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钧(孝义人)| 塑料大棚之父

作者:王月英

“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钧,一个解决了吃粮问题,一个解决了吃菜问题;一个是杂交水稻之父,一个是塑料大棚之父,都是我国农业界的大功臣。”中国农科院原院长金善宝先生盛赞的塑料大棚之父——山西农业大学教授赵鸿钧是山西孝义人,是我的同乡、同学,他在60年前发明了薄膜农业,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我记得,1950年,番茄产量每亩300公斤,就算大丰产。如今的大棚番茄,平产也是10000公斤,丰产就是50000公斤。这种巨大的变化归功于塑料大棚的发明,说来真令人不可思议。

赵鸿钧的父亲是个朴实的农民。1936年红军东征路过时,他将两个弟弟送到陕北当红军,还将儿子起名赵红军,后为了避开阎锡山军队,才改名赵鸿钧。

6岁的赵鸿钧将一本《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还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文章也写得相当出色。9岁开始随父务农,深知穑播艰难。他立志要让“人人有粮吃,人人有菜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钱花”。赵鸿钧11岁时,从小学三年级插班六年级的作文考试中,一篇“以农为本,精忠报国”的文章惊动了整个考场,被监考老师当场录取。

赵鸿钧12岁考入汾阳中学。这原是美国人办的铭义中学,堪称全国一流。1950年4月16日,赵鸿钧发现了塑料板下的草坪已提前变绿,这被称为“跨世纪的发现”。

赵鸿钧初中毕业后,考入山西农学院(现山西农业大学)附设农业学校。1953年11月27日,16岁的赵鸿钧偶然间得到一块塑料布,便盖在韭菜田中,他观察到这样能使地温提高1摄氏度至9摄氏度。11月30日,赵鸿钧回到孝义老家做实验,结果小麦长势喜人,韭菜提前8天收割,高粱提前5天出苗……他这一发现后来被称作“太谷地膜”。接着他便搞起了地膜覆盖、大棚覆盖以及塑料薄膜在农牧业中的几十种应用,开始了崭新的薄膜农业时代。

省委领导将赵鸿钧的发现报告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非常高兴说:“孝义人很能干,赵鸿钧的薄膜农业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1958年,毛主席派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专程到太谷去看赵鸿钧。1964年,赵鸿钧向国家农业部提出了正式建议,希望能够在全国推广。在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的支持下,他开始了塑料大棚万里行活动,足迹遍及29省市、自治区,培训人员600万人次。到1980年,经他推广的塑料大棚占到全国的80%。他出版的《塑料大棚园艺》、《农用塑料大棚》、《塑料温室与蔬菜栽培》等多部著作,奠定了薄膜农业的理论基础。赵鸿钧中文根底扎实,又熟读英文、俄文、日文和西班牙文,这对其引领薄膜农业的发展很有帮助。

如今,凭借塑料大棚技术,我国作物栽培已经扩展至任意时节,栽培的区域已大面积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推移,许多瓜果蔬菜在高寒地区落地生根,这项技术的推广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塑料大棚也因此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赵鸿钧的发明使世界各地人民受益无穷。有美国专家说,赵鸿钧是有史以来最受大众欢迎的科学家。孝义县老县长郭镇俊说:“赵鸿钧的发明比"神农氏"更具现实意义。”山西农大党委书记贾毓芝说:“赵鸿钧发明的地膜——大棚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一次革命。”人民作家马烽说:“赵鸿钧发明的塑料大棚是上帝献给大地的哈达,神圣无比。”

如今,80来岁的赵鸿钧教授仍在为塑料大棚的普及、推广不停地忙碌着,他不仅做学术报告,还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他说:“只要社会需要,我就永不停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