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美盲”说

11.“美盲”说
吴冠中老师在《审美力》一书中提到:美盲要比文盲多。他举了个非常通俗的例子:乘船去长江支流大宁河的小三峡游览,发现同舟的几对青年男女,每人手里一本小人书,撇开两岸的大好风光,看书度光阴。
读到这个例子,凛然一惊:我似乎可对号入座,尽管并未去过小三峡,但可移植至当下,心境如一。
学校这几年营造“美育”环境,常在胡校长口中听到“美盲”二字。学校在打造校园美境这一块颇费心思。校园虽小,五脏俱全,玲珑不失大气,尤其是春有玉兰秋生桂,月季三季装饰操场四周,无患子树触手可及,每逢深秋金色灿灿,令人心境开阔……
然而,我常有一种“格格不入”的落差感。如今班级在四楼,站在那如同“登高望远”,城隍阁、孔庙等尽入眼底,若瞧得仔细,月季亦隐隐约约可见。教室门前,则是大片空地,边上则是一书架,书架旁的棉布脚凳色彩鲜活得很。透过那头的走廊,还能见到劳动路上高大的梧桐树。啊,真美!明明所见皆为大美之景,为何还有如此落差心境?细想之下,偶感情思干涸、外形枯槁而已。
来杭州时,莱笑我说,一花,你没有退步空间。意为我不善打扮,尽将自己一拢儿邋遢味道带入中年。她常对我说,要购买职业装,让自己看起来清爽利索些。许是见我脸型瘦削,不宜穿大褂之类的衣物,显得精神萎靡,飘飘欲倒罢了。为表决心,我常在她身边亦步亦趋:这件好吗?那件如何?即便不在身边,隔空指导也不在少数。
想不当“美盲”,着力于自身修炼亦是必然。衣物则只是其一。
在她的监督之下,虽有所进步,然孩子初中之后,节奏跟着奔忙,发现自己一年未添置衣物,再入商场,竟失去了挑选的能力。细思之下,恐怕这就是“美盲”之心境,愈发张扬跋扈了。
吴冠中的《审美力》多有描述美术教育的理念。而我则在其中寻找人情味道。
审美,不仅审外在魅力,更审内在品格。
果然,读到一些话语,如获至宝:
踏破铁鞋,我追寻的只是朴实单纯的平常景物,是极不引人注意的景物,但其间蕴含着永恒的生命,于无声处惊雷!嘉陵江三百里江水呼唤我扑向前去,而滨江竹林里的雨后春笋更令我神往。别人给我介绍桂林的七星岩、叠彩山……我中意的倒是那边如镜的梯田。
人重人品,首先须真诚。艺术作品的价值寓于真情实感。创作出这正价值的作品固然须有具备才华、功力、经历、素养等等诸多因素,但其出发点,必然是真情。
细品之下,“情”依然是美的出发点,亦是落脚点。
若想脱离“美盲”之牢笼,可从“真诚”“实意”出发。
对于班主任来说,又从何落实“美育”呢?于细微处寻美,也能成就一场浩荡的春华秋实。
一朵花、一片云、一树叶自不在话下。那是自然之美,盛大葱茏,生机盎然,美不可抵挡。而人情之美,则藏于一次欢笑,一抹友善,一种行为之下。
吴冠中先生说,人之美,外貌与内在素质不可分,美,体现于风格。
风格从何而来?天长日久的修炼罢了。
两位姑娘留在教室里等候父母来接。他们拿起畚斗,开始清扫教室。结束后,我说,歇歇吧。
他们说:我们先把桌椅对齐。看着他们的身影穿梭于教室,莫名地温暖。
一位同学不会做题,另一位同学起身说:我来帮他。那个身影,很高大呀。
……
我寻思着,该在教室里安置一个场地,专门收集由美丽的心境生发的故事。在某个午后,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拿出来阅读,岂不美哉?
想到这里,我惶惶然偷笑了一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