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靠墙坐在角落里的人!
这一代的年轻人面对极具变化的社会,往往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病态。当我在研究精神结构的时候,看到的细节越清晰,就越发现精神结构在初始化的时候和整个雕塑过程中的巨大问题。所以,人的成长才需要守护!因为这种问题不仅会伴随着后续的整个生活,还会不断的给当事人制造出更多的思维、心态和行为上的障碍。
那些在团队聚会的时候喜欢独自坐在角落里的人,那些毫不起眼又没有任何爱好的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那些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焦虑和恐惧,总是不敢表达自己内心诉求的人。那些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不断地为难自己,又无比嫌弃自己的人。那些对一切都感到愤怒,又无可奈何,感到心灰意冷的人…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把什么都闷在心里,遇到不爽也不敢表达,遇到不顺心就放弃和退缩,无比的讨厌自己又什么都改变不了。漏屋又遭连阴雨,航船又遇打头风,一个人的弱小和匮乏总是会在多个方面相互叠加,最终让试图挣扎一下的人时常心力交瘁。是什么让一切在加速恶化,最终形成多路叠加的并发症?这一切的源头是什么,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呢?
有一本书叫《内向者的优势》,光看到名字我就不想读这本书。因为我从未看到过一本叫《外向者的优势》的书。如果是为了揭示某种特质所蕴藏的优势,那么应该是对等的。为什么没有人写一本叫《外向者的优势》的书呢?因为秃头上的虱子不需要刻意强调,人人都看得见。当一个人需要以某种方式来安慰和鼓励自己的时候,说明自己的潜意识中并不认可这种状态的自己,或者并不欣赏这种处境中的自己。所以才有个成语叫:欲盖弥彰。还有一句俗话叫:此地无银三百两!
人生如棋局,已经走成残局了就必须接受。人越长大,世界就越无法泾渭分明,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灰色调。这个观念是从小被老爷子灌输的。他教我下棋都是从残局开始。他说,许多时候,你并没有机会,甚至没有资格从头开始,你坐到棋盘前的那一刻它就已经是残局了,但你不仅需要继续下完而且还要用尽一切办法去下赢。
前天是邓爷爷的诞辰。邓爷爷可以比肩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改革家。改革者的难处就在于:不能把房子推倒,却要彻底的升级房子的地基和内部结构。它就如同在高空钢丝上跳芭蕾,任何一个闪失都会功亏一篑。然而,任何一种升级都必然要打破原有结构的内在束缚,同时又必须把突破的力度控制在不会造成彻底的撕裂和对立的程度。难!
好像扯远了!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人的许多状况就如同残局,当你意识到它有问题的时候,它就已经这样了。面对已经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做呢?自暴自弃当然是容易的,但它不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的问题被拖延的更加严重,严重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然而,你要让绝望的人重建信心也是极其困难的。当然处于逆境之中的时候,所有的自我作死行为都源于精神结构中的防御机制。这就好比你跟一个过于敏感的人说话,三句话中会被误会五次——敏感的人就是这样,会把每一句话的每一个词单独拆出来误会。每一次误会都会触发并启动某种防御机制,最后沟通就变成了捍卫自尊心的极限拉扯。如此一来,你就只能闭嘴并且默默的走开。然而,当你走开的时候,那个自己作死的人还会怨恨你这种行为上的嫌弃。总之,这种状态的人有总是能把一手烂牌打的更烂,总是有办法把唯一能帮助自己的人弄的生不如死。然而,这种人除了自我封闭的卷缩和原地爆炸的崩溃之外,自己也无可奈何,完全控制不了自己这种极具破坏性的应急反应和情绪化的运行机制。
早些天在跟朋友喝茶的时候,发现隔壁有一家专门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机构。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我就很好奇进去看了看。一个小姑娘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以为来了一单新生意。我说我在隔壁喝茶,只是好奇来看看。话未落音,她脸上的笑容瞬间就凝固了。我看到一个打扮的很优雅的知性少妇站在一个教室门口,时不时往里面张望。我就过去问人家是不是小孩在里面训练。她以为是同病相怜的家长就很热情跟我攀谈了起来。我只是认真的聆听,偶尔挤出一点嘴角的微笑符合着点点头。她说她儿子已经接受过八年特殊训练和各种治疗了。他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会完全无征兆的突然狂躁、嚎叫、甚至攻击人和摔打东西。孩子的父亲头两年还有耐心,那时候小孩很小,他也心疼。后来孩子慢慢长大了依然没啥改观,随着力气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破坏性。他父亲就彻底放弃他了!
我环顾了一下四周,似乎有不少家长坐在外面,又时不时站起来走到门口张望。明明墙上就有监控能够看得一清二楚,但他们还是会走到门口去看一眼。我无法想象他们都有过哪些生不如死的经历。那种无法弃之不顾又无法改变的痛苦折磨,应该会像千蚁噬心一样如影随形。这样的小孩一定是高度敏感的,并且外部的环境会时刻灼伤他们脆弱的内心,并触发新一轮的狂躁和失控,从而让周围人更加的嫌弃、心力交瘁,甚至怨恨。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不管是在里面挣扎的孩子,还是至今都没有放弃的父母。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或许他们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回到一个平常人的状态吧。即便已经千疮百孔,生活已经被搅乱成了一片废墟,只要一切能恢复到平常人的状态,他们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这样的艰难都挺过来了,生活中其它的苦难都算不了什么。
我问其中一个父亲这种训练是否有效。他苦笑了一下无奈的说:我必须要相信它是有效的!否则,我一刻都坚持不下去。他太太也符合着说:我们在配合各种治疗,不仅仅是这种辅助训练,这几年下来,还是有不少变化的。我从父亲们的眼神中和母亲们的眼神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些作为母亲的女性比作为父亲的男性拥有一种更加坚定和乐观的信念——就如同狂风中的草,即便被死死的压贴近地面的状况下,也没有折断,等狂风稍微退却,它又慢慢自己回血了… 我总试图去理解这种让人感动的坚定源于何处。
战争有一条铁律:要先有战胜的把握才去求战,而不是先一股脑冲进战场,然后再乞求产生奇迹能够战胜敌人。除非发生奇迹,否则,后一种方式都会死得很惨。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性更容易让人绝望,因为你已经看清了底牌,所以任何挣扎都是多余的。然而,有的时候人需要靠一种非理性的方式活下去。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相信奇迹会降临在自己头上,也更期待这种奇迹的发生。所以,她们比男性更容易不顾一起的去投入到一个执念之中去。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加的狂热,那种忽略所有事实的偏执和狂热,既让人感动,也让人恐惧。因为那是一团火,能够点燃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也会把一切都化为灰烬…辜鸿铭说中国人活在一种纯粹的心灵世界中,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人都活在一种非理性的自我满足之中——自己之外的一切都是这种自我满足的工具。所以才能聚焦于自己的内心需要而忽视其它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