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话安阳之真假“仁义巷”
安阳历史一直是古城很向往却又不太敢涉猎的话题,毕竟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都极其有限,万一出了什么纰漏或谬误,岂不是贻笑大方?但考虑到目前好多年轻人不注重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导致文化无法较好的传承,所以古城辗转反侧还是决定开设“邺话安阳”专题,以安阳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时期为切入点,普及安阳历史、宣传安阳文化,权当抛砖引玉了,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朋友们批评指正。那第一话,就聊聊安阳老城著名的一条街道——仁义巷。
说到仁义巷,想必安阳老城的“老炮儿”们都不会陌生,位于北大街中楼北不远的地方,因为巷子较窄且以住宅为主,所以不算繁荣,和北大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往往越是有背景“gai”越是懂得低调,仁义巷就是这么一条短小而精悍的巷子。关于它的历史,据说是这样的:
明朝安阳出了一个“正部级”高官——郭朴,某年,郭家邻居想要改善一下生活条件扩建自己的宅子,可能由于发力过猛,结果占了老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过去理论,邻居也寸步不让,两家都是名门望族,地方官员不敢插手,于是郭家派人去京城给郭朴汇报了一下情况,郭朴思忖片刻,写了一封回信,让人带了回去,信是这样写的:“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郭家人感觉很有道理,便又从自家院子让了三尺供邻居修建改善型住房,邻居不好意思了,也往后退了三尺,这就凭空出现了一个六尺的小巷,后来人们为了感念郭朴大度、礼让的品行,便给这条小巷取名叫仁义巷。
一个故事,一气呵成,没有任何问题,尤其是那封回信,更是极其有名,古城也一度以“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是出自安阳名人的诗句而骄傲,但后来自己在政治课本上发现,里面所写的仁义巷并不是安阳的,你要说解放大道、人民大道这些同名的也就罢了,关键故事内容都和郭朴这个如出一辙。如若百度一下,你会发现在我国还有好多仁义巷或六尺巷(据不完全统计有15个)。
在这些仁义巷之中,最为有名是安徽桐城仁义巷,说的是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礼让邻居的故事,故事内容和上文郭朴的那段一样。而且这条仁义巷被评为了国家3A级景区,国家领导人还视察过。那么这么多仁义巷,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呢?
由于很多历史都是“相传”的,所以现在真的很难去考证,但是古城大胆猜测,大多数仁义巷尤其是咱们安阳的和桐城的应该都是真的,具体来说,发生邻里纠纷,然后当官的大度让步,最后邻居也让了让,这个事儿是真的。因为这类事情很普遍,远的不说,古城有朋友老家的房子就被邻居占了不少,但邻居不够大度始终不让步,而朋友由于常年在市里生活,也就没有斤斤计较了。只是那首诗,出处只能有一个,也许其他仁义巷故事的男主是借用人家的诗回信的,也有可能是编写这段历史的人为了增加故事的传奇性来了个移花接木,但这四句诗只会是一个人写的。只是我们很难去考证这个事情的真相了。
其实有些历史也没必要过于较真,仁义巷告诉我们要大度、要学会礼让,我们通过这个典故领会了它的核心要义,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那就足够了。如果因为这个事儿和其他城市的网友展开论战,那么岂不是违背了仁义巷所讲的道理了?
各位看官,您觉得呢?
编辑:kevin
图片来源:北马未迟来
古城邺话
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