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规律人性规律是人性的存在与发展所显示...

人性规律
人性规律是人性的存在与发展所显示出来的规律,它不是只有一条规律,而是许多规律构成的体系。人类对人性本质探索的同时也在摸索人性的规律。所有心理学规律都是人性规律,人性规律是一个不断开放的体系,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会不断修正旧的规律表述,提出新的规律命题。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人性规律有这样几条。
    第一,人性第一定律,又称为欲望-能力迭代定律。其基本内容是:人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以及使自身需要得到满足的欲望,欲望会刺激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提高,而能力的提高又会激发人新的欲望。人是具有无限欲望和无限潜能的生命。当满足实际欲望的能力长时间处于匮乏状态,人会焦虑紧张;当满足实际欲望的能力长时间处于过剩状态,人会无聊空虚;当人长时间处于既无欲望也无能力的状态,人会抑郁幽闭。节制欲望,使自身欲望与能力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才能够保持心理平衡。
    第二、人性第二定律,又称为禀赋-表现分布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人的天性中五种禀赋要素通过习性表现出来的分布规律是,禀赋要素的层次越高,其能够表现出来的人数就越少。普通百姓大多在物性与感性层次上徘徊,社会中坚会比较多地显现出具有更多的理性与德性,而灵性则往往钟灵于凤毛麟角的大德大贤。从人性禀赋分布上讲,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在不平等的事实如铁一般存在于民众眼前的情形下,能够提出人人平等的诉求,这是人类理性与灵性共同提升人类德性的创举。
    第三、人性第三定律,又称为信念-事实互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特定社会的多数成员关于人性的共同信念与特定社会人们的人性表现的实际状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建构的关系,当关于人性的负面信念成为共识,社会展现更多地人性负面的事实。当社会媒体更多聚焦于假恶丑等人性负面事实时,则会进一步强化社会成员对人性的负面信念。反之亦然。所谓人性的负面信念包括:人性是丑陋的、人性恶、人性是自私的、人都是虚伪的、人都是靠不住的等等诸如此类的定见。人是特别容易受暗示的生物,外部暗示会固化为自我暗示,一个人的所见所闻就不过是大脑能够接受的所见所闻,如果有挑战其固有信念的事实出现时,人们往往不是调整信念而是怀疑事实。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我们的生物学都在连篇累牍地证明人性负面的普遍性,而对人性的正面采取选择性失明,或将人性的正面表现解释为伪善。不仅如此,我们的各种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把精力用于收集人性负面表现的社会事件,营造出一种遍地都是假恶丑,洪洞县里无好人的社会氛围。负能量激发出来的只能是负能量,这种社会氛围强化了人们关于人性的负面信念,每时每刻又在引导暗示人们践行人性的负面信念。学术和宣传都要传播正能量,才能够逐渐扭转这种恶性循环,促进人性升华。我们应该对优美人性的造就充满信心。一旦我们形成了诸如善良、同情、诚实、友爱等真、善、美的品性,我们便可以坦荡自信地面对人生,并从中体验优美人性所给予的德性上的充实,并因这种充实而感受到人生幸福和欢乐的审美体验。真正的人性恰恰要求扬弃自私的本能追求,通过理性的规范以造就自我真、善、美的人性。而我们正是对真、善、美人性的孜孜追求中造就着我们优美而崇高的人生的。

(0)

相关推荐