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为何当时被骂成秽史?

在煌煌二十六史(含《清史稿》和《新元史》)中,有几部的评价是不高的。

比如记载契丹人所建辽朝的史书《辽史》,简直就是一部耶律家传,《元史》创作仓促,笔法粗略,记载较为混乱。但这些史书的问题只是写作手法上的问题,而有一部正史,被讽刺为上史上最烂的史书,简直臭不可闻,这便是《魏书》。

说到魏朝,要有一个区别。通常,人们会把东汉末年曹操建立的魏称为曹魏,史家也多有作《魏书》者,《三国志》第一部就是《魏书》。不过对于北魏,隋唐史家更多的是称为后魏,以区别于前魏(曹魏)。北魏,建于公元386年,开国皇帝是拓跋珪。北魏从蒙晋冀交界处经过上百年拼杀,以及南朝内部的混乱所渔其利,北魏成为累世强盛的北方大国。北魏最强盛时,北线至内蒙古与外蒙古交界处,东至辽西,西至甘青,南过淮河(控制过寿春、合肥),西南控制过汉中,对南朝构成巨大的战略压力。

北魏数世传至孝文帝元宏,不惜与守旧分子决裂,完成了汉化、迁都的伟业。虽然六镇“起义”阻断了北魏的历史进程,却没有阻断隋唐成为“第二黄金帝国”的历史进程。至于二魏相争,齐周并雄,从历史的大视野来看,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冲动性反动。

公元534年,北魏正式分裂,权臣高欢控制着东魏,地盘在黄河(南北走向)以东,淮河以北。宇文泰随后控制着西魏,地盘在黄河以西,秦岭以北。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北周建于公元577年。《魏书》的作者魏收,是在北齐统治区编撰《魏书》的。

历代都有修史的传统,体裁相对比较完备,但这也是刀口上讨饭吃的危险营生。一旦写得不如君主之意,就有可能面临滔天大祸。北魏早期的第一谋士崔浩,就惨死于著名的国史案。所以,修史者在作史时多少会有些回护,或者吹捧当权者的祖先,这也是人之常情。

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天保二年(公元551年),著作郎魏书奉皇帝之命,开始编撰《魏书》。《魏书》的编撰,对北齐来说,是一件宣扬其正统地位的大事。魏收当然明白高洋之意,《魏书》本纪的最后一纪,就是高氏控制下的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所以,在《魏书》记载当代史(二魏相争)时,对西魏是持否定态度的,对西魏权臣宇文泰也直呼其小名黑獭。《魏书》共有131卷,但名义上是124卷(有的卷分上下),包括12卷本纪,92卷列传,20卷志,完成于天保五年(公元554年)。

魏收是个狂人,自负有才,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关于修史,实际上就是当权者的家传,要给其祖先脸上添金。所谓“修史诸人之祖宗姻戚多有书录,饰以美言。”魏收并非不懂这个潜规矩,但他性格急躁,对此甚不能平。凡是与他有过恩怨的,其祖宗就别想在魏收笔下捞到好处。魏收甚至到处扬言,“何物小子!也共魏收作色。举之可使上天,按之可使下地!”

魏收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恩怨都带进入了堂堂国史的编撰中。阳固在北魏当过北平太守,为人贪纵,名声不佳。可阳固的儿子阳修之曾经帮助过魏收,魏收感其德,对阳休之说:“我没什么报答你的,就给你父亲写一篇佳传吧。”在魏收的笔下,阳固成了正人君子,“在军勇敢,志意闲雅,全无惧色。”云云。在当北平太守时,操守甚廉,回护甚多。

还有,北齐高氏源于尔朱氏,所以尔朱氏入北齐者,魏收也是喇叭吹得震天响。

那些得罪过魏收的就惨了,要么给其祖宗脸上抹上一团泥(“妄有非毁”),要么根本就不写。“遗(漏)家世职位。”前面讲了,祖宗入不入先朝史,事关后人在当时朝中的地位,以及其后代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大事。魏收不给这些人入传,等于挖了这些人的坟头,断了这些人的后路,这些人岂有不恨魏收的?先朝显贵之子孙百余人,上书于高洋,痛责魏收作史不公。比如范阳大族卢氏,卢斐的父亲卢同,是北魏末年的名臣。但因为卢同和魏收没什么交情,魏收就没给卢同作传。卢斐大怒,强烈抗议魏收作史不公。魏收是当朝大官,官拜中书令,自然咽不起这口气,在高洋面前诋毁卢斐等人,意欲高洋杀斐。高洋大怒,召斐问责,卢斐当场痛诉魏收的不公。说有成绩没交情的,魏收不入传;没成绩但有交情的甚至是魏收亲属,魏收就入传。

魏收也自辩说有人(其亲崔绰)虽然官位不高,但人情值得大写,所以入传。高洋为人残暴,却是能君,他自然知道其中的道道。他对魏收说:“你到处写文章,称人善者难道都是真实的吗?”魏收答不上来,伏地无语。

因为这部魏书得罪了太多的人,众口喧哗,高洋也要考虑影响,决定暂停《魏书》的刊行。《魏书》被骂成秽史,名声甚不佳。魏收毕竟只是北齐史臣,而北齐皇帝要综合考虑其利益,所以《魏书》进行两次大修,才最终刊行。

北齐被北周所灭,而隋朝又直接脱胎于北周。所以隋文帝对《魏书》尊东魏而贬西魏是非常不满意的,决定重编北魏史,成92卷,由魏澹、颜之推等人编撰。

这部魏史贬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被取消了皇帝资格,入传,而西魏皇帝则入魏书本纪。这版该书其实是不在乎什么秽不秽史的,仅是因为西魏得不到正统地位,影响隋朝的统治。隋炀帝时又再次编撰北魏史,但最终没有写成。唐朝取代隋朝,自然也是要尊西魏的。都知道唐太宗下诏修五代史,就是北齐、北周、隋、南朝梁、南朝陈,实际上是六代史,还有北魏史。但因各种原因,新魏史没编撰出来,依然是号称秽史的《魏书》流行于世。

北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则出于维护北宋的法统,尊西魏而贬东魏,算是给武川集团(西魏、北周、隋、唐)有了一个交代。至于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抨击《魏书》吹捧北齐,贬低西魏,又骂东晋南朝为岛夷,这不过是人在高压之下的正常反应。

南朝沈约编《宋书》有索虏传,萧子显《南齐书》也有魏虏传,皆是人情之情,不足为怪。

(0)

相关推荐

  •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年号、纪年表

    三国.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比较复杂,朝代更迭频繁,政权过渡犹如昙花一现,我把这段时期作简要说明,以便理清思路,其中东晋的十六国暂不列出,以防混乱记忆.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 经董卓之乱 ...

  • 武川镇与宇文周

    武川虽系弹丸之地,而且并非富庶之乡,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多次扮演过重要角色.近年来有学者考证过,说武川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出过十几位皇帝,故"乃帝王之乡".武川最早见于史书的是<魏书 ...

  • 【觅史记】魏收《魏书》:婉而有则,繁而不芜(上)

    <魏书>凡一百三十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其内容记述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到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计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了东魏史.该书由平原王高隆署总临之名,其实总 ...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 原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 ...

  • 《三国志注》魏书三十全文,翻译赏析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书载"蛮夷猾夏",诗称"玁狁孔炽",久矣其为中国患也.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孝武虽外事四夷,东平两越.朝鲜,西讨贰师.大宛,开邛苲. ...

  • 《三国志注》魏书二十九全文,翻译赏析

    ◎方技传第二十九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臣松之案:古"敷"字与"专"相似,写书者多不能别.寻佗字元化,其名宜为旉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 ...

  • 《三国志注》魏书二十八全文,翻译赏析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叔父允,为汉司徒,诛董卓.卓将李傕.郭汜等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凌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凌举孝廉,为发干长,[魏略曰:凌为长,遇事,髡刑五岁,当道 ...

  • 《三国志注》魏书二十七全文,翻译赏析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於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qu ...

  • 《三国志注》魏书二十六全文,翻译赏析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满宠字伯宁,山阳昌邑人也.年十八,为郡督邮.时郡内李朔等各拥部曲,害于平民,太守使宠纠焉.朔等请罪,不复钞略.守高平令.县人张苞为郡督邮,贪秽受取,干乱吏政.宠因其来在传舍,率吏 ...

  • 《三国志注》魏书二十五全文,翻译赏析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其先建武中,自陇西东迁.毗随兄评从袁绍.太祖为司空,辟毗,毗不得应命.及袁尚攻兄谭於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英雄记曰:谭.尚战於外门,谭军败奔北 ...

  • 《三国志注》魏书二十四全文,翻译赏析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楚国先贤传曰:暨,韩王信之后.祖术,河东太守.父纯,南郡太守.]同县豪右陈茂,谮暨父兄,畿至大辟.暨阳不以为言,庸赁积资,阴结死士,遂追呼寻禽茂,以 ...

  • 《三国志注》魏书二十三全文,翻译赏析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也.举孝廉,大将军辟,皆不就.袁绍在冀州,遣使迎汝南士大夫.洽独以"冀州土平民强,英桀所利,四战之地.本初乘资,虽能强大,然雄豪方起,全未可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