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经典朗读——《听筝》李端

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简介】

《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注释】

⑴听筝:弹奏筝曲。

⑵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⑶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⑷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⑸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⑺拂弦:拨动琴弦。

【白话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文学赏析】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筝是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

【名家评论】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指李端)何故知得恁细。”

【作者简介】

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大历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杭州司马。李端才思敏捷,工于诗作,又长于奕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辞官归隐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作品多应酬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有所反映,喜作律体,亦擅长七言诗行,于大历才子中罕见。有《李端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喜作律体。

(0)

相关推荐

  • 《西北有高楼》之悲酸——但伤知音稀,千古如斯

    [原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 ...

  • 他用20字的唐诗情书,谱就了一眼万年的爱情绝唱

    三国时期潇洒周郎,音乐造诣非凡.伶人们为了让周瑜注意到自己,甚至故意弹错音符,希望周瑜能听到并回望自己一眼.这就是"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 这个典故被唐朝诗人李端写进了自己的诗里 ...

  • (原创)张维舟:欲得周郎顾——周郎是谁(查出处,话短长)

    欲 得 周 郎 顾 --周郎是谁 查出处  话短长 文/张维舟 编辑/落英小桥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  李端<听筝>) 这是我年轻时代就读过的一首唐诗,至 ...

  • 《听筝》唐·李端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释金粟柱:古也称桂花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闺房的美称 周 ...

  • 七段筝(新韵)知音

    作者简介: 爱卿诗阁,曾用笔名:远瞩.筑梦.真名:任兴锋.河北省威县人.参过军,学过艺,习过文,练过武,执过教,从过政,经过商,现退休隐居.一直低调做人,潜心钻研文学艺术.其文艺作品多在民间流传:字画 ...

  • 每日一诗|《听筝》(唐·李端)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注释: ...

  •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这首诗有个生动的故事:代宗李豫的驸马,也就是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幼子郭 ...

  • 唐人李端知名度不高?为何一首听筝千古流传,还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李端的知名度虽然没有李杜.元白这些大诗人的名声高,但其实也还可以,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写诗也有自己的风格,他的诗多为应酬之作,当然有些表现社会现实,但更多是表现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其中一些闺情诗,却 ...

  • 唐诗三百首经典朗读—— 《贫女》秦韬玉

    秦韬玉<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简介] <贫女>是唐代 ...

  • 唐诗三百首经典朗读—— 《八阵图》杜甫

    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简介]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 ...

  • 唐诗三百首经典朗读——《怨情》李白

    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简介] <怨情>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抒写一位美人的幽怨,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作美人神 ...

  • 唐诗三百首经典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 ...

  • 唐诗三百首经典朗读——《佳人》杜甫

    佳人 唐代·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

  • 唐诗三百首经典朗读——《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 ...

  • 唐诗三百首经典朗读——《游子吟》孟郊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 ...

  • 唐诗三百首经典朗读——《子夜秋歌》李白

    过故人庄 唐代·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 ...

  • 唐诗三百首经典朗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