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死后,秦惠王发现一个四字秘诀,这秘诀,才让秦最终统一天下

《大秦往事》第42期

商鞅死后,秦惠王发现一个四字秘诀,这秘诀,才让秦最终统一天下

什么秘诀能有这么大作用呢,这件事就得从商鞅谈起了。

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于此而言,商鞅对秦当然是居功至伟的,但取得成绩之后,商鞅便犯了一个很大的毛病,这个毛病对他、甚至对秦国来说,都是非常致命的,从这个层面讲,秦惠王,也就是秦惠文王杀他,一点儿都不冤枉。

到底什么毛病呢?

需要了解的是,商鞅变法的核心是什么?

商鞅变法之前,秦经历了秦灵公、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子乃至于秦献公数代乱政,那时候,权力掌握在老氏族以及权臣手里,对君王影响很大,秦国之所以衰弱,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因素。

所以商鞅无论怎么变法,他的核心只有一个,即:建立中央集权,秦国天下由君王一人说了算。

其后呢,不管是迁都还是推行郡县制,甚至包括实施奖励军功等制度,都是为中央集权服务,当然,变法的作用很大。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秦国君王逐渐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就连老氏族也开始对他畏惧三分。

成绩虽然明显,然而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小。

什么副作用?

商鞅是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推行变法的,为支持商鞅,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对商鞅,秦孝公甚至像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一样,所谓:国有大事,先告仲父,次及寡人。

君王长期放权,让商鞅军政一把抓,久而久之,商鞅就有了尾大不掉之势,大臣尾大不掉,秦国就出现了天有二日的局面。

追求的是中央集权,可结果却出现了天有二日。

这种局面本身就跟变法的初衷背道而驰,这时候你让秦国君王怎么办?

更何况,商鞅因为变法得罪了不少人,大家都睁大了眼睛寻找他的过失,这时候商鞅小心一点还怕出错,可他呢,功成之后就有点得意忘形起来,怎么个得意忘形法,史书上说:

南面而称寡人

僭用仪仗,没有大量卫士护卫就不会出门,在自己的封地称孤道寡,南面称君。

本来权力就很大,如今又是这种作为,不是谋反,还有别的用意吗,最起码 ,在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眼里,会这么想,而且也找不到其他的解释。

这样的商鞅,秦孝公在世时还能管着点,秦孝公一死 ,秦惠王继位,秦惠王当时还不到二十。

少君,老臣,而且是很有野心的老臣,这种局面,但凡有点想法的君王都会后背发凉,恰巧公子虔、甘龙、杜挚等老臣状告商鞅谋反。

秦惠王正好顺坡下驴,利用老氏族的力量逼死商鞅,然后再用商鞅之死治公子虔、甘龙、杜挚等辈诬告的大罪,如此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于是,秦惠王继位不久,就将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心了。

那么商鞅死后,如此厉害的秦惠王又会发现什么秘诀呢?

商鞅是外国人,大约对秦国不会忠心,所以,起初,秦惠王一度对外国人起了反感,讨厌一切游说之士。

抱着这样的心理,他赶走了主动投效的苏秦,但这个苏秦,可不简单,秦国不要是吧,人家还有别的出路,不久之后佩上六国相印,搞了个合纵攻秦,让秦惠王大为头疼。

这时候,秦惠王就痛苦了,因为他明白,光靠老秦人,如今除了我那兄弟樗里疾外,再也没有其他杰出的人才。

樗里疾虽然厉害,但浑身是铁他能捻几根钉子,关键还得有几个手下帮着,可这手下该从哪里找呢。

在这样的痛苦之下,秦惠王想起了商鞅,想起了商鞅之事的利弊,便发现一个四字秘诀,哪四个字:

不惟秦人

什么意思?

不惟是不能完全依靠,表面上的意思是,不能完全依靠秦人,要大力引进外国人才。

但深层次的意思才是这四个字的核心:

即不能完全放权,不能完全听他们的话。

秦国放开态度,便很有些经天纬地之才投奔来了,都哪些人。

其他诸侯国就不说了,单魏国,就给他贡献了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

简单点讲:

公孙衍拿下河西,让秦国的势力跨过黄河;

张仪,破坏合纵,使秦国在国际舞台进退有据,游刃有余;

魏章,大败楚国,拿下汉中,彻底解决了楚国对秦国后方的威胁,让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司马错,拿下巴蜀,使秦国有了一个富饶的后方基地。

这几个人对秦国的贡献都是战略性的。

但秦惠王呢?

相权和军权分开,避免一家独大;人才之间也不偏听偏信 ,如张仪和司马错,张仪地位比司马错高,当二人发生分歧时,秦惠王就认真思考,断然采用了司马错的建议。事实证明,秦惠王的这种做法是很成功的,正是因为这四字秘诀,才让这些个经天纬地之才团结到一起,并各负其责,为秦国大业立下丰功伟绩。

所以,商鞅死后,秦惠王发现一个四字秘诀,这秘诀,才让秦最终统一天下。

以后呢,不惟秦人,就成了秦历代君王争夺天下的法宝,正是在这四字秘诀的指导下,秦国上演了一幕幕君臣相得的好戏,而君臣相得,才是秦最终统一天下的根本保障,秦惠王发现的这个秘诀,就能有这么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