    理堤固河平民享乐利者二十余载雍正三年大

    水漫决尤甚存者亦大半残缺四年

 上命怡贤亲王委员领帑画地修筑加厚增髙统于是秋

    告竣奏隶河道统辖董理责成工程日以坚固迄

    今六载髙下丰稔濒河近淀州县井闾皆歌乐土

    焉

   滹沱河 源出山西代州繁峙县太戏山流经太原

    盂县北始入直隶平山县北又东径灵寿县南入

    正定县界周礼职方氏并州川滹池战国策赵攻

    中山以擅滹沱汉书郡国志蒲吾注永平十年作

    常山滹沱河蒲吾渠通漕隋图经魏改为清[宁河]

    唐书五行志永淳二年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

    暴溢害稼开成元年七月镇州滹沱河溢害稼堤

    防考宋天圣间曹马口堤壊寻复修筑金史河渠

  志滹沱河大定八年犯正定命发民夫缮完堤岸

  元史河渠志延佑七年正定路言正定县滹沱河

  北决堤寖近城每岁修筑闻其源本微与冶河不

  相通后二水合其势遂猛唯辟冶河自作一流滹

  沱水十退三四正定府志明成化八年由正定出

  晋州紫城口南入宁晋泊正徳十三年紫城口淤

  塞浅漫分为二股一股仍由宁晋泊一股东溢由

  束鹿鸦儿河入深州界遣夫于湼盘集迤东修筑

  堤岸障东溢之水归宁晋故道工甫毕而秋水涨

  将南流仍并东行入束鹿界嘉靖十一年遣太仆

  卿何栋相视回奏晋州地形西髙东下水性就下

  遂失故道议于藁城张村起至晋州故坝止厚筑

  长堤障归故道不果其后径州南闗外

夲朝顺治十三年又南徙由藁城南彭村径晋州周头

  村北钓鱼台龎家庄胡士庄寨入束鹿百尺口桥

  至冀州归清水河并行按滹沱水急流浊所至填

   淤自入宁晋泊滏沣水道俱受其壅塞雍正三年

   东徙决周头村直冲束鹿环城而流弥漫四野四

   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勘束邑官民吁请障归故道仍入宁晋泊 贤王以

   泊乃三郡河流汇归之地有翕受节宣之功岂可

   复听浊流淤塞致众水无归涨溢为害乃亲行相

   度得旧河一道由木邱南至焦罔入滏河委员自

   第四沟开挖一路疏浚深通于周头筑坝障其东

   下而导之南流自是束深无冲溃之虞泊水免淤

   塞之患矣

    按滹沱之在山西夲非巨川至平山合冶河而

    始大冶河一名甘陶河源自山西平定州之松

    岭流至平山初不与滹水相通元初凿而合之

    其势遂猛延佑间引辟冶河害已减半后冶河

    下流渐塞复入滹沱岁有溃决之患皇庆中议

    复之而未果 怡贤亲王于敬陈畿辅西南水

   利情形疏内奏请塞冶河入滹之路循其故流

   加以挖浚引入洨河诚为一劳永逸之计

 滏阳河 亦名滏水源出磁州神麕山东北流经邯

  郸县东三里会渚沁二水册说渚河又名塔水在

  邯郸县南五里发源紫山径城西南入滏阳河沁

  河在邯郸西一里发源紫山径城西入滏阳河寰

  宇记滏阳县滏水源出县西北鼓山南岩下泉源

  奋涌若釡之掦汤故以滏口名之其水冬温夏冷

  元史郭守敬传守敬面陈水利四事其四磁州东

  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

  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明外史河

  渠志滏阳河旧在任县新店村东北源出磁州径

  永年曲周平乡至穆家口会百泉等河北流明永

  乐间漳河决而与合二水每并为患至景泰间又

  合漳冲曲周诸县沿河之地皆筑堤备之成化间

  旧河淤冲新店西南为新河合沙洺等河入穆家

  口亦筑堤备之一统志旧滏河在鸡泽县西自永

  年通水闸北流经此又北逹平乡县入宁晋泊旧

  道纡曲不能容常溃决为民患

夲朝康熈七年知县姜照挑浚新河以导其流自冯郑

  村至亭自头长二里许六方等村永无水害按滏

  阳河旧合漳流故多冲溢今漳水东徙经魏县元

  城抵馆陶入卫不与滏合滏水独行贯宁晋泊而

  出至衡水县界滹沱河出焦罔合流径冀州武强

  献县河间青县大城入淀名子牙河其支流自完

  固口径杜林镇抵青县之鲍家嘴入南运河近己

  淤浅唯子牙一支为巨津焉自宁晋泊以上滏水

  所经州县多引流种稲沿河闸座甚多而磁州之

  民欲专水利以致下流稲田多废争讼累岁不休

  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称查广平府旧志磁州

  属广平路领成安今成安现隶广平则磁州夲非

  豫属明矣请将磁州改归广平府则滏阳一河全

   由直隶统辖均水息争同安乐利矣奉

旨怡亲王奏请将磁州改归广平府管辖以収滏阳水利

 稽考志书相度地势援古证今俱为符协似于广郡一

 帯民田大有禆益着九卿会议具奏嗣经戸部议覆应

   如所请行自是广平以下均沾河润各州县营田

   多至二千余顷从前斥卤尽为稲乡矣

    按滏河堤岸例系濒河村庄修筑工多力寡难

    免溃决应照千里长堤之例将该州县所有堤

    工丈尺查明按通邑里甲摊派均修造册存案

    永着为令工少人多自成巩固矣出泊以下水

    势倍増会以滹沱湍悍之流所有民堰难资捍

    御雍正八年衡水堤决溢流直犯青县可为寒

    心应将臧家桥以上直至衡冀一帯民堰令地

    方官查估动帑增修工竣仍照千里长堤例令

    民间年年修补

  宁晋泊 一名胡卢河在宁晋县东南自隆平县流

  入又东北入冀州界宋史河渠志熙宁八年发夫

  增治胡卢河旧志在县东南二十里东西径三十

  里其上流即漳水与滏水合流汇大小羣川注此

  土人称为宁晋泊即北泊也洨河冶河沙河泲河

  槐河午河李阳河七里河滏阳河咸入焉自滹沱

  河南徙由贾口而入淤塞滏河故道三十余里水

  无所泄遂冲决洨口营上等村而东注水口河身

  亦多浅溢雍正三年滹沱东徙不复入泊四年

  怡贤亲王奏请开穵自黄儿营至营上村一路展

  寛浚深泊水始得畅泄

 大陆泽 一名广阿泽在任县土人谓之张家泊元

  和志大陆泽一名巨鹿在县西北五里东西二十

  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菱莲鱼蟹之类充牣其中即

  南泊也百泉牛尾野沣沙洺刘累程二寨圣水顺

  水蔡马栁林等河咸入焉北有穆家口河泄之于

  北泊东有鸡爪张滋等五沟泄之于滏河县志弘

   治时溷水汹洚九河举发冲决堤防下流隆平县

   淤窒壅塞者四十余里隆平巨鹿均被其害而任

   县居多嘉靖六年发正定顺徳二府夫役同浚之

   自穆家口至羊毛圪塔四十里深广各丈余水得

   其性隆巨复膏壤而任之水患亦息

 夲朝顺治十八年重浚日乆堙塞而五沟亦淤其三祗

   有鸡爪张滋不絶如缕有所受而无所泄伏秋涨

   溢为濒泽居民田庐害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勘委员开穆家口河长四十里挑河之土即以夹筑

   长堤导泽水而注之北泊其鸡爪等沟亦加疏涤

   于是水患既除水利亦兴邢家湾南邉家庄北引

   流种稻营田数百顷

    按南北二泊正定广平顺徳三府之水会也西

    帯重山二十余河之水建瓴而下每遇伏秋之

    际千岩飞雨万壑悬流若无二泊为之翕受而

    节宣之其奔冲横溢为何如哉故南之有南北

   二泊犹北之有东西两淀皆治水者所当加之

   意也滹水尝入北泊塞河口而环泊州县受涨

   溢之害者多年漳河合滏溷入南泊而穆家鸡

   爪等河塞遂致中满旁溢任隆之民坐受其浸

   今年滹漳逺徙 贤王施疏瀹之功州郡享平

   成之利此千载一时也然二水之故渎尚存浊

   流之迁徒靡定既可以不袪而去讵难于不引

   而来且前明之世有障滹沱而归宁晋以为故

   道者矣有请浚穆家口仍俾漳滏会流者矣或

   暂免一方之害或微规目前之利而不知统计

   全局之利害其贻患不仅在一时也故谨着之

   又按入泊诸水自洨沣百泉牛尾圣水等河恒

   流不竭外其余春夏每多枯涸然前人载之图

   志设有桥座盖以为摄水归泊之道也雨集山

   涨由此胍分缕析而注之大泊之中田间无宿

   潦焉其为功也大矣有司不知浚治或反听民

    占耕一旦山水暴来则奔腾四野为田畴害雍

    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明委员查勘酌量疏通

    五年复檄行各地方官随宜浚治毋得听其堙

    塞而有司具文视之不知奉行八年秋雨多水

    溢环泊十余州县皆罹其灾上厪

圣懐遣官发帑徧行赈济既过之后官民晏然又复不以

    为事昔陆陇其为灵寿令令民挖浚[卫河]其始

    颇有怨言以为开无水之河徒劳民力陇其不

    顾卒成之已而霪雨水大至赖此河宣泄遂以

    有秋至今民犹懐之此贤逹之逺见也 怡贤

    亲王于通州武清地方开挖鳯河于香河寳坻

    地方开挖窝头鲍邱二河于良乡涿州固安霸

    州地方开挖牤牛河収摄野潦俾有所归数载

    以来民享其利

  鳯河 名胜志鳯河水一渠从西流至鳯窝村虽隆

   冬冱寒水亦不冰东安县志在县东北四十里鳯

   窝村其水自县西北草桥来又南流过县之漂流

   淀又南入武清三角淀其形如鳯此鳯河所由名

   也按鳯河之源在

  南苑中流出东南隅自回城而东涓涓一帯东南流

   至武清之堠上村河身深广以下填淤断续一遇

   伏秋雨潦散漫无归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欲加疏浚而来源微细不足以为恒流查有

   凉水河一道发源水头庄贯

  南苑出仁桥东流至髙各庄东北流抵张湾入运

   乃奏请于髙各庄分流南引至堠上入鳯河故道

   一路挑挖过双口抵青沽港入淀河仍于分流之

   处各建一闸水小则闭东闸启南闸流入鳯河水

   大则闭南闸启东闸泄入运河次年河成宛平漷

   县武清东安一帯积潦尽消桐林牛镇三间房等

   处开渠引水各营田数十顷唯闸座未建毎年筑

   坝蓄流以资灌溉

 牤牛河 在良乡县东南盐沟广阳二河之会流也

  盐沟源出宛平县龙门口东南经县东南陶村即

  古福禄水也水经注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

  小广阳西山东径广阳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

  水出西山东南流径广阳故城南东入广阳水按

  盐沟广阳二水至良乡县城东南合流为三义口

  南流至任邨西南入大清河一遇伏秋山水涨发

  奔腾冲突故土人谓之牤牛河良涿固霸之间累

  被其害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请于任邨之南

  开挑新河东南径涿州界东径固安县西北循卢

  沟河故道南径霸州之南孟等邨东南抵西栲栳

  圏入中亭河长二百余里自是奔突患息野潦有

  归四州县秋禾皆获丰稔

 窝头河 即苍头河一统志在香河县西北二十里

  上通牛拦山水窝头庄水下通三路堤口一由李

  家园坑堤口入北呉村一由明星堂坻口入甘十

  八堤口一由东凌庄尹家河沙务庄张家灰店南

  呉村牛家屯入扳罾口运河按此河水本无源伏

  秋汛发众流会于窝头径香河县百家湾东与渠

  水合流东径七里庄入寳坻县界东过城南之西

  石桥至王补庄与鲍邱河会

 鲍邱河 源出宻云北山径三河县之夏店东南径

  虎将庄入寳坻县界东径县北齐河务萧家堼东

  南至王补庄与窝头河会过林亭口[张家庄]至周

  家庄东南径尹家庄又东由八门城入蓟运河

   按二河原无恒流上受通州三河雨潦之水泛

   溢而下下流淤塞断续无路消泄香河首受其

   浸而寳坻地形如釡一遭淹没经年不涸为害

   尤剧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亲歴相度奏请疏

   通窝头河自百家湾起鲍邱河自鱼桩起分道

   挑挖或循旧流或取直径遶县之南北皆会于

   王补庄其八门城出口河身浅窄纡曲乃自林

   亭口别开直河一道至尹家庄寛江入蓟运河

   寛深畅利数年以来香寳田畴髙下皆稔无泛

   溢之患矣此外古河故渎所在多有与鳯河近

   者有古龙河与南运河近者有古漳河阜城交

   河之境有古清河与滏河近者有滹沱故道深

   冀等州衡武等县皆有之又武强县有龙治河

   衡水县有古盐河枣强县有黄泸河清丰南乐

   等县有马颊朱龙二河其它不及悉载此等古

   河虽无来源皆堪行水而沿河小民贪图微利

   往往占耕为业或地处下流曲防拦截以致脉

   络不通一旦雨水聚汇则横溢而出共受其浸

   夫王政之大者莫如尽力沟洫直隶沃野千里

   川流百道而霖雨偶多则平陆行舟此无沟洫

   之故也 贤王开疏四河以着明效因以风示

   有位欲其则效奉行凡各属所有古渎旧港因

   势乗便酌量开通其过沟洫逺矣近泊者导之

   入泊近河者导之入河近淀者导之入淀委曲

   贯通流而不窒则潦水各有所归何至弥漫为

   害留心民瘼者幸加之意焉

 京东诸水不于天津归海故自别为一局其经流之

  大者莫如滦余若石河汤河洋河潮河清水河陡

  河皆独行赴海其它枝津别派附巨川而朝宗者

  数十百道详己见于山川矣不复具列取其曾经

  修浚有闗民生利病者着于篇

 蓟运河 一名潮河乃沙河沽河泃河淋河黄颁诸

  水之会流也寳坻县志潮河在县东二十里自三

  河县流入至县东北三岔口与泃河及蓟州之沽

  河会流曰运粮河一名白龙港又东南至县东九

  十里名丰台河亦名懐襄河共南流过梁城所芦

  台抵[北塘]口入海又考蓟运河源出迁安县三台

  营会遵化诸山泉之水俗名沙河径遵化州城南

  西南流至张七各庄折向西流径水门口汤泉自

  西北来入之又西南入蓟州东界淋河合兴龙口

  之水自北来会焉又西南至南河庄蓟州北山诸

  泉水来入之径城南五里桥迤逦西南流径上仓

  折向南流至下仓折向西流至嘴头村泃河合周

  村黄颁等河自西北来会之至白龙港入寳坻县

  界淤泥河自西南来入之折向东南流径新安镇

  至小河口小泉河合蓝泉水自北来入之径曹家

  口头折而南至于家口头迤逦西南流至大沽庄

  复折而东南至王家庄又折而西径长亭店复折

  而南径八门城迤逦东南流至盛家庄还乡河北

  支自东北来会又东南至[江潢口]还乡河南支自

  东北来入之径梁城所北分流环城仍合于城南

  又东南径芦台军粮城会天津新河入海

   统按蓟运河源髙派繁河形曲折每泛发涨溢

   溃决堤岸淹没田庐而寳坻地势最下受害尤

   剧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请筑堤起自三河

   县之料马庄迄于寳坻县之[江潢口]长一百八

   十余里屹然髙厚居民以为保障焉又以堤内

   地洼西北一帯村庄雨潦停积毎妨耕稼委旧

   令程璇相度于鲁沽庄建石闸一座长亭庄建

   涵洞一座又于张头窝建涵洞一座潮汐通流

   民间得以汲饮兼资灌溉雨水过多则泄而出

   之从此寳坻永离昏垫比年丰稔称畿东乐国

   矣

 还乡河 即浭水亦名环香河源出迁安县泉庄黄

  山之麓一泉涌出汇为方塘澄碧中喷珠累累西

  流成河水势甚驶至岩儿口入丰润之东北界又

  西径五峰头至韩家厓头迤逦西南流至洼答村

  折而南径东马庄又折而西径丰润城北迤逦西

  南流至张官屯入玉田县之东南界又西南至蛮

  子营沙流河自北来入之径鸦鸿桥至运河头复

  折而南自此河身顿狭斗折蛇行至赵官屯分为

  二股一西南流径橡子庄牛见头至盛家庄入蓟

  运河一南流径九丈窝丰台镇至[江潢口]入蓟运

  河方舆纪要浭水一名还乡河或谓之云浭水燕

  山丛谈凡水皆自西而东此水独西俗谓之还乡

  河水利备考明初用遮洋舡从直沽出海转饷蓟

  州天顺二年开直沽河岁乆复湮嘉靖四十五年

  诏浚丰润县还乡河转运太平等寨军饷于北齐

  庄张官屯鸦鸿桥特设三闸以潴水焉按还乡河

  源非甚巨但近自北山而下夏秋雨集诸山水潦

  一时迸注而鸦鸿桥以下河窄流纡不能骤泄则

  溢出为田畴害东决则淹丰润西决则淹玉田雍

  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于刘钦庄王木匠庄河流

  甚曲之处各开直河一道与旧河两处分泄沿河

  堤岸逐加修筑其橡子庄牛见头一帯出口河身

  亦浚疏寛深沿河沮洳之场皆成膏壤矣

 塌河淀 一名大河淀即北运河筐儿港藉以蓄泄

  者也旧隶武清县今改隶天津县一统志在城东

  北四十里周百里按此淀上无来源下通潮汐以

  陈家沟[贾家沽]二河为出纳焉南北广十五六里

  东西长二十余里东南有小河一道出西堤头径

  城儿上入[七里海]

 [七里海] 即北运河青龙湾藉以蓄泄者也一统志

  在寳坻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汪洋如海为县巨浸

  按[七里海]亦无源之水也地形洼下聚潦归焉海

  之西北为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甸又北为香

  油甸海东南为曲里海雨多水汇则极目无涯旱

  干之年诸甸皆涸唯[七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

  通[北塘]潮汐往来水常不竭然亦盈盈浅瀬而已

  沽道既狭舟楫贩易之所不至濒海居民采蒿子

  为粮雍正四年冬 怡贤亲王查歴至此恻然悯

  之五年委员开挖宁车沽河起自淮鱼甸逹于北

  塘口长四十里拓浚深通估帆来往小民生计赖

  以纡焉

   按荒政要览有言古之立国者必有山林川泽

   之利川主流泽主聚川则从源头逹之泽则从

   委处蓄之川流淤阻其害易见人皆知浚治者

   万顷之湖千亩之荡鲜知究心甚有纵豪强阻

   塞规觅小利不知泽不得川不行川不得泽不

   止二者相为体用易卦坎为水坎则泽之象也

   为上流之壑为下流之源全系乎泽泽废是无

   川也况国有大泽涝可为容旱可为蓄必究晰

   于此而水利之说可徐讲矣畿辅之内大泽有

   六曰大陆泽曰宁晋泊曰西淀曰东淀曰塌河

   淀曰[七里海]皆以止川流而蓄聚潦焉二泊两

   淀源深流长其容蓄之功易见唯塌河淀与七

   里海既无大源每多涸竭附近居民往往占耕

   为业报垦升科而地方有司不察其为淀与海

   也亦听其阻塞或反以开荒增赋为己最近年

   以来筐儿港坝口拓寛滚水浸多塌河淀周围

   田地率以水估除粮计亩受价矣然此等夲皆

   积淀偶涸成田当日若不听其报垦岂不省此

   一畨偿补耶今[七里海]年来涸减浦溆变为莱

   芜闻亦有报粮认业者寳坻地本卑洼唯近城

   二三十里为髙壤故县以坻名取水中之坻为

   义也雨水过多全恃[七里海]为容蓄不致泛溢

   成灾若乗其减涸逐渐认耕规小利而废此大

   泽所害多矣况青龙湾坝河滚水以此为壑一

   遇水多之岁田复成海又为之除粮给价岂不

   虚糜

国帑乎留心地方者当知泽之为利凡淀泊涸出之地

   毋得听民垦认不可不通行而厉禁也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巻四十六

   水利营田

  雍正三年秋直?水既赈既贷烝民既乂

天子乃临轩而咨命怡贤亲王曰畇畇畿甸非三代井亩

  之区乎平衍千里率多淤下而无一沟一浍流行而

  翕注之不逹于川乃潴在田非地利之异于古乃人

  事之未修也夫水聚之则为害而散之则为利用之

  则为利而弃之则为害仿遂人之制以兴稻人之稼

  无欲速无惜费无阻于浮议于是以大学士臣朱轼

  为辅行徧歴三辅所以为疏沦排决计者甚偹事具

  河渠志中而于其间经度髙下酌画蓄泄一切引水

  溉田之法课导补助旌叙鼓舞之方咸条列以请

指授乃遵而行之四年先之滦玉诸州邑浚流圩岸建闸

  开渠皆官为经理而工本之费借帑以给岁纳什一

  焉是秋田成岁稔凡一百五十顷有竒而民间之闻

 风兴起自行播种者若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新安安

 州任邱共七百一十四顷有竒皆于积潦停洳中随

 方揷莳尽获収获于是争求节水疏流以成永利而

 四局之设自兹起矣一曰京东局统辖丰润玉田蓟

 州寳坻平谷武清滦州迁安自白河以东凡可营田

 者咸隶焉一曰京西局统辖宛平涿州房山涞水庆

 都唐县安肃新安霸州任邱定州行唐新乐满城自

 苑口以西凡可营田者咸隶焉一曰京南局统辖正

 定平山井陉邢台沙河南和磁州永年平乡任县自

 滹滏以西凡可营田者咸隶焉一曰天津局统辖天

 津静海沧州暨兴国富国二场自苑口以东凡可营

 田者咸隶焉局各有长有副有効力委员凡相度

 估料开筑建造皆委员与地方官偕而查报地数

 花名给发农本则专责之地方官田成工讫工程工

 本胥令守土者遵前规而以时逹之水利营田府当

 是时

上方以和衷协助期地方文武之吏而

特谕贤王举劾之故以勤于田功立膺显擢者有矣一时

  守令皆慕而思奋夫官之所先民罔敢后是故事易

  集而功易成自五年分局至于七年营成水田六千

  顷有竒天心助顺岁以屡丰□秸积于场圃秔稻溢

  于市廛

上念北人不惯食稻恐运粜不时售大贾居积则贱而伤

  农于毎岁秋冬发帑収籴民获厚利向所称淤莱沮

  洳之乡率富完安乐豳吹蜡鼓相闻可谓极一时之

  盛矣八年 贤王薨司局者无所承禀令不行于令

  牧又各以私意为举废九年大学士臣朱轼河道总

  督 臣  刘于义

 奏请遣太仆卿臣顾琮乗传稽核之除距水较逺地势

  稍髙湏车戽而升者听民随便种植外其余水足地

  平无烦汲升之处取地方官永逺可为水田结状着

  籍存戸部荒废者查叅如例议设观察使二员兼以

  宪职分辖京东西督率州县开营可田地亩无力者

  贷以牛种之费秋収扣还所有旧田围渠闸洞修治

  俾无壊又设副使二员出资经理以为民倡我

皇上爱养元元与之图万世之安则营田乐利之政必将

  垂裕无疆所谓尽沟洫之利以佐平成之绩者与神

  禹比隆不可以不纪也故于河渠之后别志水利营

  田以着其实效云

 京东局

   京东辅郡负山控海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潮

   淤而壌沃诸州邑泉从地涌一决即通水与田平一

   引即至具可疏凿成田明臣徐尚寳贞明详哉其言

   之矣万歴中申相国时行特主其说以贞明兼宪职

   董其事乃之蓟州招南兵之习农者画地耕作垦田

   以亿计亩収一锺抚臣及司道方次第开报而中官

   在上左右者争言水田不便御史王之栋疏请罢役

   时行上疏极陈利便竟不可回而垂成之功废于一

  旦议者惜之雍正四年春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徧歴诸邑陟巘降原寻泉觅土以贞明之言

  为信而有征

 奏请委员营治为农民倡亩収三四石不等五年遂开

  局经理并及京西京南天津等处画界分督次第开

  种而肇端试可则自京东始

  玉田县

   袁家庄马营曲河头罗毕窝等处营田引小泉

   暖泉孟家泉黄家山泉蓝泉等河之水仍泄水于

   本河按邑境北面负山涌泉成河明臣徐贞明谓

   后湖庄疏湖可田小泉山引泉可田而潴潦泥涂

   乆为弃壌今委员筑围浚淤多建闸座以禆节宣

   田成一万八千余亩俱岁获丰収古称种玉近颂

   成金良有以也

  雍正四年县治东北袁家庄西南曲河头等处营治

   稻田共七十六顷五十三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三

  顷五十五亩

 雍正五年县治东南韩家庄西南邢家楼等处营治

  稻田共三十九顷五十亩农民自营稻田九十八

  亩

 雍正六年县治西南曲河头等处营治稻田共五十

  八顷四十五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二顷五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顷

 雍正十一年县治东南罗毕窝等处营治稻田共二

  百三顷十三亩九分

 丰润县

  横沽王兰庄刁家窝曹家泊卢各庄车道铺望林

  泊梁家湾胡家泊等处营田引陡河泥河黒龙潭

  杨家汫等泉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丰润负山帯

  水涌地成泉疏河引流随取而足徐贞明指为土

  膏腴而人旷弃可修举以兆其端者今委员筑圩

  开渠闸蓄洞引次第就理咸岁获丰稔从此扩充

  务极水力润泽丰羙之名洵不虚也

 雍正四年县治正西髙丽铺卢各庄等处营治稻田

  共一十六顷二十五亩一分

 雍正五年县治西南曹家泊等处营治稻田共一十

  八顷二亩二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三十五顷二十

  八亩

 雍正七年县治正南王兰庄刁家窝等处营治稻田

  共二十七顷八十一亩农民自营稻田共四十顷

  二十九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十一顷五十四亩

 雍正十年县治正南王兰庄车道铺望林泊老潭等

  处营治稻田共一百一十九顷七十八亩

  又王兰庄菱角泊三家淀等处营田副使光禄寺

  卿王钧建闸筑围营治稻田共五十顷

 雍正十一年县治正南梁家湾胡家泊等处营治稻

  田共一百七顷六十七亩九分四厘

 迁安县

  徐流营三里河泉庄等处营田引徐流河三里河

  黄山泉河之水仍泄水于夲河按滦河入口邑首

  受之源髙势猛引用为难然各属支河藉以汇归

  故少涨溢之患而涓滴皆农田之资徐流营山下

  涌出五泉合流入桃林河三里桥涌泉流出滦河

  又黄山之麓清泉喷涌俱夹岸可田前人论列甚

  悉今委员相度围堰渠闸随宜布列分引灌溉田

  成千六百亩次第扩充人力修而地利可尽矣

 雍正四年县治东北三里河徐流营西北云峰寺等

  处营治稻田共一十二顷七十八亩四分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泉庄营治稻田共二顷五十亩

  东南丁家泉平坡营卢沟堡磨眼泉等处农民自

  营稻田九十九亩

 滦州

  冉各庄孟家店黄家庄等处营田引泝河暖泉暨

  福山泉馆水仍泄水于本河按滦州地平而润水

  清而驶泉流萦帯土冈环遶无处非火耕水耨之

  区今先于其易者设闸疏渠莱芜悉成稉稻若逐

  加搜涤壅节宣播其利不可胜穷也

 雍正四年州治墖河沿王家店老新庄蘓家庄等处

  营治稻田共八顷十一亩农民自营稻田二顷十

  九亩州牧朱煌营稻田十三顷五亩三分

 雍正六年州治梅庄营治稻田二顷七十七亩农民

  自营稻田五十亩

 雍正七年州治西北孟家店等处营治稻田共三顷

  十九亩七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五顷三十八亩二分

 平谷县

  龙家务水峪寺等处营田引泃河及山泉之水仍

  泄水于夲河明臣徐贞明歴指京东州邑以龙家

  务水峪寺为着今按其所指委员相度置闸疏渠

  果成膏壌而相近之东髙村稻地庄亦有山泉次

  第营治以収其利昔之托诸空言者今则征其实

  效矣

 雍正五年县治正东龙家务东北水峪寺等处营治

  稻田共五顷三十五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七十六

  亩五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三顷五十亩

 蓟州

  山冈庄郑各庄马伸桥等处营田引大小海子等

  泉之水泄水于淋河按淋河纳州北各山泉至白

  龙港会泃河为溵流河源逺流长可资灌溉故后

  魏裴延隽修渔阳堰前明徐贞明指镇国庄水利

  亦可概见今先自州城东西附近沮洳之壌疏导

  山泉置闸开渠田成已五千余亩由此而南渐次营

  治利尤数倍

 雍正五年州治正东大屯庄三家店正西山冈庄等

  处营治稻田共二十顷六十四亩五分农民自营

  稻田共二十九顷四十二亩

 雍正六年州治正东三家店丁家庄正西夏各庄等

  处营治稻田共四顷五十四亩七分农民自营稻

  田共一顷九十四亩八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十三顷四十一亩

 寳坻县 今分? [宁河]县 

  八门城尹家圏下汪各庄等处营田引蓟运河潮

  水仍泄水于本河按明臣袁黄为寳坻令开疏沽

  道引戽潮流于壸卢窝等邨教民种稻刋书一卷

  详言揷莳之法载全集中盖潮水性温发苖最沃

  一日再至不失晷刻虽少雨之岁灌溉自饶浙闽

  所谓潮田也今委员疏涤旧渠建置闸洞汲引浇

  灌濒海泻卤渐成膏腴但水湏车戽而升北农以

  挽溉为苦改为蔬圃者六七现存者十之三耳

 雍正五年县治东南尹家圈八门城等处营治稻田

  共二十五顷五十三亩九分五厘五毫农民自营

  稻田共三十四顷二十八亩七分九厘三毫

 雍正七年县治东南下王各庄等处营治稻田共四

  十四顷七十九亩四厘农民自营稻田共七顷五

  十八亩七分四厘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十六顷五十三亩四分

 [宁河]县

  [东窝庄][南窝庄][岳旗庄][江潢口][林家庄][张家庄]齐

  家沽[田家庄]等处暨本城营田引蓟运河潮水仍

  泄水于本河按[[宁河]]县本寳坻县属梁城所旧治

  改置也蓟运河自北来至此分流环绕县治复会

  为一涯广流深潮汐最盛沽道颇多民间引戽以

  灌畦蔬因其地形浚渠置闸用极水利沿河数十

  村俱成稻田沟塍绣错阡陌交通宛似江乡风景

  而[芦台]一帯民利鱼盐不以沾涂自给多改为旱

  田近县营田存者尚二十七庄皆获丰稔焉

 雍正五年县治西闗东闗暨[东窝庄][南窝庄][岳旗庄]

  [江潢口]崔成庄[齐家沽]等处共营治稻田三十三

  顷四十五亩农民自营稻田四十九顷八十一亩

  一分五厘三毫

 雍正七年本城及[芦台]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二十

  顷三十九亩九分六厘

 雍正九年改旱田三十七顷一十亩七分四厘

 武清县

  桐林等处营田引鳯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鳯

  河自

 南苑流出涓涓一帯迤?而东南至武清之堠上村

  断流河身淤为平地一遇雨潦弥漫四野运河堤

  岸亦受侵啮 怡贤亲王亲歴相度将弘仁桥之

  凉水河于髙各庄分引而南至堠上村循凤河故

  道开挖入淀俾积涝有归即于桐林等村疏渠分

  引以资灌溉田成一千八百亩

 苑囿以南淀河以北行潦顺流秔稻葱郁从前所未有

  也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桐林村等处营治稻田共十八顷

  二亩五分一厘

京西局

 京西诸河皆汇于西淀淀葢宋人塘泺之遗也六宅使

 何承矩于雄鄚霸州平永顺安等军筑堤六百里置

 斗门引水种稻经始之秋以霜早不熟浮言滋起承

 矩不顾卒成之次年大稔辇秷秸进于阙下众乃皆

 服自是军糈取给水田而邉民因以富实后人言水

 利于畿甸者多称之然其遗迹已湮没无可寻求独

 以地多沮洳居民于雨多之岁秧种洿泽以希幸获

 而已雍正四年 贤王亲莅相度一切疏泉引流壅

 淀事宜

奏请报可次年开局新安始自大溵淀渐及诸邑东至

 霸州西抵满城北自宛平南及新乐凡可成田者次

 第就理町畦沟浍宛似江南风景

 新安县

  大溵淀太平庄赵家庄等处营田引雹河依城河

  及淀河之水泄水于应家淀马村河按新安三面

  皆积淀唯城北陆居而大溵等淀地势低洼容城

  雨潦之水汇注为壑岁失耕稼闾阎凋敝雍正

  四年 贤王奏开新河一道上分雹水溢流下

  归焼车淀南岸筑堤以资捍御邻水循河入淀

  永不为灾大溵等淀沮洳遂为膏壌五年委员营

  治外作围圩内疏沟渠建闸六座引用河淀之流

  秔稻徧野所収既多官为购买获利常倍贫瘠

  之区皆烝烝殷富矣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大溵淀营治稻田共一百三十

  三顷三十五亩九分三厘农民自营稻田共一十

  四顷四亩三分

 雍正六年县治东北宋家庄东南刘家庄等处农民

  自营稻田共五百五十九顷六十六亩九分九厘

 雍正七年县治西南太平庄赵家庄西北大溵淀营

  治稻田共一百五十六顷五十九亩九分农民自

  营稻田共二十七顷八十八亩

 安州

  东西垒头南北冯村等处营田引依城河及淀河

  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安州居新安上游积淀环

  绕地多圩莱自开局营田新民坐获羙利州人羡

  之相率垦洿泽引河流自行揷莳营田一千六百

  三十余亩収获甚丰虽经画未施而闻风兴起亦

  足验舆情之忻跃云

 雍正六年州治西垒头东垒头邉村南曲堤同口郝

  官南冯村北冯村韩堡村等处农民自营稻田

  共十六顷三十八亩

 安肃县

  白塔铺古庄头髙林庄南梨园等处营田引督亢

  陂及雹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考督亢之名见于

  史记北魏裴延隽营督亢渠溉田为利十倍则督

  亢疏渠引溉之利由来己乆邑志称后周以易水

  东分为梁门按雹河为南易水则梁门为雹水所

  径可资灌溉又确然可稽今开渠设闸之所即其

  处也营田以后屡庆丰登是督亢原田膴膴梁

  门水势沄沄以今方昔不啻过之

 雍正五年县治东南南梨园等处营治稻田共四十

  一顷二十一亩四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三十九顷

  一十亩二分

 雍正六年县治西北白塔铺古庄头髙林荘等处营

  治稻田共二十六顷四十七亩二分五厘农民自

  营稻田共七十八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八十顷三十一亩六分

 唐县

  明伏庄大洋村温家庄等处营田引唐河之水

  仍泄水于本河前金尹刘弁明令杨一桂俱开渠

  溉田民资其利岁乆废弛今相度地势疏渠设闸

  俾山麓平原髙下承接递相灌输数十里町畦相

  望较前经理大为详偹北山秔稻西岭云霞不惟

  景物适观亦且丰年屡庆矣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明伏庄大洋村西雹水村等处

  营治稻田共七十顷三十五亩七分五毫农民自

  营稻田共一十一顷三十三亩五分五厘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十八顷八十一亩七分五厘五

  毫

 庆都县

  髙岭村侯坨村等处营田引隍池北隆坚功涌鱼

  等泉之水仍泄于本泉河沟渠闸座随宜疏引虽

  细流涓涓而良苖懐新亦各得润物之功焉

 雍正五年县治正东髙岭村营治稻田共一十二顷

  五十三亩五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十顷四十三亩五分

 涞水县

  赤土村八岔沟等处营田引涞河之水仍泄于本

  河土人亦时引水艺稻故于拒马河自铁鎻厓向

  南分支者名之曰稻子沟河葢縁稻得名也犹经

  理未广今相度地势开渠设闸疏引以极水力我

  疆我理南东其亩俾旧治新营咸资灌溉之利焉

 雍正五年县治东北赤土村八岔沟水北村等处营

  治稻田共二十二顷二十八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十二顷四十四亩

 房山县

  广运庄高家庄南良庄长沟村等处营田引拒马

  河挟河之水仍泄于本河土人于邑西南玉塘泉

  引水艺稻但泉力无多而拒马河自铁鎻厓以东

  水势顺流兼挟河东南贯注源流盛大引用不穷

  开渠设闸随取而足十余里畦塍相望较玉塘泉

  之利更广矣

 雍正五年县治西南广润庄髙家庄等处营治稻田

  共二十顷四十二亩六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二顷

  七十二亩八分

 雍正六年县治西南南良家庄长沟村营治稻田共

  二顷八十九亩农民自营稻田共四十亩

 涿州

  茂林庄毛家屯普利庄北鲁坡等处营田引拒马

  河胡良河之水仍泄于本河按明臣徐光启言西

  北水利以涿州拒马河水可引用又拒马之北胡

  良挟河之水亦可引又州南海龙寺有督亢亭旧

  迹皆土壌膏腴之证土人于夹河引水艺稻沟渠

  圩岸且有条理今推广营治三千亩若复能扩充

  规画其利可胜言耶

 雍正五年州治西北茂林庄毛家屯蓝家营等处营

  治稻田共十九顷五十二亩农民自营稻田共四

  十八亩

 雍正六年州治西北普利庄北鲁坡泗各庄等处营

  治稻田共七顷五十一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二顷

  五十五亩

 覇州

  鱼厂村髙各庄台山平口等处营田引中亭之水

  泄村北桥下仍入于本河按州南玉帯河统汇众

  流汪洋浩瀚蓄泄维艰惟中亭支河湏水则引之

  水足则止围埝渠闸经理有法浸灌所及己获丰

  収渐次推广其利自普也

 雍正六年州治东南鱼厂村髙各庄徐各庄等处营

  治稻田共二十九顷二十三亩二分农民自营稻

  田共一十二顷一十二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十一顷三十五亩二分

 雍正十一年州治东南台山村小圏内营治稻田十

  顷又十间房平口等村营田观察副使光禄寺卿

   王钧建闸筑围营治稻田共五十顷

  任邱县

   闗城村营田引白洋淀之水泄于村后沟内按白

   洋淀为众水所汇本村旧设涵洞引以灌溉复筑

   月堤以偹不虞但地势低洼野水过多前令许毓

   芳筑堰捍御称为许公堰岁乆废弛田半荒芜今

   复整理完固并为疏浚沟渠令自近而逺递相贯

   注不惟水盈畦陇抑且润及邻疆稻麦芃芃共戴

皇仁于不朽矣

  雍正六年县治西北闗城村营治稻田共四十五顷

   八十亩农民自营稻田共四十顷

  雍正九年改旱田二十四顷五十九亩二分

  文安县

   苍耳淀李齐淀流河淀等处营田引会同河子牙

   河之水泄水于淀池按文安县为七十二河汇聚

   之区会同河自西而东子牙河自南而北至县治

   东北合流于积淀之内土人毎于濒河傍淀之处

   芟刈茭芦揷莳稉稻多获丰収然淀河水涨尝苦

   淹没营田观察副使 臣  刘勷革职効力员外 臣  秦

   峤等奉

命代民修筑于苍耳李齐等淀立围建闸疏渠设洞以防

   以灌俾节俾宣遂成永利焉

  雍正十一年县治西北苍耳淀营治稻田一百五十

   四顷四十亩

  雍正十二年县治东北李齐淀流河淀营治稻田三

   百五顷

  大城县

   李齐流河等淀营田引子牙河水泄水于淀池按

   县境为子牙河所经即滹沱下流也于治东北王

   家口入淀而会同清流自西来会之余波倒漾汇

   为李齐流河诸淀纵广数千顷内邨落以数十计

   跨文大二邑之间居民每于平滩浅瀬栽种秧田

  水小则收获倍常水大则没无遗粒然其地三面距

  堤势如环卫而土性膏腴最为宜稻之区唯北连

  巨淀防御阙如故不能免于垫没雍正十一年营

  田观察使 臣  顾琮议令効力革职员外秦峤建筑

  北堤一道以资捍御是岁淀内营田即获丰収次

  年观察使臣陈时夏

奏请于南面建闸引子牙河流疏渠引灌仍以秦峤任

  其事而副使臣王钧臣刘勷各捐赀筑围重加保

  障又于北堤开设涵洞以偹宣泄厝置得宜秋収大

  稔从此以渐开筑数十里皆稻乡也

 雍正十一年李齐淀营治稻田三十二顷九十七亩四

  分

 雍正十二年李齐淀流河淀营治稻田三百顷

 定州

  呉家庄曹家庄等处营田引小清河马跑泉之水仍

  泄于本河围埝渠闸随宜布置而以均水为先务小

  清河源发隍池涤其淤塞水势较盛自西而东唐

  家庄先受之置闸停蓄次及呉家庄而以州南马

  跑泉水济其不及定为限期以次启闭厥利均焉

  他若尭城等村引白龙泉张谦等村亦引马跑泉

  疏引颇易毋烦区画也

 雍正五年州治东南呉家庄等处营治稻田共一十

  五顷八十八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一顷三十四亩

 雍正六年州治东南唐家庄曹家庄等处营治稻田

  共二十二顷三十六亩五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二

  十二顷八十八亩八分

 行唐县

  河合村欢同村等处营田引莲花池及龙泉之水

  仍泄水于本泉河按莲花池周围泉从地涌寛以

  亩计迤?东南流龙泉自西北来会之倚桥为闸

  随塍为沟数里皆稻乡从前所未有也

 雍正五年县治东北河合村塞里贾庄欢同村等处

  营治稻田共一十四顷一十二亩

 新乐县

  大流村牛家沟等处营田引海泉涌泉之水仍泄

  水于本泉河按涌泉源发邑西伏羲庙迤逶东南

  流海泉自南来会之岁久淤塞今具疏浚通畅俾

  沟渠承接递相灌注虽畦塍无多而水利俱归实

  用矣

 雍正五年县治东南大流村牛家沟等处营治稻田

  共三顷五亩五分农民自营稻田三十一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顷九十八亩

 满城县

  一亩泉北竒村等处营田引一亩鸡距等泉之水

  仍泄水于本泉河按一亩泉源发邑之东南涌地

  喷珠澄弘盈溢鸡距红花等泉亦连绵相接今委

  员劝谕令民间随宜置闸引入畦塍灌溉优沃岁

  获丰稔云

 雍正六年县治东南一亩泉北竒村尹家庄孙家塘

  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二顷二十一亩九分

 宛平县

  卢沟桥西北修家庄三家店等处营田引永定河

  之水泄水于村南沙沟内按永定河即桑干水也

  明臣徐贞明言桑干水经保安州境上有用土牛

  逼水成田者今保安懐来诸州县稻田最盛皆于

  上流疏引随髙下以作沟洫淤泥停壅不粪而肥

  茁发颕栗所収倍于他水今委员劝谕地戸踊跃

  从事营治将及二千亩尽获倍収是亦桑干可田

  之明证也

 雍正六年县治西南永定河上流修家庄三家店等

  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一十六顷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七

  水利营田

京南局

 京南一局兼正定顺徳广平三郡之地西带重峦源

 泉并注而交流毕会于大泊所谓形如聚扇而滹滏

 二河为之外干也民于其间壅流艺稻无烦导课而

 建闸筑岸具有条理独是食利者自私贪得者无厌

 踞髙则不知有下恃源而欲絶其流以故灌漑之余

 陂池以浴鹅鹜而下游之舟楫鲜通洿泽以养菰蒲

 而邻邑之香秔尽槁故南局田不患其不营而患营

 之不广水不苦其不足而苦水之不均 贤王亲歴

 而稔知之开局委员均平水利逺者刻以日近者分

 以时于是灵泉流润河泽旁通广顺之间增田至三

 万八千七百三十八亩有竒而滹冶上游濒河沙碛

 之区立遏建坝排石留泥淤为膏沃得田一十五万

 三千一十六亩有竒尤为从来未试之竒也

 磁州

  务本村[张家庄]太平庄杏园营等处营田引滏阳

  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元臣郭守敬言滏阳河

  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

  漑田三千余顷近因磁人舍本逐末多种烟叶靛

  苗稻田渐减又缘地居上游闭闸筑坝鬻水罔利

  下流不获沾勺水之润雍正四年经 贤王

奏请改归直隶统辖遣员分定水限均利息争又劝州

  民种稻以重本计艺至十万余亩兼如期启闭用

  资邻邑风移俗易所谓下令如流水之源者矣

 雍正五年州治西北务本村[张家庄]量斗庄并东北

  太平村杏园营等处农民自营稻田西闸共四百

  零一顷四十亩东闸共六百零九顷四十九亩

 永年县

  [张家庄]南胡贾村马道固村等处营田引滏阳河

  之水泄水于郡北牛尾河前明广平守高汝行永

  年令朱泰于河北岸设阜民等八闸水利大兴嗣

  因磁人筑坝拦水八闸已废其五今磁州改归广

  平闸水分时启放濒河数邑均沾其润而永年先

  受之滏水汤汤良苖翼翼一时顿复其旧云

 雍正五年郡治西南[张家庄]南胡贾村等处农民自

  营稻田共一百零六顷二十亩六分一厘

 雍正六年郡治西南[张家庄]赵家庄等处农民自营

  稻田共四十二顷一十六亩九分四厘

 雍正七年郡治西南南胡贾村北胡贾村等处农民

  自营稻田共三十六顷七十七亩八分六厘

 雍正八年郡治东南利民闸大堤北农民自营稻田

  共二顷零二亩九分

 平乡县

  豆二庄周章村油召村等处营田引滏阳河之水

  仍泄水于本河按滏水至平邑已经上游疏引水

  力稍弱拦水壅升厥利斯普变而通之以尽利斯

  之谓矣

 雍正五年县治东北豆二庄周章村重义町等处营

  田共十顷零二十七亩六分

 雍正七年县治东北油召村崔家庄等处营田共九

  顷三十八亩四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十八顷四十亩

 任县

  边家庄牛新寨西北张村等处营田引滏阳并牛

  尾等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滏水至任较平邑

  尤弱而百泉牛尾自西而东合而助之置闸疏分

  邑田万亩皆籍其润又大陆泽为上流之壑为下

  流之源新开沣河源于大陆源大而流盛夹岸汲

  引其利尤溥也

 雍正五年县治东北边家庄牛新寨孙家庄等处营

  田共八十四顷五十九亩二分零五毫五丝农民

  自营稻田共六顷十二亩一分二厘

 雍正七年县治正北西北张村大北张村等处营田

  共二顷七十五亩六分农民自营稻田共八顷五

  十八亩四分二厘

 雍正九年改旱田八十一顷七十九亩二分一厘三

  毫

 正定县

  雕桥村王古寺并城河顺城闗等处营田引大鸣

  泉小鸣泉之水隍池西北隅之方泉邑东北西洋

  村之班泉岁久淤塞并疏浚通畅分流灌漑俱泄

  水于滹沱河由邑西北而至东南数十里町畦鳞

  次清漪回环向之废弃者皆青葱入望矣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雕桥村王古寺并城河四面顺

  城闗等处营田共一十一顷八十五亩一分农民

  自营稻田共一顷六十三亩

 雍正六年城河东西北三面并在城东西南三闗厢

  等处营田共三顷七十二亩七分

 雍正七年县治东北西洋村大林济村等处营田共

  一十五顷五十九亩

 平山县

  奉良庄川防村等处营田引滹沱并冶河之水仍

  泄水于本河按滹沱自正定以下土疏流涌时有

  泛溢去害不暇岂遑兴利独在邑境山麓夹束不

  患轶出兼水浊泥肥于上流疏引布石留淤可以

  成田但苦山涨冲突湏石堰捍御工程繁费非民

  力所能为今遣员开筑堰立而田成秔稻甚茂然

  淤泥积久则田高水不能上湏种薥粟疎之俾土

  平而水可上水旱互易田乃可久此滹沱营田之

  法冶河泥少亦如法行之可以得半皆营田之变

  例也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奉良庄并正北川防村等处营

  田共六十顷一十一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二十二

  顷零二亩

 雍正六年县治东北圣佛村义羊村水碾村曲堤村

  石桥村并西北朱濠村等处营田共九十九顷五

  十四亩七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九顷零七亩

 雍正七年县治西北贾北村近掌村通家口并正北

  川防杨村东北义羊村水碾村西南史家湾西村

  等处营田共一百四十四顷农民自营稻田共五

  顷四十四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八十五顷一十四亩

 井陉县

  防口村西河村洛阳滩等处营田引冶河之水仍

  泄水于本河其疏引上流布石留泥傍岸筑堰亦

  如平山滹沱之法行之虽荒土砂滩田皆可成秔

  稻畅茂亦营田通变之法但遇凿石时火煅于前

  酰沃于后工力维艰难以数举也

 雍正六年县治东北防口滩营田共四顷二十亩

 雍正七年县治东北西河滩洛阳滩东冶滩等处营

  田共四十三顷

 雍正九年改旱田五顷

 邢台县

  楼下村孔桥村小汪村等处营田引百泉并逹活

  紫金等泉之水泄水于七里河牛尾河按郡城西

  北逹活紫金等泉水力颇微土人灌稻田五顷而

  水力已殚矣独城东南之百泉澄泓盈溢大以亩

  计余泉百数并涌地喷珠渊源盛大时出不穷不

  惟利周本邑兼可润及邻疆但土人踞闸独擅每

  启争端今遣员于春夏时酌田多寡依期启闭厥

  利均焉复于河身狭处量为开广利尤倍也

 雍正五年县治东南楼下村孔桥村并西北孙家庄

  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七十八顷三十八亩八分

 雍正六年县治东南小汪村宋家庄孟家庄等处农

  民自营稻田共四顷五十一亩

 雍正七年县治东南袁家店康庄铺等处农民自营

  稻田共四顷零六亩五分

 沙河县

  北九家庄赵村等处营田引邢台百泉并小沣等

  泉之水泄水于橙槽并沙河内按沙河一名湡河

  源发山西辽州流入邑境水带流沙夹岸积如冈

  阜伏秋冲突难以引用本邑祗分邻境余润用漑

  秔苖虽不满千亩亦不忍利弃于地也

 雍正五年县治东北大村赵村徐旺村等处营田共

  一顷四十八亩四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三顷五十

  七亩一分一厘一毫

 雍正九年改旱田七十一亩六分九厘九毫

 南和县

  豆村河头郭杨家屯等处营田引百泉河之水泄

  水于沙河并大陆泽按邑境虽有鸳鸯等泉然水

  脉细微难资灌漑邢邑百泉河源逺流长邑之均

  利惠民等闸悉分其润但邢人踞闸独擅水颇失

  时今遣员于春夏时酌定限期如期启闭以均其

  利邑秔万亩岁获丰稔正裒益之善举也

 雍正五年县治西南豆村河头郭等处营田共一十

  一顷九十八亩八分农民自营稻田共六十一顷

  二十四亩二分

 雍正六年县治西北薛家屯东贾郭等处农民自营

  稻田共七顷八十九亩八分一厘

 雍正七年县治西南张相村农民自营稻田共四顷

  四十三亩一分

天津局

 天津营田全资潮汐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

 潮来渠满则闸而留之以供车戽中间沟堘地埂宛

 转交通四面筑围以防雨涝皆前明汪司农应蛟遗

 制也汪公至天津见白塘葛沽一带地斥卤不耕种间

 有近河艺豆者每亩收不过二斗以谓此地无水则

 鹻得水则润若以闽浙濒海治地之法行之穿渠灌

 水未必不可为稻田而一时文武将吏诸人无肯应

 命者公乃以身倡之捐俸买牛制器开渠筑堤先于

 葛沽白塘二处种水稻二千余亩亩收四五石余种

 薥豆得水灌漑粪多者一亩收一二石惟旱稻以鹻

 立稿于是军民始信闽浙治地之法可行于北海而

 各官益信斥卤可尽变为膏腴也于是疏请于朝以

 防海官军万人分田垦种屯政大兴至今土人犹传

 十字围所谓求仁诚足与食力古所贵者是己惟是

 民杂五方逐鱼盐之利取足旦夕而不为久逺之计

 虽禾麦之植亦卤莾从事至沾涂升挽之劳益视为

 畏途以故旋举旋废雍正五年营田十围今存者贺

 家口葛沽两围而已开局之始 贤王深思逺揽以

 天津当河海咽喉为

神京牖户而谣俗偷惰逐末忘本野多未辟之土家无

 担石之储阛阓熈穰田畴萧寂无以仰副

圣天子加意郊圻移风易俗之至意又覧左忠毅光斗屯

  政诸疏大兴水利于天津一带稻花茂密因慨然欲

  复汪司农之旧迹发帑委员寻求经理而积习猝难

  丕变美意未及观成然围渠遗趾现存稍加修葺未

  始不可漑粪沃淤长我禾麦也爰纪梗槪不忘厥初

  云尔

  天津州 今改 为县 

   城南蓝田及贺家口围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

   于本河按蓝田康熈间鎭臣蓝理所开也河渠圩

   岸周数十里垦田二百余顷召浙闽农人数十家

   分课耕种每田一顷用水车四部揷莳之候沾涂

   徧野车戽之声相闻秋收亩三四石不等雨后新

   凉水田漠漠人号为小江南云理升任去奏归之

   官是后经理无人圩坍河淤数载废为荒壤雍正

   五年营田天津津农不习水种率逡巡观望乃作

   秧池于蓝田以倡导之浚旧渠引潮水灌漑滋培

  秧苗蕃盛于是官民竞劝共营田三十余顷俱获

  收获六年营田观察使黄世发自营五顷耕耨得

  宜亩收至五六石刈获之际传集各围地户共观

  之

  贺家口围其西半即蓝田也东濒海河因桥建闸

  周围筑埝围内开渠纵横贯注共营田三十八顷

  九十二亩官民自营田九顷

 静海县 今归天 津县 

  何家圈呉家嘴双港白塘口辛庄等围营田引用

  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河按何家圈围地势平坦

  土性滋润天然秔稻之乡前明抚臣汪应蛟相度

  屯田以此为首围中有官庄围南有大人庄询据

  老民当时屯田御史及屯田道厅等官驻札于此

  故名雍正五年循照沟围旧迹开筑营田八十三

  顷十六亩民间自营田二十三顷四十亩

  吴家嘴围三面临河民间就沽道为园圃在津田

  向称上产五年委员开筑于冯家口建闸引水并

  设涵洞三座分渠灌漑营田二十七顷九十二亩

  民间自营田十四顷四十一亩

  双港围亦汪应蛟屯田旧地也循照故迹开筑东

  与何家圈沟渠相通两围互为蓄泄营田三十八

  顷二十五亩五分民间自营田三十八顷七十二

  亩

  白塘口围河形闸基皆汪应蛟屯田故迹以董太

  仆应举于天启中修复之故遗制犹存委员开筑

  即用闸基旧石添砌建造并设涵洞二座营田六

  十四顷六十七亩民间自营田四顷七十二亩

  辛庄围亦汪公屯田旧地也邨东西各有沽河一

  道西河即屯田故渠东河则津人郑卫引水种稻

  所开也地势平润强潮内涌徃徃波及田间本与

  陆种不宜委员疏浚二河各置闸一座围内沟渠

  交注引新泄故留沃去鹻最为适宜焉营田六十

  一顷六十二亩民间自营田五十九亩

 沧州 今归天 津县 

  葛沽[盘沽]二围营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

  河按葛盘二沽畛域联接自汪公应蛟肇开水田

  土人至今习知其利揷莳不絶亦能自制水车不

  以升挽为苦所产稻米几与白玉塘齐名五年委

  员分建围圩开渠置闸民地官荒营至五十九亩

  民间自营田四顷九十一亩

 兴国富国二场 今归天 津县 

  东西泥沽二围营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

  河按泥沽距海口六十余里河至此愈深阔潮来

  愈大亦汪应蛟旧屯地而董公应举令经歴赵鉴

  等修复之河形宛在沟塍之迹犹歴歴也循照开

  筑东西围各建进水闸一座泄水涵洞各二口营

  田三十五顷二十七亩民间自营田六顷二十八

  亩

   按天津旧为卫治郊郭便参邻境改州之后疆

   界未分故营田十围自蓝田贺家口而外隶静

   海县者五隶沧州者二隶兴国富国二场者各

   一至雍正九年设府改县更定幅[巾贠]诸围地亩

   皆归隶天津县矣今仍营田府原册所开编次

   用存其旧云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八

    陵墓

   直隶古冀州之域故帝王陵寝郡邑多有之我

  朝型仁表义惇崇典礼每値大庆遣官致祭于古圣帝

   贤王而凡陵原之在畿内者咸命有司岁时修葺着

   在功令至明昌平诸陵尤加轸念

世祖章皇帝躬亲致祭又特致祭于庄烈愍帝

御制二篇彪炳宇内永禁樵采设守陵人戸给近地以赡之

圣祖仁皇帝屡申前禁严饬守护我

 皇上圣徳光昭复求其后裔爵以通侯俾岁时展谒禋祀

   勿朁大矣哉与成周庸建作宾之义先后同揆矣又

   伏稽开国之初首旌前明死节之臣范景文等十有

   九人而

世祖章皇帝亲祭明陵手持一巵命大臣拜奠于王承恩之

   墓教孝作忠前史所未有也旧志以陵墓附古迹今

  特表而出之自为一类用昭

圣代仁义风教之过越于前古焉

 顺天府

  辽

  章宗陵 在三河县北五十五里

  金

  太祖陵 在房山县西北二十里云峰山下名曰睿

   陵

  太宗陵 在房山县云峰山下名曰恭陵

  熈宗陵 在房山县峩眉谷名曰思陵

  世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兴陵

  章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道陵

  宣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徳陵

 本朝顺治初特设守陵五十戸每岁春秋致祭

  明

  成祖陵 在昌平州北二十里天寿山南名曰长陵

 仁宗陵 在昌平州天寿山西峰下东南名曰献陵

 宣宗陵 在昌平州天寿山东峰下亦名墨山名曰

  景陵

 英宗陵 在昌平州石门山东名曰裕陵

 宪宗陵 在昌平州聚寳山东名曰茂陵

 孝宗陵 在昌平州笔架山东南名曰泰陵

 武宗陵 在昌平州金岭山东北名曰康陵

 世宗陵 在昌平州十八道岭嘉靖十五年改名阳

  翠岭名曰永陵

 穆宗陵 在昌平州大峪山东北名曰昭陵

 神宗陵 在昌平州小峪山东名曰定陵

 光宗陵 在昌平州天寿山西峰之右名曰庆陵

 熹宗陵 在昌平州锁山之檀子峪名曰徳陵

 庄烈帝陵 在昌平州锦屏山名曰思陵

本朝定鼎以来于明代诸陵隆礼备至特设司香太监

  及陵戸时加缮治

世祖章皇帝亲诣诸陵

御制祭文致祭

圣祖仁皇帝时饬所司严禁樵苏敬谨防

 皇上又封明代裔孙侯爵

 特遣官告祭诸陵有司以时修葺

   按建文帝陵相传在宛平县黑山潭金山口北据

   两京求旧録云世传景帝陵北有天下大师之墓

   好事者实之以为建文帝坟然访之土人皆莫辨

   其处也逊国之事野史纷纭以思恩所获僧杨应

   祥讹为杨应能而云老佛取入西内又言葬之西

   山不封不树崇祯中都尉巩永固请以建文帝入

   祀典思陵曰建文无陵从何处祭可知诸说之讹

   矣又按建文帝出奔之说王鏊陆深郑晓俱详载

   其事王世贞等力辨其非

  景泰帝陵 在宛平县金山口距西山不十里成化

   十一年上尊谥祭仪并如长献诸陵

 周

 孙膑墓 在固安县方城村东南一里有石门

 汉

 蒯彻墓 在府东广渠门外八里庄古埠墓前有井

  于钦齐乘蒯彻墓在临淄东二里汉书彻范阳人

  高祖曰彻齐辩士未知孰是

 卢植墓 在涿州东何村里土人呼为南台

 周堪墓 在覇州南二里

 公孙浑邪墓 在覇州东二十五里长安客话公孙

  浑邪卒葬于平曲城俗名莲花墓

 乐巨叔墓 在文安县东南二十五里乐毅生间间

  生巨叔汉高祖求毅后封巨叔为华城君葬此

 韩延寿墓 在文安县东南韩村

 张堪墓 在保定县西南二里

 马成墓 在平谷县东二里

 晋

 张华墓 在大兴县六十里或谓在安肃县西与刘

  伶墓相近

 刘琨墓 在东安县东二十里楼桑村

 鲜于亮墓 在州东南三里

 隋

 杨君让墓 在良乡县名胜志杨君让墓在阳乡旧

  店西有古碑

 唐

 哀忠墓 在宛平县西十里相传唐太宗为征辽将

  士葬处

 罗士信墓 在寳坻县北三十里罗庄村名胜志士

  信征高丽经此道卒葬焉

 朱懐珪墓 在昌平州西北积粟山下

 袁天纲墓 在涿州东北浮落冈

 贾岛墓 在房山县南十里长安客话岛授长江簿

  卒于蜀归葬房山按唐苏绛撰岛墓铭岛授遂

  州长江县主簿会昌癸亥七月终于郡官舍未浃

  旬转授普州司户参军明年三月择安岳县移风

  乡南冈权妥鉴戒録墓在岳阳山上岳阳普州地

  名云台编长江在东蜀境内贾浪仙冡于此处方

  舆胜覧长江县贾岛谪为主簿有墓在焉日下旧

  闻谓郑都官有长江县经岛墓诗或长江与普壤

  相接故尔明志载入房山蒋仲舒谓归葬房山不

  知何所本也

 董甫墓 在文安县西南安祖店县志明万暦初土

  人掘得墓石乃裴晋公撰文

 张仁宪墓 在文安县西北相公庄其故里也有庙

 五代周

 窦禹钧墓 在涿州西南二十里桐栁村又良乡县

  西北十五里窦家庄亦有禹钧墓又见遵化州

 辽

 韩泽墓 在东安县西北五十里更生村

 金

 刘枢墓 在三河县西五十里

 巨构墓 在平谷县南八里

 元

 耶律楚材墓 在宛平县西北三十里墓东有祠今

  石像犹存

 刘秉忠墓 在宛平县西卢沟桥北

 李孟墓 在宛平县西北香山石井村

 欧阳原功墓 在石井村

 宋本墓 在宛平县西三十里橛山村

 新济墓 在宛平县西北玉河乡新济江西行省平

  章死难宋濂撰碑

 史天泽墓 在永清县西南二十里黒岱村

 托克托墓 在通州南故漷县西南八里鲁村之南

 高克恭墓 在房山县铁网珊瑚高尚书西域人善

  画坟在房山羊头冈下

 王伯胜墓 在文安县东南二十五里岳村

 明

 杨善墓 在大兴县东南十五里

 金铉墓 在东直门外六里屯

 巩永固墓 在永定门外

 张辅墓 在宛平县西南长星店

 李东阳墓 在宛平县西畏吾村

 呉中墓 在良乡城北怪它村东

 王骐墓 在固安县西一里子复墓附焉

 傅好礼墓 在固安县东知子营

 李侃墓 在东安县北五十里鳯河之阳

 岳正墓 在通州南故漷县西南二十里坚村

 杨中行墓 在通州东召里庄

 董方墓 在通州南故漷县城栁川原

 刘体干墓 在东安县北门外一里许

 刘中敷墓 在通州北安徳乡

  刘金墓 在三河县西

  邢昭墓 在三河县东

  芮钊墓 在寳坻县东北一里

  朱能墓 在昌平州东北百二十里

  徐亨墓 在昌平州东北五十里

  陈贤墓 在昌平州东北九十里

  王眞墓 在昌平州东北八十里

  李浚墓 在昌平州东北七十里

   周能墓 在昌平州西栁林村畔

   王承恩墓在昌平州愍帝陵侧承恩明太监从愍

    帝缢死

世祖章皇帝悯其殉难

御制碑文旌之及

驾诣明代诸陵

命侍臣酹酒其墓

   李庆墓 在顺义县西三十里

 李宾墓 在顺义县南二十五里

 孙镗墓 在懐柔县红螺山之阳

 郭英墓 在懐柔县红螺山前

 王迩墓 在懐柔县西北七里

 成徳墓 在懐柔县寅洞里

 李斆墓 在涿州南永丰里

 田景贤墓 在涿州东二里

 王遴墓 在覇州东

 王宗义墓 在覇州东十五里

 姚广孝墓 在房山县东北四十里太平里

 邢表墓 在文安县东南二十里龙街村

 王仪墓 在文安县北十八里张哥庄

 孝子王原墓 在文安县相公庄之南

 王诰墓 在保定县西南八里子显宗墓附焉

 燕忠摹 在蓟州东三里

 欧信墓 在蓟州东三里

永平府

 商

 伯夷墓 在府城西北双子山明志双子山有孤竹

  长君之塜

 叔齐墓 在府城西马鞭山明志马鞭山有狐竹少

  君之塜

 中子墓 在迁安县东团子山明志有孤竹次君塜

  传曰国人立其中子葢次君也

 周

 燕昭王墓 在玉田县无终山按九州岛记云古渔阳

  北无终山上有燕昭王墓明志云在府西清河县

  侧之燕丹村又按清河在广平府此云清河未知

  何地保定府志又云在易州东南未知孰是

 汉

 公孙塜 在府城外赤烽岭俗传公孙瓒墓

 三国魏

 公孙神康墓 在府城南烽火山明志道南烽火山

  有公孙神康墓汉末公孙度据平州传子康岂其

  所葬欤

 元

 王祥墓 在滦州南五十里祥元人官金吾上将军

  征行兵马都元帅

 明

 王珝墓 在府东莲花源

 韩应庚墓 在府南二十里

 王鋭墓 在迁安县东

 才寛墓 在迁安县东三里滦河滨

 鲁铎墓 在抚宁县西北七里铧山之阳

 翟鹏墓 在抚宁县南闗外

 高第墓 在滦州西百二十里唐山南

 王好问墓 在乐亭县东北二里

 温原墓 在乐亭县东北三里

保定府

 尧母陵 在庆都县城内又丹朱墓在县东门外

 汉

 博陵 在蠡县东二里汉桓帝父翼蠡吾侯卒葬于

  此后追崇曰博陵

 宋

 僖祖陵 在府治西南名曰钦陵

 顺祖陵 在清苑县东南名曰庆陵

 翼祖陵 在御城西北名曰安陵

 周

 亷颇墓 在清苑县亷梁村

 樊于期墓 在蠡县东北四十里旧有庙碑

 智伯墓 在束鹿县东南三十里

 剧辛墓 在容城县东二十五里剧村

 秦

 甘罗墓 在唐县东北二里旧有石栏石碣今仅存

  兆址

 汉

 中山康王墓 在唐县西北

 中山顷王墓 在唐县西北

 中山宪王墓 在唐县西北水经注滱水又东径京

  邱北对汉顷王陵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

  王陵又东径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并

  列

 中山简王墓 在易州石虎罡

 陈平墓 在完县西北十六里陈侯村

 张苍墓 在满城县西十里又安肃县南门外有北

  平侯庙

 蔡仲冡 在高阳县东寰宇记汉南阳太守高阳侯

  蔡仲冡仲晓厌胜之术其冡至今无狐狸穴

 晋

 刘伶墓 在安肃县西二十五里名胜志在张华村

  状若青邱

 唐

 张兴墓 在束鹿县北三十里即红草坡兴唐禆将

  余草皆緑墓草独红

 崔子玉墓 在祁州西南隅

 张行成墓 在庆都县东南

 宋

 周王元俨墓 在容城县东北十里元俨太宗子眞

  宗弟也

 杨业墓 在唐县西北相传业战殁葬此

 程氏墓 在博野县程委村二程夫子五世祖茔也

  明初碑始废墓犹存茔北有二程夫子墓碣又有

  博士程琰墓亦在村中

 金

 章宗妃李氏墓 在新安县南叚村北五里

 时立爱墓 在新城县西北里许时昌国墓在其左

 高汉回墓 在新城县西百步

 崔思义墓 在新安县东北百步

 孝子刘珏墓 在清苑县南六里

 元

 张柔墓 在满城县北十五里冈头村亦名张家峪

 尚野墓 在满城县西北五里子师简附焉

 解诚墓 在定兴县南

 刘因墓 在容城县沟市村即波潆之贤塜也

 张范墓 在定兴县西南十八里

 王盘墓 在博野县西北小店村

 史弼墓 在博野县东阳村

 焦用墓 在雄县西二里子徳裕墓在其左

 刘文墓 在完县西五里冈

 穆茂墓 在束鹿县北六十里

 王纲墓 在新安县三台村

 拜珠墓 在新城县西三十里

  王寿墓 在新城县中王村

  刘金墓 在满城县南六里

  明

  韩文墓 在府城北二里有李东阳铭

  傅珪墓 在清苑县传家庄

  宼珪墓 在唐县连頥村西

  侯瓒墓 在雄县东北二里子观墓在其东一里

  袁宗儒墓 在雄县西七里

  平寳墓 在束鹿县四七营村西

  李国?墓 在高阳县龎口村南

  杨继盛墓 在定兴县北河照村西明万暦三年迁

   葬于县西南八里

  本朝顺治十三年

世祖章皇帝御制表忠论勒石旌其墓

  孙承宗墓 在高阳县城西北二里

  金毓峒墓 在府城西金家庄

 张罗彦墓 在府城西南

河间府

 汉

 乐成陵 在献县西南桓帝追尊祖河间孝王开为

  孝穆皇帝夫人赵氏为孝穆皇后陵曰乐成陵今

  废人呼为乐陵台

 敦陵 在献县东南灵帝追尊祖解渎亭侯淑为孝

  元皇帝夫人夏氏为孝元皇后陵曰敦陵

 慎陵 亦在献县东南灵帝追尊父解渎亭侯苌为

  孝仁皇帝夫人董氏为孝仁皇后陵曰慎陵魏书

  地形志乐成县有二王陵葢指敦陵慎陵而言也

  乐成即今献县

 周

 琴高塜 在河间县寰宇记高河间人塜在县境

 鲍叔牙塜 寰宇记在河间县

 扁鹊冢 在任邱县废莫州城东

 孙膑墓 在吴桥县东南十五里上有庙

 秦

 茅焦塜 在宁津县北寰宇记在临津县

 汉

 河间献王墓 在献县东八十里傍有庙王名徳景

  帝子

 周亚夫墓 在景州西傍有祠明正统时立

 董仲舒墓 在景州董家里

 韩婴塜 在任邱县界婴为汉常山王太傅

 毛苌墓 在河间县北三十里即毛精垒

 董永墓 寰宇记在河间县汉景帝时孝子

 王尊塜 在府城西南隋经图在武垣城东北隅尊

  为东郡太守卒其柩一夜自归今祀之呼为东郡

  河翁神

 任光墓 在任邱县光为汉阿陵侯

 张超墓 在任邱县界超为汉平原太守

 刘儵墓 在河间县旧名三女陵寰宇记三女陵在

  河间县汉光禄大夫刘儵与窦武谋诛宦官为曹

  节所害三女营葬于此故名

 三国魏

 张合墓 在任邱县废莫州北合为魏车骑将军

 晋

 欧阳建墓 在宁津县

 后魏

 高允墓 在景州西南二十五里高义村

 封隆之墓 在景州东十五里老师村

 北齐

 刘昼墓 在阜城县南义门乡

 隋

 刘炫墓 在献县东八十里

 宋

 邢昺墓 在任邱县东北黄垒村

 六郎塜 在任邱县苘井西俗传杨延昭塜

 金

 麻九畴墓 在任邱县废莫州西

 许安仁墓 在献县西七十里

 许古墓 在交河县东北七十里

 元

 魏礼墓 在肃宁县北一里许

 明

 张泰墓 在肃宁县北新庄之原

 余继登墓 在交河县东继登拜明礼部尚书

 孝子王通墓 在宁津县西北二十五里

 范景文墓 在吴桥县南三里许景文官明大学士

天津府

 周

 尹吉甫墓 寰宇记在南皮县西三十里高三丈

 汉

 魏王豹墓 在庆云县东四十里

 叄户侯墓 [长芦]志在[长芦]西北二十六里侯河间

  献王子

 龙且墓 在庆云县东四十里

 隽不疑墓 在南皮县东南二里曹公固

 晋

 石苞墓 在南皮县西十二里

 唐

 程日华墓 畿辅旧志在沧州将相乡俗呼为程家

  林日华与从子怀讯俱横海军节度使

 贾躭墓 在南皮县东有中书侍郎权徳舆铭

 胡曾墓 在沧州忠孝乡曾为汉南节度从事

 五代唐

 李愚墓 在庆云县西二里

 宋

 贾黄中墓 在南皮县城东

 王翱墓 在盐山县西架园

正定府

 周

 栾书墓 在栾城县西北五里

 冀缺墓 在行唐县西北二十里有古碑晋大夫冀

  缺之墓

 三将墓 在正定县北十里明志在府城北每塜相

  去百歩许相传战国郡人蔺相如亷颇李牧墓

 孟尝君墓 在元氏县西十五里苏阳村山脊上山

  下有鸡鸣口

 汉

 纪信墓 在晋州东百五十歩旧志明嘉靖己酉知

  州黄明良立石以识又房山县韩村饶阳县黑山

  寺亦有纪信墓未详孰是

 赵王彭祖墓 在藁城县东大墩村北汉景帝次子

  昔人耕塜得石碑刻曰赵王彭祖墓

 赵佗先塜 在获鹿县旧石邑城北十二里汉文帝

  为佗先人置守塜岁时奉祀

 九女墓 在藁城县相近赵王墓疑即附葬妃姬

 郭主墓 在藁城县西南正定恭王女下嫁郡功曹

  藁城郭昌生子况为绵蔓侯女为光武皇后及薨

  光武亲临送塟

 侯坊陵 在无极县西十三里寰宇记中山靖王七

  代孙封资亭侯弥子塟此号为侯坊陵县志讹为

  故王塜今县西东杨社有南侯坊村北侯坊村尚

  以故陵名

 甄丰墓 在无极县西南寰宇记又有诸甄九墓俱

  在无极县西南三十五里

 杜茂墓 在无极县东北三十里陉邑村前

 三国魏

 李肃墓 在赞皇县东十五里寨里村

 南北朝魏

 镐厉王墓 在井陉县东北十五里有北魏太和七

  年墓碑曰开府仪同三司镐厉王之墓

 甄琛墓 在无极县东北南刘村

 魏收墓 在晋州北元和志在鼓城县北七里

 隋

 李徳林墓 在赞皇县东寨里村

 唐

 魏征墓 在晋州西南五里明弘治中被滹沱河淤

  没嘉靖中知州黄明良为修墓立碑崇祯中复为

  河淤

 李知本墓 在元氏县北五里方里村南

 李峤墓 在赞皇县西三十里

 李华墓 在赞皇县西南三十里鲍家庄

 李綘墓 在赞皇县西三十里许亭村

 李栖筠墓 在赞皇县东延康村

 李徳裕墓 在赞皇县东二十五里邢果村

 颜杲卿墓 在赞皇县南三里常山之民感慕忠义

  取其衣冠以塟之

 五代晋

 韩府君墓 在赞皇县太平乡北马村府君名昌辞

  琦高祖也里人呼为韩评事墓

 宋

 曹彬墓 在灵寿县西十五里朱乐村

 董枢墓 在元氏县南五里杜庄

 韩亿墓 在灵寿县西北十七里阜安村

 魏华墓 在赞皇县西鲍家滩北山上

 元

 班祝墓 在栾城县东二里

 郑温墓 在灵寿县东一里

 王思廉墓 在获鹿县南五里

 明

 石珤墓 在藁城县南二十五里徐村西石玠墓亦

  相近

 李琦墓 在元氏县西南八里纸屯村东

 梁梦龙墓 在正定县东盛阪村

 马从聘墓 在灵寿县东北

 马瑾墓 在新乐县西十里笔头村

顺徳府

 周

 邢侯夫人墓 在府城西寰宇记邢侯夫人姜氏塟

  襄国城西不知其处齐武平初有人掘冡得铜鼎

  五有蝌蚪字云邢侯夫人姜氏墓

 程子华墓 在内邱县西七里程子冈上

 汉

 耿纯墓 在巨鹿县北三十里

 冯唐墓 在内邱县西冯唐村大觉寺之左有古塔

 时苗墓 在平乡县东北二十里

 晋

 石勒塜 在府城西十五里俗号高平陵

 张宾墓 在南和县西十二里又有铁顶墓在内邱

  县南周围皆铁广三丈余或谓即宾墓

 南北朝魏

 游雅墓 在任县东北一里

 唐

 宋璟墓 在沙河县西北八里碑刻尚存颜眞卿书

 罗诚墓 在平乡县东周天村

 宋

 石熙墓 在府城西十三里

 李章墓 在唐山县东南三里

 元

 郭守敬墓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

 刘秉忠墓 在府城南八里

 张文谦墓 在沙河县葢村

 刘徳基墓 在内邱县西程家湾

 林起宗墓 在内邱县南永安村

 马亨墓 在南和县北三里

 明

 张瑛墓 在府城西三里赐葬

 崔恭墓 在广宗县北十五里

 朱裳墓 在府城南五里陈村赐葬

 赵孔昭墓 在府城南十五里赐葬

 王本固墓 在府城南八里百泉村赐葬

 李若珪墓 在南和县东二十里

广平府

 汉

 甘陵 在清和县东南三十里后汉书注甘陵孝徳

  皇后之陵今贝州清河县东水经注汉安帝父孝

  徳皇葬其地尊陵曰甘陵邱坟高巨世谓之唐侯

  塜

 南北朝东魏

 二陵 在磁州东寰宇记滏阳县东魏二陵孝静帝

  父并静帝二陵也隋图经云在县东即武城西北

  大冈

 齐

 神武陵 在磁州东寰宇记高齐神武陵在东魏二

  陵之侧去县三里今天鹿石闗尚存

 周

 程婴公孙杵臼墓 在邯郸县公元和志公孙杵臼

  程婴墓在县西十五里

 窦鸣犊墓 在府城西寰宇记临洺县窦鸣犊墓在

  县西南十三里

 冉子墓 在府城西五十里瓜井村

 赵鞅墓 在邯郸县西南寰宇记邯郸县石子冈有

  塜如研子世谓之研子塜是赵简子塜

 三王墓 在邯郸县西北二十里亦名三王陵名胜

  志赵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陵俱在城西北二十

  里俗呼为陵台今村即名为三陵村

 赵武灵王墓 在邯郸县县志应劭谓墓在灵邱县

  县以此得名据史记赵敬侯初徙邯郸败齐于灵

  邱败齐之后五十余年而生武灵是武灵未生之

  先已有灵邱之名矣且武灵卒于沙邱越千里而

  葬之灵邱亦不可晓按寰宇记谓沧州城东南隅

  先有古墓高二丈唐贞元十三年増筑外城掘得

  铭记是六国时赵武灵王墓遂致祠祭战国时沧

  州属齐北境何为而葬于此似亦未确

 赵胜墓 在肥乡县东元和志平原君墓在县东南

  七里

 毛遂墓 在府城南二里寰宇记肥乡县毛遂墓在

  县南七里

 乐毅墓 在邯郸县东南史记乐毅卒于赵注张华

  曰望诸君塜在邯郸西数里元和志乐毅墓在县

  西南十八里舆地要覧乐毅墓在邯郸今城东南

  二十里故迹犹存附考魏书卢道将传卢道将为

  燕郡太守下车表乐毅霍原之墓而为之立祠城

  塜记燕广城君乐毅墓在良乡县南三里良乡县

  志乐毅墓疑返葬于此

 廉颇墓 在清河县西三十里寰宇记清河县廉颇

  塜在县界按史记廉颇卒死于寿春注正义曰廉

  颇墓在寿州寿春县北四里诸志有谓在清苑县

  西十里有谓在赵州东十里郭里村又云在邯郸

  东未知何据

 蔺相如墓 在邯郸县西南史记正义蔺相如墓在

  邯郸西南六里元和志蔺相如墓在县西南二十

  三里名胜志邯郸蔺相如墓去城西南三十五里

  入磁州界按寰宇记谓塜在莫县曲阳县志谓在

  县北二十里相如村非

 赵奢墓 在邯郸县西北名胜志邯郸赵奢塜在县

  西山本名紫山因奢塜在上故又名马服山

 汉

 张耳墓 在成安县东北三十里旧志没于漳水志

  石尚存字剥蚀难尽辨按冀州志谓在州旧城南

  门外左城下误

 李固墓 在磁州东志胜李固墓在城东诸瞿村碑

  刻尚存

 杜乔墓 在磁州北志胜杜乔墓在城北二十五里

  之桃村宋林虑令王猎建祠其旁

 李云墓 在清河县西十里冀州刺史贾琮刻石表

  之

 三国魏

 疑塜 在磁州南志胜旧传曹操设疑塜七十有二

  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列布至州城而止

 岐安塜 在磁州寰宇记隋图经云岐安塜在魏武

  陵东三里

 晋

 石季龙墓 在磁州西南元和志阳县石季龙墓

  在县西南十四里

 佛图澄墓 在磁州西南元和志滏阳县佛图澄墓

  在县西南十七里

 唐

 宋庆礼墓 在邯郸县西二十里县志宋庆礼宋庆

  宾永年人有墓在城西或误指为宋璟墓知府秦

  民悦为立石辨之

 宋

 李沆墓 在肥乡县城西名胜志宋丞相李沆墓在

  县西城外后拓入城湮没无迹

 李椿墓 在府城西朱子有墓铭

 元

 王盘墓 在府城北四十里

 何荣祖墓 在府城西三十里

 吴元珪墓 在府城西临洺鎭元瑜墓相近

 窦黙墓 在肥乡县东十里

 张之翰墓 在邯郸县城东刘村碑刻尚存

 刘肃墓 在威县东栖鸾乡孙赓墓附焉

 元明善墓 在清河县西三里

 李齐墓 在广平县西闗外

 明

 申佳荫墓 在府城西七十里

 陈于陛墓 在曲周县堤上村

 张学颜墓 在肥乡县东南三里

 贾铨墓 在邯郸县东南二里

 张国彦墓 在邯郸县西五里王郎村后

 石永墓 在威县南三里

 贾待问墓 在威县北二里

大名府

 颛顼陵 在开州西左传卫颛顼之墟也杜预注今

  濮阳县有颛顼塜后汉书郡国志注濮阳县城内

  有颛顼塜按名胜志谓高阳县城北一里有颛顼

  塜相传为衣冠所葬

 帝喾陵 在开州西史记注帝喾塜在东郡濮阳顿

  邱城南台阴野中

 仓颉塜 在南乐县三十五里名胜志县西有仓帝

  陵及造书台

 夏

 闗龙逢墓 在长垣县南寰宇记长垣县龙城东有

  闗龙逢墓

 周

 卫康叔墓 在开州北魏书地形志卫国有卫康叔

  塜

 展禽墓 在开州东南栁村里

 卫灵公墓 在长垣县东名胜志长垣县卫灵公墓

  在城东十里

 蘧瑗墓 在长垣县南十五里曹大家东征赋蘧氏

  在城之东南兮民亦飨其邱坟

 孔悝墓 在开州西寰宇记顿邱县孔悝墓在县北

  三里

 闵子骞墓 在清丰县西南名胜志闵损墓在县西

  南二十里

 季路墓 魏书地形志卫国有子路塜畿辅旧志子

  路墓在大名境者三一在清丰县西南三十里一

  在长垣县东三里一在开州北戚城之东

 汉

 审食其墓 在清丰县北魏书地形志阴安有审食

  其墓

 娄敬墓 在开州名胜志汉娄敬墓在州东南六十

  里

 汲黯墓 在开州西南寰宇记濮阳汲黯坟在县西

  南六十里

 葢寛饶墓 在魏县东南八里

 王翁孺墓 在府城东元和志元城有汉王翁孺墓

  在县东二百歩

 吴恢吴佑墓 在东明县西二十里名胜志县西吴

  家村汉吴恢及其子佑墓尚存

 晋

 束晢墓 在元城县束馆鎭

 唐

 张公谨墓 在南乐县三十五里名胜志唐张公谨

  墓在县西之王村按旧志谓在清河西南二十里

  樊水邨讹

 罗弘信墓 在大名县北十八里名胜志大名县界

  内唐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墓

 五代梁

 王彦章墓 在开州南徐鎭里

 后晋

 王清墓 在南乐县西北名胜志县北三里有五代

  晋都虞侯王清墓

 宋

 刘安世墓 在府东北三里

 晁宗悫墓 在南乐县东名胜志宋学士晁宗悫墓

  在县东四十五里有石门花砖封识尚固

 元

 张淳墓 在南乐县西南二里

 王珍墓 在南乐县西二里

 明

 朱旺墓 在东明旧县南十里

 魏允贞墓 在南乐县南闗外

 成基命墓 在府城南闗

宣化府

 南北朝魏

 宼赞墓 在宣化县

 辽

 杨伯通墓 在西宁县

 金

 王国纲墓 在西宁县

 程辉墓 在蔚州

 元

 刘敏墓 在宣化县宣鎭志元宣徳有安抚使刘敏

  墓

 谭资荣墓 在懐来县

 杨赟墓 在蔚州

 高琪墓 在蔚州

 王敏墓 在蔚州

 郭钦墓 在保安州

 明

 朱永墓 在府城外

 杨信墓 在府城外

 周贤墓 在府城外明开平叅将死事

 陈玉墓 在府城外

 杨洪墓 在赤城县北旧开平卫相近有洪从子武

  强伯杨能墓

 王本墓 在赤城县明嘉靖间指挥同知死事

 张宪墓 在赤城县龙门所叅将死事

 沈炼墓 在怀来县新保安城

 向通墓 在怀来县城外明指挥同知死事

 李良墓 在怀来县明正徳间指挥同知死事

 潘宗颜墓 在怀来县开元兵备死事

 张勋墓 在延庆州永宁卫明正徳间指挥同知死

  事

易州

 周

 郭隗墓 在涞水县东十里

 宋

 刘皇后墓 在广昌县北刘家庄

 杨六郎墓 在广昌县南八十里范家台

冀州

 汉

 颜良墓 在新河县南二十里

 南北朝

 周徳帝墓 在州城外帝名肱周武帝祖平齐之后

  改葬于此

 唐

 尉迟墓 在州城西十里尉迟堰下按唐书恭陪

  葬昭陵未知孰是

 张昌龄墓 在南宫县西北七里

 孔颕逹墓 在衡水县西北五里畿辅旧志塜不甚

  高但塜前数尺之内寸草不生是其异也有元大

  徳七年县尹袁纬碑记

 葢文逹墓 在衡水县东南二十里葢村有于志宁

  碑记

 金

 路铎墓 在州西北十八里南庄村

 明

 白圭墓 在南宫县东七十里白塔村子钺墓附焉

赵州

 唐

 祖陵 在隆平县南王尹村北元和志宣皇帝建初

  陵光皇帝启运陵二陵共茔周围一百五十六歩

  畿辅旧志陵为开元八代祖宣简公并七代祖懿

  王隋义宁初常有五色云笼其上髙祖起运号曰

  建初陵象城尉杨晋所撰光业寺碑存焉

 汉

 李左车墓 在州西八里宋村西林寺内按保定府

  志左车墓在容城县南十五里定州志左车墓在

  曲阳南牧山之阳而行唐史家庄深州东南归化

  村俱有左车塜眞伪不可辨但左车本赵州人古

  者士大夫殁归葬于乡疑此近是

 任敖墓 在隆平县东四里俗呼七里邱

 冯唐墓 在州南二十里沙河店

 耿纯墓 在州东二十五里龙化村

 坚镡墓 在柏乡县北二十里鄗城西南旧志今管

  村有管姓者相传是其后以避隋文帝讳改为管

  镡为颕川襄陵人不知墓何以在此

 晋

 杨骏墓 在宁晋县北寰宇记宁晋县杨骏坟在县

  北十里高一丈

 宋

 曹玘墓 在宁晋县东三十里延白村光献皇后之

  父武惠王彬祖墓也明邑人御史蔡叆置祭田

 金

 焦旭墓 在柏乡县南二十里南鲁村碑碣尚存

 元

 王忱墓 在宁晋县北下王村西明蔡叆置祭田

 陈佑墓 在宁晋县西南二十里弟天祥孙思谦同

  葬此

 明

 曹鼐墓 在宁晋县南四里洨水上

 蔡叆墓 在宁晋县东三里沣河之原

深州

 啇王墓 在饶阳县西南胜水村昔有掘井者见墓

  门题曰啇王墓遂不敢入而止

 汉

 崔实墓 在安平县西

 南北朝魏

 皇甫兴墓 在武强县西北皇甫村旧志兴歴河阴

  太守卒于隋开皇中葬于咸通三年其铭阴云吾

  葬后一千三百年被王洛州发之明嘉靖七年如

  其姓名发无所见止得铭石知县马充复葬而封

  之寻被水冲出州民移葬逯村今尚存

 唐

 刘幽求墓 在武强县西北

 魏府君墓 在州东南十里旧志魏知古父名行览

  赠河阳令葬于此知古有志铭

 李百药墓 在安平县东北

 五代晋

 李自伦墓 在州东二十五里大冯村

 宋

 呼延赞墓 在武强县皇甫村

 李昉墓 在饶阳县武公村

 欧阳珣墓 在州南二十五里旧城外珣吉州人宋

  靖康中使金会深州固守不下以珣招之珣恸哭

  勉城中以忠义遂遇害葬此

 元

 牛继志墓 在武强县西继志至正时状元

 明

 张鳯墓 在安平县东南十里

 杜时墓 在州东北三里顺天府尹

 熊国俊墓 在西门外州吏目崇祯癸未殉难

 贞烈岳氏墓 在州城西

定州

 汉

 中山靖王墓 在定州治永丰仓西汉景帝子名胜

  塜高二丈许明知州倪机开神道立石识之

 唐

 阳城墓 在定州一里

 谈英墓 在曲阳县北英唐孝孙人呼为孝墓

 元

 徳逊墓 在曲阳县东南三十里

 杨琼墓 在曲阳县南二十里

 尚文墓 在深泽县西南二里许

 明

 尚宰相墓 在深泽县西南三里宰相乃神仙名

卷四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九

   祠祀 寺观附  

  古者天子祀天地社稷山川百神诸侯祀社稷境内

  山川及因国之无主后者百辟卿士之有益于民者

  列于雩祀有道有徳者祭于瞽宗五祀社蜡通乎庶

  民葢功徳在人则祀之而周官大宗伯颁祀于邦国

  都家乡邑王畿之内都宗人家宗人掌令祷祠既祭

  复命则乡遂公邑之典祀皆命于天子可知矣自汉

  唐及前明有司所掌秩祀惟社稷及风云雷雨山川

  分祭于二坛乡先生及循吏春秋从祀于学宫忠孝

  节义之祠或岁时致礼其它羣神羣祀则士民各因

  事祷祠而不领于有司我

皇上稽古典礼特建风云雷雨龙神诸祠及 怡贤亲王

  祠贤良祠于

 京师且

诏直省郡州县各立先农坛每岁孟春守土之吏大小毕

  至率荐绅耆老共行耕籍之礼凡吏于土者皆宜震

  动恪恭于祀事以称

圣天子懐柔百神阜康众庶兆民之至意而况畿甸之中

  观感尤切者乎谨谱礼官命祀以及众所建置前哲

  明神之祠以示有其举之而莫敢废焉至于浮图老

  子之宫崇闳广丽歴有年所者则古迹具存亦人民

  所萃聚不可以勿籍也乃附记于后焉

 顺天府

  社稷坛 位向详 各州邑 京师卷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位向详 各州邑 京师卷 祀同 

   按汉唐宋风雷雨皆各立坛以祭均未及云明洪

   武二年诏风云雷雨合为一坛六年风云雷雨山

   川共为一坛八年又以城隍合祭于坛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

勅建风伯雨师二庙雍正六年各立庙以祭

  先农坛 位向详 各州邑俱 京师卷 在东郊 

   雍正四年八月奉

勅直省举行耕耤礼各该地方设立

  先农坛自雍正五年为始每岁仲春亥日府尹督抚

   及府州县卫所等官率所属及乡耆老农诣坛虔

   祀各官次第扶犁老农终亩所以丰登大有岁岁

   频书

  郡厉坛 在各州邑北郊清明中元下元日祭又里

   社坛在各村社祀土谷之神乡厉坛亦在各村社

   二坛俱乡父老祀

  都城隍庙 位向详 京师卷 清明中元下元专祭春秋祭风云

   雷雨坛请神位复合祭二次 各州邑 祀同 

  关帝庙 位向详 京师卷 春秋仲月戊日二祭五月十三日一

   祭 各州邑 祀同 

  旗纛庙 位向详 京师卷 霜降日祭各州邑庙多废同日于演

   武场迎祀

 火神庙 位向详 京师卷 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 各州邑 祀同 

 龙王庙 位向详 各州邑 京师卷 祀同 

 马神庙 在府治西北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 各州 邑祀 

   同  

 都土地庙 在府治西北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 各 州 

   邑祀 同 

 八蜡祠 在府治东北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 各州 邑祀 

   同  

 文昌祠 在府学内春秋仲月丁日祭 各州邑 祀同 

 魁星阁 在府学内春秋仲月丁日祭 各州邑 祀同 

 刘猛将军祠 在府治春秋仲月戊日祭 各州邑 祀同 

  按降灵録载神名承忠吴川人元末授指挥弱冠

  临戎兵不血刃盗皆鼠窜适江淮千里飞蝗遍野

  挥剑追逐须臾蝗飞境外后因鼎革自沈于河有

  司奏请遂授猛将军之号

本朝雍正二年奉

 勅建庙

   药王庙 在府治南明武清侯李诚铭建

  本朝雍正二年

 勅发帑金重修

   东岳庙 位向详 京师卷 

   南岳庙 在文安县郭里村

   张大明王庙 在蓟州治东北即预备仓旧址庙祀

    河神康熙三十四年知州张朝琮建

   张相公庙 一在通州境内旧志神本越人为水神

    明万歴间有越人经商于此获神佑为庙祀焉昌

    平州城内亦有张相公庙禋祀最盛

   河神庙 卢沟河至永清宋家庄康熙三十七年五

    月河工告成

圣祖赐名永定河建河神庙

御制碑文以纪之一在武清县西郭外

  金龙庙 一在覇州内奉雍正十年

御赐功覃普润四字匾额一在彩木营一在高桥村

  昭惠灵公庙 在涿州一在城东南隅一在东门月

   城内

  天妃祠 在覇州苑家口一在宝坻一在新河一在

   卢台

  平浪王庙 在涿州北郭祀宋萧伯轩 详冀 州 

  虫王庙 在涿州东郭

  名宦祠

  乡贤祠 在文庙戟门左右春秋仲月丁日祭 各州 邑祀 

    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俱春秋仲月戊日祭 各州邑 祀同 

   雍正二年遵

旨议准顺天府直隶各省府州县卫分别男女每处各建

   二祠一为忠义孝弟之祠建于学宫内祠门内立

   石碑一通将前后忠义孝弟之人刋刻姓氏于上

  已故者设位于祠中一为节孝之祠另择地营建

  祠门外建大坊一座将前后节孝妇女标题姓氏

  于上已故者设位于祠中每年春秋二次致祭

 三皇庙 在府治南

 轩辕黄帝庙 在平谷县北渔子山上

 虞帝庙 天府广记幽州古有虞帝庙唐徳宗贞元

  十二年八月重修韦稔撰颂颜頵楷书其碑至元

  时尚在传为颜眞卿书谓之复庙碑元人秋涧王

  恽有大都复虞帝碑记

 周尚父庙 在大城县北四十里子牙鎭旧有碑亭

 邹衍庙 在懐柔县东十里黍谷山上

 霍原祠 在良乡县后魏卢道将为燕郡太守表乐

  毅及原墓为之立祠

 汉渔阳太守庙 在蓟州治西北祀张堪

 昭烈帝庙 在涿州楼桑村唐干宁四年建

 张桓侯庙 涿州二一在侯故里一在桑园

   唐卫公庵 旧名李靖庵在蓟州盘山建置未详明

    崇祯中重修

  本朝康熙十七年

圣祖御题乐天眞三字悬殿中央庵西有舞剑台即靖舞剑

    处

   唐崔府君祠 在平谷县东北桥头营祀崔珏

   唐狄梁公祠 在昌平州有台曰景梁台土人立以

    思狄梁公也梁公祠建于唐碑犹在元大徳明正

    统俱重修其碑文有云梁公令昌平时有为虎所

    噬者其母诉之公为文吁神翌日虎伏阶下公肆

    告于众而杀之去官后土人思之立祠祀焉祠外

    立二石幢镌梵语书法类李北海唐贞观中幢也

   唐刘司戸祠 在昌平州城西南五里一在旧州后

    又移于学宫内祀刘蕡志称蕡墓蕡宅在昌平今

    其址俱不可寻崇祯五年刘京兆荣嗣谋于董宗

    伯其昌为撰碑手书之以风士宗伯曰蕡已追

   赠谏议矣犹司戸称存愤也

  唐相公庙 在文安县相公荘唐工部张公故祠原

   碑存

  钱吴越王祠 在正阳门外东南芦草园雍正三年

勅封诚应吴越武肃王裔孙世章建

  宋岳忠武庙 在昌平州渤海所一在霸州一在永

   清县

  宋文公祠 在文安县苏桥祀主簿洵

  宋文丞相祠 在顺天府学因丞相义尽之柴市祠

   丞相学宫中曰教忠坊明洪武九年北平按察司

   副使刘崧始请建祠永乐六年太常寺博士刘履

   节奉命正祀典始春秋祭于有司明碑二一杨士

   奇一罗伦

  杨令公祠 在密云县古北口北门外祀宋太尉杨

   业明洪武间徐达建成化辛丑重修赐额威灵庙

 本朝康熙年霸昌道耿继先重修

 三忠祠 在崇文门外祀汉诸葛武侯亮宋岳鄂王

  飞文信国公天祥又宣武门外有三忠祠明天启

  四年建祀张铨高邦佐何廷魁额曰山右三忠祠

 刘河间庙 在霸州一在城内一在煎茶铺一在临

  津文安有二为辽髙尚先生刘完素建

 元世祖庙 在府治西洪武十年建庙致祭正统四

  年重修至京师帝王庙成始罢其祭

 常国公庙 在通州旧城南门内明洪武间勅建祀

  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以燕山侯孙兴祖配焉今改

  为斗母宫

 通惠祠 在通州明嘉靖四十五年建祀御史吴仲

  建议开通惠河碑载艺文志

 李文正公祠 在府治西明孝宗赐第也第久析为

  民居嘉靖乙酉麻城耿定向首议赎还为公祠祀

  公像传双履履二寸许绊系之一粗纻小衫公举

  竒童时着以见景帝者耿为具箧撰文镂箧葢衣

  已半敝履朱烂然履繋乃不知色守祠者人敛百

  钱则出示之

 岳文肃公祠 在通州学东明嘉靖中勅建祀岳正

 邢公祠 在密云旧城东门内祀明总督邢玠

 五贤祠 在三河县治西南祀明知县杨蕃吴贤陈

  皋谟孙廷相张仁

 崇报祠 在遵化州西祀明廵抚陈道基总兵戚继

  光后附廵抚刘四科今废

 邹公祠 在遵化州治西北祀明廵抚邹来学今废

 思功祠 在霸州祀明兵备副史陆坤钱藻以开河筑堤着绩

 王公祠 在遵化州东瓮城外祀明知县王国贞今废

 吕公祠 在保定县治北祀明知县吕焕今废

 尹公祠 在密云县祀明知县尹仝皋

 张公祠 在遵化州西祀明知县张舜命今废

 邹大夫祠 在密云城内每岁春秋致祭名迹未详

 陶州判祠 在覇州马神庙右祀明陶谱今圯

 吴州判祠 在覇州祀明吴尚义以修堤着绩

 烈妇祠 在通州旧城西门外明嘉靖丙申为烈妇

  叶氏建春秋上丁有司致祭

 三烈祠 在宝坻城内明嘉靖戊午知县胡与之为

  李堂女三姐李栾女三姐刘聪女韩女儿建后之

  贞烈者附焉

 三贞烈祠 在文安县治东祀烈女董氏烈妇姚氏

  刘氏教谕郝尚礼记

永平府

 社稷坛 在府城南 各州邑山 海卫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 各州邑山 海卫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 各州邑山 海卫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北 各州邑山 海卫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 各州邑山 海卫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东南 各州邑山 海卫祀同 

 关帝庙 府城有二一在县治东一在南瓮城在山

  海关者七惟石门塞称最盛 各州邑 祀同 

 旗纛庙 各卫所皆有今多废每于演武场迎祀惟

  昌黎县存

 火星庙 府二一在府治北一在教场左 各州邑山 海卫祀同 

 龙王庙 在府南十里 各州邑山 海卫祀同 

 马神庙 在府城南二里 各州邑山 海卫祀同 

 八蜡庙 在府东南 各州邑山 海卫祀同 

 文昌祠 在府东门内 各州邑山 海卫祀同 

 东岳庙 在府东郭外

 海神庙 在山海关南海口西明初海运时建万歴

  十二年主事王邦俊重修

 蚕姑庙 在迁安县城西滦州二一在城南一在城

  西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州邑 山海卫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州邑 山海卫祀同 

 三皇庙 在府治北

 孤竹君祠 在府北河之浒明嘉靖四十二年兵备

  道温景葵建

 清节庙 祀伯夷叔齐旧庙久废明洪武九年同知

  梅珪移建于府城内东北景五年知府张茂复

  建于府西二十里孤竹故城

本朝康熈四年知府彭士圣重修大学士范文程记昌

  黎别有庙在北城上

 李将军庙 在府南八里祀汉太守李广

 李临淮祠 在昌黎县西城上祀唐司徒李光弼

 韩文公祠 在昌黎县西北唐韩愈其先昌黎人因

  封昌黎伯明洪武中建祠

 姜将军庙 在滦州西相传后唐清泰间镇碣石城

  蛟为民害将军斩之人懐其惠立庙祀焉

 三忠祠 在迁安县景忠山祀汉诸葛武侯宋岳忠

  武王文信国公

 韩御史祠 在府东郭外乡人感韩应庚之徳建祠

  祀之宋琬为之记

 显忠庙 在山海关城内西北明景泰年建祀中山

  武宁王徐达

 崇报祠 在三屯营新锺楼东祀明将军戚继光

 马公祠 在景忠山下祀明总兵马永

 黄公祠 在丰润县东门外祀明知县黄良荫

 忠烈祠 在府武学戟门右祀崇祯庚午死难武学

  科正唐之靖道标中军程应琦叅军焦庆延又一

  在建昌营祀殉难副将蒋承勋

 劝义祠 在山海关外祀明叅将张世忠

 忠义祠 在昌黎县北祀守城殉难四十人明崇祯

  中巡抚杨嗣昌建

 拽梯郎君祠 在昌黎县东月城明末以拽梯全城

  死失其姓名巡抚杨嗣昌请建

 烈女祠 在山海东关外八里望夫石巅祀孟姜女

  明万厯二十二年主事张栋建崇祯十三年山海

  道副使范志完重修増龛以榆关列女十九人附

  祭

保定府

 社稷坛 在府城北 各州邑 祀同 雍正十年清苑县知县

  徐徳泰重修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郭外 各州邑 祀同 雍正十

  年清苑县知县徐徳泰重修

 先农坛 在府城东北 各州邑 祀同 雍正九年清苑县知

  县徐徳泰増修

 郡厉坛 在府城北郭 各州邑 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 各州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北 各州邑 祀同 

 关帝庙 府城凡五其一在南门内府学东雍正五

  年

勅建春秋致祭如仪 各州邑 祀同 

  旗纛庙 在府治西 各州邑 祀同 

  火神庙 在府治东 各州邑 祀同 

  马神庙 在府治北 各州邑 祀同 

  土地祠 在府治内 各州邑 祀同 

  雷神庙 在府城东郭外 各州邑 祀同 

  八蜡庙 在府治北 各州邑 祀同 

  文昌庙 在府北郭明万歴年建邢云路记

 本朝刑部尚书高景重修 各州邑 祀同 

  青龙神祠 在完县増山村东狮陀林昔有僧名卢

   自江南来寓居狮陀林秘磨崖下一日有二童子

   拜于前卢纳之时久旱童子白于卢委身龙潭须

   臾化青龙各一遂雨事闻赐卢感应禅师设祠致

   祀明宣徳年龙时出没祷雨辄应

  五岳庙 在庆都县北门外宋刘郛譔碑见存

  东岳庙 在府治东北元至正十年建

  北岳庙 在府城北明永乐中建

  河神庙 在唐县西明万厯中建

  龙母庙 在满城县东南一亩泉明时建

 本朝雍正十二年重修

  龙女庙 在蠡县城上西北隅庙有神井久湮雍正

   九年六月知县张鸿绪以不雨祷祠浚井土尽泉

   涌大雨随注为勒石以记

  刘猛将军祠 在府治东南 各州邑 祀同 

  怡贤亲王祠 在府治东北 王奉

勅营田浚渠竭忠尽瘁惠浃畿甸民感其徳请立祠祀焉

   一在天津一在任县俱雍正九年建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贤良祠 在府城内北街雍正十一年建

 三皇庙 在府治西南明万歴年建

 水神祠 在新城县治内勾芒少昊子名重为水官

  没为水神

 颛顼庙 在高阳县东

 尧母祠 在庆都县治东

 帝尧庙 在庆都县西

 帝尧庙 在唐县八里口底村山腰有泉清而不流

  古今不竭明永乐间重修一在完县

 帝舜庙 在唐县西北四十里创建无考

 禹王庙 在新安县北环遶皆水

 武庙 在府治西祀周太公

 神应王庙 在清苑县草桥村

 赵简子祠 在满城县北眺山下晋永康初立祀列

  国晋大夫赵鞅元郝经记

 廉将军庙 在府城西廉梁村祀战国赵将军廉颇

 燕昭王庙 在定兴县西黄金台上祀燕昭王郭隗

  乐毅配明万歴中汪应蛟创建

 汉高帝庙 在唐县东北育山之阳相传解围白登

  驻驆于此后人思之因立庙焉

 萧相国祠 在束鹿县祀萧何

 北平侯庙 在满城县南门外祀张苍明治二年

  修

 霍光庙 在蠡县西北三里

 汉王庙 在庆都县东南四十里柳宿城明一统志

  云汉封中山靖王子葢为柳宿侯于此故立祠祀

  之

 光武帝庙 束鹿县西二十里明嘉靖十年建

 汉邳彤庙 俗误为皮场庙在祁州南门外自宋迄

  今有疾者祷之即愈宋咸淳六年加封明灵昭惠

  显佑王

 崔府君庙 在祁州南祀崔子玉代有灵迹唐开元

  中封为灵圣侯始建祠宋真宗朝封国西宁王

 孝烈将军庙 在完县东即木兰女也以父当行戍

  无子木兰身代之有木兰词载艺文唐封为孝烈

  将军世俗相传木兰魏姓亳州人从汉文帝来曲

  逆故祀此

 章公祠 在府南门外祀为明知府章时鸾建有碑

  记

 阳明祠 在城隍庙前郡人魏一鳌建

 吕公祠 在雄县郝家店北有桥相传吕仙观莲于

  此

 张将军祠 在束鹿县旧城南祀唐将张兴

 许睢阳祠 在高阳县塔头村祀唐睢阳太守许逺

 齐忠勇祠 在高阳县西关外祀唐相齐映通志云

  祀明礼部尚书齐映天启初曹纮建

 双忠祠 在雄县白沟北祀宋张叔夜明陈复初以

  二公尽节于此故祀之

 三守祠 在安州治西北祀宋杨延昭金徒单航元

  完颜安逺又容城县西北有杨将军庙专祀杨延

  昭

 二程夫子祠 在博野县程委村元时建祀宋儒程

  颢程颐明正统成化间相继重修春秋仲月行祀

  礼如仪

 张子祠 在祁州祀张横渠

 二贤祠 在府学公元刘因郝经讲道保定路后人

  立祠祀之

 刘静修祠 在容城县西北元至正年建祀刘因一

  在新安县西三台堡皇庆中赐额静修书院明危

  素吴寛为之记

 刘河间庙 在府上闸祀辽刘完素

 忠孝祠 在雄县祀元孝子王庸明杨松潘忠嘉靖

  中建

 刘诚意伯庙 在容城县北一里许祀明刘基

 孙文正公祠 在高阳县南关祀明大学士孙承宗

   李文敏公祠 在高阳县南关祀明大学士李国?

   鹿廷尉祠 在定兴县祀鹿善继明崇祯年勅建

   胡公祠 在定兴县祀前令胡嘉桂

   五贤祠 在府城城隍庙前郡人魏一鳌建有记

   杨忠愍公祠 祀明杨继盛一在府治西建于隆庆

    二年大学士李春芳记

  本朝顺治十三年

世祖御制文二篇立碑祠内外坊额曰表忠一在府西关外

    建于万厯二十九年大学士孙承宗记

  本朝康熙十年重修孙竒逢记一在定兴县河阳渡明

    天启中巡抚张鳯翔建总宪高攀龙颜曰世师堂

    一在容城县儒学东明万歴四年建

   张公祠 在府西关外祀明知县张宏襟

   忠烈祠 在府西郭外

  本朝康熈六年同知常大忠建祀明甲申狥难绅士孙

    竒逢记雍正九年清苑县知县徐徳泰捐修

 义行祠 在雄县祀义士胡斌

 班姬庙 在安肃县西

 孟姜女庙 在安肃县北

 郝仙姑祠 在安州祭头村

河间府

 社稷坛 在府城西 各州邑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 各州邑 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南 各州邑 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北 各州邑 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 各州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西 各州邑 祀同 

 关帝庙 一在府东门瓮城内一在斜街一在南关

  一在馆驿后一在西关外一在府学后一在县治

  东一在南大街 各州邑 祀同 

 旗纛庙 在河间卫 各州邑 祀同 

 火神庙 在府治后 各州邑 祀同 

 龙王庙 在献县完固口

 五龙潭庙 在任邱县北五龙潭上元时屡着灵应

  明成化中旱祈雨得应重葺

 马神庙 在府治西 各州邑 祀同 

 土地祠 在府治内 各州邑 祀同 

 八蜡祠 在府治西 各州邑 祀同 

 文昌祠 一在府西关一在南关一在县学内

 药王庙 一在府西门内一在任邱县长桑君庙西

  祀扁鹊

 河神庙 在东光县西门外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三皇庙 在府西门内迤南

 禹王庙 在宁津县西门外

   武成庙 在府学西祀太公望配以管仲张良孙武

    诸葛亮从祀者东田单至张浚十人西李晟至廉

    颇九人

   澹台祠 在故城县西澹村即先贤灭明旧里

   忠宪武清公庙 在吴桥县治西祀孙武子

   廉颇庙 在献县西五十里

   河间献王庙 在献县明嘉靖十三年知县汪銮建

   长桑君庙 在任邱县鄚州东北三里

   条侯祠 在景州城西墓上有周亚夫封条侯碑

   董子祠 在景州城东广川鎭有唐宋碑刻

  本朝康熈四十二年知州周钺恭请

圣祖御书阐道醇儒四字刻于碑碣一在故城县西北

   双庙 在故城县西北鹿豖村旧祀张巡许远今废

   吕公祠 在阜城县治西

   包公祠 在府城西北隅

   刘守眞祠 在府治西南祀辽高尚先生刘完素明

  正徳中建

 李公祠 在任邱县西门外祀按察使李贞宁

 范公祠 在吴桥县城南祀明大学士景文

本朝赐谥文忠又为建祠

 忠良祠 在任邱县北雄门内祀知县唐子方

 丰村祠 在任邱县祀知县金灿

 忠烈庙 在任邱县为明戊寅殉难士女建

 节孝祠 在任邱县西梁关左倪玑建内图古今节

  孝

天津府

 社稷坛 在府城西 各州邑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 各州邑 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西 各州邑 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北 各州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府城内西北明永乐四年建成化十九

  年重修 各州邑 祀同 

   关帝庙 各州邑 祀同 

   武庙 在府城内西北隅雍正十一年廵盐御史鄂

    礼知府李梅宾知县徐而发重修

   旗纛庙 各州邑 祀同 

   火神庙 各州邑 祀同 

   龙王庙 一在府城东关外闸口一在府西关一在

    青县东南[卫河]岸一在庆云县鬲津河北岸

   马神庙 各州邑 祀同 

   八蜡庙 各州邑 祀同 

   药王庙 在青县西

   东岳庙 在青县治东南

   河神庙 在青县东郭

   海神庙 在大沽口康熙三十七年

圣祖仁皇帝发帑重建

御制碑文及匾额正殿曰静洪波观音阁曰潮音清梵水母

    殿曰涵育雍正三年奉

勅重修

  小圣庙 在河东盐坨[长芦]志小圣海神也旧有庙

   在大津河西始封平浪侯继封护国济运显应平

   浪元侯顺治六年津人移建于此康熙二十三年

   重修又阜财丰财二场亦俱有庙

  盐姥庙 在[芦台]场

  怡贤亲王祠 在天津县大直沽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三皇庙 在青县东北

  龚公祠 在沧州祀汉渤海太守龚遂

  包公祠 在沧州祀宋[长芦]运使包拯

  于公祠 在沧州祀明少保于谦

  忠肃祠 在盐山县西郭外祀明吏部尚书王翱

 五贤祠 在沧州祀明知州卢廷选王尧封李梦熊

  罗爌

本朝许荣昌

 李公祠 在盐山县西郭外祀知县李正华万歴四

  十五年建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

  祠祀

正定府

 社稷坛 在府城西北五里 各州邑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长乐门外 各州邑 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 各州邑 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永安门外二里许 各州邑 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府各里 各州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西南隅 各州邑 祀同 

 关帝庙 在府治阳和楼又一在柳巷一在顺城关

   各州邑 祀同 

 旗纛庙 各州邑 祀同 

 火神庙 在府城长乐门外一里许 各州邑 祀同 

 龙王庙 在正定县北前有龙井遇旱祷雨輙应

 马神庙 在府治西 各州邑 祀同 

  八蜡祠 在府社稷坛西北隅 各州邑 祀同 

  文昌祠 一在晋州学内一在井陉县东三里凌云

   塔

  元帝庙 在晋州城西北

  北岳行祠 在无极县西北

  滹沱河神祠 在府南城外俗名回龙庙明治中

   建春秋二祀与坛祭同

 本朝雍正九年

勅修

  白石神庙 在元氏县白石山麓旧志汉光和四年

   守令以神能兴云雨有祷輙应囙请于朝立庙祀

   之

  大鸣泉庙 在府城西十里

  蔷花苑庙 在赞皇县西南二十里庙内井泉涌出

   旱祷立应

  河神庙 一在城南关外一在城东关龙冈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重修

 水神祠 在新乐县西

 五龙祠 在晋州东门外明洪武间建

 药王庙 在藁城县西郭今移太宁门瓮城内

 徐神翁庙 在藁城县西南徐家荘

 蚕公庙 在无极县东合流村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三皇庙 在灵寿县西关外

 许由祠 在行唐县西北三十里许由疃朝元观后

  明天启年间建

 大禹庙 在藁城县恒鎭门西明嘉靖六年建一在

  恒镇门北亦嘉靖年建

 周穆王庙 在赞皇县赞皇山上

 太公庙 在获鹿县西南四十里郭庄村

 栾武子庙 在栾城县西北五里

 郄监军祠 在行唐县西北四十里城寨村祀晋卿

  郄谷

 赵惠文王庙 在灵寿县北六十里文山上元至正

  十六年建

 赵武灵王庙 在灵寿县西北十五里赵王台上

 赵武安君庙 一在元氏县治西南一在赞皇县治

  南祀赵将李牧

 黄石公庙 在晋州东北二十里侯城镇元建

 淮阴侯庙 一在获鹿县西门瓮城一在县治西古

  井陉口一在井陉县西门外

 纪信庙 在灵寿县东八里

 邳彤庙 一在灵寿县东关彤为光武云台诸将之

  一食采灵寿故邑人祀之明正统中封明灵王一

  在藁城县西北

 崔府君庙 一在晋州城内明正统中知州崔塘重

  修一在井陉县东城外北关一在赞皇县城内

 魏文贞公祠 一在晋州城内一在赞皇城东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知州陈祖法重修

 尉迟公庙 在行唐县东二里庄头村

 三忠祠 在府城文庙东祀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

  太守颜眞卿宋南康录事欧阳珣

 金紫光禄大夫祠 在平山县南光禄山上后唐潞

  王儿时牧羊于此一日谒祠前神面东若逊避状

  后即帝位遂有是封

本朝康熙九年知县汤聘重修

 包孝肃祠 在无极县西关外

 静修祠 在获鹿县祀金处士刘元素元学士高健

  建

 史丞相祠 在府城外东北祀元丞相史天泽今废

 赵文正公祠 在赞皇县学祀元太保良弼

 薛文清祠 在元氏县儒学东即旧书院

 王滹南祠 在藁城县学东元泰定甲子为金学士

  王若虚建草庐吴澄有记

 安先生祠 在藁城县西西管镇元苏天爵李士兴

  为乡先生安熈建其祖滔父松皆与焉欧阳元功

  记

 平都司祠 在府东城上祀明都指挥司平安安山

  西人任指挥司屯正定

顺徳府

 社稷坛 在府城西郭外 各邑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郭外 各邑 祀同 

 雷公庙 在府城外雷公山下

 先农坛 在府城东 各邑 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北郭外 各邑 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 各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西北 各邑 祀同 

 关帝庙 在沙河县北郭外 各邑 祀同 

 旗纛庙 在府城百戸所治内 各邑 祀同 

 火神庙 在任县东南隅

 龙王庙 在广宗县东北

 马神庙 在府西门内 各邑 祀同 

 土地祠 在府治内 各邑 祀同 

 八蜡祠 在府治北 各邑 祀同 

 文昌祠 在南和县文庙东明万歴八年建

 东岳庙 在南和县东门外

 沣水神祠 在南和县治西明治十三年建

 怡贤亲王祠 在任县北北留寨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 邑祀同 

 三皇庙 在平乡县北旧赵村元时建

 古圣祠 在内邱县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

  武

 尧祠 在唐山县西北尧山上又范石湖集云山下

  有放勲庙

 九圣祠 在内邱县北关外祀稷契风后力牧周召

  夷齐诸圣

 宗圣祠 在平乡县西新寨村祀曽子

 程子华祠 在内邱县西门外旧志程名本孔子故

  人

 神应王庙 在内邱县西六十里鹊山下始建未详

  祀秦越人宋仁宗封神应王

 赵襄子祠 在邢台县治西

 豫让祠 在邢台县学后

 铜马祠 在巨鹿县城北汉光武破铜马贼于此邑

  志云祀汉将马武

 光武庙 在唐山县南旁有系马台相传光武避王

  郎兵系马于此

 都尉祠 在内邱县冯唐村祀汉都尉冯唐塑像竒

  异居人误称为黒龙王

 三文贞公祠 在府署东元延佑中祀魏征宋璟于

  学宫东南又祀刘秉忠于府治东明万歴中知府

  王守诚合祀于此改今名

本朝康熙六年重修

 宋丞相祠 祀宋文贞公璟一在沙河县有颜鲁公

  眞迹碑一在南和县有明靖逺伯王骥勒石赞

 郭巨庙 在内邱县金堤店明弘治中建

 崔庄敏公祠 在广宗县学宫内祀明少保崔恭

 李沧溟祠 在府城内

本朝顺治十七年推官龚九震修

 归震川祠 在府治西

本朝康熙十三年督学王泽弘建

 卢公祠 在南和县西河头郭村祀明卢象升以任

  大名兵备道捍贼有功民立祠祀之

 孙公祠 在府治西嘉靖中建祀明知府孙锦

本朝康熙五年知县辛兆蕙重修

 双烈女祠 在邢台县南郭祀明烈女王玉梅张端

  庄

广平府

 社稷坛 在府城北门外 各州邑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门外 各州邑 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 各州邑 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北门外 各州邑 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 各州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西 各州邑 祀同 

 关帝庙 在府南瓮城 各州邑 祀同 

 旗纛庙 在广平营 各州邑 祀同 

 火神庙 在府南瓮城曲周县在府馆

 龙王庙 在府城外黒龙潭肥乡在龙潭鸡泽在东

  门外威县在治西北广平在东关外

 马神庙 在府预备仓前 各州邑 祀同 

 土地祠 在府治内 各州邑 祀同 

 八蜡祠 在府城北 各州邑 祀同 

 东岳庙 在府东瓮城

 漳神庙 在成安县东门外

 河神庙 在府南桥曲周县在东桥

 滏口祠 在府城南名胜志永年县有滏口祠佛图

  澄传曰石虎自正月至六月不雨澄诣祠稽首暴

  露即有二龙降雨祠下

 聪明山神庙 在聪明山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三皇庙 在邯郸县丛台西

 黄帝庙 在磁州城内名胜志黄帝庙在旧滏阳城

  内世传轩辕氏葬于陵台建庙于此宋大中祥符

  初赐名先天观

 成汤庙 在曲周县安儿寨

 曾子祠 在威县南关

 冉子祠 在府西瓜井村茅坤有记

 昭公庙 在成安县东北一里

 狐突祠 在曲周县东南旧宇久废今存小像祀之

  名胜志晋大夫狐突祠在县东南安儿寨

 三忠祠 在邯郸县丛台西南明万歴十九年建祀

  晋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今移建城西东明观

 扁鹊庙 在鸡泽县三陵村

 鲁班庙 在府南关外

 成信侯庙 在肥乡南堡村祀程婴

 赵王庙 在邯郸县东二十里

 平原君庙 在肥乡县南堡村

 望诸君祠 在邯郸县丛台下

 廉颇庙 在府南东家堡一在清河县西南八里

 三贤祠 在邯郸县旧马神庙内原祀赵蔺相如廉

  颇李牧今移建南关外増赵奢为四贤祠

 成安君庙 在成安县治西北祀汉陈余明嘉靖二

  十年改建

 周昌祠 在磁州城内

 董仲舒祠 在曲周县东北

 増福祠 在府治内曲周在县治东肥乡在县治南

  鸡泽在西关祀旧邑令李诡祖诡祖家世淄川魏

  文帝朝仕曲梁时殛狐妖塞横水贻福孔多故作

  祠祀之唐封増相公元封福善平施公祠因以是

  名嘉靖中毁滛祠议废后稽功徳存之

 苍龙庙 在磁州西佐里祀隋窦宗

 崔府君庙 在磁州治东北

 李卫公庙 在磁州临水里祀李靖

 李药师庙 在邯郸县来马台相传李靖统军过此

 白马将军庙 在肥乡县白落堡祀唐将罗诚郡志

  罗士信俗讹罗成

 吕翁祠 在邯郸北二十里黄粱店内有明世宗御

  书匾额

 韩昌黎祠 在曲周县马兰村

 宋李靖庙 在肥乡县境内

 仰功祠 在成安县城隍庙左祀宋成安尹冦凖明

  嘉靖二十五年建

 李忠愍祠 一在曲周县学西一在威县治南祀宋

  侍郎李若水

 程宗二公祠 在磁州儒学东南祀宋磁州守程珦

  宗泽

本朝康熈三十七年知州蒋擢重修

 岳忠武王庙 在磁州东门外

 郭守敬祠 在鸡泽县南八里

  五公祠 在清河县新集祀少师夏言御史钱如京

   刑尚书樊继祖知府华津张希尹

  申端愍公祠 在府治南祀明殉难太仆寺寺丞申

   佳荫

 本朝顺治九年建

  路公祠 在曲周县东关祀明御史路振飞

  涂公庙 在磁州北五里铺

 本朝顺治六年为巡道剿寇战没

赠光禄卿涂廓建康熙四十二年知州蒋擢重修

 大名府

  社稷坛 在府西郭 各州邑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 各州邑 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 各州邑 祀同 

  郡厉坛 在府北郭 各州邑 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 各州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西南 各州邑 祀同 

 关帝庙 在府城内万歴二十一年建 各州邑 祀同 

 旗纛庙 各州邑 祀同 

 火神庙 各州邑 祀同 

 龙王庙 在大名县东十八里

 白龙王庙 在魏县城东南新漳河西宋县尉陈尧

  佐譔碑记一在罗儿庄唐太宗勅封有碑记

 马神庙 在府西北隅 各州邑 祀同 

 八蜡祠 在马神庙东 各州邑 祀同 

 文昌祠 在府学 各州邑 祀同 

 东岳庙 在大名县城内东北

 江渎广源王庙 在清丰县南十五里

 泉源祠 在清丰县东北三十里

 江渎庙 在魏县双井集

 漳神庙 在魏县东郭外

 灵津庙 在开州西南宋孙洙灵津庙记元丰元年

  曹村新堤成赐堤名曰灵平庙曰灵津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颛顼庙 在开州西寰宇记临河县颛顼庙太和四

  年立干徳六年重修今废

 仓颉庙 在南乐县西三十五里塜上明崇祯九年

  重建

 虞舜庙 在开州东郭里

 双忠庙 在长垣县南关祀夏关龙逢殷比干

 比干庙 在长垣县西南魏楼村

 周文王庙 在开州龙城村

 卫灵公祠 在长垣县南

 柳下惠祠 在开州东北明万歴中建

 二贤祠 在东明县西北二十里明嘉靖间居民掘

  地得石碣上书闵子骞公西华之祠知县沈大楠

  请修二贤祠春秋致祭县志祠旁有二贤塜

 子路祠 在开州北戚城又有祠在长垣县蒲城镇

 蘧公祠 在长垣县南街旧为子路祠明嘉靖中改

  祀蘧伯玉于此寰宇记长垣县蘧伯玉祠在县东

  七里祠在墓侧

 晏平仲祠 在长垣县东四十里

 魏武侯祠 在府城东十里

 西门豹祠 在府东五里

 齐王庙 在南乐县东罗疃村唐开元时建清丰亦

  有之

 孝元后祠 在府东北堤上祀汉王皇后

 赵文君祠 在魏县东南二十三里祀汉令赵夔

 束晢庙 在府城东六十里束馆鎭上明成化八年

  元城知县段正重修

 张清丰祠 在清丰县南郭外清丰隋时孝子明嘉

  靖中知县沈炼建有吕时中记

 三贤祠 在旧府城文庙东祀唐魏征狄仁杰宋韩

  琦

 崔府君庙 在长垣县西三里耿村明正统间建

 狄梁公祠 在府城南郭名胜志祠有唐碑二一为

  李邕文张继处书一为冯宿文胡证书又有祠在

  魏县东南

 南将军庙 在清丰县北门外祀唐南霁云茅坤有

  记

 忠孝祠 在大名县艾家口河岸知县李本意建祀

  唐魏博节度田弘正暨子布

 四贤祠 在府城内祀狄仁杰韩琦寇凖刘安世万

  歴间増建一祠东祠祀狄韩寇三公并文潞公为

  四贤祠西祠专祀刘忠定公今移洪济桥北李总

  制废祠

 莱公祠 在开州东郭御井旁

 回隆庙 在魏县西南名胜志俗传宋眞宗北征至

  此回銮因名回龙讹为隆也

 宋康王庙 在清丰县东南二十五里世传康王质

  于金间道奔还跨泥马渡河于此土人祀之

 程明道祠 在开州城内

 张梦山祠 在南乐县南二里祀元处士张淳

 额苏伦大官人祠 在开州由义坊额苏伦元人屡立

  战功世祖器重尝称为大官人时开州有大狱株

  连千余家公为剖辩得雪至元初散军卫于河北

  民被其虐公悉绳以法开人感而祀之

 郭忠烈祠 在开州由义坊续文献通考元郭嘉尽

  忠所事洪武初旌其忠烈命有司立祠春秋致祭

 忠义祠 在南乐县东知县王邦恭建祠祀殉难武

  举霍贯道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县方元启重修

 魏介肃公祠 在南乐县学西明万歴四十七年勅

  建祀佥都御史魏允贞

 沈青霞祠 在清丰县北郭祀明知县沈炼

宣化府

 社稷坛 在府城西北 各州邑 祀同 

 风云雷雨坛 在府城东 各州邑 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 各州邑 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东北 各州邑 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 各州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府城内明洪武二十八年建宣徳元年

  重建 各州邑 祀同 

 关帝庙 在府城内明正统七年建 各州邑 祀同 

 旗纛庙 在府城内明永乐十七年建 各州邑 祀同 

 火神庙 在府城神仓库明永乐中建 各州邑 祀同 

 龙神祠 在府城弥陀寺街西明正统元年建

 马神庙 在府城东 各州邑 祀同 

 八蜡祠 在府城外东南明成化二年建 各州邑 祀同 

 文昌祠 在府学内明天顺四年建 各州邑 祀同 

 五岳庙 在赤城县云州堡

 东岳庙 在府城明正统五年建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府申竒贵重修

 北岳庙 在府城广灵门外北山上明治年建

 药王庙 在延庆州治北

 河神庙 在保安州南郭外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州杨汝楫重建

 水母庙 一在独石一在马营一在长安岭

 温泉神庙 在赤城西温泉上明正统六年重修

 独石神庙 在赤城县北独石城南明正统七年建

  祀土神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州 邑祀同 

 轩辕庙 在独石水经注涿鹿城东一里阪泉上有

  黄帝祠宣镇志在桥山后魏天兴中建兴光元年

  诏修之

 舜祠 在延庆州歴山

 武庙 在龙门县城内

 武成王庙 在府城内

本朝康熙十八年总兵闫可权重修懐来县庙在东门

  内

 狐突庙 在懐来县东门外畿辅旧志祀龙神或湖

  渎讹呼也

 三灵侯祠 在保安州玉皇阁下

 秦王次仲庙 在延庆州大翮山

 汉文帝庙 在蔚州南关辽穆宗建

 崔府君庙 在矾山金太和八年建

 许旌阳祠 在府城军器局南明崇祯十五年守道

  何谦建

 三贤祠 有三一在独石一在云州一在龙门

 褒忠祠 在府城内明嘉靖七年勅建祀功烈节义

  诸武臣薛禄谭广等许成名有记

 显忠祠 在懐来县建祀曹鼐等忠烈三十六人明

  万歴末兵备道胡思伸重修

 愍忠祠 在懐来县祀潘忠颜保安人明万歴癸丑

  进士官辽东监军佥事战没其弟宗舜奏请赠光

  禄少卿赐谥节愍立祠春秋致祭

 表忠祠 在懐来县祀沈炼任锦衣卫经歴忤严嵩

  谪戍保安卫寻遇害长子襄奏赠光禄寺少卿立

  表忠祠春秋致祭

 义烈祠 在赤城县北云州堡祀守备孙刚少监谷

  春等九十余人明正统十四年建叶盛有记

 满毅愍祠 在宣化县南郭崇祯二年勅建祀殉难

  总兵满桂

 忠义祠 在府城内

本朝顺治十八年建祀明殉难巡抚朱之冯及生员姚

  时中礼部侍郎王崇简有记

 祀功祠 在保安州治西旧为懐隆兵备道吴嘉会

  粟米禄开渠利民民立祠祀之后兵备道张经世

  及州守李恒茂胡士栋有治行亦入祠祀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州杨汝楫重建祠合祀五十年

  知州梁永祚以前牧阎生斗殉节亦立主祠中

 昭徳祠 在府城内嘉靖二年建祀李仪罗亨信李

  秉叶盛秦纮张锦李介杨谧陈纪马中锡雍泰王

  云鳯十二人吕柟有传叙

 节孝祠 在懐来县明万歴间为孝子王道成妻孝

  妇李氏建

易州

 社稷坛 在州西关外一里 各邑 祀同 

 山川风云雷雨坛 在州东关外一里 各邑 祀同 

 厉坛 在州东关外 各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州署东 各邑 祀同 

 马神庙 在州署仪门西南 各邑 祀同 

 旗纛庙 在州署东南

 武安王庙 在州署北

 龙王庙 在州西关

 泰山行祠 在广昌县东关外

 召公祠 在州署东北

 四贤祠 在州南祀郭隗乐毅剧辛邹衍像系刘銮

  塑技极精巧元郝经碑记

 樊将军庙 在州城东

 萧曹祠 在涞水县东

 严子陵祠 在涞水县北

 昭烈帝庙 在涞水县东

 李靖庙 在涞水县南

 三忠祠 在州西北紫荆关明额森入犯都御史孙

  祥太监阮尧民都指挥韩清死之奉勅建祠

 双节祠 明正徳间霍恩任上蔡令与妻刘氏死节

  奉勅建祠州署东南以祀之

冀州

 社稷坛 在州城西里许 各邑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州城南里许 各邑 祀同 

 先农坛 在州城东 各邑 祀同 

 郡厉坛 在州旧城内东北隅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 各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州治西 各邑 祀同 

 关帝庙 一在州治东明永乐四年建一在西关外

本朝顺治十五年重修一在西关瓮城内顺治十六年

  建 各邑 祀同 

 旗纛庙 各邑 祀同 

 火神祠 各邑 祀同 

 马神祠 在州治西北太仆寺右 各邑 祀同 

 八蜡祠 在州南关外 各邑 祀同 

 文昌祠 各邑 祀同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 邑祀同 

 太公庙 在枣强县西郭外明万歴中建史称吕尚

  困于棘津棘津枣强古邑名也太公避纣筑卖浆

  台迄今有遗址焉

 南宫子祠 在南宫县文庙东祀南宫适

本朝顺治十六年邑人杜镇重修

 扁鹊庙 在南宫县鹊山

 张耳祠 在州南门内宋太祖建隆中建元末毁于

  兵遗址尚存后为二郎庙

 董子祠 在枣强县治西祀汉儒仲舒

 光武庙 在南宫县东门外

 四公祠 在新河县祀汝廸蔡懋照马廷楠陈士秀

  各有记

 萧晏二公祠 在冀州城西一里高原上按萧公名

  伯轩宋新淦人明封水府灵通广济显应英佑侯

  晏公名戌子元临江人明封平浪侯先是明成化

  六年大水冲城知州胡瑛呼神求救水退城全次

  年构庙于此明成化十八年滹沱河溢水冲城壊

  知州李徳美跪祷间适有麦秸顺流而下与所塌

  城楼土石并塞由是水不入城因重新之

本朝顺治间知州王来泰复加修葺

 李孝子祠 在武邑县岳庙东祀元孝子李璋

 刘公祠 在南宫县东祀前令刘镒

 段公祠 在枣强县西郭外祀明知县殉难段世高

  正徳辛未建有李时记郡志作段豸邑志作段世

  高

 贞烈祠 在南宫县东郭外

 烈女祠 在南宫县东岳庙西

赵州

 社稷坛 在州西郭 各邑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州南郭东隅 各邑 祀同 

 先农坛 在州东郭 各邑 祀同 

 郡厉坛 在州北郭 各邑 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 各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城西北 各邑 祀同 

 关帝庙 在州治西 各邑 祀同 

 旗纛庙 各邑 祀同 

 火神庙 各邑 祀同 

 龙井庙 在州北一里金大定四年州民李通建明

  正统五年判官章纶重修井旁有二庙相并俗呼

  双庙祷雨多应

 五龙祠 在宁晋县南八里高荘村

 马神庙 在州南门外东隅明成化二年建 各邑 祀同 

 八蜡祠 在州南门外 各邑 祀同 

 文昌祠 在州南城 各邑 祀同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 邑祀同 

 廉蔺祠 在州东南望汉台西明崇祯中建

 三灵侯祠 在宁晋县南门外志云祀周諌大夫唐

  葛周三人未详何名

 汉高祖庙 在临城县西北鹁鸽井

 光武庙 有四一在州境一在柏乡县北十四里元

  和志汉世祖庙一名坛亭即世祖即位处之千秋

  亭也后建庙于此一在高邑县西北十二里一在

  宁津县南陈村

 耿纯祠 在州北龙村明弘治间知州张清于纯墓

  前建

 崔府君庙 在柏乡县西南

 显惠孙公祠 在宁晋县北关迤西祀元兵部尚书

  乐安郡侯孙瓒元末贼帅将屠邑过丁桥忽双鲤

  跃桥上应贼梦中所见复见公神现空中贼惧而

  去邑民感而祀之

 曹文忠公祠 在宁晋县东四里洨水上祀明少傅

  大学士曹鼐邑人蔡叆建

 于世恩祠 在高邑县赵南星为记

 仰徳祠 在州治左明弘治中士民为知州何浚建

  有大理王鉴之记

深州

 社稷坛 在州西郭外南隅 各邑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州南郭外西隅 各邑 祀同 

 先农坛 在州东郭 各邑 祀同 

 郡厉坛 在州北郭外西隅 各邑 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 各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州治东 各邑 祀同 

 关帝庙 各邑 祀同 

 旗纛庙 各邑 祀同 

 火神祠 在州南郭 各邑 祀同 

 马神祠 在州治西南隅 各邑 祀同 

 八蜡祠 在州西郭外 各邑 祀同 

 文昌祠 在州学内 各邑 祀同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 邑祀同 

 光武庙 在武强县东唐王村

 冯母庙 在饶阳县治西祀汉冯异母始建无考明

  万歴中知县翟耀重修

 姚期庙 在饶阳县小韩村

 忠烈祠 在州西门外明崇祯十六年建祀赠太常

  卿知州孙士美知州李烛州判刘沛然吏目朱春

  芳熊国俊学正任尹训导刘名言侯度昭王孟夏

  两庑祀举人吕叔成王呈贞田如墉王荫昌田如

  坻田如阜

 孔公祠 在安平县治东明崇祯十一年建祀殉难

  知县孔闻校并乡勇二十八人

 圣姑庙 在安平县城北神女台上县志姑姓郝至

  孝不嫁以养亲卒后屡着灵异因庙祀之

定州

 社稷坛 在州城西 各邑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州城南 各邑 祀同 

 先农坛 在州城东 各邑 祀同 

 郡厉坛 在州北门外 各邑 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 各邑 祀同 

 城隍庙 在州治北 各邑俱 在城内 

 关帝庙 在州治南洪武六年建 各邑 祀同 

 旗纛庙 在卫治东偏 各邑 祀同 

 火神庙 各邑 祀同 

 马神庙 在州治南 各邑 祀同 

 八蜡祠 在州城东门外明成化二十年建 各邑 祀同 

 文昌祠 在文庙左明宣徳十年建万歴三十一年

  重修 各邑 祀同 

 北岳庙 在曲阳城西汉书郊祀志神爵元年祠北

  岳常山于上曲阳府志庙距恒山百余里唐贞观

  间建于祠望而祭之庙有唐碑五宋庆厯八年安

  抚使韩琦领定州事游君开重修立碑明洪武间

  定为北岳恒山之神去宋元封号

 龙王庙 在州北城上万歴四十四年知州宋子质

  移城内北隅旁有八角井时适旱祷之立应是岁

  大熟

 利民侯祠 在曲阳县少容山祀山神县志宋治平

  熈丰中祈祷辄应定州路安抚条其事奏请于朝

  锡爵利民侯

 名宦祠

 乡贤祠 二祠各 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各 邑祀同 

 廉颇庙 在州城南五十里廉台村一在饶阳县东

  二十五里

 纪信庙 在州南

 汉光武庙 在州治东鸡鸣台三十五里

 阳城祠 在定州东一里明弘治中知州李梦熊建

 韩魏公祠 旧祠在定州名宦琦尝帅定民感其徳

  立祠祀之新祠一在州东北众春园遗址明万厯

  十九年知州唐祥兴建一在州治后万歴四十四

  年知州宋子质建续阅古堂设公木主事之

 苏文忠公祠 旧祠在州文庙左宋元佑中轼尝知

  定州民立祠以祀新祠在新建韩魏公祠左明万

  歴四十五年知州宋子质建

 鲍侯祠 在曲阳县治西明万歴年建祀知县鲍献

  书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一

  寺观

顺天府

 慈仁寺 在广宁门内大街明宪宗为孝肃周太后

  弟吉祥建有二松相传金时植后有毘卢阁左有

  槐树又有辽干统三年尊胜石幢尚在析津日记

  俗呼报国寺盖先有报国寺在寺西北隅也每月

  朔朢二十五日有市甚盛

 海会寺 在府东南明穆宗受厘之地万歴中増修

 愍忠寺 在府西南唐贞观十九年太宗悯东征士

  卒于幽州城内建悯忠寺中有高阁谚云悯忠高

  阁去天一握是也东西有砖塔高可十丈云是安

  禄山史思明所建又有唐重修舎利记二苏灵芝

  行书宝塔颂俱存

本朝康熈年

圣祖御书匾额曰大雄宝殿曰觉路津梁曰不二法门曰藏

    经阁凡四处

   观音寺 在府西南五里玉河乡中有杭州上天竺

    观音大士古像明天顺成化间相继重修

  本朝康熙年

圣祖御书寄兴高逺四字

   仙露寺 在府南菜市西地名千邑辽时建

   功德寺 在府西即元护圣寺也有古台三相传元

    主游乐更衣处

   清化寺 在府东明宣德壬子建正德癸酉重修

   隆善寺 在府西北明宣德中建赐额

   大慈恩寺 在府西海子上旧名海印寺明宣德四

    四年重建改今名

   灵云寺 在府南十里明天顺元年赐额

   大觉寺 在府西北三十里明宣德二年改建正德

    十三年重修

   法林寺 在府西南十二里旧名竹林寺明景四

    年改建

   净明寺 在府西南三十里明宣德八年改建

   宝林寺 在府西南四十里明正统二年改建

   万福寺 在府西南五十里明正统二年改建

   清凉寺 在府西三十里旧名卢师寺明正统十一

    年改建

   五华寺 在府西四十里旧名圆殿寺明宣德三年

    改建后又改广惠寺

   法海寺 在府西四十里旧名龙泉寺明正统四年

    改建

  本朝顺治年

世祖御书敬佛二字

   广通寺 元为法正寺在府西北二十里明正统五

    年重修

   寿光寺 在府西北三十五里旧名震音寺明正统

    十三年改建

   碧云寺 在府公元耶律阿勒锦建明正德十一年

    内监于经拓之为寺岩下有泉从石罅中出淙淙

    若琴筑亭曰听水佳处亭前有池种白莲百本池

    邉修竹成林明神宗题水天一色

  本朝康熈十七年

圣祖御书激湍二字

   戒坛寺 在府西西山最深处唐武德中建旧名慧

    聚明正统间易名万寿

  本朝康熙十七年

圣祖御书清戒二字赐焉

     按辛斋诗话西山岩麓无处非寺游人登览类

     不过十之二三尔王子衡诗西山三百七十寺

     正德年中内臣作何仲黙诗先朝四百寺秋日

     徧题名郑继之诗西山五百寺多傍北邙岑其

     后増建益多难更仆数今止就耳目所最著者

   标出余不悉载

 明因寺 在天坛北明天顺中建中有释贯休所画

  罗汉十六轴董其昌书佛成道记

 慈源寺 在三里河南明正统初建成化中重修

 天庆寺 在慈源寺西原辽永泰寺元至元壬申重

  建明宣德中重修

 安国寺 在天庆寺西明天顺元年建

 竹林寺 在宣武门外辽清宁八年楚国大长公主

  舍私第为之赐名竹林

 长椿寺 在宣武门外西南明万歴四十年孝定皇

  太后建以居水斋禅师寺有渗金多宝佛塔高一

  丈五尺

 千佛寺 在德胜门北明万歴初孝定皇太后建

 广恩寺 在德胜门辽为奉佛寺在白云观西南明

  正统间改建

 真觉寺 在阜城门外明永乐中建成化九年诏累

    石台高五丈上列塔五各高二丈

   双林寺 在阜城门外二里明万歴四年建

   慈慧寺 在阜城门西二里万歴八年蜀僧愚庵创

    后有蜘蛛塔蜀太史黄辉有碑记其事

   慈寿寺 在阜城门外八里庄明万歴丙子为慈圣

    皇太后建赐名慈寿勅大学士张居正撰碑有塔

    十三级又有宁安阁阁榜慈圣手书后殿有九莲

    菩萨像

   定慧寺 在阜城门外八里庄西康熙年

圣祖勅建

   广通寺 在西直门外康熙年

圣祖勅建

御题匾额曰抱荃恩曰息心净行曰慈灯普照凡三处

   万寿寺戒坛 在西直门外七里广源闸之西明万

    歴五年建即唐聚慧寺寺悬永乐时所铸大钟内

    书华岩八十一卷名曰华岩钟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

圣祖勅修

御制碑文禁止采凿煤窑勒石以垂不朽焉

   应真寺 在西直门外旧名五塔寺康熙年重修

   极乐寺 在西直门外高梁桥四三里元至元间建

   韦公寺 在左安门外二里明正德时常侍韦霦建

    亦名宏善寺

   法藏寺 在右安门外东南隅旧名弥陀寺金大定

    中建明景泰二年改建今名北地多风故塔皆实

    惟此寺弥陀塔可登

   天宁寺 在广宁门外元魏孝文时建名光林寺隋

    仁寿间曰宏业寺建塔藏舎利唐开元中改曰天

    王寺金大定中改大万安寺明宣德中改天宁寺

    正统中改万寿戒坛今仍名天宁寺内有塔高十

    三寻四周缀铎以万计音无断絶

   清梵寺在

  畅春园东康熙年

圣祖勅建

御题匾额

   漙仁寺在

  畅春园西康熈五十二年

圣祖勅建

御制碑文以纪焉

   恩佑寺在

  畅春园东北隅雍正元年建

   佛泉寺 在黒龙潭西旧名大觉寺雍正二年奉

 勅重建

 赐额佛泉

  弘光寺 在香山明宣德中内侍郑同建同高丽人

   仿其国毘卢殿制作圆殿门内松径盘折最为幽

   胜

  本朝康熙年

圣祖御题匾额一曰慈云常荫一曰光明三昧

   延寿寺 在韩家山明永乐时内臣刚铁靖难葬此

   显应寺 俗呼皇姑寺明正统八年驾出紫荆关亲

    征额森陜西吕尼叩马谏而死及复辟乃为建寺

    赐额保明寺

  本朝康熙年

圣祖勅修

御制碑文勒石以纪

御题匾额曰杖泉花雨曰水心栢子曰挂衲翻经凡三处

   香山寺 在宛平县香山金大定中建明正统间内

    侍范宏重修或云即金章宗会景楼也山有祭星

    台护驾松梦感泉皆章宗遗迹有二碑载辽中丞

    阿勒锦舍宅始末左侧有轩明神宗题曰来青轩

  本朝康熙十六年

圣祖御书普照乾坤四大字后有藏经阁

   圣感寺 在宛平县平坡山上元建平坡寺明宣德

    中改名圆通

  本朝康熙十六年

圣祖御题匾额一曰圣感一曰敬佛一曰制毒龙复

御制碑文以垂不朽

     按缑山集由常明庵出杏子口至平坡寺所谓

     卢师清凉翠微善应灵光诸寺皆在焉

   嘉禧寺 在宛平县杏子口西又东三里有福田寺

   潭柘寺 在宛平县潭柘山相传本青龙潭开山时

    青龙避去潭平为寺燕人谚云先有潭柘后有幽

    州此寺之最古者天府广记云即晋之嘉福唐之

    龙泉寺也亦名岫云寺

  本朝康熙年

圣祖勅修

御赐匾额曰清浄庄严曰天王殿曰毘卢殿曰戒坛曰大悲

    坛曰翠嶂丹泉曰香林净土曰倚松恬澹曰松竹

    清泉曰松竹幽清凡十处

 华严寺 在宛平县裂帛泉南左有洞曰翠华中有

  石床可憇息明正统中建

 玉泉寺 在宛平县玉泉山又西有补陀寺北有金

  山寺

 寿安寺 在宛平县寿安山本唐兠率寺殿前有二

  娑罗树相传来自西域元至治元年建中有卧佛

  二亦名卧佛寺

 栖隐寺 在宛平县仰山金大定十二年建

 昊天寺 在宛平县西金大定四年建明正统四年

  王振修改名隆恩寺

 鹫峰寺 在宛平县西城墙畔即唐淤泥寺鹫峰者

  唐僧之号也有贞观二十二年唐人所书心经石

  刻尚存旧供旃檀佛相以异着闻元学士程巨夫

  有记今在

皇城内旃檀寺中

 法云寺 在宛平县金山口二十里妙高峰下寺有

    双泉汇于方塘曰香水金章宗设八院之一也草

    际有碑题香水院三字尚存

   圆教寺 在宛平县西城康熙年

圣祖御题匾额一曰日映金云一曰真如境

   弘恩寺 在良乡县康熙五十六年

圣祖御书匾额曰大愿慈航复

御题七言律诗一首勒石以纪

   寿因寺 在良乡县康熙五十七年

圣祖御书匾额一曰花台止水一曰大悲慈航

   天王寺 在良乡县治东南置僧会司于内

   护国寺 在良乡县琉璃店东北

   三佛寺 在固安县治西置僧会司于内

   龙泉寺 在固安县知子营

   精严寺 在永清县北街置僧会司于内

   三塔寺 在永清县城外东南唐时建武后时石幢

    尚存

 隆庆寺 在永清县西辽干统九年建

 定觉寺 在东安县西北七十里常道乡唐垂拱三

  年赐额辽天庆间复建金大定元年重修

 广善寺 在东安县治即唐灵应寺明宣德中重建

  正统十四年赐额

 宁国寺 在东安县留犊里金大定二年建

 净安寺 有二一在东安县惠化乡明宣德八年建

  一在通州治东南金大定十三年建明万歴间修

 广严寺 在东安县西邑人孟仕仲舍宅改创明崇

  祯十四年修

本朝康熈十年重修

 灵岩寺 在东安县东北五十里凤河之南金大定

  五年僧洪宝建

 隆兴寺 在香河县治西

本朝康熙八年重修

 铁佛寺 在香河县东南

   靖嘉寺 在通州治东旧名慈恩寺元至元二年建

    明初置僧正司于内

   佑圣敎寺 在通州旧城内西北隅浮图十三级创

    于唐贞观七年歴五代辽金元而始成为州之巨

    观

   宝通禄寺 在通州新城南门外明天顺七年重建

    赐额

   太平寺 在通州新城西门外元至正时重修

   给孤寺 在通州城东元至正间建

   广济寺 在宝坻县西街置僧会司于内

   洪福寺 在宝坻县平正桥西北古刹也层阁高耸

    虬松逺荫渠水经其前

   香岩寺 在昌平州永丰屯旧名弥勒院

  本朝康熙五十九年重建改今名殿中

圣祖赐额菩提二字复

御制碑记

勅侍读王图炳书以勒石焉

   瑞光寺 在昌平州治后明成化十年建

   神寿寺 在昌平州新城内

   昭圣寺 在昌平州治西北唐干符中建

   普云寺 在昌平州西北汤峪川辽天庆间建

   香水寺 在昌平州西南汉建武五年建

   上方寺 有二一在昌平州南一在州境驻跸山上

    有十八盘

   流沙寺 在昌平州巩华城北门外元皇庆中建

   游觉寺 在昌平州汉中兴时建

   圣寿寺 在昌平州东北唐干符六年建

   法华寺 在昌平州东北四十里银山铁壁之麓一

    名大延圣寺金天会三年建明正统十二年重修

   宝云寺 在昌平州驻跸山

   昭化寺 在昌平州南五十里玉泉山山麓泉石清

    洁可爱

   铁壁寺 在昌平州银山铁壁下

   龙兴寺 在宻云县北唐时建元大安中重修俗名

    锤塔寺明洪武十六年置僧会司于内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

圣祖赐额龙兴寺

御书匾额庙前曰洛伽仙境正殿曰般若相眞武阁曰神武

    鎭

御书房曰横翠凡四处

   香岩寺 在宻云县东二十五里元至正中建内有

    银杏一株俗名白果

   大安寺 在宻云县东北五十里旧名白猿院北齐

    五年建金承安四年重修

   普济寺 有二一在宻云县东北八十里辽天统五

    年建靖宁二年重修内有显公和尚祠一在霸州

    东门外元至正二年建置僧正司于内

   观鸡寺 在宻云县东北一百八十里雾灵山下有

    观鸡仙人迹

   砙堂寺 在怀柔县东八十余里汉时建名昙泉寺

    明正德已邜改今名

   资福寺 在怀柔县北十五里红螺山麓旧名大明

    寺金皇统初建明正统中重修

   定慧寺 在怀柔县北十八里山麓寺中建万寿齐

    天二塔今塔废

   福聚寺 在涿州北挟河村康熙五十四年

圣祖赐额六十年重修

勅内阁学士蒋廷锡撰文立石以纪

   云居寺 在州东北隅内有浮图高二十余丈周

    围三十余步

   智度寺 在涿州云居寺前内有浮图高二十余丈

    周围三十步又一台高二丈广百五十步唐时建

    碑刻尚存

   普寿寺 在涿州东三里一名清凉寺内有浮图高

  十丈又一台高二丈余周围二百步

 延寿寺 在涿州北十里湖梁店明万歴三十四年

  僧道安建置僧正司于内

 福胜寺 在房山县东北明洪武间建置僧司于

  内

 木岩寺 在房山县西南十八里梁天监中建明嘉

  靖中重修

 上方寺 在房山县南五十里即兠率寺两崖之间

  凿石为磴攀絙而上山峰环列絶顶有泉如斗汩

  汩不穷

 宝岩寺 在房山县瓦井村

 云居寺 在房山县石经山下寺有唐开元十年石

  浮图铭开元二十八年山岭石浮图后记今并存

  南麓即西天寺塔下有石经窟其后则香树林

 灵集寺 在文安县庄头村内有浴佛庵藏经阁后

  有汉时古桧二株

 兴国寺 在文安县栁河

 观音寺 在大城县城内西北坊明正统中立僧

  司宏治己丑重修

 海月寺 有二一在大城县南四十里李坦鎭明成

  化二十年建一在县北十五里楼堤村明嘉靖二

  十五年建

 独乐寺 在蓟州治西始建未详辽时重修中有杰

  阁设十一面大士像

 云泉寺 在蓟州城东南十里

 香林寺 在蓟州城北二里翁同鹅泉流峙左右为

  蓟之最胜处

 千像寺 在蓟州北二十里九华峰下唐开元中建

  于石上刻千像故名又名佑唐寺

 云罩寺 在蓟州盘山之巅旧名降龙庵唐道宗太

  师建明万歴赐今名东岭有舎利塔又有黄龙祖

  师殿每岁除有佛灯之异

  本朝康熙十七年

御书盘山秀峰四字

   普济寺 一名甘泉寺在蓟州中盘唐太和中僧晓

    芳结茅于此辽金元重修

  本朝康熙中僧明徳増葺

圣祖有事

 园陵尝驻跸于此题诗中盘因勒石于殿左侍郎沈荃碑

    记

   感化寺 在盘山旧名宝积寺唐贞元中建明成化

    年赐名广济寺

   天成寺 在盘山唐建辽名福善寺

   香水寺 在盘山唐建有卢纶碑记

   双峯寺 在盘山有石碣载唐贞观中尉迟敬德监

    造明万歴中重修

   云静寺 在盘山原名静业庵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

圣祖勅赐为云静寺净室内奉

御书清风二字

   万松寺 在盘山原名李靖庵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

圣祖勅赐为万松寺

   盘谷寺 在盘山即[青沟]禅院康熙十年僧智朴建

    中有秋月堂侍郎沈荃书四十三年

圣祖勅赐为盘谷寺

   正法寺 在中盘康熙年僧大博修葺殿前有

圣祖御书碑方丈

御书门外一峯四字

   少林寺 在中盘元至元时建明成化嘉靖年修

  本朝康熙年僧本住増葺

   开仁寺 在热河小南门康熙年

圣祖赐额

   静妙寺 在热河蓝旗营康熙年

圣祖赐额

   安禅寺 在热河十八里汰康熙年

圣祖赐额

   星龛岩寺 在热河小营康熙年

圣祖勅建大殿

御书星龛岩三字

   峭壁寺 在热河化育沟康熙年

圣祖御书匾额正殿曰天半香林八角亭曰森万象

   穹览寺 在热河哈喇河北康熙四十三年

圣祖赐额有

御制碑记近寺又有霄观坊楼上

圣祖御题匾额一曰兴州胜境一曰紫塞春台

  溥仁寺 在热河河东康熙五十二年

圣祖赐额复

御制碑文勒石以纪

  菩萨寺 在热河广仁岭殿中有

圣祖御题匾额曰妙德慈光

   临泉寺 在平谷县东高村东辽时建嘉靖二十七

    年重修俗称高村寺

   香岚寺 在平谷县渔子山寨南二里金明昌三年

    建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俗称独波峪寺

   慈福寺 在平谷县山东庄西北十五里明正统九

    年建正德四年重修俗称山东寺

   禅林寺 在遵化州五峯山殿角有碑剥蚀犹姚秦

    时重修文也姚秦称瑞云山云昌寺辽改今名山

    畔悬石曰鸡鸣石近寺古松夹径极峯岭溪壑之

    胜

   福泉寺 在遵化州西北唐贞观年建今呼为汤泉

    寺

   资福院 在安定门外康熙六十年

圣祖勅建

御制碑文以垂不朽

   慈育院 在宛平县

圣祖御题匾额一曰慈育羣生一曰鹿苑星龛

   广福禅院 在东安县西北五十里金天会中建

   大悲禅院 在东安县阎家垈金天会六年修

   石镫庵 在府西南隅旧名吉祥寺明万歴丙午重

    修掘地得石幢式如镫台上刻唐人所书般若心

    经一部改名石镫庵

   晋阳庵 在宣武门外有古铜大士像高三尺余下

    有欵识云大唐贞观十四年尉迟敬德监造后移

    受水塘古佛庵庵坏移稽山会馆

   摩诃庵 在阜成门外八里庄明嘉靖丙午建

   雀儿庵 在潭柘寺后金章宗弹雀于此即行幄建

    庵

   圣水庵 在遵化州南

   清芳庵 在

  圆明园东雍正元年

 勅建

   天仙庙 在

  圆明园西雍正元年

 勅建

   玉皇庙 在宛平县

圣祖御书匾额曰万象同瞻

   碧霞元君庙 在左安门外东南弘仁桥明成化中

    建

     按都人最重元君庙其在西直门外万泉庄者

     曰西顶康熙四十七年

圣祖勅修

赐额广仁宫在永定门外者曰南顶在草桥者曰中顶在东

    直门外者曰东顶在安定门外者曰北顶各府州

    邑皆立祠祀遵化州景忠山元君庙

世祖勅修怀柔县丫髻山元君庙康熙四十三年

世祖御书匾额曰敷锡广生五十二年复建玉皇阁

御书匾额曰清虚眞宰俱有

御制碑文勒石以纪此外则涿州之北关春秋庙男女奔

    趋络绎素称最胜

   龙尊王佛庙 在昌平州汤山中

圣祖勅建有

御制碑记

   元灵宫 在

  南苑顺治年

世祖勅建

   朝天宫 元之天师府也在府西明宣德间改建凡

    大朝贺于此习仪

   灵济宫 在西长安门稍北明永乐十五年文皇有

    疾梦二真人授药疾顿瘳乃勅建祀封玉阙眞人

    金阙眞人有英宗御制碑记

   崇眞万寿宫 在府南蓬莱坊元至元中建赐额俗

    名天师庵

 灵佑宫 在府南山川坛后

 昌运宫 在南直门外 御河桥南康熙五十二年

  重修

 瑞云宫 在房山县西北二十余里金太祖陵侧今

  圮遗址尚存

 隆阳宫 在房山县西南石窝店南明时建

 神乐观 在天坛西南明永乐十八年建处乐舞生

  之有事于郊庙者领以提点知观隶太常寺

 延佑观 在府东明洪熙七年建

 崇祯观 在府正东坊明内监张政舍宅改建正统

  十四年赐额

 清虚观 在府北日中坊明景泰二年建相近有广

  福观

 五岳观 有二一在府北明宣德中建一在文安县

  东

 白云观 在府西南西便门外旧名太极宫金时建

    太祖闻东莱邱处机有道行召对皆敬天爱民之

    言太祖嘉纳之命居于此改名长春宫明正统间

    重修改今名都人正月十九日致酹祠下谓之燕

    九节

圣祖赐额曰紫虚眞气曰大智宝光曰驻景长生曰琅简眞

    庭凡四处

   玉虚观 在府西北十五里明正统时总兵石亨捐

    建

   灵应观 在玊泉山东南依崖壁间为之前累石为

    台台下甃方池池上有小室揭曰灵渊又前有小

    溪环抱景最幽奇

   佑民观 在通州张家湾内有玉皇阁明嘉靖十四

    年从道官周从善请赐观名佑民阁曰锡禧

   庆峯观 在宻云县南元时建明洪武十六年道人

    郭东峯重修

   清都观 亦名洞眞观在宻云县西北十里金大安

  二年道士杜宗道建元至元时改为洞眞宫明洪

  武二十一年置道録司居者百余人

 霞峯观 在宻云县北四十里元初道士魏志和建

  延佑五年周道昌重修

 栖云观 在蓟州盘山紫峯下爽垲明秀号曰中盘

 延祥观 在平谷县东北二十里元至元中邱长春

  过此观中有枯栢扪之复荣

永平府

 隆敎寺 在府城南一里明洪武初僧吉岩建景泰

  五年勅赐寺额

本朝顺治六年都御史蔡士英重修规模壮丽为永平

  第一名刹

 开元寺 在府城南台山上明永乐七年僧洪声建

  弘治中僧本玉重修

 白云寺 在府城北三十瑞安山元时建明正统间

  重修勅赐寺额

 白塔寺 在府城西八里元时建

 宣觉寺 在迁安县东金时建设僧会司于内

 清宁寺 在迁安县南十五里金时建明正统十年

  重修

 圣泉寺 在迁安县南龙泉山以祷雨有应而名

 大云寺 在迁安县西南唐时建中有大松生于石

  井

 金山寺 在迁安县西北金山下临滦水晩霞掩映

  色如浮丹

 开福寺 在迁安县北明宣德中建

 松棚寺 在迁安县之白道子岭有古松荫亩许故

  名

 秋月寺 在抚宁县北天马山西岭上明嘉靖中建

  山旧无泉邑人杨尔祚创僧舎凿井得泉有二鱼

  纯白立石纪之

 金峯寺 在抚宁县北明正统四年建

 望海寺 在抚宁县东南五十里山崖傍凿有佛像

  三

 云崖寺 在抚宁县东北五十里卧龙滩之滨

 崇兴寺 在抚宁县山海关西北

 温泉寺 在山海关西三十五里有温泉因名

 源影寺 在昌黎县治西北二百步不知所始中有

  塔有井井在塔下其水独重而甘

 道者寺 在昌黎县西北道者山

 休凉寺 在昌黎县北仙人台西上水岩有天池冬

  夏不竭

 仙化寺 在昌黎县北上水岩前井儿峪松柏若海

  涛万顷其突如盘谷羣峰环之

 宝峰寺 在昌黎县北八里俗名水岩寺有唐佛顶

  尊胜幢记开元灌顶国师不空奉诏译辽保宁元

  年立石

 广福寺 在滦州南门外金大定中建

 法宝寺 在滦州南十里辽时建

 莲台寺 在滦州南二十里唐时建

 白马寺 在滦州南二十里金大定中建

 延庆寺 在滦州南三十里唐时建

 清水兴国寺 在滦州南五十里元至正中建

 胜岩寺 在滦州南五十里元至顺中建

 云居寺 在滦州西南四十里金大定中建

 毕家寺 在滦州西南七十里辽干统中建

 寿圣寺 在滦州西南八十里元至正中建

 洪觉寺 在滦州西南九十里金大定中建

 鲁家湾寺 在滦州西南一百里唐时建

 华岩寺 在滦州西五十里辽寿昌中建

 巍峰山寺 在滦州西五十里金时建

 西套里寺 在滦州西七十里辽寿昌中建

 黄土院寺 在滦州西七十里

 风山寺 在滦州西八十里辽时建

 兴福寺 在滦州西九十里金大定中建

 兴国寺 在滦州西一百十里唐时建

 荐福寺 在滦州西北金时建古松二株枝干连属

  其下可坐百余人

 偏凉寺 在滦州北五里横山东明景泰中建其寺

  山水环注林壑幽胜

 福岩寺 在乐亭县西北隅元至元中建

 隆回寺 在乐亭县西南四十里唐贞观中建

 鹤天寺 在乐亭县西南二十里元至元中建

 灵泽寺 在乐亭县西二十五里金明昌中建

 净业寺 在玉田县置僧会司于内

 观音寺 在玉田县东八里独树庄相传建自唐时

  西南隅有酸枣一株大数十围枯而复荣歴久愈

  茂至今结实离离然

 天宫寺 在丰润县西南三里辽清宁初建有塔一

  十三级初名南塔院寿昌三年赐额极乐院金与

  宋修好行府悉寓于此天会五年勅加天宫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重修

 弘法寺 在丰润县治西唐显庆元年建明初有古

  钟甚大自还乡河流下居民取之建楼悬之今置

  僧会司于内

 甘泉寺 在丰润县北二十里元至正中修

 观鸡寺 在丰润县北四十里寺内大堂可容千僧

 翠峰寺 在丰润县北五十里水潞村金贞佑初建

  中有二石柱雕八龙天将雨龙头晶晶有水珠居

  民遇岁旱辄徃占侯

 通明宫 在迁安县东三里元时建明景泰中千戸

  侯贺増修治中道士金得长薛洞庭重修

 栖云宫 在迁安县西三十里唐贞观时建

 紫阳观 在府治东南

 昊天观 在迁安县东南隅明洪武初道士杨柏川

  建万歴间指挥彭万里重修设道司于内

 上清观 在迁安县西北一百里宋时建

 寻眞观 在抚宁县北二十里桃花峪内有紫霞洞

  小蓬莱阁每花时逰观者无虚日

保定府

 永宁寺 在府治南元中统二年建贮佛经五百卷

 清觉寺 在府治东南元至元间建置僧纲司于内

 崇庆寺 在府城北闗外元至正中建东庑下有大

  槐可十围元时所植

 净土寺 在府治西创建无考

 灵雨寺 在府治西闗外

 延庆寺 在清苑县东闾村汉永昌中建

 寿圣寺 在清苑县百冢村北齐建原额智云宋改

  今名

 大觉寺 在满城县北金天会中僧圆宗为庵奉母

  大定间拓为功徳院明洪武初易名曰寺置僧会

  司于内

 石佛寺 在满城县南唐贞观中建

 环山寺 在满城县北元至元中建

 龙泉寺 在满城县东故老相传建自隋唐四无墙

  垣古木森列后有鸡距泉右有红花泉上通一亩

  泉河水环绕为游赏胜地

 圣敎寺 在满城县西抱阳山下隋时宝敎院也唐

  张说増修

 定惠寺 在满城县抱阳山上隋开皇中建唐大歴

  中始成左有精舎上有宝坊

 兴国寺 在安肃县东明洪武时建置僧会司于内

 永安寺 在安肃县高林营内贮藏经一部

 铁瓦寺 在定兴县南四十里明正德九年僧高德

  真建屋瓦罗汉皆铁冶故名

 永传寺 在定兴县东江村明杨继盛读书处

 万寿寺 在定兴县西江村明鹿善继讲学于此禅

  室皆寓生徒僧行亦尚儒雅书声逹旦者三十年

 沙邱寺 在定兴县石柱村明天启六年地震柱顶

  上石落地一夜完好如初人皆以为神力

 开善寺 在新城县城内东南隅

 兴福寺 有二一在新城县东十五里一在新城县

  西五里

 圣寿寺 在唐县东关唐龙朔中建

 风山寺 有二在唐县西唐河畔一在山上一在山

  麓金大定中建

 法果寺 在唐县西寺前有塔唐垂拱中建高数十

  丈

 灵源寺 在唐县北灵源山唐上元二年建

 甘露寺 在唐县北马耳山前相传有石臼乌臼二

  禅师居此

 延禧寺 在唐县东南隅明万歴间勅建一名十方

  院

 醴泉寺 在唐县西南

 宛陀寺 在唐县西北父子山南

 柏岩寺 在唐县西北柏岩山下有柏岩禅师诗并

  贾岛诗刻石

 灵光寺 在博野县东南宋村唐高宗建塔赐名明

  洪武中重建

 弥陀寺 在博野县西金大定间建

 云岩寺 在博野县西北明洪武中建寺中有古柏

 寿圣寺 在庆都县治西明洪武中建

 天宁寺 在完县南旧有宝塔明初塔坏王淮増修

  之名天宁寺置僧会司于内

 崇光寺 在完县北唐贞观中建内有方石长三尺

  面皆黄云识者言中有美玉明易州道以百人取

  之不能动今仍存

 白马寺 在完县东八里创建无考隋孔德绍有游

  北平白马寺诗

 演法寺 在完县西寺北有大悲山僧峦耸翠南有

  笔架山青峰插天中建道场规模壮丽寺外泉潺

  潺石峡关锁为西山第一丛林

 稽古寺 在完县西十六里唐开元中安国侯陈思

  杰因三藏法师元奘塟母骨于此建寺名寄骨后

  有三藏舎利塔明天顺间重修易名稽古寺

 法云寺 在完县城内东北隅城垣围绕古木森列

  西临莲池幽静絶尘

 太子庵 在完县伊祁山山有龙潭世传梁昭明太

  子得道处成化时僧通玉建

 双泉寺 在完县西北小黄峪村周围山列如屏寺

  畔双泉喷涌故名创建无考明嘉靖中重修

 宝宁寺在蠡县治西南隅元至元二年建明洪武

  二年重修成化间重修有铁佛一尊高二十四尺

  狮子长十八尺

 上清凉寺 在蠡县西南元至元中建

 台头寺 在束鹿县治西北元泰定中建

 珍珠寺 在束鹿县旧城创建无考

本朝顺治十八年重修置僧会司于内

 永庆寺 在束鹿县北宋皇佑五年建

 天宁寺 在安州治北后魏时建元废明宣徳中重

  建

 古塔寺 在安州边呉村后魏时金衣僧人建

 昊天寺 在安州曾家村隋唐古刹明宣德间重修

 兴德寺 在高阳县孟仲峯宋熙宁时建明洪武中

  重修

 楞严寺 在高阳县赵通村有浮图宋宣和中建明

  宣德中重修

 天云寺 在高阳县季郎乡元至正间建明正统中

  重修其经始时有庆云见天际因以名寺

 开元寺 在高阳县东旧城隋大业间建

 金山寺 在高阳县东二十五里唐开元中建明正

  统成化闻相继重修

   福兴寺 在高阳县东南四十里宋祥符中建

   寿恩寺 在高阳县东南二十五里宋咸平间建明

    正统中僧文澄重修

   净业寺 在新安县西十八里唐大德七年建即古

    三台城遗址明宣德六年重修

   保安寺 在新安县北明隆庆中建有塔高数十丈

   静忩寺 在新安县西北金章宗元妃香火院明宣

    徳间重修

   沛恩寺 在新安县康熙年

圣祖赐额

   五龙宫 在蠡县城西隅前有池名聚龙池

   北极层观 在安肃县故遂城北宋杨延朗建延佑

    间重修左置临瀑亭

   天庆观 在安肃县东北宋祥符时修

   建福观 在定兴县百楼村其地即汉公孙瓒避世

    筑城以自固者由唐及宋遗址犹存金始为道院

 聚仙观 在定兴县东唐开元时建

 九崚观 在唐县西七十里葛洪山前宋政和元年

  建

 玉华观 在唐县西十五里

本朝顺治三年重修

 老人观 在祁州东南志载宋时定州王老深州赵

  老晋州李老赵州马老祁州冯老五人创造殿宇

  以生铁铸瓦梁栋绘五彩因名

河间府

 资胜寺 在府治东明洪武中因旧重修

 金刚寺 在府城兴义坊今惟塔存

 潮海寺 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台头村唐贞观中

  建

 景梦寺 在府城西北大同卫东塔在民舍中元至

  元间建

 福泉寺 在献县治西明洪武初建永乐三年重修

   白鹤寺 在献县又名白马寺唐沈佺期有乐成白

    鹤寺诗

   胜业寺 在阜城县西南明洪武中建

   金灯寺 在阜城县东北

   能仁寺 在肃宁县治东明永乐间建

   福田寺 在肃寜县东南二十里

   度释寺 在任邱县西汉时建明嘉靖甲午移城中

   水月寺 在任邱县石门营唐时建

   青云寺 在任邱县西大务金大定间建

   开元寺 在任邱县鄚城东南唐开元间建

   兴化寺 在交河县西北唐贞观初建明洪武间重

    建正统初重修又东北有兴华寺福海寺

   化城寺 在交河县薛家窝地方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圣祖赐额

   宝林寺 在宁津县东

   龙泉寺 在宁津县治东北旧名海螺寺明洪武年

    建

   开福寺 在景州治西北明洪武中建前有古塔隋

    文帝造

   安兴寺 在景州孙家鎭

   大乘寺 在呉桥县治西南明宣德年建

   天台寺 在呉桥县北

   灯明寺 在东光县东

   普照寺 一名铁 佛寺 在东光县西南隅明永乐中建有

    铁佛长二丈五尺围一丈五尺

  天津府

   海光寺 在府南闗康熙四十四年建初名普陀寺

    五十八年

圣祖赐额今名殿内

御书随处潮音四字匾额官商捐金修葺殿宇弘敞四围植

    栁万株

   孤云寺 在府城外旧名白庙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

圣祖赐额曰孤云寺

   涌泉寺 在府南门内

   望海寺 一在府城外河北岸一在利民场毕孟鎭

    西二十里一在越支场宋家营西北三里一在济

    民埸

   兴国寺 在青县故兴济县东南一里明宣德九年

    僧悟谅创建

   洪音寺 在青县东北

   观音寺 在青县古城明宣德成化年修

   涌泉寺 有二俱在静海县一在大直沽一在小直

    沽明成化渡此宣宗征乐安州渡此锡金幡二

   桃湾寺 在静海县东南

   开元寺 在旧沧州城内有铁狮子相传周世宗时

    有罪人铸以赎罪今寺废狮亦残缺

 水月寺 在沧州西南周广顺中建明宣德中移建

  州北五里正统中建千佛阁嘉靖中于阁下铸大

  佛三尊高丈八尺

 封禅寺 在沧州城内周广顺三年张藏英来归太

  祖令馆于封禅寺

 兴化寺 在南皮县治东北隅明天顺五年建

 福泉寺 在盐山县大南门内偏东明洪武间建寺

  前有井甘而冽故名旧在小南门外弘治间移建

  今处

 玉佛寺 在庆云县内有玉弥勒二像法相庄严一

  为北齐天保八年造一为武平六年造

 天宫寺 在庆云县西南隅唐太和中建

 灵慈宫 在府河东元至元间建

 崇真宫 在青县故兴济县东弘治十一年勅建

 天妃宫 在静海县宋宣和中遣使高丽中流遭风

  赖神以免使者归上其事于朝诏立祠有邱浚碑

  记

 朝阳观 在府城内

 丹阳观 在府治西南

 太虚观 在府东南明成化间建

 永保观 一名昊 天观  在沧州南闗明万歴年原设运学

  后改今观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二

    寺观

  正定府

   隆兴寺 在府治东一名龙兴寺又名大佛寺隋开

    皇六年建初为龙藏寺创建之日天降异香恒山

    刺史鄂国公王孝僊有碑记大殿内有张公礼龙

    藏寺碑宋开宝四年于寺北重建后有大悲阁内

(0)

相关推荐

  • 华州部分地方的地名与传说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对华州故乡的历史回忆(三) 作者 魏宏发     我生于渭南市华州区侯坊村,今年八十有四.人老了常常想起幼年的人和事,藉着头脑倘清,我把我青少年时代的经过, ...

  • [转载]日照县志卷一疆域志

    原文地址:日照县志卷一疆域志作者:快乐老时 日照县志卷一 疆域志 沿革 禹贡徐州东北境,星分降娄(日照北极出地三十五度三十分,天文家推,日分野,当在奎六度之间).周为莒地(路史太公出东吕,吕,莒也.春 ...

  • 华县柳溪小学校史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华县柳溪小学校史 前身是七里寺小学,因所在地原寺院金仙寺距县城7里,学校以此命名. 清光 ...

  • 汨罗江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和龙舟竞渡起源于河泊潭

    河泊潭.龙船头.龙船港 这是屈原管理区境内留存的三个记载为龙舟竞渡或明确表现出有龙舟竞渡色彩的地名. 相传因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沉江殉国在汨罗(河泊潭),而产生了一个端午节.实际上端午节和龙舟竞渡自古 ...

  • 郭清华:杨从义与杨四将军庙

    在陕西省勉县黄沙镇前进村的街西头,有一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四将军庙",亦称"平水明王庙",俗呼"杨四庙",占地2000平方米,有围墙. ...

  • 华州杏林镇:史话西溪老官台

    邮箱:3125136050@qq.com 史话西溪老官台 作者 杨国超 宋朝峰   在华州众多的古村落中,位于杏林镇西北一隅的老官台村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也最浓郁. 老官台村远景 刘焕民摄 老官台又 ...

  • 汨罗江十大屈原典故(七):楚湘旧俗

    典故出自宋诗人张榘一诗<念奴娇·楚湘旧俗> 诗云: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 ...

  • 孝义是魏国的国都

    作者:侯丕烈 首先说明一点:这里所说的魏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就是通常所说的秦.楚.齐.燕.韩.赵.魏,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不是三国时魏.蜀.吴的魏国.两个魏国相距七百多年,不能混淆. 要说明春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