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青《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评析 | 新锐太极史论

郑曼青,协助其师杨澄甫编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可惜此次代劳并没有使自己荣誉加身,反而招致一些非议。好在他后来厚积而薄发,出版了一本《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足以证明“永嘉五绝”绝非浪得虚名。“新锐太极史论”,杨志英带您走近这位太极拳界的传奇人物——

一、作者简介
郑岳(1902——1975),字曼清,别号玉井山人,又号曼髯。浙江省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幼年时便从母亲学习诗书,10岁从汪香禅习画,14岁画艺大进。1920年进京,因在报纸上与名士和诗受到郁文大学招聘,讲授诗学,并得以结交郑苏戡、陈师曾、王梦白等学者。经六年熏陶,诗画俱臻进境。1928年执教国立暨南大学,又担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国画系主任。1931年,和黄宾虹等创办中国文艺学院,任副院长。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被西方画家赞誉为“东方水墨画大师”。1932年,辞去一切教职,从钱名山攻读经学,三年足不出庐。又因少时多病,常随母捶药,萌发了医药济世之志。25岁,从宋幼庵学医。精于病理,尤其在妇科、骨科别有心得,曾任全国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6年,任制宪国大代表,次年当选为中医公会国大代表。郑氏自小体弱多病,早年学少林拳,又从张钦霖练习内功。1929年,师从杨澄甫学太极拳。因其资质过人,一年得其大要。适逢杨夫人染疾,经过郑氏悉心诊治,很快痊愈。杨师感其挚诚,便将太极拳奥妙相授。郑氏拳技高超,又精于诗、书、画、医,故被后人誉为“五绝老人”、“永嘉五绝”。五艺之中,他说太极拳为最爱。1934年,助力杨师在《太极拳使用法》基础上,编著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出任中央军校拳击教师。1935年,转往重庆,任教于中央训练团。1938年,出任湖南国术馆馆长和湖南省政府咨议。其间,为了推动国术成为该省全民运动项目,规定每两个月调派全省各县国术馆馆长以及教官40人,集中进行太极拳教学。因时间较短,他便将杨架太极拳删繁就简,重新组合,创编一套“37式简易太极拳”,后被其门人称为“郑子太极拳”。1949年,定居台湾,次年于台北中山堂传授太极拳。1951年,于台北创立时中太极拳社,后改称时中学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客居美国,在旧金山、纽约等地教拳,并创办时中文化中心。1964年,在纽约设立太极拳研究社,曾应邀至联合国总部表演太极拳。其门生遍及台湾、东南亚、美国等地,受益者达数万人。子培伦、女可欣,可承其艺,主要传人如罗邦桢、徐忆中、徐逢元、陈至诚、陈艺、陈国明、陈绸艺、黄性贤等。(附图为郑曼青拳照)
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简介
1940年,郑曼青著《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出版发行。1967年10月,出版《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并将前著收录其中。1977年7月再版此著,2007年4月第三次印刷发行。笔者未曾目睹1967年版图书,只有“2007年版”,(附图为'2007年版’封面和蒋介石题词照片)
故拙文依据该版本进行介绍。该书“著者永嘉郑曼青  校者罗邦桢  刘锡亨 徐忆中  出版者时中学社”。著名法学家、外交家郑天锡题写书名,蒋介石、于右任(国民党元老、人誉'近代书圣’)分别题词,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为本书写序。接下来为《自序》,作者近影、作者执笔的《曼髯传》和《凡例》。主要内容包括:去三病  三无畏  谈心得  绪论  自修要略  功架三十七式之分释及图解  后记  节录前哲要言之与太极拳运动有开合者  易经  老子道德经  孔子系辞  黄帝内经素问  原论  附录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上、下卷)

三、《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评析

该书轻于对太极拳历史的探讨,专注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心得体悟颇多,最突出的亮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独特的演拳风格
郑氏太极拳艺主要源于杨澄甫所传,但又不拘泥于一师一学,能够做到吸纳诸家之长,融汇贯通,自成一家,固有“郑子太极拳”之说。且看其行工走架貌似随意,轻描淡写,实则轻形重意,处处合乎规矩而协于规矩,松柔洒脱,别有韵味。其拳势表现出三个特征:尾闾正中,神贯于顶,此其一;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处处圆活,尤其“两腿曲蓄而有余”的意识非常明显,此其二;松柔至极,且柔中寓刚,体现出“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的特色,此其三。(附图为郑曼青拳照)
(二)对太极拳理论研究的贡献
该书理论部分所占篇幅很大,大多是郑氏太极拳学术研究的成果,“为作者四十年心力所铸之结晶。”(见<凡例>)而《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则是其代表作,是其精华中的精华。他的拳论近师杨澄甫,远法“老三本”,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宝库,故《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成为太极拳主要著作之一。希望所有太极拳传人摒弃家派观念的束缚和偏见,认真研读郑氏的相关论述,定会受益良多。下面摘录《述口诀十三》中的两则语录,供读者揣摩:
“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
“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于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便得轻于鸿毛,便拨不倒矣!”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三)对太极拳文化的贡献

郑曼青教授太极拳文武结合,无论是在国内,当然包括台湾地区,还是到了国外,在传授太极拳技艺的同时,必然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教学员以“四书五经”、书法以及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从而大大提升了太极拳的文化品味和社会价值。因而,他的弟子门人无一般拳师的江湖习气,大都文质彬彬,儒雅稳重,体现出太极拳带给人的品性、品质和品味。
另外,书中附录的《二十年来体用进度表》颇有创意,他将自己二十余年的“病象”“耳目手足腰膝”“注意力及嗓子”“饮食睡眠”“白发”“饮酒”“弈棋”“驰马”等指标列成“体用进度比较”表格,“专为羸弱病体欲学太极拳者,作一参考,庶可以知太极拳之裨益于体用,有如是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